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陋室的作文

【篇一:给我一个什么就够了作文】

给我一个世界就够了

世上有两种世界,一是物质世界,另一个便是精神世界。——题记

轻轻地,打开一扇窗,静静地,啜饮一口茶,起身远眺,迎着窗外清风,品一下茶中的馥香。如果可以,给我一个这样的世界,就够了。

现实世界是喧闹的,忙碌的,束缚的。街上车水马龙,集市人声鼎沸,喧闹的气息充满着整个世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都在忙碌之中。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们无法感受真正的自由。

如果选择,请给我一个精神世界。我愿乘着一叶小舟,远离世俗,周游世界,不需要扑克牌,也不需要手机,我只想带着一本书,去畅游精神世界。在这趟旅行中,我可以把它读上百遍,甚至把它背下来,小舟在原始森林中的小溪中漂泊,四周鸟语花香,鱼儿在水中自由的遨游。没有人类世俗的干扰,我忘记了七情六欲,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全部沉浸在书中。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世界。

如果可以,我想去刘禹锡的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我眼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登上长满苔草的台阶,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满是绿色。桌子上的素琴已经破旧,金经也落满了灰尘,诗人在这里清新淡雅的生活。仿佛自己也置身在这个世界里,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不亦乐乎。

如果可以,我想和大诗人李白来一次面对面的谈话,远离腐朽的朝堂,隐居深山,做一位隐士,“力士脱靴,贵妃研磨”,你自有你的傲骨,不屈权贵,敢于直谏,做真实的自我。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英雄何止千万,而你,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你纵酒当歌,以诗会友,忘情山水,陶陶然,钟情友谊,欣欣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有你的豪情。在这个世界里,我率性天真,狂歌当哭,岂不洒脱。

窗外清风还在游弋,茶中馥香还在飘溢……如果可以,请给我一个这样的世界,足矣。 

【篇二:我并不孤独】

此时此刻,环顾四周,一间陋室,一张破桌,一盏青灯,一杯清茶,一支笔,一张纸,所有的“孤独体”因为一个人,而显得并不孤独。

孤独,是一个矛盾体,有人喜,有人厌,有人生来追求热闹,有人生来喜于肃静。孤独有时可以代表一个人的懦弱,有时又可以象征着强者的一份勇气;孤独有时是自身对世界的一种否定,有时又是灵魂背对着凡俗和诱惑与上苍的一次心灵的诚挚交流。有人说,孤独的人成不了大事,可偏偏孤独又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此刻,不由得想起了一句歌词,因为太美,将其牢牢的记下: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我不禁想问,那些看似孤独的人,内心是否犹如火焰一般澎湃,那些看似身处世界的中心,被众人簇拥的人是否就真的与孤独绝缘。倘若将一群认为自己孤独的人聚集到一起,分享自己的孤独历程,他们还是否依旧觉得被全世界抛弃。

到底何为孤独,到底为何孤独。

有人说,孤独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是渴求陪伴而又不得的寂寞。“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是思妇一个人独守空闺的寂寞,是日复一日盼相守,年复一年恐白头的伤愁,她们确实是孤独的,可仅仅是因为她们是一个人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是因为她们要眼睁睁地看着心心念念的爱情即将化为百年的孤寂,看着她们多年来积攒的所有苦涩的孤独,最终都无法化为归途。爱情是什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思妇之苦正在于她们的思念无人知晓,当一个人的精神与思想无法获得世人的苟同,那么其生命的历程也就愈发的艰苦与酸楚。故而,一位思妇的离愁实则孤独的一个缩影。孤独,实则是一个人思想的孤独,心灵之河的干涸。

