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搭石的作文

【篇一:别样乡村情】

一条小溪,犹如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在碧绿的群山间划过一道蓝色的飘带。两排高很矮不同却排列得十分整齐的房屋色彩明丽,这就是骑龙村。

清晨,刺眼的阳光照进房间。翻身还想继续睡,外面响起了村民谈笑风生的声音。鸡叫声,鸭叫声此起彼伏,它们也起这么早!

耀眼的阳光下,鸡鸭排着队,在田野间跳着“迪斯科”,鸟儿放声欢叫,但闻其声而不见其影,也许它们藏在高高的枝头,躲在浓密的叶间吧!

正值仲夏,田野里鹅黄嫩绿。碧绿的玉米,绿绿的丝瓜藤,还有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我们这儿没有菜场,菜都是从开着车的小菜贩那儿买的。车子绕完村子,就到后面的龙清寺去卖了。每每车子开来,村民们一拥而上,挑挑拣拣,小贩满脸赔笑,热闹极了!

一晃眼,一上午过去了。下午,孩子们纷纷跳入溪中游泳。一个个犹如小鸭子,扎进水里,好一会儿才探出头,抖抖头上的水,不住地乐。水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冰凉刺骨,被太阳照得暖洋洋的。搭石上几个捣衣的妇女说笑着,快乐无比。

夕阳染红了天空,群山也被映红,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这不是为了要呼吸新鲜空气,而是要迎接“背饭碗”的人。“背饭碗”就是,盛一碗饭,在村里串门,边聊天边吃,偶尔会被邀请尝尝别家的菜。

夜色笼罩大地。星星闪现,密密麻麻,根本分不清哪是飞机,哪是星星了。搬几把椅子,坐在院子里,凉爽的晚风轻拂面颊,甭提有多惬意呢!

夜深人静,纺织娘和蟋蟀唱起了催眠曲,皎洁的月光下,是人们沉睡中的笑脸……

【篇二:搭石仿写】

【篇一:搭石之上的人们】

胡子宸

清晨,天还没亮,山沟里,村庄里,都是黑黑的,突然,一道光刺破黑暗,是谁呢?

原来,是一群拿着小煤油灯的孩子,他们背着小书包,脖子上系着红领巾-他们要走好几里路,去山对面的学校里上学。孩子们走到一条小溪边,提着灯左看看,右看看,像在寻找着什么。在微弱的灯光里,一块大石头进入了孩子们的视线。原来是搭石,孩子们提着灯,一个个踮起脚尖,从一块块搭石之上小心的急速走了过去,没有溅起一丝水花。孩子们走远了,搭石又恢复了宁静。

天大亮了,村里的人们开始了外出劳动了,放鸭子的人也出门了,他要把鸭赶到一个水塘里去。他不紧不慢,挥着手中土黄色的长竹竿,把鸭一只只向前赶,鸭们东倒西歪的走着。来到搭石边,鸭们一只只无须主人提醒便跳进了水里,顺水游到了池塘,而放鸭人却不慌不忙,撸起裤脚,从搭石上轻松地走了过去,顺着一条小路走到了池塘,一边走一边叫着鸭子。

晚饭的时间到了,炊烟从房顶升起,外出劳作的人们也回家了,只有一条小黄狗没回家。它正小心翼翼地站在一块搭石上,向来往的水流吠叫,突然,它滑入了水里,它赶忙用爪子抠住搭石,才不会水流冲走,它慢慢抬起一只脚爪,又放在搭石上,打一个滚,又回到了搭石上。大约是被吓怕了,它夹起尾巴,头也不抬,悲鸣着,冲回了自己的小巢,一边走一边甩着身子,想把身上的水甩掉。

一排排搭石,构成了人与动物共享的通道,也联结着乡亲们的好情感。

【篇二:小溪中的爱心搭石头】

曹立扬

在一个不出名的小村庄,有一条美丽的小溪,小溪旁野花盛开,芳香四溢,野草随着风摆动,飘浮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让人觉得心情舒畅。

