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互联网进入中国。时隔三十多年,现在的互联网与从前相比,已经今非昔比了,现在的互联网已然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却依旧带来一些缺点,例如:“碎片化”。
“碎片化”,原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的零快。而现在则是讲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的碎片切分,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被切分了呢?那就拿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阅读来说吧!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只要到看书时便会开始犯困。就算好不容易在大脑的强制性的要求下拿起了书,却无法提起精神来看,又或者心中会涌起一阵强烈的烦躁感让你不得不放下书,将注意力放在其他的地方上。然后就再也不会想拿那本书来看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碎片化”的表现,因为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所接触的网络的文章太多,而那些文章大多的缺乏内涵。仅仅只是一些事实的集合,没有逻辑感。发消息者只是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收藏率,与收看率而写,其目的并非是要帮助我们,回答我们的问题。大家可能也不知道这些信息,消息与文章就是那些被人们称为的“文字垃圾”。长此以久的生活在这些“文字垃圾”的熏陶下的结果,就如同刚刚的例子中的结果一样:对文章会失去兴趣,心中也会不由自主的对所有的文章产生烦躁感与厌恶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碎片阅读”。
我不知道如果精卫没有填海,如果孙悟空没有随唐僧取经,贾宝玉没有喜欢林黛玉,中国古代故事中的美丽之处消失了,人们的生活会不会由此而改变。但是我们若是依旧在碎片化的环境中生活,我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的生活一定不会美好。你可以设想一下,若是在纳兰容若那时就有手机的话,那么在卢氏死后就可以在微信中向朋友诉苦,也就不会写出“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这么美的诗句了。
若是朱自清的时代也有手机,那么在他看到小草等植物从土里冒出来的时候,就会马上刷朋友圈说:今天我见到小草从底下冒了出来再附张图,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春》这样优美的散文了。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而这个结果就是我们一定不能在碎片化的时代好好的成长。所以我相信,人们也是时候来反思自己了。
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一定会是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行为,习惯都能值得我们学习的,关键时候我们还是得适当的学会“取益避害”!
【篇二:雪花悄然绽放】
“非关癖好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耳边是轻轻吟咏的采桑子,我走在冬日的冷风中,不觉停下了脚步,伸出手来,雪花飘落,悄然绽放。
初次识雪,是在纳兰容若的笔下。不同于从小生活在南方的我没见过几场雪,纳兰容若曾扈驾北巡上,看见大雪飞扬,恣意肆扬。北方的雪北方的雪大朵大朵,从几万里的高空坠下,无怨无悔地投入大地的怀抱,只是刹那,它的一生了结,但纵使是内心刹那的光芒交触,也让容若做出了《采桑子》,“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是我最喜爱的一句,在我通过纳兰之眼看那几百年前的那场大雪时,我仿佛听见雪花她不屈的呐喊,她说她不是那禁锢于温室中的娇嫩牡丹,她是矜贵冰冷的,是冷处偏佳,别有根芽。她不要沾染尘世的一星爱慕或一点点纠缠,她要自由,要肆意地绽放于这世间,纵使从空中落下后就是终结。但容若不甘,我也不干,我与他在相隔几百年的时光时,同时伸手接住一朵雪花,看着她悄然绽放,然后很快被手心的温度融化掉,成了一粒水珠,我看着那滴水,我想容若也是如此,然后明白了雪的义无反顾,洞察了她孤高的不肯弯折的傲骨。
我回过神来,紧了紧衣领,赶忙往家赶。回到家后,我翻开纳兰的诗词,找到了《采桑子》。