正所谓“一树一世界,一花一菩提”,为何他人的孤独都显得是一种生命的享受,一种禅化的诗意呢?实则,孤独并非孤独,只是你不知如何战胜孤独。

李白走了一条不事权贵的人生道路,倾其一生都没法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但李白偏偏将其活成了最不孤独的模样。他将自己的孤独写于诗中,浑于酒中,他将自己的清傲与不屑,藏于他那豪放飘逸的文字之中,他成功的让所有人了解了他的孤独。从此,整个世界都是他灵魂的支持者。与此相似,莫属王安石不可。身处一朝宰相之高位,大力推行其变法运动,在他变法运动中所体现的时代价值是集社会独立性与稳定性于一体的,放到现在,都发挥着巨大的普世之用。可是他太伟大了,伟大到他的思想与那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伟大到连苏轼等一类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都无法准确的预见其变法的先进性。王安石孤独吗?他当然孤独,但他懂得坚持,他有着一股“纵使千万人不与吾为伍,吾也与吾为友”的信念。纵使结局以失败告终,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成功,这是一种常人都无法领略的成就感——战胜孤独。至于当代“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的徐志摩,“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杨绛先生,都不约而同地于孤独中汲汲于寻求一种“我并不孤独”的自我认同感。我想,这些人生命的精彩之处在于懂得借助孤独,与自己对话,与时代对话,懂得如何与自己为友,肯定自我的价值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纵使孤独,却不空洞;纵使孤独,却不懦弱。只有这样,才能当世人向看似孤独的你投以同情的目光之时,傲气的向世人证明:我,并不孤独。

有时,我会羡慕那些一个人孤灯夜坐,将一生的时光都定格于方寸之地的修行者;有时,我会钦佩那些一个人走出了一条世上本没有的路的人生羁旅之客;有时,我会学着把自己当成最好的知己,互相倾诉,就好似对于一把壶,最好的知己是茶;有时,我会偶尔憧憬那种有人陪伴的友情,爱情,亲情,但如果没有,我也能坦然面对,毫不畏惧。

我并不孤独,是于不断的否定自己中肯定自己,是一种能够与孤独为友的勇气与能力,是心中怀着巨大的,坚不可摧的安宁的体现。

此时此刻,环顾四周,一间陋室,一张破桌,一盏青灯,一杯清茶,一支笔,一张纸,一个人。我,并不孤独。

【篇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我静静地闭上眼睛,接受这圣贤智慧的洗礼。心儿像过滤般明净,没有了尘世喧嚣,没有纷尘杂扰,留下来的,只有一份安宁和坦荡。

《弟子规》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向我们讲述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时应有的礼仪规范。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有余力,则学文”。一个人的知识如果一直停滞不前,那么他将被社会所淘汰。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将会成为精神的侏儒,以鼠目寸光看世界。“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孔子苦读《易经》,把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尺,而后成为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一代宗师,与之对知识永不知足的探索是分不开的。

学文需室“香”

“列典籍,有定处,读完毕,还原处。”一个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总会让我们赏心悦目,并很快投入到学习中。相反,一个杂乱肮脏的学习环境只会让人嗤之以鼻,让自己身处其中烦躁不安。刘禹锡虽身处陋室,但“惟吾德馨”,在这样宁静祥和的环境里,还“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于是陋室不陋。归有光的项脊轩中,虽然“室仅方丈”,但“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仍有一番别致情趣。陋室因书香而不陋,学文因书香而充实。

成学贵在专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字就会歪歪斜斜,就难以收到显著的成效。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于是后来便有了“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之说。于濂在致东阳马生信中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都说明一个人的成才,往往是扎根于对某一知识的专注。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才能收到显著的成效,才能直抵成功的丰碑。

学文却力行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成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如果我们只懂得死啃书本知识而不付诸实践,只知道埋头苦干而不去学习,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我们永远只能当“井底之蛙”。正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决心要“格”院子里的竹子,结果搬了一条凳子里想了七天最终以头痛宣告失败。这便启示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践而不是空想得到,只学文不力行只会导致失败。再放眼看,诸葛孔明便是一个懂得学文且力行的人,在赤壁之战中,他巧借东风,草船借箭,致使曹操败走华客道;在城墙上,他羽扇纶巾,横赋弦琴,大摆空城计……只有懂得学文与力行相辅相成,几步忘记学习,又能付诸实践,我们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别致的情趣,难道不是吗?

学文需室“香”,成学贵在专,学文且力行。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有效的学习经验,那么“少年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在漫漫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便能苦中作乐,收获人生道路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让人生彰显光彩。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我赶走朦胧的睡意,翻开书的扉页……

【篇四:孤独的空间】

一个人的孤独或许并不孤独,当置身于热闹的人群中,才愈发孤独。——题记

什么是孤独?

