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为了告别的纪念】
2020年4月4日,一个应该像1937年7月7日、1949年10月1日、1978年12月18日、2008年8月8日那样被记住的日子。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最适合成为哀悼与纪念在这次疫情中死去人们的日子。当我得知哀悼的消息后,曾无数次设想过它的形式:献花圈?主席发表讲话?还是默哀?事实证明我一个也没猜对。早上10点整,我正在打着篮球,忽然尖锐的笛声从天边响起,划过城市的上空,到达每一个人的耳畔。我赶紧站好,同时看见身边的每个人也都静静地肃立着,像虔诚的教徒——我曾在耶路撒冷的哭墙前看到过类似的情景,那里的教徒在祈求神灵的佑护,而我们只是希望死去的人们能够走好——这已经超越了宗教的范畴,是对生命的尊重。
笛声如泣如诉,路上的车鸣也不断加入,使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片,笼罩整个城市。虽然笛声有些刺耳,但我却觉得它是一首挽歌,是一首安魂乐,它已经超越了那些华美的乐章、精致的歌曲,超越了教堂里无休无止的赞美诗,它更像是一种永恒。虽然它只有一个音符,一个曲调,但它包含了所有的喜怒哀乐,向人诉说着这个国家在这一次疫情中的一切。它没有歌词,歌词早已写进每个人的心里——我们此时只需要心灵的共鸣。
笛声结束了。我祈求,三千多条在这次疫情中无辜逝去的生命,走好!保重!特别是牺牲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你们对得起“中国人”这个称号!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都是芸芸众生,你们却做了英雄才能做的事。
在历史的推进中,能够传递的只有记忆。这个国家会永远记得你们。
这次疫情就像一块试金石,试出了人心的丑恶与良知。有的人倒卖口罩、提高物价发着国难财,有的人默默付出却不求回报;有的人退缩,有的人逆行;有的人彷徨,有的人笃定……这就是此次疫情的众生相。真的,这次疫情我们得到的太多了。
但也失去太多了。这次的死者中很多都是守法的好公民,很多都是未来祖国的栋梁,很多都是好丈夫和好儿子,但他们都不在了。他们看不到中国真正崛起的那一天了。我为他们惋惜,只能在声声鸣笛中与他们告别——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17年前,非典肆虐,当时的70后和80后保护了还只是孩子的90后;而今年的新冠肺炎,已经长大的90后又再保护我们00后。那么将来呢?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这个特别的纪念,我们这一代要纪念什么?
【篇二:灵魂的温度】
基督教徒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构成的,死亡其实是灵魂离开了肉体升向天国。其实,基督教徒所说的灵魂就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记忆,包括他的性情、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胡适在一次与友人的辩论中说:“没有了思想,什么是我?”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思想是人作为一个个体最本质也最珍贵的东西。
然而,人性的冷暖反应了灵魂的温度,当下有些人却已失去了火热的人性,徒留一个冰冷的灵魂。放眼当代,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传播的不再是人与人亲切友善的问候而是铺天盖地的“键盘侠”,老人摔倒后得到的不是关切的问候而是“碰瓷”的冷嘲热讽,更遑论对明星的肆意抹黑、对国格的嗤之以鼻、对他人的恶意揣测……历史回眸,我们悲哀地发现这个时代冰冷的灵魂随处可见,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而罔顾后果,他们成了掠过这个时代的冷漠而绝望的风。
究竟为何灵魂丧失了本有的温度?原因可能在于当代人社会性的渐渐缺失。我们这一代人,习惯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的数字时代,也习惯了广泛的信息来源与虚拟的社会交往,面对冰冷的手机屏幕久了,渐渐每个人都仿佛将灵魂装进了手机似的,忽略了本来十分重要的社会人文精神。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在谈及人工智能时表示,他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失去了灵魂温度的人正如“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人,是社会迈入缺乏互相关爱导致的恶性循环中。
若整个社会都在渐渐变冷,还有哪个人能坚守自己的本心,守住温暖热烈的灵魂?只有一个方法能治愈,那就是提倡人性关怀,用一个灵魂去温暖另一个。如果没有阳光雨露带来的生机,地球就无法成为繁荣兴盛的乐土,相类似的,如果没有人性的关怀带来的温暖性灵,社会就无法趋于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和谐友善。我们知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我们知道,人性本善,性近习远,我们更加知道,关怀带来的春风会吹化心底结下的坚冰,真诚付出的微笑会收获脉脉流淌的情谊。
人工智能无法拥有人类的感情,无法得到灵魂的温度,因此它不能被称作为人,而人类正因有思想、有温度才能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陆上。请用温热的灵魂去关爱与帮助那些失去温度的灵魂吧,社会的和谐友善将最终被我们千万个紧紧相连的灵魂共同织就。c
【篇三:我心目中的马相伯】
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之水源远流长,扭转乾坤,造福于民之事层出不穷,如同一只只小船漂浮在湖泊之中。
在我心中,曾竖起一只风帆,乘风破浪。那船上——马相伯曾激励我成长。