在平时,人们只要把鞋子脱下,把裤腿卷上,就可以过河了。在炎炎夏日,冰凉的溪水可以带给脚的清凉。但在秋、冬季节的时候,双脚走过差不多水都要结冰的小溪时,一点儿不注意就会着凉,患上感冒,让人时不时地打个大喷嚏。这可怎么办呢?聪明节俭的人们想到:筑桥太费人力、资金。要不如把大小合适的石头摆在溪中,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小溪旁聚集着村民,他们正在找大小合适、长短均匀的十二块石头。经过细细挑选,十二块平整又相仿的石头“光荣上任”。村民中的大力士将这些“担负重任”的石头一块一块地搬到小溪上。他们撸起袖子,挽起裤腿,用磨出许多茧子的双手用力地抬起石头,一块接着一块陆续搬到小溪。不一会儿,小溪以崭新的面貌与大家相见了。村长,老书记都亲自走了几个来回,并取名叫做“搭石”。

一开始,人们对于搭石很感兴趣,每次都要多踏几个来回,可日子久了,人们便觉得习惯了,就很自然的走过。但这是天然石块,用久了可能会有一些磨损,在潮湿的环境下也有可能长出青苔,这样会使其不稳,让人打滑。所以,有些热心的人就让不稳的石头“退休”,再重新从岸边找来体质好的石头顶上这项工作。

在人们的眼中,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走搭石的奇异方式。最常见的是小孩儿哭着闹着走上搭石。几乎每一天,都有胆小的孩子在搭石上哭闹。可孩子的父母缺少育儿经验,只好无奈地摇摇头。就在此时,一位和蔼可亲的叔叔走了过来。见状,二话不说,一手抱着小孩,一手轻柔地摸着他的头,还一边安慰他。走过小溪,把小孩放下,便道声“拜拜”匆忙而去。

要是有两人面对面相向而行,年轻的对年长的做了一个“过来”的手势,而另一个便面带笑容快步走来,非要说几句方言才肯离去。咚咚的声音好像是一首乐曲,在哗哗的溪声的伴奏之下,显得格外动听。

整个村庄的人亲热得像一家人,在这不起眼的搭石上展现出了一份份爱心。

【篇三:溪中的搭石】

徐子卓

我们老家的搭石,一年四季都平稳地摆在水中,由这一头到那一头,只要五块石块。每块石头需又高又大,不然会被水淹没。不过,每当雨季到来,溪水会涨过搭石,就不能走上去了,但也不可脱鞋挽裤,那时水非常冷,一不小心,腿脚会被冻得活动不开。搭石在水中斜着摆上一排,间隔约一尺,已经被泥土固定在水中,人们便踏上石头,在小溪两旁来来往往。搭石,便形成了。

搭石,是一个个小小的风景。冬季时,人们便将搭石多次固定。如果有块石头被冲走,尽管是白发苍苍,手脚不便的老人,也会在岸上精心挑选石头,一再放入水中,直到石头选对了才走过搭石。

老家的搭石与别处的搭石有一点不同。搭石,摆在水中,虽是天然石块,但一点儿也不会晃动。不过,石头表面难免有一些不平整,走上去有一点磨脚,所以不能慢走也不能快走。搭石只有一排,经过的人多了,人们自觉排好队伍,不约而同地用同一种脚步行走。溪水流动的声音,脚步轻快地声音,真像是搭石的乐曲!溪水潺潺,脚步轻轻,周围静得出奇,给人一种奇妙的音乐。

乡村人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假如两个人在搭石中遇见,两边并不发声,只是某一个人站在搭石的边上,两脚缩紧,双手放在背后,而另一个人就利用搭石一旁的空隙走过去,再用方言说一些家常话,两人便是好朋友了。如果是一位有残疾的人坐着轮椅来到搭石旁,人们就请两位年轻力壮的青年人,一人抱起轮椅,一人抱起残疾人,两人走在搭石上踏踏的声音十分动听……

搭石,连接着外界人与乡亲们不能抹去的亲情,还连接着世间的美好。

【篇四:搭石】

金闻涛

背着竹筐,脱鞋挽裤,夏末初秋之际,一群群纯朴的村民,在村庄无名小溪上,摆起了搭石。

以前的搭石,由于是天然石块,绝大多数已经在汛期被山洪冲走了,只留下了一些坚固的搭石,人们便以它们为样本,找一些和它尺寸差不多大小的石头,挖一个浅坑,埋上去,这样不易脱落。

