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漏盆的作文

【篇一:绿豆发芽观察日记】

20xx年10月1日星期五晴

国庆假期,赵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布置了一项非常有趣的实践作业——种豆芽。

晚上,我用小杯子分别盛出黄豆和黑豆,用水洗净放入两个不锈钢盆中,倒入清水没过豆子。黄豆小小的,紧紧裹着黄澄澄的外衣,可爱极了。黑豆大些,像一颗颗美丽的黑珍珠。

根据我和爸爸一起查的发豆芽资料,豆子需要放置在阴凉处浸泡一晚。

20xx年10月2日星期六晴

今天早上,我一起床,牙也没刷脸也没洗,急匆匆地去看我的宝贝豆子。原本小小的豆子喝饱了水,变得又圆又鼓,像一个个胖娃娃儿。我要给它们搬家啦!先把黄豆和黑豆分别放在两个漏盆里,再把漏盆搭在不锈钢盆中,盖上纱布,浇上水。

我的豆宝宝们,快点长大吧!

20xx年10月4日星期一晴

今天是第四天了,经过30多个小时地苦苦等待,我迫不及待地揭开纱布。豆子们终于发出了新芽。原本黄色的黄豆居然变成黄绿色,还长出一条可爱的、弯曲的小触角。而黑豆喝饱了水,把自己黑色的外套都撑爆了,长出了一条细细的尾巴,像极了游来游去的小蝌蚪。

明天会长成什么样呢?我好期待!

20xx年10月5日星期二晴

今天,我发现更多的豆子发芽了,但长短不一,大多弯曲的。大部分豆子都已经脱去外衣,露出绿油油的小肚皮,可能是豆芽宝宝们觉得太热了吧!可有的豆子连芽都还没冒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两种原因:一是浇水的频率少了。二是室温太低了。我先试试加大浇水的频率,看看生长速度能否加快。

20xx年10月6日星期三晴

今天,我掀开豆子上的布,一股刺鼻的臭味儿扑面而来,熏得我快晕了,竟然还飞出两三只小飞虫。原来是毛巾捂得太严实,生虫腐烂了。我和爸爸马上给他们分了个“优胜劣汰”。我看到与黄豆相连的牙根是淡绿的`,芽中间部分最粗,是象牙白的,芽尾越长越长,越长越细。有的豆芽上长出了“胡须”,有的豆子张开两瓣嘴唇。好像在自言自语。有趣极了!

20xx年10月7日星期四小雨

经过7天的观察,我终于知道了黄豆和黑豆发芽的全过程。那些豆芽白得那么新鲜,像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白玉柱,好看的很。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

【篇二:第二次炒豆芽】

今天中午,是我第二次下厨房炒菜。

我炒的菜是豆芽。上次炒豆芽,我总结了几点经验:一是煤气灶点火要往下按到底,转动后要停5~6秒;二是豆芽洗完后要将它在沥水盘子里抖一抖,尽量减少豆芽水分,确保下锅后油不会溅起。三是把豆芽倒进锅里要快速,只有这样,才会减少那些碰到水的油溅到皮肤上的危险。第一次炒豆芽并不是很成功,第二次,我一定会进步!

我先仔仔细细将豆芽洗净,把那些脏东西挑拣出来,其余的放在一个“漏盆”里。然后,我将它们颠簸了几分钟,希望能够沥干水分。就这一会儿,大滴的汗珠就从我的额头上流了下来。厨房里闷热无比,感觉比撒哈拉沙漠还要炎热。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做厨师的辛苦。

第二步:切葱。既然要切葱,就要选葱,干的黄的葱,最终的归宿便是垃圾桶了。接着,我把葱弄成一捆,将它们切成了均匀大小的一段葱放在板上,准备工作完成。继而,我将火点起,把锅里的水用锅铲铲去。然后,飞快地倒一点油,趁锅没热,放下豆芽。

这时,漏盘里有一滴水掉进了锅里,只听“咝啦”一声,妈妈说:“快!”我一狠心将所有豆芽倒了进去,还好还好油并未溅起。我想起第一次炒豆芽因为我放豆芽时犹豫不决,盆里的水先溜进了油锅,当时我吓得六神无主,只听妈妈在一旁大声叫:“快放豆芽,快!”