他——马相伯,一位年近百旬的老人,虽然在中国的史册上不曾出现他的名字,虽然至今他的事迹鲜为人知,但他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旧中国多灾多难,而他,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报国之路。
他自幼在教堂学习,在天主教的旗帜下,与弟弟成为教堂内有名的天主教教徒。但尽管如此,他却受到了外国人士的轻蔑。就这样,他内心淳朴的爱国火把被点燃了。他几经周折回国,致力于爱国运动,想以此改变中国的命运。可就是天不随人愿,那次运动失败了。他又回到了那熟悉而陌生的国度。
他反复思考探索,他终于明白了,振兴中华,首先要治根,治那腐朽落没的政治,他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由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决定毁家兴学。他把自己的土地无偿捐给天主教,只愿能使其成为一个学校,自己在其中教学,自命名曰:震旦。
震旦的建立,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安慰。他每日在学校中讲学。他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他教学生们学习深奥的拉丁语,凡事亲历亲为。他有教无类,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有爱国之心,愿为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都能在他的门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也增加了,最多时已达到了七十多人。他从不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支持学生的观点。劳逸结合,中外共学。
可就在这时,他的弟弟去世了。这使他悲愤欲绝。他的弟弟!与他情同手足的弟弟!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弟弟!却离自己而去!这对自己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实啊!但他马上从悲伤中挣脱出来,又投入了教学之中。
生活又如多事之秋,谁知天主教教徒毁约在前,逐人之后,使得马相伯师生们无处教书学习。从此,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涯。
在流浪过程中,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买下了一块地,并在学生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学校——复旦。取自恢复震旦之意。
他在复旦内教学,培养了不少国之栋梁,例如康有为,梁启超……为中华之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他99岁时,他去世了。在临死时,他泪流满面,说:“我是一只狗,叫了一千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马相伯——一代宗师就这样去世了。
在人生的路途中,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不能放弃。只要相信自己,希望就永远存在。马相伯有如我心中的一颗明星,虽然光芒并不耀眼,但却在我最黑暗的时候照亮我前方的路。
马相伯,我心中的旗!
【篇四:学会共好】
共好是什么。我讲一个小组的真实故事,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吧。
有一次,我,李伟康,黄晓燕三个人都会背一篇课文,但是,别忘了,还有莫丽娜呢!她也是我们小组的一员啊,不能忘了她,她会背了,我们才能得到莫老师手中的红红的印章。所以我们要帮助她。
虽然 我,李伟康,黄晓燕三个人都会背了,好了,但是莫丽娜不会。俗话说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三人马上行动起来。都像师傅教徒弟一样,传授各自背书秘籍,好让莫丽娜也能背,让我们四人都好。
不一会,莫丽娜也在我们这几个师傅的帮助下,他这个徒弟很快就背好了。我们四人连蹦带跳的去找莫老师背书。个个兴奋极了,我们背书背都很熟,开火车,一个接一个,一句接一句,就连莫丽娜也背的的很熟。我们顺利的拿到了莫老师的印章。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你一个人好不是真的好。整个团队互帮互助,合作共进,共同好,才最重要,所以我说:“共好很重要!”
现在你弄明白了吗?共好是什么。共好就是共同好,所以说共好很重要!
【篇五:关于懒的作文】
“懒”是一种病,并且还是许多人的病。这种“病”大部分情况下无法医治,只能由它自由生长。只有少之又少的人克服并战胜了它。话说回来就是有很多人被它征服,被它战胜了,而且还献上了自己的膝盖,这其中就有我。
“懒”这种病已创立了自己的教派,其名曰:睡派。睡派的创始人是睡懒觉,它是懒的真传弟子,凡是入教的人,都感受到了它非凡的传教方式。
想要加入睡派虽不必须上刀山,下火海,但首先要打倒四个“妖怪”,分别是:旁光侠袅奕(尿意),打败它只需要少喝点水;震耳魔兽闹灵(闹铃),趁它放大招吼叫吵闹的时候,你只需要毫不留情地猛拍它的天穴盖即可;饕餮肚早馋(早餐),打败它也很容易,在床边摆放饼干和矿泉水若干,即可驱除此魔;最凶恶最可怕最难对付的是唠叨鬼神迦仁(家人),对付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像唐僧给孙悟空念经一样不断念咒语:五分钟,再给五分钟,最后五分钟……
如果你把以上四个妖怪都打败了的话,那么恭喜你成功入教了。没有打败这四个“妖怪”的仰友(指拥有同一个信仰的想加入睡派的好友)也没有关系,你只需要再坚持“修炼”,定能打败这四个“妖怪”。
已入派的教徒也不要太过于高兴,你们要熟背睡派的教义:
1.每次拖五分钟都说是最后的五分钟。
2.每天醒来的第一个问题不是:迟到了吗?现在几点了?而是:我还可以睡多久?