人们对搭石要求极高,不能有青苔,必须方正平整,更换简便……只要是年轻力壮的人,只要发现搭石有以上的问题,都要换一块搭石,使所有的搭石都安全。

搭石,连接了两岸村民,朴实和善良来到了另一块土地上。

假如遇上外乡人,背着沉重的行李,满头大汗,疲惫不堪,要过河,村民便接过他的行李,减轻他的负担,并告诉他“紧走搭石慢过桥”的道理,以及此地的风土人情,活像一个导游。

假如一只全身湿透,饥肠辘辘的流浪狗来走搭石,人们就会脱下外衣,包住流浪狗,把它吊在肚子上,抱在怀里,小心翼翼地走过搭石,生怕震到了小狗。

假如遇上年幼无知的小孩来走搭石,人们便伏下身子,把他背在肩膀上,一边唱着小歌,安抚孩子,一边走过搭石。

这些美好的事情常年在这一条无名小溪上演,人们也习惯做这些事了。

一排排搭石,蕴含着人们纯朴的气息。

【篇五:搭石】

陈妍羽

我的家乡有条无名小溪,七八个村庄分别遍布在各方。那的树木苍翠欲滴,野花零零星星。

可不知道怎么回事,自从有人在小溪里溺水后,小村庄里的人们就开始摆起搭石来。年轻人摆起搭石出了汗也不顾,顽皮的小孩找搭石弄脏了手也不去管。不一会儿,小溪里就出现一座搭石桥了。可万一其中的一块松动了怎么办呢?村长必定召集村民换掉那一块石头,也因此有了溪中的欢声笑语。不过,若是你出去有什么事,也要脱鞋挽裤,在凉凉的水里检查一下石头才能安心上路。

有了搭石桥,那一定也有人行走吧!只要在我们村的人就会知道这几个场景:假如有两个人走不同的方向,那其中一个肯定会招招手,表示自己先过来。如果双方还有很多时间,还会聊上几句再走。残疾人走搭石,乡村的人们不管小孩或老人还是年轻人,都会上前帮忙。小孩用自己最大的力气扶残疾人过搭石。老人把自己平时常用的拐杖借给残疾人,残疾人若没有手,老人就会自己拿拐杖,搂着他,艰难地帮助过搭石。年轻人就更不必说了,一把抱起残疾人,大踏步向前走,送他过小溪,热心的还会送他回家呢!你看,乡村里的人们都把这些事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了。

一排排搭石,让人走,让人踏,它们凝结着乐于奉献的品德。

【篇六:搭石】

颜霁朗

从前有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江水碧绿、天空湛蓝、群山环绕。那里的人们总会在入秋后,在溪上摆上石头,石头之间间隔二尺左右,让其他家乡人过溪方便了起来,这就是山村的“搭石”。

今年又是到了秋天,人们纷纷前往小溪边,来寻找合适的石头,摆上它。农夫们在通行要道但有溪水的地方,找起合适的石头来。“必须要高于溪水水平面,必须平稳,必须让人的脚踩不出石头,又不能太大。”大家总结出这条经验来。

这些农夫们,找起石头来与种起菜来一样认真、仔细。找石头要求多,合适的石头也就少,于是农夫们便上山找石,凑齐石头。如果一天不凑齐,就找上三四天,非把石头挑好不可。

农夫们摆石头吧,更用心了!带上铁尺、手套、雨靴,马上下到小溪。先摆上一块石头,量二尺;再摆上一块石头,量二尺……干完了,即使满头大汗、肚子打鼓、脚也湿透,可一旦发现有个不稳的,便又换上一块,重新摆。日夜不停,废寝忘食,为了人们秋天过河方便,还继续摆,摆到不会摇,不会晃为止。

虽然摆好了搭石,但人们往往走搭石都还是很专注小心,因为那里人人都知道“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话。如果有人需要在走搭石时帮忙,家乡人便会去帮助。

