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失败是成功之母议论文】
创新实不易,胜败乃平常。因此,对于致力创新者,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成功者,应该献上美丽的鲜花、给予真诚的赞美;对于失败者,也应该表达充分的体谅、提供必要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如何、创新成果多少,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鼓励创新、推进创新,成为实现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然而,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更是如此。对于创新者而言,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容易导致错过成功的机遇。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很多次实验都没能成功。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永不言败,是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
创新不言败,不是说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能够百发百中、大获全胜。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创新不言败,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追求。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怕失败、敢于胜利。失败与成功,失去与得到,总是相对的、辩证的。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面对失败,既不应退缩,更不能失志。因为一着走错,只要稍作调整,即可以柳暗花明;屡遭挫折,只要不屈不挠,总能够走向胜利。真正的失败往往是败而失志、一蹶不振,而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从失败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进。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就是迎难而上、永不退缩。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正如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创新者应有“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豪气,愈挫愈勇、知难而上。在创新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创新是干事创业者的追求,永不言败、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自信,才能鼓起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逞强,自强者有清醒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达目的不罢休。
创新实不易,胜败乃平常。因此,对于致力创新者,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成功者,应该献上美丽的鲜花、给予真诚的赞美;对于失败者,也应该表达充分的体谅、提供必要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
【篇二:路与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位伟大的古人给我们需要永记与探索的言语。路是什么?一种人行走的自然物,它或极其漫长,或极其曲折,或极其茫茫。而屈原知道要走的路是一条永远忠于国家的路。行是什么,是他既知此路的漫长,也身体力行的走在路上。他在宠信中淡然,在流言中冷静,在疏远中不弃,在流放中以心系国,他用他的热血书写一曲长久流传的楚歌,他用他的“虽九的其犹未悔”走出了永垂不朽的生死血路。他告诉我们什么是路什么是行,路与行又是什么关系:路与行,相生相随。
选择了道路,使风雨兼程,勇敢前行,永不退缩。史铁生不幸残疾,他没有中停自己的脚步,他选择了文学的路,永远不放弃,仅坐立的高度,却在灵魂的至高点审视着世间。贝多芬,走在音乐的道路上,面对失聪,仍扼住命运的喉咙继续前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车洪才,他走在一条坚守的道路上,在36年里,他坚持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这条路漫长,曲折,他用了半生来行走,直到大家都遗忘了,他仍在继续走。路与行,选择了道路,必须坚持行走下去,那些选择并实现了的人,他们给了我们最好的见证与榜样。
路与行,便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得不佩服马克思先生的伟大理论,那是指引前方的明灯。他铺设了通向美好社会主义的道路,但路的前面充满变数,充满未知,有无数可能。这时,有实践它,走上这条道路的法国巴黎公社的勇士,俄国睿智的胜出者,亦有中国这开拓创新者。然而,路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须完美。不然也会出现巴黎公社惨痛流血的结果—因为实践的偏差。但完美胜出的俄国,开拓中国特设的我们证实了在道路上必须谨慎前行。
当下,每一个我们亦是在不尽相同的道路上前行着。我们要清楚路与行的关系,选出自己的路;坚定我们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在路上,切忌掉以轻心,必须谨慎前行。
【篇三:论学习者、创新者和时间的关系】