孤独,是一种心灵的解脱。身处喧市,有时候一个人静下来,望日出日落,观点点繁星,于寂静中追寻生命的真谛,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旁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为什么您能做到如此呢?他悠悠然回答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将内心远离世俗的官场,便自然投入于孤独的空间中。这位被后世誉为“田园诗人之首”“隐逸诗人之宗”的诗人,曾任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最终因厌倦官场而投入田园,以耕为乐,以诗为伴,静度晚年。同样满负盛名、开浪漫主义诗之先河、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在唐朝的官场上三进三出,终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只得在诗酒中,想象他一个人所成的世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写出第一次入长安的失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言尽了多少官场艰难的孤独。这份孤独。并不是世界上只剩一个人,而是一个人便能成一个世界。以诗酒为伴,以月夜为友,亦是沉浸于幻想中的解脱吧。

孤独,是一种人生的修行。一本书,一盏茶,一油灯,数青苔,是刘禹锡式的孤独。他将孤独当做是人生的修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居于陋室,惟吾德馨,不与外流合污,净身志行高洁。正如他自己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比于斯之陋室,更是如此。谈到将孤独作为修行的,便不得不提孔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人无法忍受的“忧”,在颜回这里却变成了“乐”。以忧为乐,是他独有的精神态度,却也因为这样而孤独,深居于陋巷之中。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陋,或许便是大雅。

或许如今的我们,无法体验到古人的这种孤独,只能看着“高山流水觅知音”而努力追寻,却感觉这孤独的空间,愈发缥缈,愈发无形,于我们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阴影的深处。

一个人静静坐在街角,望着繁华的闹市,这是一种孤独;

一个人静静望向窗外,远观着大地山川,这是一种孤独;

一个人静静立在山巅,默默地注视脚下,这是一种孤独;

一个人沉浸于自然中,细品日月,仰天踏地,这也是一种孤独……

或许每个人历经的孤独不同,但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正在经历的孤独,我们称之为迷茫,经历过的那些孤独,我们称之为成长。也许多年之后,回望这些年来踏下的足迹,你会发现,唯有星空仍是那一片星空,唯有繁星依旧沧澜闪耀。

对一个人而言,没有改变不了的未来,只有不想改变的过去。——后记

【篇五:科技碰撞生活】

企业家黑塞曾言:“科技于生活,使我们聪慧,也使我们发现自己的愚昧。”飞速发展的科技固然对人类的发展大有裨益,但在科技与生活必然的碰撞之中,切莫让科技偷走生活。

科技绝不是生活的唯一必需。否则,为何古人会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言?又或者说,在五柳行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操之下,可曾有过对科技的依赖?由此不难见,科技并非打开生活意趣之门的通行证,其初衷也并非让人们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然而反观现代,科技掌控了一些人的生活,成为其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微电影《路在何方》便生动地将这些人加以展现:没有电子导航,人们“迷失于”居住半年的城市;失去wifi,人们坐立不安,愈发焦虑……当科技吞噬了生活,人们是否意识到,生活,本该是如何地精致、美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发展仅改变了生活的方式与习惯,却未曾对生活的本质——“精致”二字,有过一丝影响。从人类第一次直立行走开始,到涉猎广袤无垠的浩瀚星宇,追求精致生活的本能便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科技改变、推进的同时,我们生活之精致也该与之一同发展。李白见过杨玉环,便不假思索吟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不禁令我感叹。这才是生活应有的姿势,而不是在科技之牢中信手敲出“好漂亮”这种俗套之辞。

如此说来,科技对生活的作用,该是“精上添花”了;在对生活精致的追求上,可以令人达到一种更加诗意的境界。

当下最辽阔的风景,莫过于传统生活与科技的碰撞与交流。传统的生活守旧,而科技则带来变革创新。现代社会更加青睐的,莫过于后者。因此,看待科技,与其刻意地戴上有色眼镜,不如匡正其位,避免画地为牢,从而使科技之花盛开于生活之上。“精上添花”,那便是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不要因长期埋头科学失去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达尔文先生于此早有先见。