我读到下阕,感觉容若还站在寒风凛冽的塞上,遥遥是万里的黄沙,但还有一人走来:“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讲的是才女谢道韫。她是咏雪的才女,一句“莫若柳絮因风起”惊艳众人,说的是雪花在天涯飞扬绽放,他虽不是富贵之花,确实诚可爱,但却没想在谢娘之后无人怜惜,直到容若的一句“漂泊天涯”才将它从历史的厚厚尘埃中抽出,他说从今以后他来怜它,惜它,它不会孤独地绽放、飘落,他就是它虔诚的信徒。容若的双肩落满雪花,但眼神明亮,因为他看到了他一生的归宿。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容若他明白了雪花的高洁,他不屑于做皇帝的摆设花瓶,雪花她依旧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将其吹后无际的大漠;我终于合上了书,也合上了眼,看见了塞外的那场肆意的大雪,看她消融形体而绽放的生命之花。一阵寒风钻进房间,挟转着一朵雪花,她晃晃悠悠地落在我的脸上,化成一滴水珠,但我的心上却有一朵雪花,悄然绽放。
【篇三:遇见】
也许都是偶然,也或许是上天注定,总会有些遇见使你有不一样的感觉。写出这句话并不源于我太过自信,而是在将来,你们都会有一场难以忘怀的遇见。也不是狂生妄言,只是一纸闲言。
儿时自己,可以说换了无数老师,也遇见无数的人,可以完全印在记忆的,却是极少数。毕竟,不重要的,对于我而言,无所谓。但又怎会知道,一本书,一个词人,会走进记忆。
说来也是缘分,不过一时兴起,无意中读了一首词,却改变了我那长时间以来几乎冰封的心。说来,这长时间以来,很少哭,即便是有,也只是表面,内心却静如一潭死水。读的第一首词,是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吧。在书中,与公子的才情相遇,不知因何,是出于对公子的同情,还是被词句惊艳,心竟有丝丝疼痛。察觉自己情绪不对,便把书丢下,写下一句“心且静,无碍”,慢慢静下心来。
不知这次与纳兰词的相遇,是好是坏,自知词中含情,可没想到,会读懂其中何种伤情。比起活在无趣的年月中,我更不愿活在别人的伤痕处。但我却控制不住自己,一闭上眼,脑海中就是一首首词章,而作者竟都是“纳兰容若”这个多情的男子。实在忍不住,重新拎起那本被我丢下的书,看着,忽然发现视线模糊,直到泪水落在书页上,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泪水落了呢。想到这儿,不禁自嘲地笑笑,原来现在看书也会哭了,这还是我吗?
从那以后,我又看过许多词,有容若,也有不是容若的,不明白,为什么别人的词,我读不出里面的真情,顶多可以读出感谢与赞扬。
不知不觉,在冥冥之中,词在我心中只有两类,若不是这一纸闲言碎语,还未发现。遇见公子的伤情,也许是好的吧,毕竟心放松了,人也明了。人为世间何物?人心又是如何?人之初,性本善,可后事又有谁会知道。
比起在这尘世间转悠,倒不如在诗情中品味。于人,相遇只不过一眼;于天地之灵,便是自然;于我,只有遇见纳兰词,才是真心。
不过一纸闲言,也无他意,至于遇见,也仅有这一次是有那么一丝动容罢了。
【篇四:词婉倾城】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低吟着凄婉款款而来,身着华袍却散发着暗淡的光。有什么羁绊着你,纳兰容若?故人去,杯已空,酒已尽,你挥挥手,独自离去,唯留下历世对你的叹惋。
你向往纯洁美好的感情,却两度遭重创,青梅竹马的表妹雪梅入了皇宫,而竟连卢氏也因病离你而去,造化弄人。你的爱情是被老天藏在了他的袖子里。因为他不愿让充满离别、充满悲剧的人间存有一段完美的爱情。“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那份缱绻,那份深情,那份无奈,渗透你噬骨的孤寂。
我要用生命的美好与丰富来吟诵你的词篇,愿此能舒缓积于这文字间的百年惆怅,漫步轻履上孤楼,面对皎洁的月光,轻出“一往深情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中饱含的凄美与隽永的悠远。
风,轻吹我的思绪,把我带入空中,直至你一生衷爱的渌水亭。我不禁惊叹,此处,只有茅亭孤立,难以与那些大绅们的万邸豪宅相比。而于此处,你却找到了灵魂的憩园,为何偏爱如此简陋茅亭的你,却写出了让无数词人望尘莫及的华丽文篇,或许在华丽的外表下,心灵的空虚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吧!于是你在这渌水亭中,寄托、深藏你的人间惆怅。
多少次午夜梦回,我都仿佛就在你的身旁,看着你在凉月的陪伴下,坐在凉亭里举着一小杯酒轻声地吟着你那些不朽的词篇。多少次,我都为你而落泪,多少次,我都希望我有着命运的主宰能力,让你不再受到这些痛楚。这样的你让我无法不留恋,这样的你让我无法不怜惜,这样的你是我今生的最爱
你,或许仍记得山间水间的欢乐,但却少有的用你的灵气将它们书于卷上。因为快乐终究是少数,仍有无尽的忧与思在拨乱你的心绪,“人生能几,总是不如休惹,情调恨叶,刚是尊前同一笑,又到别离时节。”你对愁有着天生的敏感。而词变成了你对于愁的最佳寄托。情到浓时,化作诗笔,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三百多年不知有多少人轻声默念着你的名字,然却终究抵不过那八个字——如鱼饮水,冷暖自如。一种莫名的感触涌上心头,也许是相知多年的故友,总有一种道不明的透明的哀伤。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细细的将你印在心田,刻满你一生的笑与泪。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读罢你的愁,不禁地遐想,词婉倾城。