3.对早起的人表示看不起,因为我们的座右铭是: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4.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被窝,幻想理想不如自己的梦香。
5.我们认为晚起有很多好处,例如:转一个身子,再睡一觉。
6.“晚”起“早”睡有利身体健康。
别以为我们睡派只会文字传教。其实,我们有大咖级已封神的传教士——曾子。曾子曰:“吾日三省(醒)”,意思是每日必须醒三次,三次转过头,倒下去睡。
我猜想当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所经历的,估计和我们派的教主所经历的也差不多,区别就在于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参悟,而我们派教主是在自己的被窝里思考。
我们睡派教徒特别注重仪式:每天早上听到震耳魔兽闹灵(闹铃)的吼叫时,一般毫不留情地猛拍它的天穴盖,或把它的“心”抠下来,再或者简单粗暴地把它掷出去,那时估计你家玻璃窗会形成一个跟闹灵一样的形状,并且楼下的车会自动自觉地报警,过了一会儿,你就会听到刺耳的男高音或女高音(被砸到车的车主的尖叫或怒吼)。做完这些动作之后,你只需要像基督教那样祷告一声:最后五分钟,然后继续睡你的觉。
该教派的信仰就是:绝—不—起—床!
【篇六:凤栖于岳】
追求及守护的,始终不过一个信仰罢了。
——题记
若干年前,神州大地,兀然耸起数座高峰。它们相隔甚远,但之间又有千丝万缕之联,究竟存在着何种契机,我们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们拥有着无上桂冠——中华五岳。
现不妨聚焦在我最为熟知的南岳,关于南岳衡山,我至今仍有许多疑问,位列其首的是关于来南岳的朝圣者,虽有“祝融峰耸白云巅,暮鼓晨钟绕洞天”的得天独厚,但与其他四岳相比,这或许并不是绝对优势。众所周知,南岳是少有的宗教圣地,到了南岳,我发现朝圣这个令我觉得抽象的词却越发实际,越发清晰:我不懂一个极度具有秦淮以北中原大地人们的特征的男人跋山涉水,来到此地,为何原因?他带来了什么,他得到了什么?就像一条细流找寻着海洋,他找寻着属于自己的那片海,难以停歇,抱着渴求的心态而来,而后平淡地离去,他正以无言,与这片土地进行着对话。然而,难道能不屑一顾地认为他就是一个迷信的教徒?不!他追求着自己的内心,这是一具有着深刻灵魂的躯体,他的虔诚早已不局限于地域。
我想,正是这些如净水般的朝圣者,默默洗涤去南岳的喧嚣,留下的,是焕然一新……
朋友,现在我问你,你可曾在这祝融峰上看过日出?
说到看日出的最佳时令,我认为仲夏便是极好的。而每一件美好景象的达成,往往都有难处。看日出的难处便是时间,看上一次日出需要长达几小时的耐心等待,还需要怀着期盼的心态。不然,感情基调尚未奠定,太阳就已冒出了头,内心毫无准备,你可能根本感受不到美好。那么,这美好的计划算是泡汤。
你永远要记住,日出只有那么一瞬间,它并不会为了你而升起得早或晚一秒,你只有一次机会,有了几个小时的耐心等待,才能迎来你所期望的曙光,别认为等待毫无意义,投机取巧的后果,只有你的后悔。日出,就象征着所有事物的蓬勃旺盛。不要认为日出会有多久,不珍惜,以至于错过日出,就相当于把遗憾留给了明天。
所以,日出何尝不象征着人生?所以,怎能不脚踏实地?
临近新年,南岳气氛越发接近于红火,可能是偏重于古代风格的建筑群颇多的缘故,南岳先天就具有喜庆色彩,节日氛围浓厚。此时,又正值雪季,南岳到处洋溢着春节般的喜庆。
街头,我惊奇的发现有一部分教徒正手绘着南岳的象征——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也象征着南方,“世有神仙鸟,厥名为凤凰。千年或不见,人自心中藏”。凤凰虽不及其他瑞兽看起来那样威武,但它有着其难以比拟的优美身姿,而又有着不屈的力量,独特的魅力与浩然正气。在大年初一时逛庙会的习俗仍未改,那些虔诚的香客,有缘还会再来。那最不能忘记的朝圣者啊,愿你的前程,有光明相伴,轻风随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要知道,心中的旅行还得继续,南岳这座古城,从未停止与行者的低语。
南岳在我的心中,始终是那片——用信仰所造就的美好圣地。
可能南岳的发展正需要这样:少一些无用的理性,多一些给予推力的信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