【篇六:发现趣味作文】

【篇一:发现趣味】

枯燥无味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们。世界在飞速发展,我们机械的重复着每一天的生活,生活没有趣味,对一切产生厌烦,对一切都怀着不满。

学习中的趣味

空白的草稿纸上又多了几块黑斑,手一用力,铅笔芯竟断了,我烦躁的将它随手一扔,抓起另一支继续打草稿。哎,真想休息一下,可是这题的线索却总像若隐若现的光一样,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多想放弃啊!却仍心有不甘。又换了一张纸,写下思路,画上图形,标出条件,列出结论,开始第二轮攻击。敌人的防线慢慢的被一道道的击破,我不再烦躁,注意力全在题目上,心中多了些自信。我继续努力探索,探索答案,探索题中隐藏的趣味。

运动中的趣味

反复的挥拍,发球机机械的发球,没有教练,没有对手,乒乓球越来越无聊了。球在桌上毫无规律的乱飞,想关了发球机,但后天就要比赛了,无奈只好继续。突然,我看到桌边上有一个球迟迟不掉下去,于是一个抽球想用球把它打掉,但它却幸运地躲开了,我十分失落又打出一球,朝它飞去,终于成功将它击飞,顿时刚刚的无聊一扫而光。我捡起一个塑料瓶放在桌角,然后调快了发球速度与球的旋转力度,再回到原位,握了握球拍,盯着目标水瓶,一球一球的向它击打过去,势必将其打倒。我努力挥拍,忘记了无聊,忘记了酸痛,重复着看似无趣的动作,内心却充满希望与斗志,因为我发现了打球的乐趣。

音乐中的趣味

躺在床上,听着歌曲,享受片刻的宁静。闭上眼,让身心进入歌曲所唱的世界之中,身临其境的去发现趣味。这些歌对于我来说已经十分熟悉,可是每次都是在嘈杂的人群中听的,却从未像这样听过。听久了,难免产生了想删歌的想法,但现在一听,却又有些不忍,毕竟我才刚刚感到音乐中的趣味。歌中所唱太吸引人了,“以剑之名祭血薇,红颜若雪相思碑。风华燃尽指间砂,江山如梦魅影醉。”我深深地沉浸其中,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过多的在意于表面和一些不好的事情,反而忘记去寻找发现一些趣味。去发现趣味吧!你的生活将因此精彩。

【篇二: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生活中,趣味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全情去投入,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价值,也能发现蕴藏在事物本身的乐趣。

秋天里的银杏树叶纷纷飘落。他们不舍得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一如一曲华美的骊歌。我站在街道口注视着来往的人们,他们似乎在叹气,在为树叶的凋零而惋惜,我也曾为此景感染,心中堵塞着浓烈的忧伤,但我渐渐发现,树叶走过了春天的新芽,夏天的绿荫,为枝干奉献了养料,为人们送去了阴凉。在他们眼中自己已经度过了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所以不要求冗长的生命,只要自己的生命是充实的。这让我们观察到了自然中的一丝趣味,带给我们以启迪。

自然的乐趣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诗歌似乎枯燥乏味并难以理解。它正如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丽女郎,倘若你用心去品味,便能撩开她的面纱一睹芳容,获得乐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让我们感受到徐志摩离开剑桥时淡淡的忧伤。卞之琳曾写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饱含着李白洒脱不羁的气质……

诗歌的趣味能够带给我们心灵的享受,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导我要乐于分享,桔子里的果肉之所以不是一整块而是一小瓣一小瓣,是因为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跟大家一起分享的。再甜的果肉,一个人吃便失去了其中的乐趣。只有当你懂得了分享,你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才能明白其中存在的快乐。长大后,也更加深刻的领悟到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一种思想的深度,一种生活的信念。

分享的趣味让我收获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只要我们用心去付出。

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好,学会体会生活的乐趣,让丰富多彩的生活填充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也会发现生活竟是如此美妙。

【篇三:发现生活的乐趣作文】

生活如海洋,情趣故事如同其中万朵浪花的一朵,采撷一朵细细口味,发现生活竞是如此美妙。

耕耘品书,归园田居

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远离尘杂,返归自然,沉浸于“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中,他作下归园田居,隐含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他不愿同流合污,保持完整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之艰辛,或为之称赞他的高尚情操,亦或为之婉惜他的才华横溢,殊不知,艰辛背后是他对田间生活的热爱,劳动后的喜悦,闲暇时“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带来的欣然乐趣,他对劳动后的喜悦,品书后的乐趣,离京后的归隐,是陶渊明生活的乐趣。

