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军训日记】
坐在班车上,我们赶往xxx基地参加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军训。一路上,在心中都是军训期间对教官的满是排斥,心里一直在击着鼓,这是对军训紧张的节奏。当时的我在想这次的经历会是在我人生的白纸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份紧张是从何而来,是因为喜悦或者是恐惧。
其实,在之前我一直在等待着自己的军训的到来,虽然一直都听说了军训的痛苦艰辛,但是还是想要亲身的体验一次。这三天的军训是我在自己这么长时间的求学道路上,体验过最极苦的训练,心中有酸甜苦辣交杂在一起。这三天每一天都很累很苦,但是确实是锻炼我们意志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在这三天不断的挑战自我。
我第一天满怀信心的开始了自己的军训的训练,我已经准好了在教官的训斥中坚强的走下去。但是好像并不和我幻想中的一样,教官好像用他耐心的声音一遍遍的教我们动作,这个场景打破了我对军训的教练排斥的想法。我们学着如何在操场上踏着整齐的步伐,又学着如何可以异口同声地喊出洪亮的班级口号,又学着是如何在灼灼烈日下坚持自己的信念,让我们可以不被疲惫和暴晒给打败。有一句话说的好啊,“不积滴水,不能成江海”,是的,我们只要有其中一个人不努力,我们初一x班就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队伍,而我不想成为破坏整个队伍的人。
三天的训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训练时间最长的就是,早中晚各一次的站军姿,很准时,就跟每天三餐的正餐一样不可以缺少,感觉确实就不完整了。记得三天前,刚刚穿上军装的'我,就是从站军姿开始的。当天的军姿感觉是在劝说自己放弃军训的训练,因为,那是分钟真的很难熬,全身上下的每一根神经都要被自己紧绷着,不然就会出现在队伍里偷懒的现象,真的很想放松自己,就觉得我让自己身体紧绷到全身都在颤抖,脚已经开始发软。而且我很清晰地能感受到的汗水从头上的各个方位,一直往同一个地方交汇,那就是我的下巴,然后顺着我的下巴滴落到地上蒸发,背上的衣服也被强忍而留出汗水打湿了,但是,好在我坚持下来了,不然肯定会是我的遗憾。
三天下来,真真切切的感觉到这次的军训是一次对意志力的沐浴,对自己精神上的洗礼。
【篇二:我的最爱——清蒸鱼】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滑镆,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举不胜举。
面晚最爱的却是妈妈做的“清蒸鱼”。
清蒸鱼的做法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做法如下:
首先将鲫鱼的肚子剖开,清除内脏,洗干净,切几块姜,切得越细越好,将鱼塞进鱼肚子,好清除腥味。接着加上盖子,蒸到10来分钟。现在出锅,还不能吃呢!否则,你将不想再吃。下面还得耍一点小花招。你们想不想听?出锅了,洗净几根葱,将水耍干。耍干后,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分别洒在鱼上,现在是最后的阶段了将油煮到一定的火候,把油均匀的浇在鱼上。这有一项特别要注意的了,铲子一定要是干的,不能弄湿。现在可以出锅了,出锅后还需加上盐、酱油。现在可以开吃了。
吃这样的清蒸鱼呀!让你吃了第一口,你还想吃第二口,吃了第二口。你想吃完一整条鱼。
清蒸鱼不仅味儿好,而且看相也好,绿油油的葱映在雪白相间的鱼皮上。鱼的旁边伴着黄色的姜。又黑又能黄的汁像鱼的床,让它躺着。
清蒸鱼真是色、香、呋全呀!看垂涎欲滴的感觉,吃起来像饥饿的老虎吃着刚找到的猎物,狼吞虎咽般,真好吃。
【篇三: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人说,我们的生活被碎片化了。所谓“碎片化”是与完整相对,是一种零散,不完整的状态。被碎片化的有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休闲、学习、社交乃至饮食、睡眠,无一不在逐渐被碎片化。
生活的碎片化,其原因之一就是时间的碎片化。我们的时间被各种事情分割成无数的小块,不停地在各种事务中切换,找不到一整块完整的时间。因此,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是社交还是阅读,都只能使用无数碎片时间中的几片,故而这些事务也只得碎片化了。甚至于吃饭,睡觉,也都只能使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
无数碎片化的时间构成了碎片化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没有规律的,匆忙的,有时有些混乱的。总是疲于在各种事务中奔命,即使是休息,吃饭,睡觉,以至于颠倒昼夜,以快餐甚至垃圾食品度日。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情永远是焦虑的,即使有休息的时间,也很难有休闲的心态,即使身体在休息,心也依旧疲惫不堪。
而另一导致生活碎片化的重要原因是信息的碎片化。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片段式的,因为这是信息传播最简便的方式——如同快递货物一样,分装、打包、运送。而网络时代,网络是我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故而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也以碎片化的信息为主。
碎片化的信息,构成了我们碎片化的认知,进而促使我们养成了碎片化的生活习惯。我们习惯于阅读几条简短的微博;与朋友在QQ上随意地聊几句天;忽略正餐而在饥饿的时候买点广告上的小吃当作夜宵;时而疯狂工作,时而一睡不醒;将生活打成碎片,一片一片地过日子。
被打碎的镜子无法还原,被打碎的生活还能重新拼凑出完整的人生吗?
