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后感的范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
【篇二:过“完整”的生活】
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碎片化成为整个社会愈发显著的特征: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甚至社交也被肢解成碎片。面对“碎片”浪潮,怎样逆流而上,守住自己那一片天地,过“完整”的生活呢?
要想了解碎片化的原因,就该先明确碎片化是什么?顾名思义,“碎片”代表着小、零散的含义。那碎片化所代表的就是一种让时间、阅读等变成散乱化的小部分的趋势。天天行色匆匆,一天在上下班、工作、加班中度过,却鲜有在家中与家人共度一晚的悠闲;一年的阅读量,也许仅仅是微信公众号上的推文在地铁上被快速地翻过;与朋友会面的时间少了,却大多是吃饭时、工作之余与不认识的人在微信上闲聊几句便作罢。
这样的生活是从何而起的呢?也许互联网的发展是幕后推手。陆续诞生的新型聊天软件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人们逐渐放下了短信与电话,转战微信与微博。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另一个“虚拟”世界也让绝大多数人痴迷其中。不说在地铁上,就连在家中,低头刷手机的人也大有人在。
社会心态的急功近利是另一方面的原因。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眼前只剩了利益。他们为了挣钱,拼死加班,奔赴一个个客户,只为了业绩与年终奖。人们关心的只是“实用”吗?修身方能齐家,之后才有治国平天下。但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修身”,他们自以为前途一片光明,实则正使自己的人生脱离本来应循的轨迹。
这样忽略情感、亲情,漠视自身修养形成的生活方式,实在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美满的人生。只被手机、利益支配的碎片化生活,难谈幸福与快乐。这样的生活,也是“碎片”。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自视:什么是对我们最重要的?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会是:家庭幸福、婚姻美满、子女茁壮成长……那么,就多花时间去陪伴、去感受。对手机的痴迷也是必须要改正的恶习。手机与微信方便了彼此的联系,为我们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但不是取代原有人们近距离的接触、不能取代传统阅读。从床头一本喜爱的诗集、每隔些时日友人间的小聚开始,将诗意与悠闲融入生活。这些举措会如同万能的胶水,将碎片重新粘成一个整体,还你一个“完整”的生活。
【篇三:阅读之道】
时光带走了我的童年,让我与当下的青春碰面。世事更迭,可未曾改变的只有“喜爱阅读”四字。在阅读中,我得到成长;在阅读中,我渐渐充实。毕竟,阅读之道,横无际涯。
阅读之道,心之所向
纸质书籍是我极偏爱的,青灯一盏,手书一卷,每翻过一纸书页,都像是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里,我可以恣肆地倾慕“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不羁,哀婉地畅想“垂泪对宫娥”的无奈,同情的感慨“自是白衣卿相”的恃才傲物。在墨香里,故纸中,与文字最真挚的交流筑成了我心中的理想国,无关风月,无关世俗。在那个世界里,我只是我,似乎可以忘却任何人、任何事,静享文字的精妙与旷达,在书页中垂泪,在墨痕中叹息。做那个最真实的,在这洪荒世界里宁愿躲在书本中偏安一隅的我。
这种超然的快乐,是现下任何光怪陆离的电子书籍都无法给予的。毕竟,那不可窥视的书香,是我盛大青春岁月中不可忽视的痕迹,亦是心之所向。
阅读之道,行之为线
对于“阅读”的诠释,着实有太多,并不应以狭义的观念去束缚其本有的含义,因为“行走”也是另一种阅读,更是一种充实人生的绝佳途径。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或许,青莲居士就是秉持着那样的信念,用十年韶华走遍名山大川;徐霞客先生宁愿只任一升斗微官,也要纵情山水。是故,太白先生随口便可吐出半个盛唐,徐公之游记名满天下。
在这样的岁月里,我们踏尽荒芜,看遍浮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留下独属我们的足印。在这深情款款的时光中,我们阅读生命,阅读青春,阅读世界,像先贤一样,用行走世间的心态丰盈人生。经年之后回首,了无遗憾——尽管我们并未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已然拓宽了它的宽度。以行走的青春,尽释阅读之道。
阅读之道,修之为本
在青春中,不论是行走生命式的阅读抑或是心之所喜的读书,均是修身之本。《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而阅读最重要的恰在修身二字。诚然,我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宏图伟愿,没有“先天下乐,后天下忧”的政治情怀,也没有“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但阅读,让我在这个人生中最迷茫无助,最绚烂多情的季节,让我明白应当做一个怎样的人,至少成为一个“好人”,不必有多成功,多显赫,不必让众人艳羡和仰慕,但是一定要善良,拥有正直的心纯净的灵魂,这样便已足够。