恬淡闲适,居于陋室

不畏强势高权,毅然反对宦官与藩镇割据势力,被贬后依旧淡看名利,“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他身处陋室却无怨怼的乐观精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他德才兼备,对陋室不陋的高尚品性,“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芳形”是他不愿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生活于陋室恬淡闲适的情趣,句句诗词体现着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反抗政治上不公的遭遇与追求理想不受约束,坚信自已的品德好,陋室又何陋之有?他坚持己见,淡看名利,恬淡闲适是刘禹锡生活的乐趣。

勤于读书,济世济民

他性喜讽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得罪贵权,屡式不第,一生坎坷。少时豪负无依,却胸怀大志,以天下任为已任,不畏冬寒,炎夏,克服艰苦条件,认真读书,每每沉浸于读书所带来的乐趣之中,最终学有所成,做官仍不忘少年志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令世人留传千古,他忧国忧民,勤于读书,为国效忠,是温庭筠的生活乐趣。

不同时代的读书人,立天地间,与千年高尚精神相守,都怀着共同属于自己生活的乐趣,这样的生活苦吗?不苦,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他们一生坎坷,还有背后他们读书,研究,作学的丰满记忆,对国运,天下事的远视,而不见对物质困苦的埋怨,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生活中蕴藏的趣味,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便是发现了事情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便有了乐趣。

【篇四:发现趣味】

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总有几件小事如星星般璀璨整片夜空,为生活这张白纸画上几道靓丽的风景。发现趣味,让生活不再无味。

题中觅趣

惬意温暖的下午,捧着一本书,品着一杯香茗,当真极为自在!可是,仔细看着那几个大字"XX年中考题集",心中的沮丧与无奈袭卷吾心。认命似的拿起铅笔,望着窗外明媚的春光,哀叹着,继续陷入与题目的较量之中。"怎么会这样?"似是迷失在了题目中,我喃喃自语着,看着3次天差地别的答案,又一次对比着过程,心中的那汪湖水已被搅乱,露出怕人的漩涡来。再试一次吧?不久,草稿纸上满满地,杂乱地涂满了铅笔的印痕,但我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解出题的趣味是象征着胜利的果实,是成功的甜。

书中寻趣

刚和父母大吵一架,愤懑不平充斥内心。窝在椅子上,偶然一瞥看见近在咫尺的书,顿了顿,终是拿起,百无聊赖地翻开,读了起来。撑着头,早已忘却不久前的闹剧,眼里,心上,脑中,全是那一段段精彩绝伦的情节,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赞叹"二字难以描绘我心中所思所想,"敬仰"却也只能是勉为其难。许久,放下书,望着已被染红的天际,恍若隔世。书真真不负"精神食粮"之誉。书中,匮乏贫瘠的大脑得到了滋养,书中亦可寻趣。

学中获趣

上课铃打响,熙熙攘攘的人群挤入教室,慵懒和疲惫那样的明晃晃。虽是如此,但个个还是尽量打起精神来——毕竟这可是老董的课呢!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着重讲几个细节后,老师让人上去"卖笑",看完了几个同学风格迥异的表演后,他还诙谐地说:"这节课,我们讲《谈笑》就笑了一节课,下回要是《谈哭》要一起哭一节课。"霎那间,欢悦的气息传遍班中每一个角落,嘴角的弧度彰显出了趣味之深。学中之趣,不差于他趣。

趣味,离我们近在咫尺,却也远在天涯。世间再枯燥无味的事中,只要发现了趣味,使之大变模样。但同样,只有深入的了解与挖掘,你才能够发现趣味。

发现趣味是一种生活态度。

【篇五:发现趣味,苦中有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草一天堂,一树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静,一行一段史,一趣一有乐。

