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寒假的作文】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房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今天就是我家的“扫尘日”,我早早地起床了,怀着在一夜之间发酵的兴奋之情,我精神抖擞地与爸爸妈妈打了个招呼,在得到允许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打扫起了我的“栖息之地”——房间。
我拿着毛巾,来到房间。入目之处,惨不忍睹。用我爸爸的话来说,我的房间“和垃圾场有得一拼”。我决定要让它从此“改头换面”!
就先打扫干净我的“学习战场”——书桌吧!将抽屉打开,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贝壳,还有我珍藏的各种口味的巧克力,还有报废不用的钢笔,更有爸爸出差给我带回家的雨花石项链……这简直就像一个百宝箱!幸亏我早有准备:看!两个大的塑料袋,一个是用来装废品的,另一个是用来装没有用的垃圾。我又扫又装,累得气喘吁吁,不过看着我劳动的成果,一切都是值得的!
终于清理完了内部,轮到给外表做“美容”了。我拿着一块毛巾和一盆水,把毛巾放在水中浸泡,再拧干,去擦桌面和抽屉,我仔仔细细的`用湿毛巾擦了一遍书桌,看着它变回了刚买来时的崭新光洁,发自内心的不言而喻!
除却扫尘外,我的寒假生活亦充满了其它的乐趣。“网上拜大年”更是欢乐新春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熟练地登上网址,信息化的网络也一改往日冷冰冰的“气场”,洋溢着独属于新春的喜庆。
转眼间,寒假已进入了尾声。虽然对这段“岁月静好”的时光有所怀念,但我相信,经过这些日子的“充电”,在新的学期里,我更能凝聚所有的心力,做出自己最好的表现。
【篇二:春节的美食小学生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尤其是东北的春节,使我印象深刻。
照东北的老规矩,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俗称“扫房”;春节差不多就在这一天开始了。这一天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这与南方的春节不同。南方人是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
东北的小年也称祭灶节。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也就是灶王爷。
送灶神上天后没多久便是除夕。这一天,东北人家家户户贴春联,赶做年夜饭,与北京的'春节一样,晚上也要守岁。小孩子们早早地跑出去放鞭炮,买一些玩具、鞭炮这样的小玩意儿。晚上,大家都要吃年夜饭,看春晚,家家户户洋溢着春节的喜悦——正月初一是一年的起始。
凌晨五点,人们就起床包饺子了。在东北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东北人喜好在众多饺子中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饺子,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正月十五,春节也接近尾声了。这一天,东北人家家吃元宵(在南方称为汤圆),有团团圆圆的意思。
东北的春节不仅是中国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篇三: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民俗文化,但是最传统的,就是春节。
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吃人、毁坏房屋、祸害庄稼,人们都很害怕它。有一天,在外打猎的人要生火取暖,不小心烧到了竹筒,啪的一声把年吓跑了。渐渐的,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响、怕火、怕红色,所以每当年来时,人们都点爆竹、贴对联、穿红衣服,又称春节为过年。
过年的时候在外打工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中和家人团圆,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息。每到这个时候,街上分外热闹,有卖年货的、卖年画的、卖衣服的……五花八门,人人都精神饱满,喜气洋洋。
在家里爸爸忙着扫房,把屋子都收拾干干净净,装饰的别具一格,妈妈在家里忙着做各种好吃的,炖肉、蒸年糕、炸丸子……各家各户都传来酒菜的香气。
大年三十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围在一起包饺子,小孩子们则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身后,忙着贴对联、贴福字、年画,有时候福字是要倒着贴的,预示着“福到”。除夕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都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快乐地吃着年夜饭。
初一的早晨,大人们、孩子们都很早就起来,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小孩子们则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说一些过年的吉祥话,爸爸、妈妈就会拿出红包给孩子们,让他们去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玩具,这便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大人们在那天则会到亲戚家拜年或在家做饭迎接客人。
这就是春节——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篇四:家乡的春节习俗】