所以,谁又能说,阅读,不是修身之本呢?毕竟,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心正身修,国何不理。
阅读就是这样:任水流隐约,任旭日灿然,任风雨飘摇,只兀自开落。青春中的阅读,像看透红尘的僧侣,行过乱世,归于迷津,辽阔无涯的那片专属它的海,就是阅读的渡船。在阅读中,我成长蜕变;在阅读中,充实自我。毕竟,阅读之道,横无际涯。
【篇四:诚以养德信以修身】
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诚信,可以让一个人无愧于心。季札子是春秋时吴国贵族,吴王诸樊的弟弟。公元前,他奉命出使徐、鲁、齐、郑、卫、晋等国。他经过徐国时,徐君十分欣赏季札子佩戴的宝剑,却难以启齿。季札子明白徐君的意思,不过,他还要出使其他的国家,宝剑暂时不能送给徐君,他打算等他出使各国后,便赠送给徐君。不料,待季札子出使完各国后,再途经徐国时,徐君已经死了。季札子感到非常遗憾,想到自己曾打算把宝剑赠给徐君,便解下身上的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季札子对于除了自己之外没有知道的事,也毫不马虎,不做违背己心的事,可见他守信的思想境界之高。
人无信不立。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商鞅于是就说服了秦孝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扫墓百姓中有谁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10金。百姓对于这种做法感到很奇怪,没有人敢去移动这块木头的。随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移动那块木头的人给50金。这时,终于有个胆大的人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立马就给了他50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效果立竿见影,使百姓相信了新法可信,从而推行了新法。正是商鞅这种言而有信的做法,才使得商鞅变法的成功。
诚信,成就仕途的美满。通往顺畅的事业之路,必不可以的便是诚信。北宋词人晏殊亦是如此。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存给皇帝,皇帝召见他后,就让他和一千多名进士一同考试。由于考题他曾做过,他便把实情告知给皇帝,并要求皇帝重新出题。皇帝与大臣便共议了一道更难的题目给他,结果,答卷优秀,获得了皇帝的赞赏,赐予了他“同进士出身”,拥了一翻好的事业。正是晏殊的诚实才造就了他仁途的美满,事业的成功。
诚以美德,信以修身,为你的人生添上一抹亮色!
【篇五:关于慈善、公益】
提到公益、慈善,人们似乎总是会首先想到红十字会等大型的慈善机构和公益事业,或是某公司,某明星捐出几百万的慈善举动。但实际上慈善和公益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
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可以做到省吃俭用,回收垃圾,以此来做公益为贫困县的学校捐助上自己的积蓄。未涉世的小学生可以省下自己的零花钱和午饭钱去支持学校的公益活动,为大山里的孩子献上自己的爱心。我们每个人又怎么有资格说自己没有能力做公益呢?公益、慈善需要的不是多么宏大的规模,多么隆重的场面,多么浩大的声势,需要的只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点爱心和行动。况且,那些慈善机构、那些公益事业靠的不就是无数平凡而热心的公民吗?所以要相信只要愿意去做,每个人都能参加公益,做慈善,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在首位,作为国家的一份子,“修身”,努力提高道德素质,完善人格,也是一种责任。梦想的实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建设,需要的何止是科学技术?需要的还有高道德水平。而提高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参加慈善、公益活动。经济在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支撑和继承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其中就包括慈善、公益事业。不少人会问为什么要继承这些,因为有了慈善和公益才唤醒了人们心底沉睡的爱心,有了慈善和公益,才让人们明白什么叫做互帮互助,什么叫快乐,有了慈善和公益,才让这个社会充满了爱。我想一个没有爱的社会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死气沉沉。同时,慈善和公益也能发挥出我们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我们虽然不是太阳,但可以奉献爱心变得光芒万丈;我们虽然不是造物主,但可以让社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充满爱与希望;我们虽然只是一滴水,但只要发挥每个人小小的力量,终会聚成浩瀚的海洋!
