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扬州作文】
那一次我看到了这一句话“霜落空月上楼,月中歌唱满扬州。”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可以去扬州玩了。
我们先去了瘦西湖,那里是扬州最具代表性的景区。瘦西湖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30多公顷,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提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两岸景点,绘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接着,我们又去了何园,别称寄啸山庄,它是晚清第一名园,清朝光绪年间,湖北汉黄旗道台-何氏增建的宅院,因此得名何园,它是扬州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私家园林。第二天早上,我们向着个园奔去,个园是清朝四大名园之一,它建成于清朝的嘉庆年间,园内有多种竹,竹叶形状类似“个”字,所以取名“个园”。扬州的旅游胜地既多又好玩,我也就不一一介绍了,有机会,你们也去扬州看看吧!
【篇二:我爱运河美】
运河悠悠,运河与扬城一起成长。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进中原爭霸,筑邗城修邗沟,始建今日扬州城。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开挖大运河,不尽的运河水孕育了扬州盛唐时期“扬一兴二”,运载着明清时期的“商贾如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清代,乾隆更是六下江南、六游扬州,重新把扬州推向新的繁荣顶峰。哦,这是一种时间积蓄而来的悠久美!
一年又一年,扬州日发繁荣,运河又是一番美景。
运河水碧波荡漾,两旁垂柳拂水。初春,密密的柳条渐渐变成了嫩黄色,再吐出一颗颗毛茸茸的绿珠,雪绒花般的柳絮满城飘扬,让春天的扬城笼罩在一层轻烟似的薄纱中,如梦如幻。
夜晚,月光洒在河面上,河水清亮射出银光。微风拂过,河面泛起一道道波纹。渐渐地,古城扬州被夜色笼罩,好似神话里的仙境一样,朦胧混沌,淡淡的雾气飘散着。一会儿,河两岸的霓虹灯一下子亮了起来,五光十色,繁华无比,灯倒映在河水里,摇摇晃晃……
运河美,运河两岸的风景更美。沿着河畔一直走,我们就来到了晚清第一名园——何园。何园是扬州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私家园林,既有江南私家园林特色,又在细微处兼有西洋特点。
游完了何园,接着就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里最多的就是竹子了,看着园名也知道:“个”看上去不就是竹叶的形状吗?个园里到处都有蓬蓬勃勃,苍苍翠翠的青竹的身影。除了竹子,个园还有豪门府第,四季叠石等景观。
接着就到了闻名遐迩的瘦西湖,瘦西湖公园位于扬州城的西北部,它是一条清秀狭长的水道。从乾隆御码头开始,在一泓碧水的两岸,散落着冶春、卷石洞天、大虹桥、长堤春柳、徐园、小金山、白塔、凫庄、五亭桥、二十四桥等景点,向北直至蜀岗脚下。这里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既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也有文化大师们留下的无数典籍、诗文和书画。在这条不长的水道上,还有画舫中歌女的软语轻唱,有二十四桥的倒影,五亭桥下的云影月色……
运河美,运河两岸的人儿最美!史可法、扬州八怪、江泽民、徐兆华……从古至今,从著名军事家到普通民警,这样的扬州人数不胜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展示了扬州的人文之美!
大诗人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道尽了扬州的无限风光,联和国人居奖更是让人对扬州充满了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运河城”——扬州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繁华!
