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继承与创新作文高中】
【篇一:继承与创新】
就中国目前发展状况来说,要想获得成功,继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除了继承以外,创新也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了创新,继承便会成为无沙之丘,无根之木。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继承前人的传统”,其次便是“发扬自己的特色”,将二者充分发挥利用,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也是同样重要,有了创新,继承才能如鱼得水,没有继承,再好的创新也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慢慢失去了原本绚丽的色彩,现在的人们只记得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有很少一部分人记得重阳节等这类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这是一种传统意识的缺识,虽然西方节日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一丝浪漫,但是中国的民族文化,需要正当年轻的我们去继承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继承发展便没有了动力。在创新中,可口可乐的广告打破了中国传统经典的束缚,年画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源远流长,采用年画的艺术形式,对可口可乐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一个身穿中国古代喜庆服饰的孩子,在花团锦簇、愉悦欢快的氛围中开心的玩耍,并运用金色与红色为主色调,使整幅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人物的线条也采用金粉渲染,使作品的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是可口可乐的文化创新之举。所以,对于文化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志,它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我们要有意识的去创新培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都丢失了,那还拥有什么呢?若不好好珍惜爱护本国的文化,当它流失之后再去挽回还有什么用呢。?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者建设者,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是历史的结晶,是鲜活的生命,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一个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会失去创新的根基。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创新便是发展。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捍卫祖国的文化,相信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会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绽放光彩!
【篇二:继承与创新】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种丰富,思想多样,信奉众多的世界上,这些东西常常会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到底是该继承传统呢?还是该勇于创新呢?
继承,从小的方面说就是继承一种信仰和信念,从大的方向说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探索与智慧而创造出来的结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科技上。
但是,无论是一味地继承陈旧文化还是创新发展都是片面的。
国内以前有一个人他叫王安,他在个人电脑领域称雄被称为美国式创业成功的典范,但是由于他忽略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被美国的体积小且可以兼容的个人电脑取代,到后来导致销路越来越窄,老客户也因此相继离去。最终王安的公司落得了一个破产的下场。用鲜活的事例阐明我们不懂创新就会导致失败。证明了发展只是继承是干不了大事的。
创新也不是一味地靠自己的主观臆想去随意的瞎编乱造而是要注重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在别人正确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可是当别人问到他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时,他说:如果说我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虽然这些话语说的非常的谦虚,但是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天体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同时,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需要勇气和智慧。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他在报告中评价他的导师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成功时的一段耐人寻味的描述,他说:泰勒每天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想法,其中有九个半都是错的,但是他不在乎,然而他凭着这每天半个正确的新思想的积累,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创新需要勇于探索。就像杨振宁说的一样:“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
继承不等于停滞不前,创新不等于盲目寻求。所以我们要在传统的继承中不断发展,在想象的创新中不断探索。
【篇三:继承与创新作文】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方面总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墨守成规,沿着前人的路走下去;二是根据前人的经验,走创新之路。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用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对于前人优秀的地方,很多人都会进行“模仿”想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失去了自己最开始的想法,以至于自己成了别人的复制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呢?