你看,一个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了。他哇哇乱叫着:“水好深,石好抖,我怕摔下去!”一位伯伯恰好也走搭石。伯伯便会背起小孩,叫他闭上眼睛。自己走搭石虽更加困难,但他还是会把小孩安全送到岸。因为他知道,帮助小孩是他应该做的。

一个孕妇来走搭石遇到了困难,一个小伙子恰好也走搭石。于是,小伙子便会拉着孕妇,一步步向前走。虽然这样走搭石更累了,但他还是会把孕妇平安送到对岸,因为帮助孕妇也是他应该做的。

一位外乡客人提着行李来走搭石,即使这时没人来走搭石,但几个胆大的孩子还是会跑来帮助客人拉行李,客人想向孩子们道谢,小孩们一笑就走了,他们认为,帮助客人是应该的。

这个小山村确实很美,但这里的人更美。

【篇七:搭石】

梅朵

在刘章爷爷的家乡,有一条涓涓流动的无名小溪,小溪两旁有着五六个村庄,几乎在每个村庄的门口都有一行搭石而就在这冰冷的搭石上,有满满的爱。

在夏天人们就是走亲访友或在别人家里坐坐客,也免不了要挽起裤脚,拎着自己的鞋子走到对岸,再穿上鞋子,快步走向自己的目的地。

每当秋天来到的时候,人们就在岸边找来相对平整一点的天然石块,会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上摆上一排,再踩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而刘章爷爷的家乡有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不过在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的人们个个都是热心肠:每当有外乡人背着行李来到搭石前,一个路过的内乡人一定会帮他拎行李,快速地走过搭石,然后对那个外乡人说:“快过来吧,你只要记住一句话:紧走搭石慢过桥就行了。”于是那个外乡也快步的走过搭石,到他的朋友家去了。

也许你没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一个胆小的孩子要过溪,一个年轻力壮的内乡男人,便抱起孩子,一边说着别怕,一边走过搭石,他们的影子倒映在河面上,有满满的爱。

如果残疾人要走搭石,一定会先背他过溪,然后再返回去帮他拿回他自己的东西。

这冰冷的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却包含着浓浓的爱。

【篇八:搭石,一道美丽的风景】

朱家瑞

在刘章爷爷的家乡,有一处美丽的风景——搭石。

搭石,以字面上看,就是把石头挨个儿搭成一排。但真正搭石的意思并非如此。刘章爷爷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过去之后,腿、脚全部湿辘辘的,那会多难受啊!秋凉以后,水流变冷,行走不便,人们就把大小合适的石头纵向排列在水中,间隔一致,任人行踏。这就是搭石。

搭石,由许多人走,由许多人踏。当有人走搭石有困难时,村里的人自然会来帮助。比如,在远处,有一个外乡人往搭石走来,还背着很多行李。村里的人必定帮他拎行李,并告诉他“紧走搭石慢过桥”。等他走过搭石,祝他旅途愉快,玩得开心!

再比如,有一个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村里人就会一边抱起他,一边安慰他说:“别怕!别怕!”让他顺利通过搭石,送他回家。

再如,有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伏下身子,背起老人,走过搭石,即使老人不道谢也不会生气,因为人们把这当作理所应当的事情……

如果有一行人走搭石,动作会非常有节奏。前面的走过一块,后面的紧紧跟着踩上去,很有规律。奏出来的声音,像观众们随着音乐节奏的手声,无比清晰,与溪水会成了一首小曲,是这儿的村庄独有的小曲。

搭石为什么说是美丽的风景?因为它包含的是村里人的热情!

【篇九:连接情感的爱心桥】

金宸伊

总是能在村庄的溪边,赫然看见溪水中一些三三两两的石头,它们不比桥那么光滑,走上去歪歪斜斜的,十分不舒坦。山洪暴发或是连日下暴雨后,村里的人来来去去就得趟水过去。夏末初秋天气一天天变冷,树上的黄叶慢慢飘落,在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每当这个时候溪水就变得冰冷刺骨,人们不能再趟水了,于是便找了一些光滑方实一点的石头,铺在溪水中,这便是“搭石”。

