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无问西东观后感】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我认为电影《无问西东》中的沈光耀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电影中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不是他独自一人在角落里读着母亲的信,亦不是他当了空军后冒着生命危险为孩子们送食物的孤勇画面,而是他在故乡的母亲念起他托人带回的最后一封家书时,我看到他的母亲噙在眼中的泪水。这是一个很容易牵动观众心弦的情景,他承载了母亲所有的希望,甚至可以说是母亲余下的日子里的唯一依靠,她不希望儿子去当兵,不想担心他有一天会离自己远去,可是国难当头,他又怎能“独善其身”?
看到那些在日本轰炸机下而失去父母的孩子,那些因战争流离失所无辜却又束手无策的百姓,沈光耀再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这片哀鸿遍野的土地再遭日本践踏,听从弃理从文的岭澜老师的一番劝说,他更加坚定了当空军的决心。他知道他其实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母亲,那个千里迢迢来探望他的母亲,那个为他煮莲子羹的母亲……
在国家危难与母亲的私欲之间,他选择了为拯救国家尽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路上偶见微光的他,纵使长官和同伴百般提醒,他依旧风雨无阻为那一群饿得面黄肌瘦的孩子们运送物资。其实我最佩服的是生在书香世家从未吃过苦的他有一份难能可贵的换位思考、替人着想的品质,纵然剧末时他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那些岁月留下的勋章,加冕了每个人的成年礼。
也许我们不能每一个人都做到如沈光耀一般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但每一部电影都有其传达的观念和意识,从他身上,我深知:每个人都会在人生这条路上碰到许多岔路口,选择一条心之所向的路,行你所行,终点只能自己抵达,过程或许艰难或许顺意,但只要无愧家国大义,便足矣。
正如电影所说,“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换言之,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恩在今天太平盛世,不用“抛头颅、洒热血”,而各种各样的“小确幸”不时涌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感恩我们生活在这个新时代,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篇二:观察作文】
我,全身粉里透白,中间还有一朵黄色的花蕾,总是长在水中,没错,我就是荷花。
我的叶片像一把大伞,味苦、涩,但却有升阳止血的功能,可以治暑病,还可以止泻。
我喜欢在盛夏开放。我的花瓣基本在15~20片左右,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当我还是花骨朵时,“小荷才露尖尖角”,绽放时,“映日荷花别样红”。我的中间总是会有一个黄色的莲蓬,这个莲蓬好似一张大床,里面睡着许多小孩儿——莲子。它是我的果实,外壳很硬,中间有一根绿色的茎如果连茎一起吃,虽然会很苦,但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谓“良药苦口”嘛。如果把茎去掉,就会很甜,人们会用它做很多美食,莲子粥、莲子羹、莲子糕等等。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更加了解我了呢?
【篇三:苦趣】
我自幼便喜食莲子羹,因为那是甘甜的,不喜食莲心,因为那实在苦得紧。至于剥莲拾子、留子剔芯的活,更算是份苦差事了,很难从中品出什么趣来。
仲夏,晨清,荷艳,莲新。为着痴想多日的莲子羹,起了大早,随母采莲,或散行或泛舟,总之,必得是新鲜的。如此,剥莲似是有了些文人雅趣,却更衬剥莲之苦。
一缕晨光,两座木凳,三只白碗,七根莲蓬。凳矮,腿难舒展,只得半屈弯着,且无靠背,脊椎只得弓着,难得片刻松快和施放。目光低垂,只剩满眼的红白黄绿,长久有些倦怠。捡起一只莲蓬,掰开,剥子,置碗,取其一,寻其中缝,以甲开离,碧芯狭细,骤显于前,如是百余次,指缝多有青渍、指腹微红。其间多次以各理作逃,均为母识破,乖然坐定,长久,腰酸腿麻,苦煞。
“妈,市上有卖现成的剥好的莲子,何以如此辛苦?”我突问,她笑而不语,只叫我“定心”。
自此,常被母亲唤来做此类无趣的苦力。长久以往,便也觉不得苦了,倒还有一种闲适安然的沉静,性子也少使了,脾气也收敛了不少,不再浮躁,心性也沉定了。
临近大考,诸事烦忧,母亲常做莲子羹,还是一凳一碗一个人,每到这时,我总会暂且搁下笔头作业,主动去剥莲子,不为什么,只因那缕清香,那抹青白,让我心安。
吃莲子时,发现有多颗未剔莲芯,苦甚。正欲剔除,她说:“莲芯虽然苦,但降火戒躁,多吃点!”我愣了神,怔怔地望住勺中的莲子——莲子、怜子,莲芯苦、怜子之心更苦。我似是明白了这莲芯之苦的背后,她的旨趣:凡事戒骄戒躁,沉静闲淡,安稳常乐。
又不禁忆起儿时那“定心”二字,才明了这剥子之苦的背后,它所助我养成的志趣:凡事不慌,沉心定气,在瞬息中不忘初心,不浮不躁,以平常心面对一切的变迁。
又是一年仲夏花开时,那淤泥里,铸就的是“不染不妖”的品性;那份苦里,蕴藏着人生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