【篇四:当我们遇到碎片化】
设想一个现代人的生活,对,不如就从某个工作日的早晨开始:他醒来,第一件事情是打开床头柜上的手机,回复贴子;他出门了,等待公交车或地铁,漫不经心地浏览着移动电视上滚动播放的广告;午饭时间,他边吃饭边和朋友在QQ上聊天;临睡前,他匆匆浏览完最后一条朋友圈里的趣闻,发完最后一条微博,熄灯睡觉。
这大约是许多人生活的真实速写,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当时间从键盘上点击的指尖悄悄溜走,人们的步履变得愈发匆忙,我们的视线再也不专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一点。你有没有感觉到时钟正在从一个完整的圆,像被一把刀切开的披萨一样,被切割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小呢?
是的,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世界,社会和人类,不可避免地与“碎片化”不期而遇了,它现在就站在我们面前,躲避和逃离变得没有意义,因此与其闭门谢客,不如想想如何体面地迎接这位不请自来的客人。
这位姓碎,名片化的客人这样告诉你:便捷是碎片的精髓。碎片化将一顿正餐,切碎成一袋袋零食。它能提供给我们等同于正餐的能量,但省却了正餐麻烦的准备工作和繁琐礼节。每当点开一个分享得到的文章,短视频,例如百度百科的“x秒读懂xxx”,在愉悦的同时,碎片化的知识会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你的脑海。久而久之,聚沙成塔,最终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指不定哪一天就会得到应用。而且它是分散到各个时间段中的,意味着碎片化生活拥有颇高的自由度。这样看来,适应现代碎片化生活还真是好处多多。
且慢,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诚然,碎片化生活的优点确实存在,但是亚健康人群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零食并不能代替正餐。过量摄入“零食”,非但没有营养价值,还增添了无用的多余脂肪。大量亢余的信息汇聚成流,冲进我们成型的知识库,迅速占领大量的空间——人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接受并消化的信息必然是有限的,这些不必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应用的知识会像万恶的弹窗广告一样时不时地闪烁在脑海中,影响着我们对主要知识的吸收和利用。碎片化一旦成瘾,人就会对名著和美文失去兴趣,“营养结构”失衡,人就会成为一个臃肿懒惰的胖子了。
形象一点地说,碎片化生活就像鸡吃石子,适应的人能够通过它帮助消化,不适应的那就得胃疼了。
我们既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碎片化是把双刃剑,那就应该弃其糟泊取其精华,合理地切这块时间的披萨,碎是要碎,但要有大有小,主次需分明。个人的努力还不够,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尼尔。波兹曼在他著名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者认知能力的变化”,媒体就是现代信息的重要媒介,应该承担起引导的作用。君不见某些媒体为博人眼球,胡乱标题,以至于出现了“标题党”这一新群体,这样一个金字塔形的从尖端向底部的影响,会拖累群众碎片化生活的健康进程,亟待改善。
碎片化生活的时代已经到来,它的战车随着信息爆炸隆隆飞奔。我们既然已经遇上,就是要搭上它这班顺风车,而不是被碾碎!我们的目标是碎片和平化,而不是被和平碎片化。
【篇五:糖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北京的烤鸭、南京的小笼包、扬州的炒饭……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巷尾的风味小吃,可以说数不胜数。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在安徽吃的糖糕。
糖糕不仅味好,样子也好看。被炸成金黄色的面团里包裹着已化成糖水的糖,就像是一个母亲紧紧地抱住自己的孩子。把它掰成两半,黄色的面团和白色的糖水混在一起,着实令人垂涎三尺呀!
糖糕的做法很简单,材料也是常见的:面粉、发酵粉、白糖、水。首先在盆子里倒入一些面粉,再倒点水,把它揉成面团,撒点发酵粉,继续揉,一定要揉到发酵粉与面团完全溶和在一起。要是没有完全揉和在一起的话,炸出来的糖糕就不太好吃。然后,将面团完全密封,让它充分发酵。大约过二十分钟,就可以将面团拿出来切成小块,中间开个口,塞上白糖,放在油锅里炸,炸到外面的面变成金黄色即可出锅了。
吃糖糕很有意思的。吃糖糕时,我喜欢先用一根管子插进去,把糖水吸出来,再吃外面的那一层金黄色的皮,香香脆脆,可好吃了!