搭石是自然形成的石头,踩上去难免会有不平稳,勤劳的村民们丝毫不吝啬力气,上工下工时,只要感到哪块石头有松动的迹象,便会毫不犹豫的重新把它固定一番,有时觉得还是不保险,甚至会再次到河岸边精挑细选,找到了更合适的石头,再回来换下原先那块。

淳朴的村民们,总是会帮助那些行动不方便的人或胆小的人过搭石。

一位外乡人扑哧扑哧地喘着粗气,拎着大包小包,急匆匆的从远处的田埂上走来。正午的太阳依然还是有一些些火辣辣的,外乡人急匆匆地赶路,一边从衣服口袋里斯文地掏出一条白手绢擦汗。听见小溪哗哗的流水声,他加快了脚步,心想可以在那儿掬一捧水休息休息,脸上浮现一丝得意的笑容。

来到溪边,他却傻了眼,溪面上只有一长排搭石,这可怎么过去呀?他垂头丧气的坐在岸边的芦苇丛里,想不出办法。他时不时的抬起头看着不远处的亲戚家,望眼欲穿的盯着那座房子。屋里升起的袅袅炊烟,使他认定亲戚一定在生火做饭,迎接他的到来。

过了好久好久,外乡人认为不会有人来帮助他了,于是只能收拾起行李准备回家。正在这时,溪对面飘过来的阵阵说笑声……他抬起头,待那些人走近了,仔细一瞧,个个都穿着朴素的衣服,晒得黝黑的,脸上透着淳朴的笑容,人人扛着锄头拎着筐子,一定是这里的村民了。这些人看见站在那儿茫然无措的外乡人,二话不说拎包,便大跨步的又走回了溪那边,外乡人见状大喜,连忙也跟了上去。到了对岸,外乡人又是鞠躬又是道谢,时间不早啦,村民们又和外乡人聊了几句家常话,便一个个的匆匆奔向田里,外乡人则喜气洋洋的去亲戚家。

傍晚,从田间归来的人们都听见了一阵哭声,他们循着声音找去,看见一位正哭得伤心的女孩,原来她早晨与伙伴们一起出来玩耍走散了,天黑下来她不敢走搭石,十分害怕。

一位壮汉走过来,拉着女孩的手,准备带她过搭石。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紧紧的闭上眼睛,可走到了溪中央,一股急流松动了女孩脚底下的石头,她害怕得颤抖起来,突然石头更猛烈的摇晃起来,女孩吓得两腿发抖,也不顾干净了,一屁股坐在了又湿又滑长满青苔的石头上。大颗大颗的泪珠从脸颊上滚落下来,再后来是小声的啜泣,她一边哭一边用小手抹着眼泪,最后竟变成了嚎啕大哭,眼泪汇成小河般流进了溪水里。壮汉呆立在那里,似乎一时没反应过来,好一会儿之后,他才幡然醒悟,无奈的摇了摇头,招手示意另一个同伴过来帮忙,两人手臂搭手臂组成一个安全舒适的摇篮让女孩躺在上面。虽然水很凉很凉,但她的心却暖,很暖……

那一块块冰凉的石头,原本静静地躺在河岸边毫无用处,但当它成为了搭石,就成了连接乡亲们情感的美好桥梁。

【篇三:操场上的笑声】

我们在体育活动课上玩过许多游戏:“木头人”、“打野鸭”、“贴膏药”、“老鹰抓小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搭石过桥”。

这个游戏是这么玩的:把许多个小圈圈摆成“V”字形,依次排列,两边各铺上一张垫子,作为河的两岸。然后把同学们分成两组,每组选一个人往前走,要是中途碰到了另外一队的人,就要用“石头、剪刀、布”来确定。输的一方后退,赢的一方前进。如果先到了另外一组的垫子上,这组就加一分。

做这个游戏时,我有些忐忑不安,想:万一我们组一个都没过去怎么办啊?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准备上“战场”。终于,听见“嘀!”的一声哨音,比赛开始了!我们组的成员前进、退后,再前进、退后……终于,轮到我了!我刚踩过五个圈就撞上了陆思源。我的老天,怎么办!他可是个游戏高手!我只好壮着胆子跟他比。果然,不出所料,我输了,只好赶快跑回来。看着前面的同学一个个地到了对面,对面的同学一个个地过来,我心里越来越着急。又轮到我了,可是,我还没来得及走出去一步,下课铃就响了。看着我们组以2比3输给了另一个小组,我真想再玩一次,把比分扳回来啊!