【篇五:纳兰容若】
“暗觉欢期过,遥知别恨同。疏花已是不经风,那更夜深清露湿愁红。”该是怎样的一位佳人才子,使笔下生出如此让人神伤的诗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他不过是一粒沙土,却焕发着灼目的光芒。纳兰容若,一个诗般的名字,铸就了一个诗一样的人生。
出生在叱诧风云的帝王世家,高贵的身世,尊贵的血统,已是多少人望尘莫及?他就是被众多星辰所围绕的月亮,夺目高洁,却又清雅淡然。他不愿与百花争奇斗艳,傲然绽放在白雪飘零的寒冬;他不向往烟火燃烧时的绚丽辉煌,却独自欣赏烟火散尽时的薄凉。
传说纳兰容若前世是一朵佛前的金莲,在去寺庙烧香祈福时,情不自禁对一个清丽佳人报以一笑。所以他落入凡间,而佳人也转世,为报答那一朵如花的笑靥。也许,他们的故事是注定了的凄美。青梅为还愿,来往人间走一回,还下她欠下的,终是翩然离去。纵是岁影流连,也无法挽留住那俏丽的倩影。她是他的青梅表妹,他是她的冬郎表哥。纤尘不染、清丽绝俗的佳人,风流倜傥、英气勃发的才子,本是绝配。
院外的纷嚷嘈杂,却丝毫不触及青梅的恬静淡雅,她倚着靠椅,任凭暖阳映照在娇艳的脸庞,庭院里的花朵悠然地轻吐芬芳。飞针走线,丝绢上,一朵并蒂莲,悄然盛开。如此情景,不得不让容若为之深深沉醉。然而,相交线只能相交,却永远无法重合。纵然他们拥有了一段未曾开始就已结束的恋情,终是要想着各自的方向,独自行走。再多的情缘,再多的牵连,却是因为身份的高低贵贱之分,转眼化成灰烬。一个是权倾朝野的宰相之子,一个却是寄人篱下的普通女子。作为母亲的觉罗氏,自然不允许这门婚姻的美满。青梅被送入后宫,成为皇上的宠妃。可她再也不是那个笑若梨花的女子,她只是一只哑了嗓音的蝶,折伤了翅膀,在暗无天日的世界里,悲伤地活着。
香囊上的并蒂莲,依旧绚丽,只是多了些叹息。叹息过去的日子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叹息曾经的两情相悦,却终是天各一方。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过往的记忆,纵然流连忘返,在现实的冲击下,幻想着的美好,依旧是不堪一击。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篇六:失意中寻找平衡】
岁月湮没了荒城古道,覆盖了蜀道峰连。但无论岁月怎样的变迁,人潮如何涌动。那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姓名,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永远留在人们心底。因为,他们在失意中寻找平衡,领悟人生真谛。
汩罗江畔,错划千年孤线。
等待似乎达过虚伪。而屈原的等待却是在希望自己的君主能够认知到曾经的过失,挽救国家和黎民与危难之中。只可惜,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屈意失意了,他应该何去何从,面对着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碰撞,在这二者之间去寻找平衡,对他来说,是一次极为艰难的选择。最张立,他选择了用磐石的坚贞诠释理想,而随着平衡中心的倾斜,他的内心也变得平衡,平静——宁赴清流,以保清白。风卷起泪罗江的水花,拍击着岸边青石,这样的平衡过于悲凉……
千里孤坟,无处话语凄凉。
爱之弥深,思之愈切。苏轼同爱妻本是天作之合,却要经历着劳燕分飞,生离死别。政治上的失意姑且可以避而不谈,但连自己的生活,命运也要横插一手;生与死的界限在平常看来是那么的轻松,但如今仅仅一棺之隔,七尺之厚却是如此的难以跨越。苏轼生活又一次的失意,他多么想在失意的生活中寻找一份平衡,来止住自己内心创伤后的鲜血。于是,此刻的苏轼失去了高唱大江东去的气魄,静静地,以柔肠悲歌的方式为亡妻悼念。这也算是一种失意过后的平衡吧!只不过,苏轼的平衡过于无奈……
一宵冷雨,几世笙歌萧萧。
纳兰容若这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对于了解清史的人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了。他的父亲权倾朝野,他自己仕途顺达。但他却失意于自己的感情生活:初恋被夺,爱妻离去。这对于他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于是他将他平衡的方向选择了文学创作,选择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身上,满腹诗意演绎绚烂身姿,一生至交待人至诚至真。纳兰容若将理想与失意的现实平衡的如此巧妙,这样的平衡充满智慧……