【篇六:心不静,不成书】
古人常云:“以静修身。”五千年来也于“静”字构成一条长河。先有吕蒙因劝学而静心阅书,颇有成器;后有禹锡先生被贬但仍因静心在荒境中寻得美景。静一字,成就五千年来多少佳话。
老子常提“以静修身”,《三字经》中也常有解读,更不论诗书礼易/古诗佳作。传统文学经解读后,再入了今人眼。鲁迅先生挑灯夜译,毛主席口袋揣书……其实不论是伟大人物还是无名小辈,都与“静”息息相关。
我的生活中也少不了听到“静”这一字。
就好比疫情期间,我没有认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心里就是闹腾。最爱看的书摆在眼前,哪怕只翻两页都觉得烦。直至开学,我的心仍未静,在老师一阵教育下,我才渐渐找回该有的心态。如今我的耳中仍会回响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话:“你能不能静下心来?”
“心不静,不成书。”这话我牢记于心。那段时间,我总想着如何静,在与好友交谈后我又整理了许多结论。那么,该如何涵养静气呢?
书本、笔墨、花草就能给予我们静气。常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老话说的没错——书有千百条道理,细细品味,细细思考,心也就静下来了。而这时思绪也会如潮水涌来,堆积成知识高山。老师们总说多看书,理由也就是如此。而练毛笔字、培植花草也亦是如此。心不静,写不出想要的横竖撇捺;心不静,养不出想要的芳香。
有个词叫“动静结合”。提此词有因,即“动时该动,静时该静,勿动中求静。”其意为:渴望玩乐就痛快地玩完它,该静心学习时则应该专心投入,心无杂念。切勿在认真学习时,想去玩乐。这即是最重要的“动静结合”。
仍是那句话,“心不静,不成书”。不只是不成书,更可能是不成器。所以,我们该“静”了。若难静,便先静身,身静心也渐静了,涵养静气从中来。
寻静,寻书中静,寻人生静。愿各人都能与前人于静中相遇,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静气。
【篇七:在育人中修身,在磨练中养德】
古人云“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在可以选择的年纪,我们义无反顾地将教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这既是我们对未来的期待,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
2013年秋天,我因为一场小感冒引发了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咳嗽。当时的病情非常严重:就是每隔几分钟都要连续的咳嗽一阵。这种状态持续了两点多月,我敢说那几乎是我人生中历时时间最长、也是最折磨人的一次生病。在那两个多月里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输液,但是治疗效果一点都不明显。后来咳嗽的嗓子都哑了,讲课就变成了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是我惜字如金,仍然坚持为孩子们上课!后来终于因为我的这种坚持使病情严重到让人始料不及。
12月初的一天,由于夜里下了很大的一场雪,导致三兴到黎明的路无法通车。我和几位老师在三兴安置好车辆后,决定步行去上班。那段路不算远,大概有八里的路程。但是那天天气十分恶劣,呼啸的北风撕裂着飞舞的雪花,厚厚的积雪让每一步前行都变得举步维艰。我经历了两个月病患折磨的身体终于被这一次的无情风雪彻底击垮,到校后就开始发烧,是高烧。更难的事情还在后面,由于又下了一整天的雪,从黎明到街里的路全部无法通车。也就是说如果我想回家,必须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完三十多里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没办法,只好在学校留宿。可留下来的决定也不见得是明智的,因为学校值班室非常冷,前半夜炕热得睡不着,后半夜屋里冷得睡不着,再加上高烧,感觉自己糟糕透了。第二天继续带病坚持上班,下班的时候,被雪封住的道路通车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去医院打吊针!第三天陈老师就带着我去了九台县医院,直接办理了住院手续。在床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主治医师特别为我安排了一个床位,因为我当时比较严重,咳出的痰里带血。这是因为长时间的咳嗽把肺部毛细血管震裂了。持续高烧又导致肺部毛细血管感染,只有住院才能进行系统治疗。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住院期间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学生都给我打了电话,询问我的病情,并且希望我早日康复,早日回到学校去上课。各种关心,溢于言表!而且我听得出来,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真是发自内心!此时的我,因生病而产生的各种委屈、各种后悔的情绪被这一个个暖心的电话化解了,被孩子们稚嫩的关心化解了!
