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品位书香,迎奥运作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走进我的家中,一眼便可以看见那高高的五层书架,里面摆满了不同种类的书籍,散发着淡雅的书香味。
从小,我就喜欢听故事。当我能识字时,我一有时间便如饥似渴地拿起一本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最喜欢的就是带一本书去旅行,走在异乡之中,拿起一本书细细品读,总会有不一样的风味。长大了,我读的书也变得五花八门。历史、地理、天文、文学等书籍摆满了一整个五层书架。
当我读《上下五千年》时,我的心随着纷争的战国七雄,盛大的开元盛世,残酷的抗日战争时起时落,仿佛自己就是其中一个人物。
当我读《自然史》时,我跟随着踩矿人的步伐,科学家的视野,走遍地下、地上、天上,了解飞禽鸟兽,看遍五彩矿石,走过缤纷世界。
当我读《鲁迅全集》时,不禁从中感受到主人公那豪迈的气魄。当我读《毛泽东传》时,不禁从中感受到主人公那顽强的拼搏奋斗精神。当我读《名人传》时,不禁从中感受到主人公那坚强的`毅力。
我最常去的地方便是那飘满书香的图书馆和那充满浓郁气味的书店了。每当到了书店里,我都会忘了时间,一站就是三小时却浑然不觉。我漫步在书的海洋中,感受着不同人物的风采和作者思想上的变化,恨不得立马钻进书中一探究竟。
捧一杯清茶,坐在高高的五层书架下品一本好书是我最享受的人生。它富裕了我的生活,使我懵懂的世界充满了色彩。我与阅读会继续相伴,直到我“读尽人间书”。
【篇二:我所触摸的文字歧义】
这一学年可以说我是正事不干,一天到晚就“没事找事”。最近我的“火车大脑”又想出了些我认为比较奇妙的东西——文字歧义。
我对文字歧义的理解是对一句话或一本书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我在看《哈利波特》英文版——这本来是一本讲善恶斗争的书——感觉这是一本讲述学以致用的过程的书;在读《爱丽丝梦游仙境》时我感觉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应该与动物友好相处以及如何与动物们友好相处的书;读《许三观卖血记》我看到了一位爱护儿子的伟大父亲……为什么我的理解会那么“另类”呢?难道说我的智商低于常人?我可以很自信的回答:不!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会产生阅读上理解的误差,是因为我们的性格,价值观与在阅读时我们所处的心情与时代等因素决定的。就好比阅读理解,课外阅读若答案不是“言之有理,皆可得分”那么我们恐怕就很难拿满分了。我在读《爱丽丝》的期间也同时在读《自然史》,《自然史》将生物们写得如同人一样有性格,甚至是说一种动物可以描述了一个人的人品。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也就导致了我对爱丽丝的理解是上述那样的。在另一方面,我还是一个支持保护动物的人,所以在看到这么多的动物在纸上跳跃我也就想到了我们应与动物建立友好的关系。《爱丽丝》放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是在讽刺当时的政治环境,但放在现代则就有不同的理解,这我想也正是古诗要让我们知背景的原因。这是在理解上发生的歧义,其实也不能说是歧义,应该说是理解的不同。
让我再来说说文字上的歧义,季羡林先生曾写过这么一句话:“这是他儿子特别孝敬她的。”《季羡林自传》这一少少的几个字竟会产生两种不一样的理解:1表达了当时贫穷与他们家的贫穷。2对他儿子的一种讽刺,讽刺他不孝敬父母,甚至暗示他挑拨离间。除了时代背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华汉字博大精深。不论我们是在聊天也好,写作也好都会存在理解发生不同。举个例子,在我们班政治课上,政治老师说:“所以说政治主观题必须要早练。同学们一定要早练”。当时几乎全班同学笑出了声,这是因为同学们把早练理解为早恋了。“我要炒土豆”这句话也有两个意思即我要去厨房和我要点菜。再举一个好玩儿的例子“中国的足球谁也打不过;中国的乒乓球谁也打不过。”这句话要结合时代背景,21世纪。我们若是22世纪看到这句话,可能就会认为中国原来在100年前足球和乒乓球就已经很厉害了。
我曾经读过一句话:“一部好电影是要让观众看懂。”(大意)一开始这让我很不理解,他的意思是说像《星际穿越》这种深奥的电影不是好电影?其实我的理解错了,这句话也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现在我懂了,这里的懂字不是指一个将道理或思想感情全部体现在电影中,而是指电影将所有细节都准确无误的通过银幕表现出来,这我认为也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我再来把我的理解扩大——人的性格、心情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也是我的一个缺点。举个简单的例子,下雨了有两个诗人,一个诗人写出了“雨和血夹杂着,染红了地”而另一个诗人写出了:“即使雨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也将当做天空的恩赐”。其实这就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前者在生活上遇到了写困难写下了消极的诗;后者当时心情激动写下了这句。纸上的字,处处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
事实上在文学上本来就有理解上的多意现象,比如红楼梦有人说是反清复明,有人说宝玉和黛玉是顺治和董小宛……,常用的说法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说西方有个伽达默尔提出“视域融合”,那样的解释就更加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