讴歌欢乐

他,发现趣味如花开艳阳;他,讴歌欢乐似暗香浮动。

青年的他早早如耳失聪,却不信天命有约,自幼发现音乐之趣,从此痛苦也似乎与他天各一方,持之以恒,滴水穿石,锲而不舍而后也成为了他一贯作风。虽牛衣岁月,身残交迫,却至始至终也不能成为他停止讴歌欢乐的理由。只因音乐之趣,使他写下了一部德国的史诗,于是无边的落木和着萧萧音韵,妆点着音乐才子如滚滚长江般不尽的凄楚。

贝多芬——发现了音乐的趣味,即便身残潦倒,无人照拂,也一样体验了一回苦中坚持不懈的快乐。

投身慈善

她,发现趣味如夕阳初升;她,投身慈善似暖花溢彩。

人间天使,空余绝响,再无人能一抚绝唱,青年貌美,美撼凡尘,却又在晚年患上阑尾癌,身陷痛苦,可她因自身过高的修为而发现了扶贫的趣味,在病痛中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从此,虽疾病缠身,却是坚苦卓绝地救难济民,因为这样,她才会快乐。

她别致的趣味如同无数的梅正在发芽,等待着花蕾破碎成为无尽缤纷。

奥黛丽·赫本——发现了扶贫的趣味,即便流光篡改了红颜,也一样有着她苦中不渝的快乐。

纵情文学

她,发现趣味如含苞初放;她喜爱文学似文人爱籍。

未成少女则已是满境潦倒,父为牧师,母为主妇,姐妹三人,无奈入读穷人学校,年少清苦,使她发现了文学兴趣,而后虽活于黄昏,却也是苦中有乐,投身文学,尝试出版,却被退稿重造。因为发现了文学的趣味,即便是一次又一次,她也依旧信念重燃,体验着困苦中的快乐,写下了长篇小说《简。爱》,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

她将文学之华隐于朴素的气质中,简绚表达,勾勒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夏洛蒂。勃朗特——发现了文学的趣味,即使食不满腹,也拥有着历难颠抖的快乐。

发现趣味,在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黄昏或浪漫春夜,让心随快乐飞越痛苦的沟壑。

【篇七:走进语文】

生命如灯,知识若光,而文学便是那灯芯中最耀眼的星火。

一题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牙牙学语之时,蹒珊学步之际,耳畔回响的,是一句句干古佳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朗朗书声之中,倾听的,是一声声游子哀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鬓斑白之时,心里挂念的,却是人生的知否。

走进语文,我看见了易安的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对丈夫的深深思念,"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孤独寂寞的哀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声声的呼唤,可谁人又知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呢?可“知否,知否,今朝己是绿肥红瘦”。

走进语文,我看见了千古诗仙的豪迈。五花马,千金裘,不及那人手中一壶美酒,将进酒,将进酒,吾只愿与尔同销那万古哀愁。人们只见直挂云帆济沧海是长风破浪后的壮阔,而那举杯对明月之时的愁思又有何人可解?唯有酒罢。

走进语文,我看见了游子马致远的乡思,枯藤,老树,昏鸦下,是宁静的小桥畔,炊烟袅袅升起的人家,可怜自己只能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西风,走在古道上,看西下夕阳。心中,是远方的家……

走进语文,我看见刘禹锡留在陋室中的千古美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古人对宁静的追求,而今梁实秋的雅舍正与这陋室形如姊妹,许是千年前结下的渊源吧。

走进语文,我看见古人对坚韧高洁的追求。“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剪寒梅,不追名不逐利。“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梅花那洁身自好的精神。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那树梅花,已不知遗落在谁的院墙下,老了青砖,湿了黛瓦,那枝墨色,也不知别进谁人的青丝间,偷了岁月,误了年华,只留下一身清香,乾坤中流转,从无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走进语文,我看见鲁迅朝花夕拾的快乐,我看见萧红呼兰河边的欢笑,我看见老舍四世同堂的天伦,我看见白落梅笔下生花,我看见三毛一生的哀乐,我看见……

浮生若梦,而那一抹美文,便照进梦中,照亮心中,与我一壶清酒,话一世沉醉。情暖三生,那一段诗词便唱入心灵。回首古今,文美人却愁,那不染世俗的一生,只有融入文字中,才能流传千年。