其实这里边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那天我走着上班到校后,发现我班有一个家长在学校里,我很疑惑,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家长以为我今天一定不会来,要领孩子回家打吊针。我的情况家长们都很清楚,对于我的到来他颇感意外。还关切地劝我说:梁老师,天气这么不好,你就在家好好休息休息吧!等养好了身体再来!我们家长有能理解你!
听了这些话,我的心里百感交集,无限感慨!刹那间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其实从班级组建到现在,真的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困难,付出的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从最开始家长挑剔的眼神到现在肯切的关心,没有人知道我忍受过多少的责备和感伤,经历过多少次破茧成蝶的历练!
后来这件事被孩子们写进了作文,他们把我的形象写得很高大,真是惭愧啊,我真的没有他们写得那样好。其实平时我对他们是非常严厉的,但是因为这些孩子很懂事,他们只会记住我对他们的好,会完全忘却我对他们的不好。看到孩子们的这种表现,我也很感到欣慰,虽然我做的不是很好,可孩子们却非常非常的尊敬我!我特别喜欢和孩子们分享我的一些思考,我和他们讲:好人有两种,一种是法律层面上的,一种是道德层面上的,老师希望你们做一个道德层面上的好人;我还会和他们讲读书不能使人增加财富,但能使人学会增加财富的方法;我还要求他们:身体和灵魂都要在路上;我还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温度的故事,做一个思想上有家可归的人;我还利用语文课在他们心里种下了各种各样美好的种子:和平的种子,爱国的种子,诚信的种子……我希望未来的世界能够因为他们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美好!
我真心地感谢这次经历,它让我在低头蛮干的同时能够抬头看看方向,学会智者的行为;它让我在认真工作、孝顺父母、教育好子女、经营好家庭的同时能够照顾一下自己,以便更有质量地生活;它让我在各种忙碌之中安排好时间去运动;从而明白了拥有了好身体就拥有了幸福的起点!感谢那一段经历,让我变得更成熟;感谢那一天的风雪,让我变得更强大;感谢那一些病痛,让我变得更健康!经历决定格局!我相信这些历练是命运对于好人的馈赠,也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其实这何止是我的经历,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还有其他没有到场的老师,谁没有过一段感人至深的经历,谁没有一种以德服人的精神呢?有很多很多事我们没有机会说,有很多很多事我们不想说,还有很多很多事我们自己都忘了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邓小平主席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知书懂礼的重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好老师不是天生的,我们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师德优秀、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让我们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终生!
【篇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个有勇有谋,才略过人并且是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但是应该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个非常会教育孩子的好父亲,《诫子书》就写出了他对自己儿子所有的期望,那读过的同学们想想自己缺少其中的那种品质?
初一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这时间可以说是转瞬即逝,也就意味着中考和我们的距离也近在咫尺。你现在是否满意自己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呢?你现在是否认为时间还长并不着急呢?你现在又是否觉得生活无味并且无所事事呢?
这些都应该引起你的反思和重视。其实我们做到的应该是不甘于此。不甘于现在的状态,所以拼搏进取;不甘于现在的成绩,所以努力学习;不甘于现在的悠闲,所以充实生活……
太阳照在身上你应该平静,应该奋发;雨点打在身上你应该宁静,应该拼搏;雪花落在身上你应该清净,应该坚持。因为“淫满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篇九:盐的味道】
北方人喜食盐。鲜香酥咸,入口即化,如浓墨滴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留得余香和谐,萦绕舌根。
盐的味道当细品——盐是食材的佐料,盐是百味的调和,盐是菜品的脊梁。
细品之,润滑咸香中氤氲着清秀的宁静。盐的味道在水与油的精华中穿梭又隐匿,有如文章之魂浮游全篇又隐于字底。
