有关黄梅戏的作文

【篇一:春节优秀作文】

春节是我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假如我问你们春节要干什么?可能有人会说吃年夜饭、放烟花等,其中也不乏会有人说看春晚的吧?

是的,这么多年过去了,看春晚也成了我们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了。不过,我们今年的春节却没有看春晚,而是自己举办了一个“春节联欢晚会”。

首先,妹妹先唱了黄梅戏选段《女驸马》,我拉了一首经典小提琴曲《四季调》,接着,舅舅又玩起了“快来猜猜看”的游戏,他将东西蒙在布里,并给一些相关的提示,让我们猜,猜到的就能获得这件东西。舅妈后来制作了一个水果拼盘的,我们大家吃得可开心了!

最精彩的环节——击鼓传花。道具中的鼓被改成了一个小脸盆,花用一个奥利奥的纸盒子代替。由妹妹来“击鼓”,我们其他人“传花”,当鼓停的时候,花在谁的手里,谁就得表演一个节目。这个游戏可好玩了,等到“花”传到谁的手里时,我们就像扔一颗定时炸弹一样,传给下一个人。第一轮打“鼓”声停下,“花”传到了爸爸手上,爸爸想了半天,唱了一首歌,第二轮“花”还是传到爸爸手上,爸爸勉强跳了一支舞。可这“花”就如认准了爸爸一般,第三次它还是到爸爸手里,爸爸似乎“江郞才尽”了,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笑话,说给我们听,第四次……“花”还是跑到了爸爸那儿,就好像爸爸身上有一块磁铁吸引着它一样,看着爸爸的苦瓜脸,我们都哈哈大笑,笑到捧腹!

自己办春晚真是有趣,明年,我们还要自己办春晚!

【篇二:家乡的小桥】

家乡的小桥很坚固,它的四周有树木、花、草。风和日丽的春天,这些树木、花、草就好像给桥戴了一个花环似的,漂亮极了。小桥旁的河岸公园,清晨有勤劳的爷爷在练地书;下午不少老人围坐在一起观看倾听黄梅戏;傍晚时分,还有人在跳广场舞,热闹极了。

天寒地冻的冬天,桥上和四周的人慢慢变少了,个个都回家取暖,就像回家过年似的桥上的行人和车流都稀少,小桥也就显得格外清静。

这座小桥的桥面下有几个大小不同的洞,这样的设计不但减少了石料,而且涨水时可以从那几个小洞流过,而不至于溢出桥面上来。

这就是我家乡的小桥。

【篇三:学校的变化】

瞧!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学校,小鸟在欢快地唱着歌;小花在开心地笑着;学生们叽叽喳喳地闹着……这就是我们的学校,这几年我亲眼看着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前的学校没有外教老师,没有空气净化器,没有社团,也就是说,它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普普通通,一点儿也不起眼。但是现在呢?

现在我们的学校生机勃勃,操场周边的树还是我们自己种的,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给我带来了欢乐。校园里还有专属于我们学校的小农场,有时老师会安排大家摘葫芦,卖农作物。现在我们还有了外教老师,大家可兴奋啦!课上有说有笑的。课下,学校还增设了许多社团项目,比如:合唱、机器人、黄梅戏等,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学校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如诗如画。

本学期变化最大的是“延时服务”,这可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了,他们在也不会因为没时间接我们回家而着急了!

我深爱着我的学校,爱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今天我为学校而骄傲,明天学校会因我而自豪,我将会像我的学校一样,越变越好!加油!静怡!

【篇四:逛吾悦广场】

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又到了,这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人们都在忙碌中,因为要准备迎接国庆节的到来,妈妈的工作也是如此,每年一到节假日她就很忙,今天爸爸就抽空带我去吾悦广场玩了一下午。

爸爸骑车带我去了那里,那里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啊。连车子都没有地方放了,于是我和爸爸就去美食街逛逛,爸爸给我买了一杯果汁和一个冰淇淋,我开心的边走边吃,很快我就把果汁和冰淇淋全部消灭掉了。然后爸爸问我:“接下来,要去干什么?”我说:“那就进去看看吧。”爸爸说:“好吧,我们就去了里面,我看见一楼有人在表演黄梅戏。”我和爸爸就顺路去看看,黄梅可是我们安庆最有名的戏,我跟爸爸看得津津有味,可开心了。

又去了三楼大玩家里面玩,爸爸给我买了七十个大玩家的币,我玩的东西有:夹娃娃、投篮球、打僵尸、拯救动物等……把七十个游戏币玩完了,我居然得到了八百张票去兑换一支中性笔,也挺开心的。

不知不觉,我跟爸爸在吾悦广场待了几个小时,爸爸看了一下时间正好快要是妈妈下班的时间。我和爸爸就去人民路下车一看,哇塞,这边比吾悦广场还要热闹,这里的人一个挨着一个,路都走不开。

这里新开了一家淘宝店,挺大的,里面有好多人,既有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上面还有人卖气球,搞文艺活动可热闹了。我和爸爸就去下面接妈妈下班,我问妈妈:“妈妈晚上吃什么?”妈妈说;“在家门口弄点吃的吧。”说着,我们就骑车回来了,国庆节这一天我玩得很快乐也很充足。

你们的国庆节是怎样过的呢?