次活动让我意犹未尽,操场上的笑声在我心头久久回响……

【篇四:描写古巷的作文】

古巷深深,小径通幽;流水哗哗,小桥人家;石板青青,古韵绍兴。今天我们一起去走了古老的巷子。

踏着青石板路向前走,一股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两旁小小的,朴实的房屋并排着,中间只留下一条狭狭的,只容纳三个人可过的“羊肠小道”。那些房屋像一个个“老者”,见证着小巷岁月的磨砺,那饱经风霜的沧桑岁月。古巷更像一位隐居山林的“老人”,久久不肯露面,对我来说,陌生,这条巷子,我从未走过。

往里走,不一会儿,就走出了巷子,来到了热闹非凡的,满是小店商铺的仓桥直街。哗哗流淌的河水声,古老的石板桥,不由让我忆起了以前学过的课文“小桥流水人家”“搭石”。再往前,古老的巷子和现代化装饰的商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像古老旧绍兴的模样,身处小巷中,现在的仓桥直街早已盖过了充满绍兴浓郁气息的老房子,那些古色古香的韵味,取而代之的是耳目一新的面貌,焕然一新的人和物。

走出小巷,黄黄的石板路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那已经有几十年的,充满痕迹的老房子,还令我牵挂。

一块块石板,衬出了独有特点的绍兴;一座座老房子,映出了绍兴特有的古韵;一座座小桥,现出了我的绍兴情,我的家乡心……

【篇五:听花开的声音】

风轻轻地吹,吹走了屋顶上的灰尘,吹绿了树尖上的嫩芽,吹进了花儿的心里。在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所有声音都是那么的优美动听。

春天的一切都显示着生命的音韵。静静地闭上眼,细细地品味着这些独特的,富有创造力的声音。树叶沙沙的在对春姑娘倾诉;小鸟儿忘情地唱着歌;被人踩着搭石过路的小溪,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每一丝味道,每一种声音,每一处变化都是那么特别,让人忘却一切烦恼。而生命的气息,则在刹那间的声音中挥去了惊讶。细细地听,细细地品,体味生命的变化,感受生命的神奇。

白玉兰在我环顾四周时,悄悄地绽放了。那白的有些温润的花瓣,隐隐地带着点香气,清新淡雅,却又馥郁迷人。它招来了蜜蜂的翩翩起舞,引来了游人的驻足停留。玉兰树斜斜的伸展着枝干,既不霸道,也不委屈。它无叶无绿,只是朵朵优雅宁静的绽放。更有古人赞它“素面粉黛浓,玉盏擎碧空,何须琼浆液,醉倒赏花翁”。靠近这美丽圣洁的花儿,闭上眼睛,用睫毛感受花开山动的微风,侧耳倾听那花苞争相开放的声音,更清晰了,更醉人了。

听!花开的声音!纵使珍贵的生命只有短短的数月,而它却把自己最美妙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大地。

花悄悄地开了,又悄悄地落下。那声音依然那么美。

【篇六:我的语文老师】

在众多的老师中,我最喜欢的是我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毛老师。

记得毛老师第一次走进我们教室时,同学们就被她那强大的气场给吸引住了。她中等的身姿,头发卷卷的,如波浪般一层层。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色眼镜,双眼炯炯有神。最有特色的是毛老师的笑容,像一朵绽放的莲花,温暖着我们每个孩子的心灵。

毛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和难忘的记忆。她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幽默风趣,在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上也很有一套。我们可喜欢听她的语文课啦!每当我们遇到难懂的词语,老师都会用一些通俗有趣的家乡话来解释,十分搞笑。她还经常请“小演员”上台表演课本中的内容。记得上周五的第二节课,大家手捧着课本,生硬地读着《搭石》,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县城,对于课文中描写的乡间生活不是很理解。于是,老师请了陈榆航、黄梓轩和我一起上讲台表演村民背老人走搭石过河的过程。老师选我扮演老人,她取下自己的棉质围巾缠在我头上,大家笑得前俯后仰。在欢笑声中,我们把课文的内容理解得非常深刻。

毛老师上课很有趣,但有时对我们也很严厉。有一回,老师正在神采飞扬地讲课,突然发现有人在讲小话,她双眼一瞪,二话不说就拿起戒尺朝那两个同学走过去,“啪、啪”几下,我们都吓得胆战心惊,大气都不敢出,心想那两个同学肯定皮开肉绽了,却没想到老师下不了手,敲在了桌子上……

“一把戒尺,三尺讲台,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这说的就是我们敬爱的毛老师!