我的家乡在江苏北部,离杭州有500公里左右,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与杭州有些不同。其中之一是贴春联。人们在除夕那天就会拿出毛笔墨水红纸,各显神通,写出一张张漂亮的春联,贴在门上。有的人家不会写,就到集市上去买别人写好的,或者请别人帮忙写。远远看去,家家户户都显得喜气洋洋。这标志着春节的到来。
北方人春节时要吃饺子,饺子里面一般放的是白菜、韭菜、粉丝、豆腐,外面是小麦面皮。以前有的人家会在其中的一个饺子或几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吃到这枚铜钱的人将会发财。后来因为人们觉得这样做太脏了,现在这种风俗已经慢慢取消了,不过也有一些人会在里面放一个金橘代替铜钱。
人们会提前一个星期,高峰时期甚至会提前一个月,预购好飞机票或火车票,也有一些离家近的人会搭乘长途汽车回家,或者开私家车回家。
人们还会互相给红包。六十六元,代表着六六大顺。也有给八百八十八元的,代表着发发发。现在人们都是成百上千的给,才不管这些呢。
人们要放鞭炮,鞭炮种类可多了。有普通的红鞭炮,点上火就可以爆炸:有儿童们喜欢的“摔摔炮”,用力向地上扔就可以爆炸;有拿在手里就可喷出去的小烟花;还有捏一下,并快速地扔出去就可以爆炸的小“手榴弹”。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那天,全家上下齐动手,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其实,人们是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思。
虽然人在杭州,但过的是北方的春节。
【篇五:我家的春节】
“劈了啪啦……劈了啪啦……”这一听就是鞭炮的响声,我家年前的第一挂炮,就是在小年的晚上放的。从小年到过年这几天,人们都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来迎接新年。在这些天里,人们也会在相应的时间里,干相应的事。这一切,应该都来自那一句一直流传下来的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后面的在我们家,我倒是没有看见,不过二十三和二十四,家人们干的活儿,可是和歌谣上一模一样的。
在二十三的那一天下午,我刚刚午睡醒来,就听见妈妈在外屋喊:“吃糖瓜来喽!二十三,糖瓜粘。”我听到后,也慢慢地走了出去,不明白妈妈刚才说的是什么,就怀着一颗好奇的心问妈妈,为什么二十三一定要吃糖瓜。妈妈听了后,耐心地回答我说:“这是一句歌谣,是老一辈的传下来的。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要吃糖瓜来祭灶。”我似懂非懂的明白了,这时,我忽然想起来以前搜索资料的时候,偶然看到的一篇有关于灶王爷和糖瓜的资料。是因为人们把糖瓜给灶王爷,是希望他可以保护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保佑人们的生活和和美美。想到这里,我为自己以前的留心兴奋了一下,便拿起一个糖瓜吃了起来。好甜呀!又甜又粘牙!
到了二十四的时候,全家都忙碌了起来。妈妈和姥姥早早就起了,妈妈登梯爬高擦玻璃,用抹布擦桌子,用鸡毛掸子擦柜子。我当时以为只是简简单单的收拾房子,准备过年,但是后来,姥姥告诉我说:“今天是腊月二十四,要扫房!年年都是这一天扫,因为那首歌谣就那么一直传下来的,我们也都是照着做的。”
后面的这几天,家里面在炖肉,熬鱼,包饺子,知道三十那天,大家都很忙!这样,我才知道,原来从小年到春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呢,真有意思!这便是我家的春节,开开心心的春节!
【篇六:年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农历腊月底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也就是说年终大扫除,北方说“扫房”,南方叫“掸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扫各种器具等,到处洋溢着迎新年的气氛。我认真的清理自己的房间,看着一袋袋杂物拖出去,房间干净了,心情也舒畅了!
年三十,爸爸领着我贴春联,这也是有讲究的,面对大门时,右手上联,左手下联,“福”一般倒过来贴,象征着福到了。
这次我们到奶奶家过年,除夕当晚,家家灯火通明,喜气洋洋,全家人欢聚一堂,吃着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拿起杯子,互相干杯,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吃完饭后,大人们端着茶杯走进客厅,又开始扯谈;小孩子们则按耐不住了点燃几根拜佛用的香,拖着一箱子的烟花,走到了门前的那块空地上。哧的一声,导火线被点燃了,妹妹像一阵风似地躲到了一边,导火线越来越短了,不断冒着火花,嘭的一声,我们的目光追随着那一点划破黑暗的光亮,呆呆的看着那点光绽放,就像多情的流星雨淅淅沥沥,又似数不清的萤火虫般在夜空中飞舞。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一近似于闷雷的声音,接着一颗火种随即升空,在夜幕中炸开,它宛如一位孤傲的仙子,全身被华丽璀璨的金色包围,在人们的瞩目下翩翩起舞。
五颜六色的烟花映在人们的眼中,就像奋斗的人们,眼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夜空宛如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五彩缤纷的烟花如同水晶般靓丽多姿。
不久,爸爸叫我们回去看春节联欢晚会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好不热闹!看小品,吃零食,收红包多么美好!
这天过去后,我们走遍大街小巷,见到每个人都热情的说声新年好!忘掉忧愁,好好的放松一下。
祝大家狗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