【篇五:靓丽桐城·彩色未来】

南国风光,千里花香,万里雪飘。观长城内外,赏苍茫大地,数风流风景,当属于我可爱家乡——桐城。

桐城——江淮大地崛起的新星,在历史的沉淀中绽放着更加绚丽的光芒;桐城——古皖大地燃起的星星之火,在岁月的考验中燃烧着更加旺盛持久的生命;桐城——秀丽黄山耸起的巍巍之峰,在风雨的洗礼下屹立着更加挺拔高耸的峰巅……

龙眠风光,美动我心

漫步于龙眠河畔,水波淙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桐城的荡漾。古人云: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极川,”如今,龙眠河已成为桐城的象征、桐城人的骄傲了。走在龙眠桥上,注视着桥下碧波荡漾的流水,微风吹拂而至,“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褐”的感触便油然而生。不经意间,一只小帆随波逝去,真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啊!龙眠河,聚集力量冲破峻岭的封锁,像慈祥的母亲,默默无闻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桐城人,它那清亮亮的河水永远弹奏着生命的旋律,永远在期待和希望中昂扬奋进着。

魅力文庙,超群绝伦

驻足文庙内,清风徐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桐城的吹拂。桐城文庙作为安徽省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组礼制性建筑,古朴典雅、端正雄伟,至今已有700年历史。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主体,以晋谒通道为中轴线,布局对称完美,错落有致,气势恢弘,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尽展辽金遗风和明清特色。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而且有“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一些优雅壮美的图案,逼真传神的体现了桐城文庙的韵味。桐城文庙,激励着所有桐城人前进的信念,奠定了我们迈向高雅的基石,指引着我们奋斗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桐城文庙将继续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名人,万古流芳

陶醉于桐城名人之中,书香悠悠,“城里通街曲巷,夜半诵声不绝”,这是桐城的召唤。桐城大地钟灵毓秀,文化底蕴深厚,名流大家,璨如星辰。

方苞、刘大櫆、姚鼐共同开创了主领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派,它奠基于皇家近身辞臣方苞,经教育家刘大槐而拓宽堂庑,至当朝通儒姚鼐而极大成,以致天下门生归附,形成了“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壮观场面。他们被后人尊称为桐城派“三祖”,至今影响深远,恰如联曰:“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吸收京剧、越剧、评弹、评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被誉为“严派”,她被公认为黄梅戏一代宗师。

……

桐城名人不计其数,他们虽已成为桐城的历史,但在我们心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桐城人心中引以为豪的名人。

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年轮,回首一千多年的伟大历程,翻开那激情万丈的画卷,我们共同见证了桐城的沧桑巨变:一千多年来,桐城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开拓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山河再造千秋业,日月重光万壑开”,迎着新时代的朝阳,古老的桐城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着金色的理想与玫瑰色的憧憬,以昂扬的姿态尽情展示着优雅与自信,以坚定潇洒的笑容焕发着青春的光彩。这样的桐城,在今后的途中,必将开拓出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桐城,我可爱的家乡。回首过去,我吸吮着它甜美的乳汁,在它的怀抱中快乐、幸福地长大,我为它取得的辉煌佳绩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以更加卓越的业绩谱写桐城发展崭新的篇章,创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成功的新桐城!

桐城,祝福你,我可爱的家乡!

【篇六:戏魂】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眼眶泛酸,心中不甘,那五彩的音符变成了单调的休止符……缓缓地,夕阳的余晖消失在地平线,缓缓地,树木氤氲起了青黛色的轻衣。一次又一次,黄梅戏兴趣选拔赛失利的场景浮现在我的脑海。我唱的还不够美妙吗?怎么回事?