每个人的生活总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有的人选择了死亡,并在此之前作为最精彩的演出;有的人选择了用一生所爱去包裹他爱的一切;有的人转换视角,道出人生真谛,留下最美的典范,永存人们心中。
【篇七:在寂寞的日子里】
古来寂寞何处是?一片幽情冷处浓。
三百多年以前,一位惆怅的男子在病榻上写下深沉的寂寞、忧伤和哀怨,穿过百千的风云沉淀到如今,成为一段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这个人叫作纳兰容若,浊世中的惆怅过客,八旗贵族中的性灵诗人。
“一片幽情冷处浓”化用了王次回的“一片幽香冷处浓”。可在意思上却大不相同。后者是吟咏梅的品格,而前者呢?当时的容若年仅十九岁,但却拜名师门下,才高过人,十八岁中举,在那年春闱的成绩也是十分可喜,接下来就要迎接科举的终点——殿试。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仕途的开始,是平步青云的前兆。而且,以窜若的才学,志在必得。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临考之前,窜若的寒疾发作,无奈的留在病榻之上。
“桃花羞作无情死”“飞入窗间伴懊侬”,无限的烦恼与恼悔伴随着他,于是这一句“一片幽情冷处浓”的含义不言而喻。正是抒写自己殿试无望后寂寞无聊之感——尤其是在友人高中一派欢天喜地的时候,自己却只有一人,与吹落的桃花为伴。数年寒窗苦读,盼望一朝得志平步青云,却错过了。
人在不同阶段,会喜欢不同的诗。因为我们爱诗,往往不是爱诗的本身,而是怜惜从中看到的自己。人的情怀更改、处境变迁,使我们都改变了。所以我爱这首诗,实在怜着从诗中照见的我。我的寂寞是“羞作无情死”是“幽情冷处浓”,而我与容若,在相似的境况里惺惺相惜。
在寂寞的日子里,我们喟叹无常,暗自垂泪。我们强颜欢笑,讳愁而学忘情。这些苦闷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的心里。但同时我发现了一点欣喜之处。一个人的进修,头脑易专注地做一些事,独立地思考,使分析更有条理。渡过了苦闷期之后,我开始感激和享受这一种孤独与寂寞。有些事情要一个人面对,增长勇气与能力。越是难过的时候越是要开心,不能让别人看扁了。事实证明容若与我不谋而合。他病愈后,更专注地读书,终于在二十三岁那年赐进士。这是一个完满的结局,而我的结局,现在还在我自己手里。
享受寂寞,是一咱情怀与勇气。在寂寞的日子里,我会变得更清醒与坚强。过去的美好回忆在我心里的书页中已翻过去了,过去的困苦艰难,也再不会扰乱我。我在寂寞中前行,孤独求索。
过去的,都成了亲切的怀念。
未来的,都在我手中紧握。
【篇八:阅读的快乐】
曾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女生,与其给自己一个LV,不如给自己一个longvacation。
这个长长的假期没有充裕的资金去到自己心想的地方,也或许没有足够的时间欣赏神往的美景。沮丧,会有,但不必要。偶尔换种方式,比如,让心去旅行,或许会更不错。
一处安静的地,一个人,一张小几,一杯温茶,一本好书,就这样,想去哪里都不是问题了。心灵的畅游,任我行。
我在阅读中,也不乏许多快乐的节奏。但是,更多时候,我更青睐于悲伤凄凉的文字。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样的文字凑在一块儿,更能触动我内心的某一处,引发我的情思,这应该就是阅读的快乐吧!
对于喜欢的,可以由一句半句,无限延伸,只这一星半点,只要对了自己的胃口,就能反复咀嚼好久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太多太多的人喜欢这一句了,可能正是因为世事的无常,人心的多变,很多故事缺少了童话般完美的结局,留下了那么多的遗憾。于是,这一句就成了历经沧桑后人心底里浮出来的无奈感慨。也因为这一句,很多人记住了他——纳兰容若。也有很多人为了这一句,不惜穿越厚厚的历史画卷去探寻他的生活足迹,挖掘他背后的故事人生,比如——我。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喜欢这样长久的感情,也就喜欢看到诸如这般的诗句,仓央嘉措和纳兰,在有些情感方面还是有些相似的。读他们的诗句,不觉有种空灵、安静的愉悦,不知中,灵魂已找到栖息的地方。
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忆中,应该是一首歌的名字,意境神秘而又美丽。又遇上喜欢的了,分明是悲伤的情绪,偏偏在她的笔下,悲伤淡化了,又明确地感受得到。这种奇妙的感觉就是三毛的本事。喜欢她,悲伤中可以给我带来快乐。生活并非如此黑暗,身边还有那么多值得拥有的,为何要紧闭自己呢?也很欣赏三毛性情直爽的样子,想到什么,兴致来了,就这么做了,不带片刻犹豫的,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缺少这样果断的一面,透过字里行间,才更加羡慕三毛。阅读的时候,汲取自己所缺少的,快乐由此而发!