鲜美炫丽的咸香伏笔似水的稳重,修身当如盐。以内涵厚实自身的基底,以文化提升自我的高度,成为不可或缺的五味之一,在精彩的生活中彰显自己的价值。而后到达一种深度,如朱子讲学白鹿洞,如板仓修身书院间,如秋雨老师所说的“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以盐味修身,修出的是厚重的深度。
再品之,盐味砚得百味和谐交融,又是衬托百味的基底,使人在享受甜腻时不觉轻浮,在挑战辛辣时不乱阵脚。有了盐就有了底气,继而产生安定的温暖。自身的稳重遂成整体的凝重,在万般变化中和谐氤氲。
糅合甜辛的异同,托抬百味之缤纷,齐家亦当如盐。家将每个人抚养成人,其人更当反哺其家。羽翼未丰,家是庇所;翱翔天际,家是港湾。琐事纠葛总破坏家族的和谐,那时就应有人像盐调和百味一般调解矛盾。百味不调则菜难食,百家不合则事难兴。竭己所能撑起家的横梁,如盐一样营造环境的安定,而后家有年少者方可勇敢追梦,家有年长者方可颐养天年。家和万事兴,是引向齐家的箴言,也是齐家的成就。传承千年无可替代的温暖,家需要和谐,而后国才能安康。
更品之,似北国冰封的风沙呼啸,坚砾硬气,万里疆土纷飞盐粒的芳香。放眼望去,饱含壮美豪情,历史岁月沧桑中和平与厚重氤氲。盐的酥咸撑起了菜品的魂魄,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撑起了国家的重量。
屹立岁月沧桑的傲骨,王道天下的胸怀,治国更当如盐。菜有百味,丝缕盐味溶入即是咸香不灭,宛若华夏文化千百年铮铮不息,历经朝代兴衰民族融合,中华文化傲骨犹存。兵戈烽烟不灭中华文化,源因王道天下的灵魂普适古今。摒弃了野蛮的炮火烽烟,以包容天下的胸襟创造瑰丽的文化,接受一切信仰者的朝圣。治国应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强盛的文化才是立足天下千年不倒的凭借。以静应变,以内心和平应对战火硝烟,以长者的姿态傲立苍茫大地,笑看江山多娇——因为脊梁笔直,所以无畏历史风烟;因为底蕴雄厚,所以傲立天下之巅。
修自身而齐家,百家齐而国治,国皆治则天下平。盐的味道终归不及甘甜腻滑,也不比麻辣刺激,但盐的芬芳中总氤氲着“和”的滋味。洗刷掉尘世的浮躁风烟,留下的是稳重和成熟,仍不失一份豪情满溢胸襟,这是当代青年,是千年中华,是亘古不变的高洁。
广袤天下,万物之理浓缩在一撮盐的味道里。盐的味道当反复品尝。
【篇十:静的魅力】
如今,穿梭在喧嚣的闹市,何处不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缤纷与嘈杂?生活于此地,很多人也耳濡目染般地变得浮躁起来。“静”的魅力被一再忽视。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闻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既然喧嚣的尘世只会使人失去本真,我们又何尝不静下来,好好地品味内在的美呢?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若心不静,又如何踏入佛门?所以,静下来吧!“此时无声胜有声”,“静”之独特魅力,实在是叫人欲罢不能啊。
“静”是波澜不惊的平和。曹文正先生在《家书》中有言:“千军万马金鼓隍郭之中,未始非静心澄虑,宁静致远之地也”,“千军万马”中,倘需静心澄虑足见静的魅力了。三国名士诸葛孔明先生把“静以修身”当作座右铭,一生都铭刻于心。“静”可以成就一个人。遇到危机,只有平静下来,波澜不惊,才有可能化险为夷,柳暗花明。
“静”是宠辱偕忘的安然。“心静自然凉”,一碗清泉,若是加入过多的欲望和杂念,就永远不会变得清凉。丰子恺说“不困于情,不乱于心。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如此,安好。”就是在强调想要静心下来,就必须得忘记尘世的纷扰,做到无欲无求。大智者庄子,一生过得超然洒脱,他强调“超越”二字,力求“无所待”,“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的“静”即超越得失,超越功名的逍遥自得。庄子还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的,在大道中忘却浮名,忘却喜怒忧惧,“静”才会降临在心中。“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宠辱偕忘,是‘静’的要求,也是‘静’的魅力。
“静”是对自我的审视,是对自我及人生的诘问。史铁生早年截瘫,从此便行动不便,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每一天,可他从不埋怨,而是静下来,从深处反省自己,不断地思考,写就对中国文坛乃至世界都有极大影响的巨著,成了文坛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年老之时,他又患上了尿毒症,饱受折磨,有记者采访,问他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可偏偏这次,饱受命运摧残的他再次平静下来,静心澄虑,写出了《病隙碎笔》。他从未停止过审视自己,终于把自己的潜力很大地发挥出来,这不得不说是他“静”的结果。
“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下来吧,淡定的人生不寂寞,安静的灵魂会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