【篇七:故乡的小溪】

几天前,我去桂花城玩,绕过一个游泳池,走上一段小木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看着看着,便想起了家乡的那条小溪。

我的家乡在河南乡下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山上绿树成荫,树下朵朵花儿盛开,时不时有几只动物从树下跑过。清晨树枝间,鸟儿放开嗓子尽情歌唱。一条小溪从山上下来,终年潺潺地流着。

记忆中,那是一个炎热的暑假,我一到老家,堂哥就来看我,还兴致勃勃地跟我聊天,聊着聊着,便聊到了那条小溪,他告诉我,小溪里有一些小鱼、小虾在水里游动,还有许多小螃蟹在爬。我听了蠢蠢欲动,便让哥哥带我去玩。

到了小溪边,我连凉鞋也顾不得脱,就跳进了小溪,双手在水里摸了起来。不一会儿,我抓住了一条鱼,正准备放入桶里,可是那条鱼在我手里挣扎,一不小心,双手一滑,鱼跳入半空,落入水中,快速地游走了。我发现了一块大石头,猜想:“这么大的石头,底下一定藏着很多鱼和虾吧。”我叫上堂哥一起合力搬那块石,“三、二、一。”我们使劲一搬,果然。一条大鱼正在下面躲着呢,我们已经惊动了它,它正想逃跑。我和哥哥快速放下石头,同时向它扑去。结果我和哥哥的头撞在一起。我抓住了那条大鱼的尾巴,哥哥抓住了它的身子和头,我们俩齐心协力把它放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木桶里。

这时,我们又发现了石头上有一些碧绿的苔藓,苔藓上停着许多螺,我和哥哥一人抓了一大把,欣喜若狂地放入木桶里。

有时,我跟哥哥玩泼水游戏,泼得满身都是水,为了不被爸爸妈妈骂,于是就在小山后面晒太阳,等到晒到全身都干了以后再回家,或者骑着三轮车转一圈。有时,也会在小溪上铺一层搭石,过了几天,我们再回去,就会发现小溪里的水已经漫过了我们搭的石头。我很开心,因为我们又能再搭一遍了。有时,我也会搭一座石头堡垒,拿一个桶,到河边去打一桶水,然后拎回来,再倒在上面。故意把堡垒冲垮,如果没塌,那就再来一次,直到塌了为止。这样我们就能重搭了。

现在,因为我学业忙,不能经常回去,但是那条小溪已经构成了我生命中的记忆,已经成为了我对家乡的一种永远的回望啊。

【篇八:登嵩山】

假日,爸爸会带我去登嵩山。

站在嵩山脚下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我们是沿着登山步道登嵩山的。一踏上步道,就听见溪流声在耳边响起。“叮叮咚咚”“叮叮咚咚”,悦耳的水声像一首欢快的乐曲。

沿着曲折向上的步道,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路边的景色。郁郁葱葱的松树,像卫兵一样挺立在步道两旁。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花儿,像彩色的雨滴一样,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绿油油的草地上。

走了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与山路相遇的小溪旁。小溪的水清澈见底,一只只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一排搭石整齐地排列在溪水中。踩着搭石过了小溪,我们继续向上攀登。路旁的溪流声越来越大。一直沿着步道走上去,原来在水流的最上面有一个大水库。水漫过大坝从高处飞泄下来,发出“哗哗”的声音,清脆响亮。

过了水库,再走一里多的路程,就来到了嵩山停车场附近。路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像一只巨大的乌龟。平坦的龟背很宽阔,能坐下十几个人呢!