走进语文,我看见了不老的时光里,芳香四溢的时间花廊,看见吾心深处,最美的文章。语文,便是那处灯火阑珊与那处靓丽风景。语文,为了见汝,识汝,爱汝,我此生无憾。

【篇八:春去秋来墨亦香】

初逢一中,她的美丽和优雅便深深吸引了我。洗尽铅华,光阴流转,她却依旧那么质朴,那么从容。

墨香花亦香

刘禹锡有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中不算“陋室”,但也处处散发着高雅、馥郁的香气。学舍屋檐下,有同学思考问题的身影;梧桐树荫下,有专注背记知识的学长;办公室中,有认真批改作业的老师……在这里,到处充满了如丁香花般的墨香。

教学楼上,在丁香花簇拥中间,深深印刻着“百年名校”四个大字,也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似乎这世上多污浊卑陋的东西,也无法污染这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无法胜过这如花香般沁人心脾的书香墨香。

师慈生亦勤

班主任王老师曾在开学之际说过一句话,使我至今难以忘怀:“作为老师,我们并不渴求别人的赞美,但你们要记住,老师在帮助你们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这简短的一句话,说尽了老师多少个寒夜的默默守候,却毫无怨言;道出了老师多少次挑灯批改作业,眼睛疼痛难忍,却依然坚持到底。老师拥有如海般渊博的知识,拥有如天般崇高的品德,却从不要求过多的回报,从不渴望别人的掌声与喝彩!这皆因老师对我们的慈爱,才使老师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又得到了那么多。

正如王老师所说,在未来的三年里,我们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更要团结起来,向更高、更远的那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迈进。

尊师亦爱校

从古至今,人们便无限赞美老师的美好品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如果说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那么老师便是我们灵魂的建筑师。老师授予我们拥有知识的权利,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老师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让我们立足于社会;老师也时时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奉献的真谛……

花开花落,送走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尊师重道、爱校如爱家的美好品质仍深深印在我们心底,不曾褪去。就让它随着一中校园的墨香,一同埋藏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

【篇九:此心安处是吾乡】

今年暑假,我去慈溪人民医院探望住院的外公。

外公将近90岁,平日健谈开朗,最近却因一次莫名其妙的摔倒,而被医院确诊为“脑肿瘤”,就这样从来只有生病但不住院的外公第一次离家住进了医院。

外公的子女经常背后议论说:自从外公被确诊后,外公的脑子确实越来越糊涂了,这几天每次来和看望他的亲戚告别时,他都会恋恋不舍地跟着对方走到电梯门口,并固执地问“现在可以帮我送回家吗?!”果然,那天如果不是舅舅们拽得牢,外公是非缠着我们送他回家不可了。

就这样,固执的外公和他的子女在互相拉扯推攘中终于熬到了外公动完手术回家的那天。那天外公坚决婉拒了几个女儿要求他住城里的邀请,咧着嘴兴高采烈地回了家。回家后的外公在床上没躺几天,又向外婆嚷着下菜地干活了。在大家万般无奈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默许中,外公“雄心勃勃”向菜地进发了。小姨说,这几天,你外公淘光了地里的花生,他不但没病倒,身体反而逐渐康复得快了。

小姨感慨说,以前我总奇怪为什么老爸总是不肯在女儿家留下来过夜或者住几天,其实他根本不是怕给我们添麻烦,不是嫌城里的空气不干净,也不是嫌孙子太爱闹,他啊,从小在土堆里玩大,长大,靠着土地,有了家,有了儿女,有了盼头,有了依靠,他的心啊,早就在土地里留了根,他的牵挂都在那里啊……

苏轼的朋友柔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哦,我懂了,外公的“心”在哪里,“乡”就在哪里。但我想,如果我们能在心中像下文中他们一样建立美好的“精神之乡”,那么,无论谁,无论走到哪里,心都能得到安宁。

刘禹锡心中有个“乡”。他因受贬谪和捉弄,落户和州不过几丈的小屋里。然而,他身处嘈杂,却有“弹素琴,阅金经”的怡然自得;虽身居陋室,却能拥有赏“苔痕上阶绿”的怡然宁静;虽生活单调,却不乏“往来有鸿儒”的充实积极,虽地位卑微,却有“兼济天下”为追求的从容不迫!心安处,哪里都是归宿,身居陋室又何妨?!