【篇三:难忘的国庆节】
国庆节是举国欢庆的日子,我们也迎来了难得的七天长假。我们全家来到了扬州游玩。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杜牧的诗正是写了扬州的秋景的美好。赏美景品美食真是一件幸事。我们游了瘦西湖、扬州何园、个园、扬州八怪纪念馆和史公祠。最令我喜欢的是个园。
扬州的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的宅邸。一进园,映入眼帘的便是月洞形园门上石额写的“个园”二字。“个”字形同竹叶,而主人叫“至筠”,“筠”亦借指竹,顾名思义为“个园”。一下子我便被主人深厚的学识所吸引,多么别致、脱俗的名字呀。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去看一看。
园子很大,占地36亩,分为三大部分。北边的万竹园里有不可计数得竹子,比如:黄皮竹、孝顺竹等等。南方植物的叶子和北方植物的叶子不太一样,到了秋天,北方植物嫩绿的叶子都变黄了枯萎老去,而南方植物的叶子依旧是嫩绿的,充满了勃勃生机,让人看着十分舒服。一阵微风拂过,所有的叶子都随风舞动,像舞蹈的小孩子一样。个园的竹叶枝叶扶疏,给人们带来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即便是静静地坐在园中也是十分惬意的。历代的文人墨客也很喜爱竹子,比如唐宋八大家的苏轼曾经写过:“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大概满园的竹子也体现了主人的儒雅吧。
南部是居住区,分别以福、禄、寿、喜、财为主题,鼎盛时期有房间二百多间。
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后花园的四季假山了。假山里蕴含里四季的景象,这些景象是由千姿百态的石头和变化万千的植物组成,很神奇。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石头以笋石为主,竹林中青笋破土而出,预示蒸蒸日上。夏天,荷塘月色,石头以湖石为主,池水中有湖石堆砌的假山,石洞可穿行,山顶有一亭,东接长楼,与黄石山相连。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石头以黄石为主,植物以枫树为主,有清枫、黄枫和红枫。冬天,雪花纷飞,石头以雪石为主,配上腊梅的绽放,十分美丽。我再一次被主人独具匠心的设计所折服。主人花20年的时间精心打造的宅院为我们后人留下里不可多得的美景,个园游览一周,好像时隔一年。伴着导游阿姨的讲解,我沉浸其中,久久回不过神来。虽然只是一座宅院,但却让我再一次感叹园主人深厚的学识、严谨的家规、对长辈的孝顺、做事的谦逊,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向上。
个园的江苏园林的代表之作,也是扬州美景的浓缩,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一次的十一之旅让我爱上了空气新鲜、景色美丽的扬州。让我更向往着走出去、多看、多学、多感受。
【篇四:赞竹】
竹,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植物。在中国文化中,竹像一些植物那样被拟人化了。古人认为:竹,直节亭亭,节间中空,故有正直、高尚、虚心的品格;因它终年常绿,是刚强、忠贞的标志;又因它生长较快,是奋发向上的象征。
古人亦喜画竹,我国历史上就流传不少有关竹子的名画,如宋代苏东坡的《竹石》,元代吴镇的《墨竹》等。据《世说新语》,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如命,“王徽之尝暂寄入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以后,“此君”二字便成了竹的代名词。有句脍炙人口的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宋朝文同善画竹,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下笔前已有竹的全貌。后人用此比喻做事前已全面考虑,可见竹在宋朝已是人们的画物。
其实,早在晋代就有喜颂竹的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唐代的李白、裴政等六人号称“竹溪六逸”。到了清朝著名的扬州八怪,他们中爱竹、颂竹当首推郑燮,他的诗书画称“三绝”,不仅有大几十首题画竹诗,而且专画兰竹。几年前,在扬州游玩期间,有两处印象较深。一是参观古迹“个园”,园内除四季假山外,便是举目随见的竹丛。据介绍,因园主对竹的兴趣,而竹叶与枝的外观象“个”字,所以取名“个园”。二是有幸观赏到郑板桥的竹画,同行中,有人轻咏他的《兰竹诗》来:“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听后,我忽然感悟,这不又是竹子所以令古今人们赞叹的原因之一吗?
是啊,竹子在自然界中虽无玉兰、茉莉那样以馥郁芳馨引人,也无杨柳那样以婆娑妩媚招人,更无玫瑰、牡丹那样以俊俏富丽迷人。但大自然中的竹,有着别样的风趣,它美而不俗,淡中见雅。
据植物学的文书介绍:我国的竹子品种繁多,多有奇异,有竹身呈四楞形的四方竹;有少女般苗条婀娜的粉单竹;有竹节隆起、远看如弥勒笑面的佛面竹;有声如金玉、颜似赤红的琅琊竹;有随风摇拽的吊丝竹;有坚韧如钢可做手杖的筇竹;有高二三尺,叶细纷披,可做筷子的观音竹;有参天蔽日、拂云摇风的楠竹;还有青竹、茅竹、刚竹、淡竹、慈竹、墨竹……但我看,在千姿万态的竹的世界里,最普通的翠竹精神最受人敬仰。
春天,一场雨后,满地的竹笋争先恐后破土而出,一派生机盎然;夏天,酷暑烈炎,竹林浓荫蔽日,清凉宜人;秋天,花草枯黄,竹林虽偶有落叶,却依然翠绿满目,恰似“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冬天,经霜历雪,竹子依然挺拔刚直。古人把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这让我领悟到翠竹“历四时而长茂,任霜雪而不凋”的品性和美德。我油然想起板桥先生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回首往事,我联想到,很多爱国志士把一生献给了祖国事业,他们那坚韧如钢的决心和顽强毅力,清正廉洁的作风和精神,这不正是竹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