环顾四周,电灯、电视、手机等等这些先进设施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方便,而这正是无数创新者刻苦钻研,以及后继学习者们对它们不断改造升级的成果。毋庸置疑,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新者和学习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创新者和学习者之间势必存在竞争,那如何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明确竞争时间。
创新者要想不败,就必须把竞争时间尽可能地缩短。
拿破仑作为侵略者,他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大炮、战略、外交,并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拿破仑因此而从胜利走向胜利,但却忽视了时间的重要性。他长时间征战,将自己的优势暴露在许多学习者的视野中,并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甚至超越自己的时间和机会。这才是拿破仑最终失败的原因。
同样作为侵略者,希特勒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所以他采取闪击战,速战速决,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可最后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因为他确立的目标超过了优势的时效性,使后起者拥有了学习并反超的时间与机会。
作为创新者要考虑自己优势的时效性,制定合适的目标并将竞争时间缩短至自己优势所能发挥作用的时效之内。
学习者要想不败,则需要尽可能地延长时间。
就在与拿破仑战争中,俄军将领库图佐夫非常清楚,要想在差距如此之大的战争中获胜就必须延长战争时间,延长至能够学习甚至超越拿破仑的优势,延长至与自己有利的恶劣天气的到来,所以他指挥俄军大撤退,并不惜以烧掉莫斯科城为代价。
作为学习者,要明确创新者的优势,并为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优势而尽可能多地拖延决战时间,弥补彼此之间的差距至微乎其微。如此,即使面对令人闻风丧胆的魔头,你也将拥有与对方相对平等的对决机会,而不是在面对对方的强大时表现狼狈。
“创新者不一定大或者强,学习者不一定小或者弱。”竞争中,认识自己最为重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合适自己的目标,合理掌控竞争时间,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篇四:创新是一场孤独的跋涉】
著名企业家、科学家谢耘博士有言:“创新从来不是一首浪漫的诗篇,而是一段长时间默默无闻、艰苦探索的奋斗。”创新,意味着你有与别人不同、甚至可能不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的想法,意味着你可能被孤立、被嘲笑、被否认。因此,每一个成功的创新者,都必须学会忍受孤独、享受孤独,然后在孤独中收获灵感,在灵感中实现创新。
孤独是一份淡定的心态,使人在平和中思考。挪威探险家南森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翻开《瓦尔登湖》,山林的清新扑面而来,人们仿佛看见远山中一潭幽蓝的湖水旁,坐着一位深思的学者——那便是梭罗。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正进行地如火如荼时,他却只身躲进山林之中,在那里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追求最自然朴素的生活,许多人曾对此表示不解。有人问他:“你与外界断绝联系两年,不觉得孤独吗?”而他回答,“我热爱孤独在空气中燃烧时的毕剥声。”也许正是因为梭罗对孤独的这份热爱,《瓦尔登湖》才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用沉静和清新感动着我们,让人抚平浮躁,洗尽铅华,一如瓦尔登湖平静美丽的湖水。
赫胥黎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孤独是一坛苦酒,酿于幽深的谷底。初尝一口,满嘴苦涩,直教人喊“难咽、难咽”;再尝,苦得更加浓烈,苦得直至心底,苦得让人欲言还休。可渐渐地、渐渐地,当你习惯于这种苦涩,却发现唇齿间竟有甘甜开始散开,这才感受到孤独的清香与回味。袁隆平在田间躬耕九年,埋头苦干,潜心研究,终成“南优二号”享誉世界;陈景润在六平米小宿舍的艰苦环境下,一支钢笔一摞纸便开始认真演算,再不问其他世事,终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造就一段传奇;邓稼先放弃美国给予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隐姓埋名,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里呕心沥血,最终使得“两弹一星”研究成功,让中国扬眉吐气。孤独是阴天厚重的云层后深藏的阳光,随着阴霾散去,会带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孤独不仅是夜深人静时的万籁俱寂,不仅是一个人埋首灯下的静静沉思,更是对自我的坚持,对初心的铭记。十字架上被烈火焚烧的布鲁诺,在教堂上被当众讥讽的达尔文,被科学界冷眼相待、质疑否认的爱因斯坦,穷困潦倒、无人理睬的梵高……他们因为坚守自我而孤独,但外界的怀疑、嘲笑、讽刺甚至是恶毒的刑罚都没有使他们放弃这份坚持,而历史终于证明了他们的伟大。创新者是孤独的,因为无人理解;孤独者是勇敢的,因为要在风吹雨打中坚定如初。
创新注定是一场孤独的跋涉。创新者需要不畏世俗眼光、不惧流言蜚语,而孤独是创新者在坚持中唯一的陪伴。所以,在孤独袭来时,不要马上将它踢开,而是试着和它拥抱,将它融入自己的灵魂。它就像你在前进路程中孤单的影子,你说你是一个人,但其实你还有孤独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