读越多,越快乐。我是有这样感觉的,会有不期而遇的相熟,不尽相同的快乐,书本的旅行,是一个无止尽的旅途,阅读的快乐,尽在其中!
【篇九:我喜欢的一本书】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题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耳边时常回想起这些词,我想我是中毒了,而且毒入骨髓无药可医,而我所中之毒乃天下绝毒——《饮水词》。
第一次接触《饮水词》是因为“人生若只初相见”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我对《饮水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一次机缘巧合,我在镇上的集市上看到了这本书,那时的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书,捧着这“珍珠”日夜把玩、爱不释手,时不时的来读几句,有时候夜深人静甚至被书中凄美哀艳的词句弄得痛哭流涕,那时候我就在想“得子如此,夫复何求”。《饮水词》是纳兰容若情感的载体,它带着他的情感穿越了几百年的风霜向我走来,轻叩开我的心扉,从此我的心里就多了一个人,多了一本书,多了一份情感。
有人说“情深不寿”。多情如纳兰,在他而立之年却只能和满山的黄土为伴,一切的一切都在那年定格,唯一没有消失的只有他的词,他的情,这些词、情在几百年的轮回中辗转不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痴人”,让他们为他的词、他的情哭泣、祭奠。也许未曾经历过真正的感情,但却有一种感同身受之感,也许这就是《饮水词》的魅力所在,他用苍凉的笔调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断人心肠的哀艳之词。王次回的《疑雨集》里空有“艳”而无“哀”,所以略显空洞,唯《饮水词》以“哀艳”并重,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生活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篇十:夕阳西下读纳兰】
在中国浩浩荡荡的文化长卷中,有着诸多写出千古名篇的文人墨客。
你可以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欣赏庐山的奇特景色,也可以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会平淡生活的乐趣。总之,无论哪个文人,他们笔下的诗词都具有别样的魅力。
然而,最让我感慨万千的,还是康熙年间纳兰容若的词。历史上的诗人,多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者,才写出了类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抒发豪情壮志的诗词。
而他,纳兰容若,出身满清贵族,父亲是大学士,母亲是一品诰命夫人,家中自然是舒适富裕,也颇得康熙帝赏识,官场上可谓“一帆风顺”,可就是这样一位满清贵公子,笔下的词却十分凄凉。
年少,写出了一些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诗句,表达的多是对大自然深深的喜爱。可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的贵公子,因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郁郁寡欢起来。首先,是友人的离去。
年少的纳兰容若,广交了许多名士才子,但他们多仕途不顺,这自然给他们的友谊搭起一座阻碍的桥梁。
通常,他们交往不过一年,友人便被发配远方。这时候的他,恐怕真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善于写词的他用笔墨纸砚缅怀了逝去的友人,此时纳兰的心情,怕是也不亚于送孟浩然去广陵的李白吧!这也导致了他的词风变得伤感幽怨。
其次,是妻子的离去。卢氏,出身于两广总督府,身份高贵,贤良淑德。纳兰对卢氏也是深深的喜爱。然而相爱不过一年,卢氏便因难产而离世。纳兰伤心欲绝,写下了多首悼念亡妻之词,例如“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人比疏花还寂寞”都是形容自己的诗句。
后来家人为了宽慰他,又将几个女子嫁予他。可纳兰自己却不能释怀亡妻之痛,词风更加哀婉凄凉。
是啊,友人的离去,妻子的离世,谁又能轻易放下?纳兰之死,对于康熙帝,是一种惋惜,传说称康熙十分悲痛,因为他失去了一个有才华的人。而对于纳兰自己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他也许会独自站在夕阳下,缓缓地走上那属于他自己的楼阁……
唐诗,宋词,元曲,在我眼中,都不及纳兰的词。这一刻,我仿佛读懂了他。也终于明白,他笔下的词,由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