可当我再一次尝试把豆芽倒进锅里时,却又把更多水滴进了油锅,当时,锅里油花四溅,发出哧哩嚓啦的声音,我也被吓得呜哩哇啦乱叫,同时锅里冒起了白烟,妈妈见状,只好帮我把豆芽倒进了锅里,想到这儿我一阵后怕。最后,我倒了一包榨菜和一勺盐,再将榨菜搅拌均匀,再锅的边上浇一点水,防止豆芽焦掉,再翻炒几下,撒入一把葱花就大功告成了。

这次炒豆芽,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厨师的辛苦。成功的滋味真好!

【篇三:绿豆芽成长记】

一天,爸爸买回来一些绿豆,让我和他一起生豆芽,我很好奇,准备看看绿豆是怎么生芽的。

首先,爸爸把绿豆放在盆里洗干净,然后把它浸泡在水里。爸爸告诉我只要每天早上换水,几天就可以吃到新鲜的豆芽了!我伸手一摸,绿豆硬硬的,像一块块小石头一样。我很好奇:这么硬的绿豆究竟会怎样生出豆芽呢?

第二天清早,我一起床就跑去看绿豆,却惊奇地发现:绿豆已经变得很软了,轻轻一捏,绿豆就裂开了一个小口子,像一个个刚出生的蚕宝宝那样可爱。

第三天,我去给绿豆换水,发现绿豆已经冒出了一对小芽,小芽翠绿色的,嫩嫩的,像出生婴儿的一双小手伸向天空,期待快快成长。

第四天,我再去给绿豆换水时,发现绿豆的皮脱落了,绿豆芽也长高了,而且小芽中间冒出了一对嫩叶,叶片绿绿的,像两个小问号一样互相脸对着脸。绿豆芽下面也长出棕色的根,像老爷爷的胡须一样,摸起来软软的,细细的。

第五天,我发现绿豆芽变得更长了,已经把盖在身上的布掀开了;根须也变得又硬又密,从漏盆底下探出了头,我感到很开心,看来绿豆芽马上就能吃了。

以后的几天里,绿豆芽越长越高,叶子越来越大,根须也变得越来越密。这一天,爸爸告诉我豆芽生好了,可以炒一盘豆芽菜吃了。我很开心:终于可以吃自己生的豆芽了。那顿饭我吃得格外香,不爱吃蔬菜的我竟然吃了好多绿豆芽!

通过这次生豆芽让我懂得了:自己亲手劳动换来的成果才是最甜的,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我期待下一次生豆芽。

【篇四:槐花的味道】

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槐花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的缀在河道两边的小路上。

每年春天,当春风拂过那光秃秃的树干,仿佛那颗沉睡已久的灵魂已被唤醒般,蓝天白云下的枝桠上终究在期盼下透出了点点新绿,眼中曾经刻下的沧桑倏然不见了踪影。我心里清楚,再不出两三日,槐花便会含苞待放,最喜欢的那道槐花麦饭便能入口,随即唇齿留香。

一夜间春雨落下,淅淅沥沥,沥沥淅淅。干瘪的芽儿饱满了起来,积蓄了一整个冬天的力量,完美释放在了这个春天里,让人看了便有一种溢于言表的温情。不经意间,脑海里突然发觉槐花是我心里的春天了。

于是,携着工具迫不及待地去采摘槐花。成熟早些的槐花从纵横交错的树枝上垂下来,用一根木棍便能够得到。槐花树枝上布满了小刺,兴奋过度的我每摘完手上总要留下几道划痕,又或许是因为美食的诱惑,常常忘记了伤痛。