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做了糖糕,刚出锅,我的“爪子”便伸了过去,结果,烫的手都起泡了,妈妈笑着对我说:“心急吃不了热糖糕呀!”
【篇六:我给自己起绰号】
在我的班级里有许多同学给别人起绰号,比如:“吴公公”“小朋友”“杨教授”……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绰号。这些绰号有些来自名字的谐音,有些来自身体特长,有些是因为做了什么事偶尔得了绰号。反正我没有绰号,因为我从不干涉班级“政事”。可今天,我要给自己起个绰号了。
起啥绰号呢?对了,我要为自己起一个“牛奶妹”的外号。为什么要起这个绰号?因为本小姐爱喝牛奶,几乎把牛奶当成了正餐。但是我并不喜欢喝纯牛奶,因为我不喜欢纯牛奶的味道,我认为它是最不好喝的牛奶了。我最喜欢蒙牛酸酸乳,那酸甜的味道,既解渴,又解馋,而且富有营养。
记得在我五年级的暑假里,我竟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喝了六箱牛奶!就连一向疼爱我的老妈都开始阻止我喝牛奶了,只许我喝别的种类。这可把我馋的哟!后来,经过我和老妈的“唇枪舌战”,终于说服了老妈。于是,我又开始喝酸酸乳了。
“牛奶妹”这个绰号对我来说再适合不过了吧!我爱喝牛奶!我不会背叛牛奶!我永远都是牛奶的忠实“粉丝”。当然我也非常喜欢我为自己起的绰号“牛奶妹”。
哈哈,我有绰号了!让我来告诉你:我的绰号叫“牛奶妹“!
【篇七:零食,还是正餐?】
零食,很诱人,一旦开吃,就很难停下来;但吃多了,不但会影响食欲,还不利于健康;正餐,虽简单,花样没零食那么多,但健康,你一旦爱上,就会情不自禁地被它的美味吸引;零食如碎片阅读,正餐如传统阅读,你是想吃个零食随时翻个微博还是想吃完正餐,安安静静看本纸质书?
网络的发展速度,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不刻影响着。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到处可见“手机党”,人们在狭小的空间内,掏出手机,浏览万千世界的各个咨询;到站了,关闭屏幕继续赶路;在下一个等待的时区,继续瞥一眼,如此循环多少回;如零食一般的碎片阅读,摧毁了经典,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模式,让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然而,你试想一下,在某个安静的时刻,你做完工作或功课,泡杯茶或咖啡或饮料,在自的小屋内,优雅着看着纸上的文字,指尖不经意间触碰书皮,间或用笔轻轻划下喜欢的文字,或备注,这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如正餐般的传统阅读。试问一下,你是喜欢零食还是正餐?
碎片化的阅读,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的一天,本身就由无数的小空间组成;我们的一天,其实也是碎片化的生活。我们吃正餐的同时,可适当地辅以零食。阅读的方式,本身也是多样化的,传统的阅读,有助于思考,更加了解文章的内涵,但付出的时间较长;而碎片化的阅读正是弥补了这一缺憾。所以最好的阅读不是题海式的埋头阅读,也不是整天借助网络打发时间;而是在借助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辅助自己在阅读纸质书籍时获得更深、更广的思考。
零食,还是正餐?你的选择呢……
【篇八:你是我的好兄弟】
我们巷子里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虽然来自五湖四海、民族各异,但是心早已系在一起,我有一个维吾尔族朋友,他叫阿里木。
他有一双大眼晴,还有乌黑的短发和黝黑的皮肤,每天我们形影不离,有人说:“你们真像亲兄弟,真所谓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啊!”每次无论我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我总不会忘记我的这位兄弟般的好朋友。
去年古尔邦节,他邀请我去他家玩,他向我介绍:“维吾尔族过古尔邦节就像汉族过春节一样,我们要宰牛宰羊招待宾客。”“哦,原来是这样!”我说。来到他家,一进门,嗬!茶几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水果、干果,我独吞虎咽地吃起来。可没想到,这竟是开胃菜,之后才是正餐,抓饭、手抓羊肉、牛肉、之后是粉汤。你是不知道,那叫一个香啊!光是闻一下,就会让你垂涎三尺了,那感谢的话早已说了一大堆。
我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课间十分钟,我们总是在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我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工艺品,并一起去书店阅览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我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阿里木有不懂的问题时,我总会给他耐心的讲解,直到他理解、学会为止,使阿里木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阿里木常常在我参加文艺比赛时给予我最大的帮助。今年元旦,他主动编排维吾尔族舞蹈,和我一起排练,使我们在元旦文艺汇演中的表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喝彩。在生活中,我们总以兄弟相称。当我不开心时,他总会为我排忧解难,逗我开心。当他犹豫不决时,我总会为他作出明确的判断。我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知道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只要我们互相宽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一心、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一定会使我们的新疆更加美丽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