在停车场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就从公路返回。沿着盘曲的公路往山下走,陶醉在美丽的景色中。沿路两旁,树木高大笔直,郁郁葱葱,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夹杂其中。公路旁有一块约5米高,6米长的巨石,特别引人注目。我们走下公路,爬到到了巨石上面。站在这块石头上,向南远眺,可以看见掩映在绿树下的登封市城区。“啊!真美啊!”我赞叹。

我喜欢嵩山,更喜欢我的家乡登封。

【篇九:漫画老师】

我的语文老师姓沈,我们都亲切地叫他沈老师。

沈老师人近中年,个子略矮,体形稍胖,一看就知道是位和葛可亲的好老师。

沈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从薄薄的镜片中流露出慈爱的光芒,那一副近视眼镜,不正是沈老师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的写照吗?

沈老师讲课很不错,我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老师上课时读课文,读得生动形象,仿佛我也进入了语文书,和里面的人物一起玩耍;和许地山尝花生;和琦君一起摇桂花;和刘章一起走搭石……最初的时候,我在语文课上不怎么举手发言。在沈老师的不断鼓励下,现在我上课时都积极举手发言,各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的语文成绩也提高了不少,也更加喜欢上沈老师的课了。

沈老师对我们学习要求也十分严厉。不管是谁,要是他布置的作业,哪怕有一点点的错误,也要让那个同学把错误改到不错。刚开始,大家感觉不理解,后来,大家都明白了,毕竟沈老师是为了大家着想,是为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成绩着想。渐渐地,同学们就没有什么抱怨了,也越来越敬佩沈老师的严格、认真了。

关于沈老师的事就像满天的星星数也数不尽,说也说不完。我敬佩我的老师。

【篇十:美丽的东塔湖】

冬天的寒冷,你可以在这里无视它,感受春天般的温暖,这是多么神奇,这里是何方圣地呢?那就是家乡的东塔湖。

为什么叫东塔湖呢?因为湖的旁边是东塔。看!一旁山上的东塔直入云天,它足有10层,是六边形的,一层比一层小,呈锥子型,最上面还有一个“宝葫芦”,还不知道是葫芦娃的几兄弟呢!远看东塔,它像一根定海神针,保护着家乡的人民。

跟上我的步伐,我们即将来到环湖小路。环湖小路为了融入风景,环保工人早已为小路涂上了彩色的油漆,一段是绿色的,一段又是红色的。上面还有各种花色的图案,有跳舞的彝族姑娘,有运动健儿,真是丰富。旁边的一排排路灯,像一位老爷爷在提水;又像一排排士兵在欢迎我们来到东塔湖。

你可能以为小路旁只有电灯,那就错了,小路旁还有木茼蒿,那木茼蒿随处可见,这一丛还没谢,那一丛就开了,像是在媲美。木茼蒿茎如龙,瓣为凤,好看极了。他们在风中舞蹈,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俗话说的好,有花就有蜂,“嗡嗡嗡”,小蜜蜂来采蜜了,这么多的好花,不知道落哪朵好,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小蝴蝶也不时来热闹热闹。

早晨的湖水上有一层簿簿的雾,你会像神仙一样在仙境玩耍,湖水表面有一层层波纹。蓝天倒映在湖水里,分不清哪面是湖,哪面是天。湖中间还有一排搭石,把湖水分成了两半,可中间的缝隙让它们又连在一起。

美丽的东塔湖让我留恋往返,它的美丽总是“勾引”我想去细细游赏。

热门推荐
1家乡的山水
2勇敢
3做家务
4大学生竞选班长演讲稿
5我的作文
6我家的小狗
7我的妈妈作文
8梦遇桃源人
9读《狼王梦》有感
10秋菊
11感悟时间
12我的姥姥作文
13失败,这不是一切
14生命因你而美丽
15淡淡的日子也飘香
16家乡的黄花菜
17那些消失的虫鸣
18未来的汽车
19钢笔的自述
20寻找自己的位置
21阅读
22螺丝壳画
23鹬蚌相争
24小学
25我的好朋友书
26我在生活中学语文
27那天我回家晚了
28春游
29难忘的一件事
30书香弥漫,幸福生活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