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初二写景作文】
当杨柳尚未泛绿、海棠尚未含苞,是你先点缀了大地、先报知春天的来到!
小草!我倾心你外表的朝气蓬勃、内在的不屈不挠。
是的,无论是在平原、高山,还是在边陲、海岛,你都不苛求养料,只要有一抔土,就会有你生命的欢笑。即使野火烧尽你的躯体,即便严冬脱去你的绿袍,你的根也不会窒息,但等春风一到,你又发芽吐叶,你又昂首挺腰。
呵,小草!你可知道——历史上有多少迁客、骚人,有多少画家、文豪,曾为你作诗、曾为你素描?他们,有的在你春风得意时为你尽情鼓噪;有的在你秋风萧瑟中为你默默祈祷;有的画你早春的风姿,有的描你晚秋的萧条;有的借你的翠绿自勉,有的借你的轻柔自嘲……这当中,寄托了多少有志者希冀的.宿愿,又流露出多少落魄人失意的笔调?
呵,小草!你可知晓——今天,我也要为你自尊、自强、自信的一生素描!只是我担心我心化的笔不一定就能画出你一生的活力,从而不一定就能让大树放弃对你的小瞧!只是我担忧我血作的墨不一定就能增添你一身的窈窕,从而不一定就能让鲜花收敛对你的自傲!
哦,小草!我多愿你浑身的翠绿能溶进我的诗行,我多愿你生命的真谛能在我小诗中闪耀,而我又多愿、又多愿就是这小诗中的一株小草!
【篇二:黄鹤楼游记作文】
黄鹤楼位于我国湖北的武汉,座落在长江大桥的对面,面对着澎湃的长江。传说三国时蜀汉大臣费袆驾着黄鹤从这里飞过,这是把座楼命名为黄鹤楼的原因之一。
黄鹤楼并不高,差不多相当于现在楼房的十六层,长江水里映衬着美丽而古朴的黄鹤楼。风吹过的时候,长江打起了小波浪,颗颗晶莹的小水珠像珍珠钻石一样把黄鹤楼打扮得更加美丽。江底的小鱼看见了水面上起浮不平的波纹也会摇摇尾巴,晃晃脑袋,叫醒伙伴们上去欣赏黄鹤楼的`美景。
黄鹤楼像一声吸铁石一样吸引着周围的小动物和小植物们。小鸟们有的围着黄鹤楼飞,有的对着黄鹤楼唱歌……柳柳们也各有各的姿势,它们有的跳舞,有的点头……它们用自己的身体共同打扮了这个美丽的家园!这让我们想起了李白大诗人在这里写的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水映着楼,花扮着树,这样的美景,能不让人陶醉在其中吗?
啊!我爱黄鹤楼,但我更爱我美丽的家乡和祖国。
【篇三:给祖国点赞】
往事弹指一挥间,匆匆历经七十载。泱泱大中华,在历史中绽放新的篇章,“诱惑”无数华夏儿女,步履不停地追寻祖国的繁荣盛开,引的无数人对神州大地的赞叹。那是骄傲的中国人,给厉害的祖国的无限赞誉。
祖国的容貌,是无尽的迁客骚人,文人墨客,皆会于此。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澎湃,让我足以看见“蛟龙”潜海跃龙门,“彗星”卫星与苍穹共游,“天眼”观看世间山海。是祖国的一肌一容,让我们能阅尽沧桑与欢乐,去体验它给我们的宝贵自然财富:师造化钟神秀的五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它们都在释放祖国的美,给祖国点赞,赞自认人文的奇迹在“古龙”身上体验。
祖国之中,又充满了无数奉献于祖国的人,不断丰富着它优秀的内在,让我不禁为它点赞。
祖国的人民,不负华夏赤子心。钟杨追寻种子16年,论文散漫西藏大地,求得西藏人民更好的生活;杜富国在生死抉择下说出:“你们退后,让我来”的豪言,清除边境地区的地雷,换来云南的安宁。个人于历史长河中不过如蜉蝣朝生暮死,但融入祖国的灵魂将会永生。如果有天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他们,山河仍在,国泰民安。
英雄逝去就如鲁迅所言:“如果能做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作为新青年,我们应是志之所趋,竭尽所能,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祖国下的我们,秉持“今之责任,在于我少年”的理念,百舸争流,奋楫为先。即使迎接万剑攒头,仍能袒胸露背对苍天一笑:“无悔身为中国人!”学习习主席的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始终坚信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点赞。
路,仍在走着。国际不和平,但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生机勃勃,中国,不怕谁,更不求谁,正自信坚定向理想前进。
七十年的岁月送来了崭新的中国,此时祖国的音容样貌,还有坚韧不拔的我们,在不断并行着。让我为你点赞——魅力无穷的祖国!
【篇四:诗情】
古往今来,时间一直在变,然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却没有改变。从远古的河流淌到今天,多少迁客骚人汇集于此,发着自己的豪情壮志;多少闺中少妇,望穿深水,只祈盼他的回来;多少豪情壮士,走投无路,投身于水中,却不忘为自己的国家守护到最后一刻。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人求思之深,对于自然万物的观察,不仅在于表面,而在于他存在的意义。将他们的心得寄托在文章中,使他们的情感与文化融为一体。将情感融于其中,使后之览者有感于此,他们的内心情感达到释放。
“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他们不仅用文化来抒情,用来记叙自己的生活,追求一种无拘束的生活,但往往现实于事实相违反,他们只能在此,找到一种精神的寄托,以此来实现自己渴望而又不能实现的梦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人之观于世界,每有感,必言于诗。对于自己的想象,他们也言于诗中。其中是他们之思之深。不能用直接的事物表现,用他们的想象勾勒出一个奇幻的世界。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此感,却不能喻之于言,从中能够表现自己不能直接说出口的话,将其隐约之情喻于其中,将其藏在心中的秘密言于纸。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不管是生活、情感、志向,他们都寄托在了诗中,将文化融于其中。或许,他们只认为是自己的寄托,但却使这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诗。
古人之情感,各异。当时有感,寄之于诗。不能言表,却来到此,形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