槐花满怀,淡雅的花香立即扑入鼻腔,让人微醉在了春风里。母亲接过槐花,先是全部倒入盆中,清凉的水珠顺着边缘流下,仿佛凝结了许多清晨的露珠般,一片挨一片地享受着天然的淘洗,待到漏盆里沥干了水,母亲把那面粉均匀地铺在案板上,随手抓起一把槐花撒上去,再用手的揉搓使两者相契合,面粉圆满地裹在了每一株槐花上。充分搅拌后,就可以把这些半成品倒入蒸笼里蒸制了。

一直看着母亲做我心心念念的槐花麦饭的我,早已被馋的垂涎三尺了。这时,母亲开始调制酱料,把大蒜剁碎后庶上热油倒入锅中,同样可以把酱油、醋、香油等调料,根据自己的口味留在油锅里炝味儿。每当这时,我总是被这香辣的味道吸引得挪不动身子,却又呛得睁不开眼,直咳嗽。待到麦饭一出锅,食欲早已大开的我二话不说便一口气刨完一碗麦饭,唇齿间留下那饱满的槐花,清香伴着面粉粒渐渐回旋在肚中,沁入心底……

一顿又一顿的麦饭吃下来,春天的脚步也渐行渐远了。槐花失了踪影,对于它的喜爱也留在了脑海深处。再盼望一年,盼望着下一年槐花香……可是回家的次数却渐渐从一年三次变得一年一次。

每年四月份,春风吹来的那一刻,我总要望着窗外自言自语:“每年这时,村子里都是槐花香吧……”

于是,浓浓的槐花香溢满心田……

【篇五:的记叙文作文】

随着暑假的到来,我被父母带到奶奶家。一到奶奶家,我就跑到姐姐房间,我们姐妹又玩得不亦乐乎了。

下午,烈日烤焦了门前的地面。怕无聊但不怕热,我们拿起漏盆洗菜,打算在小溪里抓鱼!

小溪被太阳晒暖了,小鱼躲在石缝里,一赶一大群鱼就出来了。可是我笨手笨脚的时候,大鱼已经逃了,只找到了几只猫和鱼。我还是不信。我必须找到大鱼!我想奋斗。

我妹妹不一样。她认真地盯着水中的“目标”,静静地跟着它,手慢慢地深入水中,渐渐地靠近它。目标还没反应过来,姐姐就把鱼“刷”了一下,放进了放鱼的纸杯里。好大的一个!我惊呼道。

从姐姐的长相得知,我明白了不能心急抓鱼。我“扫描”了水中的目标。突然一个大人物跳了过来,吓得我“哇”的一声叫了出来。然后我看到一条黄色的长尾巴,眨眼间就跳进了缝隙里。我赶紧跳到岸上,惊恐地指着缝隙告诉姐姐有蛇!姐姐不信,说我眼花了。刚开始我是振振有词的,渐渐觉得不敢相信。这条小溪里怎么会有蛇?我也觉得头晕,又下水了。我找到了,在木棍网的缝隙里擦了擦。我没有回应。我再次确认,我可能真的错了。就在我冷静下来的时候,一个人影直接跳了出来,我姐看到了。我们的姐妹很快跳到了岸上。我看清楚了,原来只是一条鳗鱼,是虚惊一场。肯定是有人洗菜的时候不小心掉了。

时光飞逝,夕阳把水染红。只有到那时,我们才知道已经是晚上了,站直了,爬到岸边,看看自己今天的成就。虽然没用,所以小鱼吃不下,但我们还是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热门推荐
1七夜雪读后感
2每个站点都有风景
3小兔过河
4观《夏洛的网》有感
5刻意
6撇捺人生
7番茄学游泳
8我学会了吹吸管
9爱臭美的妈妈
10劳动的乐趣
11未来的眼镜
12飞龙栈道
13图书借阅公约
14从诗词中窥见万里浮华
15感动
16一封家书表孝心
17拔罐记
18我的妈妈
19初秋
20我爱我家
21假如给我一双翅膀
22乞讨的人
23阅读,让我更聪慧
24我的妈妈
25二十年后的家乡
26游炭河古城
27有意思的小老鼠
28我与语言汉字的故事
29我感冒了
30生活的碎片化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