回想曾经,多少次我唱着二行,哼着八板,沉醉于主调的精致;多少次我挥舞着长袖,拈着折扇,惊异于黄梅戏的优雅之中。多少个夏日,汗水沾湿了戏服;多少个冬天,我抱着琵琶在院子里旁若无人的唱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我暗暗地问自己,难道就这样被一次打倒了吗?绝不再次整理妆容,再次穿上戏服,再次出发。

笛声响起,缠绕着清淡的花腔音。灯光下白色的丝绸翻卷,隐现身上绣的花。折扇上的桃花在一片金光中跳动着,头上的珠翠光闪流动。那一刻,在红腻的妆容下,我不在是我,我是侯方域。黄梅戏的唱腔讲究节奏与旋律,要练好那般流畅优美吟唱绝非易事,要达到“声、情、美”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梦想的路途何曾平坦?拼搏的背影才是远方!一遍遍,一次次,唱着,演着,醉着……灯光把报告厅的一切,隐没于黑暗之中,我的世界不再是我的,而是属于明朝末年的侯方域。

“真想学好黄梅戏,光有个好嗓子还不够,还要用心!”台下传来老师的教诲。对,要想演好黄梅戏,必须去探究剧中人物的内心。翻开《桃花扇》旧文,在剧目原型中寻求启发,想象着,一个大宅院中两位人的分分离离的坎坷命运,而我,寻着他的情,他圆着我的梦。

转念,体悟,突然发现,比赛与我已经不怎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在追梦的路上,我收获了一份真,一份善。感谢你,黄梅戏,是你的善,润了我的年华。是你,让我发现了不一样的美!

【篇七:我拼搏我快乐】

成长需要快乐,不管是否成功,你总会快乐起来。

记得那一次,六一节要表演节目,我们是表演“黄梅戏”。在三个星期前就开始演习了,可我唱起来经常跑调,动作有时也不标准,因此我经常被老师留下来独自训练。这可激发了我不服输的斗志,我暗下决心:经常跑调,我就练习唱调;动作不标准,我就练习动作,只要我敢拼敢博,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于是,一回家我便立马写完作业,打开电脑认真地模仿起来,动作做的手脚酸累不堪,嘴唇发干开裂,可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妈妈几次三番来劝说我放弃练习,可我还是一次一次的反驳。没过几天,由于我经常训练,嗓子哑了,腿部肌肉痛了,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终于,我成功了,还得到了老师高度的评价。

不仅如此,记得还有一次,那是个运动会。我们班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一直在训练比赛项目。每天的早读和傍晚都被班主任叫到操场去训练,每天至少跑1000米,虽然很疲惫,可我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经过几天的训练,终于在运动会上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拼搏,我快乐!

【篇八:黄梅戏伴我成长】

爸爸是安庆人,爱听黄梅戏,我因为好奇,也喜欢跟着“咿咿呀呀”地唱。

二年级时,爸爸妈妈带我去青少年宫报声乐班,没想到在选班的时候,我看到了黄梅戏班,坚持要学黄梅戏,爸爸帮我一起说服了妈妈,就这样我和黄梅戏的故事就开始了。

一开始,学习的内容很枯燥,不是压腿下腰,就是练嗓子,十分单调,我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了。

爸爸对我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的。你不但要学习他们的唱腔,更要学习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呀。”

听了爸爸的话,我很惭愧,也更加用心地投入到黄梅戏的学习之中。渐渐地,我也体会到了黄梅戏的韵味和博大精深,它优美的旋律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越来越喜欢黄梅戏了。

四年级时,我有幸随我们黄梅戏老师去安庆少年宫,和那里的小朋友交流学习黄梅戏心得。安庆少年宫“小小黄梅戏班”的小朋友为我们表演了虎跳、涮腰、跨步翻身、卧鱼、点步翻身等经典动作,她们的基本功棒极了。随后她们还给我们表演了节目《到底人间欢乐多》,十分精彩。我们也不甘示弱,表演了我们精心准备的节目《夫妻观灯》,她们用雷鸣般的掌声作为回报。

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走进了安庆黄梅戏博物馆。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油画。这幅油画上,严凤英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往前一路走去,在严凤英和王少舫的介绍面前我停下了脚步,认真地看起来。

从中我得知,严凤英原名严鸿六,是唱黄梅戏《小辞店》出名的。因为她在那场戏里演的角色是刘凤英,所以改名叫严凤英。严凤英学习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终于成为黄梅戏大师。

王少舫本来是唱京剧的,后来改唱黄梅戏,他试着把京剧洪亮的调融入黄梅戏,在《天仙配》中与严凤英同台演出,引起轰动,王少舫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明星。

随后,我还看了许多关于黄梅戏的知识和典故,让我受益匪浅。从严凤英身上,我懂得了要想取得成功,是没有平坦路的,只有刻苦钻研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从王少舫的身上,我也体会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融会贯通,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更大的成功。

黄梅戏已经伴我成长四年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我总会唱一些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每每都能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知道,这并不是我唱得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是文化的传承,深深扎根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每当我在灯光炫目的舞台唱响黄梅戏时,都会深思:这传承至今的戏曲,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呀!