鲁迅心中有个“乡”。那是《朝花夕拾》同时鲁迅勇敢地发出对“正人君子”的批评,对“愚昧孝道”的厌恶,对“古板教育”的痛心,对封建官派的痛骂!赞美是爱,批评也是爱,所见不平,心则不宁,故鲁迅操文字为“刀”,力求剔除国民思想之污秽,驱逐社会之丑陋,天下和睦,心亦安定也。

沈从文心中有个“乡”。那是《边城》里那个远离名利喧嚣你争我斗的山里村庄,在那朴素的青山绿水中却开出了那一朵朵叫“善美”的花儿。大佬为成全二佬的“幸福”,而放弃自己的“心有所属”;有老船夫对孙女翠翠付出一生的守护,有翠翠对二佬爱的坚持,还淳朴善良的乡人彼此慷慨无私。那是沈从文心中的“乡”,那是对活得太过“现实“者的针刺,是对每天忙于算计奔波的城里人的同情—你们的“精神之乡”在哪里?

人无立“心”便无“乡”可依,试想身边女大学生为何轻易被骗,是思无“慎”心,心才常常被利益诱惑;我们喜爱的偶像明星为何不顾社会形象频频吸毒,是无自律之心,无责任之约束,心才无所限制放任自流;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可如今自称为”舌尖上的中国人“又为何常常谈“谈食品”色变?是不少贪心商人在不良社会风气下,无法坚守“良心”之底线,心才会与“淤泥“合污……

此心安处,必有精神撑腰;此心安处,必有灵魂净地;此心安处,定有人性美之追求;如此才可令心安,如此才是我们内心真正得以宁静归泊的“乡”。

【篇十:明智的心】

培根的一句“读史使人明智”流传百年。读史便是读书,学会阅读,进而获得一颗明智的心。

读那颗真切实在的心

爱读三毛的文字,更爱读她的人。认识这位“沙漠奇葩”源于《我的宝贝》。书中收录了三毛走遍千山万水收集的八十六件宝贝的来历故事。正如这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宝贝一样,三毛用她生花的笔和敏锐的心记述了宝贝背后的故事。的确,三毛的文章好,心更好。她用文字传递给我们一种阳光般温暖的味道。她在撒哈拉里生了根,在沙漠中把陋室住成了行宫。除了她,又有谁呢?她的心境和个性令人折服。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到随心所欲又不失理智,三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生动、精彩的范例。

读那颗不同流俗的心

对于“平凡”的认识,源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对于简·奥斯汀的作品,厌恶者认为她的作品是通俗读物。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她巧妙地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唯利是图、爱慕虚荣的景象。可恰恰相反的是,不管是爱玛还是伊丽莎白,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女性却都不约而同地收获了幸福的人生,看似是巧合,实则是无尽的努力和坚持自己个性的缘故。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完美的结局便不是结局。正如简·奥斯汀作品里的人一样,可以平凡,但决不平庸。一个人若能做到如此,便也能像书中人物一样活得精彩了。

其实,读书便如读人。读书之所以能使人明智,源于我们透过作者的笔尖看见了社会百态。但无疑的是,每位杰出的作家都拥有一颗热爱这个大千世界的心,拥有一颗感恩世间一切的心。而我们,只不过是从书中人物的世界路过,然后,满载一颗热忱的心,继续前进。

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出一颗心,读出一个世界。

热门推荐
1浮生若梦
2激发渴望,成就梦想
3读《绿野仙踪》有感
4用心灵感受美
5小黑鸡历险记
6选择决定命运
7五指争功
8我熟悉的一个人
9不屈的灵魂——观《血性山谷》有感
10谈宽容
11七年级英语作文
12优秀记事作文
13给妈妈的信
14我的妈妈
15点亮心灵的灯
16劳动节作文
17快乐的旅程
18我爱大海
19感恩母亲
20我之国学观
21记住这一天
22有这样一种声音
23晨练
24祖国的变迁
25爱,还要会爱
26走过“青春国道”
27沟通创造奇迹
28月儿照耀下的静夜
29探秘城南书院
30家乡的变化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