【篇九: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的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农历正月15叫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外,还是我国传统的灯节。人们张灯结彩,举行丰富多彩的灯火盛会。

元宵灯节是一次艺术的展览,各种彩灯争奇斗艳,花样繁多,展示了我国人民高超的艺术才能,反映了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那象征五业兴旺的鸭子灯,造型优美,生动可爱,凝聚这劳动人民的智慧,抒发着劳动人民的情感。

元宵灯节,也是民间花会争相表演的节日,扭秧歌、推花车、舞狮子、撑旱船、跳竹马、踩高跷……都是人们多年来喜闻乐见的优秀节日。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民间艺人更是大显身手,施展出劈叉、滚翻、跳跃、格斗等软硬功夫,有的动作健美,刚劲有力。这些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我国某些地方,还有撒路灯的风俗。将棉籽、稻壳等浸油,然后撒在大路边,街道旁,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堆,点燃后,伴以锣鼓、鞭炮火焰,远远望去,如银河落地,灯光闪闪,如火龙下凡,火树银花,交捆辉映,呈现出五谷丰登的壮丽图景。

元宵节是我国的特色。而黄梅戏也不例外,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被称为“怀调”或者“怀腔”,这就是今日的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形成初期以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黄梅戏迅速发展,从农村草台走到城市舞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从流星安庆一带的民间小戏,一跃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它的表演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如《打猪草》、《卖斗箩》等:它情趣盎然,机智嘻婆,表现出民间的幽默,深受群众的喜爱,如《夫妻观灯》等。黄梅戏是中国的乡村音乐。

民族文化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比如清明节,中秋节和京剧、川剧、粤剧和黄梅剧……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和风俗,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向往。

【篇十:爷爷的笑容】

有一个人,他不善表达,却希望用一个淡淡的笑容,温暖你的心灵,有一个人他用笑容支撑起信念,从容地面对困难却始终不忘给你温暖。他,就是我的爷爷,用爱成全家人的幸福。

我的爷爷,他不善言辞,一辈子的喜怒哀乐,都是写在脸上的,从不遮遮掩掩。有人说这是他的缺点,但事实上,这也是他的优点。那时的我,仍在上初中,父母不在家时,都是由爷爷接送的,他戏称道:“这是一个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一天放学回家,总能看见他翘首以待的焦急,但当我走近时,他又立即舒缓眉头,给我一个淡淡的笑容,并附上一句:“回来了。”那一刻我便有了回家的感觉,并不是因为我正在回家的路上,而是因为爷爷的笑容,给了我家一般的温馨。回家的路上,车上响起黄梅戏的声音,这时的他也总是能跟上附和几句的。一路的歌声,一路的笑容,回家的温暖,从不曾消退,回家的笑容,从不曾退散。

后来,爷爷患了癌症。当时的我正在舅舅家,听到这个消息,我失神了半天。回家的那天,我看到了坐在树下的椅子上的爷爷,两只眼睛似乎失去了神采,空洞洞的向前望去,脸上不带一丝表情,喜也好,悲也罢。满头的白发在阳光下折射出一道刺入人心的光。我远远的看着他,似是尝到了他内心的悲苦与无奈。这时的他也听到了车子的声响,回过头来发现是我们,立即恢复了笑脸。不久前的怅惘似是从没有发生过。全家人都聚在了客厅里,不少的人,都在劝他想开点,他只回以笑容,十分淡定地说:“不就是癌症吗,怕什么,况且又不是晚期。”这一句话,到底是释怀,还是自我麻醉呢?其中更深的含义,我不想再发掘了,我只希望在这一刻,他仍能笑着,而我也回以他笑容。

在这之后,我去了学校,而他,去了医院。上个月放假时,我去看他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却丝毫没有回家的感觉。家门口前,他坐在树荫下,看见了我的他,给以淡淡的笑容,“回来了。”一个笑脸,一句话,回家,因为他,才有了意义。我轻声作答,我俩相视而笑,在阳光之下。

爷爷的笑容不说话,却胜似千言万语。爷爷的笑容很自然,正是他的笑容,给了这个家该有的温馨。

热门推荐
1一份特殊的礼物
2有趣的活动
3我希望我的房间是什么样子
4生鸡蛋和熟鸡蛋
5这个夏天
6人生可以更加灿烂
7做香水花瓶
8妈妈,我想对你说
9论人类与计算机
10猪八戒办学续写
11我的新自行车
12大熊猫的自述
13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14和平中国我的梦
15有奥赛陪伴的日子
16彩云湖公园
17最美
18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19《活着》读后感
20一路芳菲尽是情
21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22难忘的故乡生活
23我的小侄子
24聆听
25竹海游记
26说茶
27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28游千山
29我爱家乡
30我要如何读懂你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