英国的莎士比亚说过“拙劣的艺术家永远带着别人的眼睛”这就像我们现代一词“抄袭”抄袭就是指窃取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包括完全照抄他人作品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内容的行为。但若你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那么这个创新就是你的了。襄阳的米芾大家都知道,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的临摹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辨不出真假来。别人对他说“你写字太像古代的人唯独没有自己的面貌这样是不会有成就的,希望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食古不化。”他听后慢慢冲破古人的束缚,发扬自己的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邯郸学步”这一成语想必大家都听过吧。就是燕国有几个青年羡慕赵国人走路的样子,便相约去赵国首都邯郸,细心观察行人走路的姿势,并竭力模仿,他们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反而失去了原有走路的能力,结果爬着回国。这几个青年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所以最后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
创新是需要对传统的继承有所突破,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要在继承中创新,再创新中继承。英国十七世纪的科学家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可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会取得如初的成绩,他说“如果我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句话只是一个谦虚之词,但现在仔细想想,如果没有伽利略和笛卡尔这两位前人的经验,那么牛顿想要得出物体运动的三大规律想必肯定要大费周折了。可见,这创新需要吸取你前辈的经验,然后自己继续往前走。但前辈也可能有不足的地方,总而言之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真正有才能的人会摸索出自己的道路,继承是手段,最后的目的是创新。但盲目创新就会弄巧成拙,一味的模仿也会失去本色。创新是对传统的扬新,吸取前人的经验,发表自己的新看法。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让两者巧妙结合,让两者齐放光芒。
【篇四:继承与创新】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还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圆月吃月饼的习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化的继承。有人说:“传统文化是财富,它促进人的发展。”也有人说:“传统文化是包袱,它阻碍人的发展。”我认为传统文化有好亦有坏,应该如论语中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传统礼仪故事流传至今,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
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杨时的懂礼仪流传至今,被继承了千千万万个轮回。
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创新。在继承文化的过程中,人们把自身的见解。感情和希望融入了文化中,造就了文化的创新。古有屈原坚贞不渝,以死明志,表达自身对君王的忠诚。有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多年征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有最美司机、老师等人物,为救他人于水火中,英勇献身,用自身的血和肉为他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创新,在现在改变着未来。如今我们爱国,却不再忠君,我们守礼,却不再封建,我们相信命运,却不屈服。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他们的思想随着文化的继承得以改革,文化的继承带着他们的希望得以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不断变革,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篇五:继承与创新】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千百年来积沉的墨古沉香,曾一度让国人为之沉醉骄傲。可惜日繁盛的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要么被改编得不像样,要不就彻底销声匿迹。继承或创新,这是一种选择;继承与创新,这是一种危机举措。
不久前,我观看了一部名叫《百鸟朝凤》的电影,不说电影的内容,光是电影的创作历程已令人敬佩唏嘘。影片导演吴天明是那个时代导演的领头人,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演也曾是他的门徒。在影片杀青后的一个月,这位导演巨星也陨落了,可见次影片为导演呕心沥血之作!还有慈善家方励,造访每家电影院,不惜磕头只为求影院播放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片。这些可敬的英雄们,为中华文化继承发展所做的贡献,不可不让我们为之点赞。
现代许多人也发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也将其视为艺术瑰宝,可为什么这些国粹在流传千百年后,在当代却找不到一个传承门耀的得意门生了呢?我们又怎能在不看清本质问题时就凭白无故责怨那些手艺匠呢?多少二胡艺人即使拥有高超的技巧,也仍每日为着生计发愁。家中卧病老母,膝下待哺子孙,眼看着家里揭不开锅,拉二胡乞讨的钱哪够养家呢?在无奈的社会压力下,多少艺人放下了曾许诺要挚爱一生的乐器,没能将技术继承到底。究其根本,还不是曾经风靡一时的二胡如今让人已失去了兴趣,凄惋悠长的余韵,是再无法拉回人们的心。有的艺人就此放弃,一手好艺就此失传。有的艺人却能很好吸引现代流行的外来文化的特点,将中华国粹很好地综合了外界文化潮流的元素,让人们更易接受,也使人们的目光重新放在了二胡上,人们从开始接触到感兴趣再到热爱,继承。一切,不过是创新的功劳。
食之久矣,味之逝矣。我们不能责怪当代人太过于追捧潮流的当代文化,也不可能勉强他们传承古代文化,我们唯有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潮流元素与中国古代乐器相结合,这样才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让他们知道,国粹才不算老掉牙的悠久腔子。只有从激发人们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做起,才能将人们引入传承的这条路,而在此中起关键作用的便是创新。
话虽如此,国粹源远流长,深厚的历史积淀也也不可为迎合大众口味而被改得面目全非。就如外界文化不可照盘全收一样,任何创新要适度,切不可失去本质上的精神。
俄国学者乌申斯基说:“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血脉,创新使他们更契合了当代的口味”。我们要努力发现国粹的闪光点,相信国粹作为国粹,他本身的文化底蕴必能带给我们受益匪浅的心灵历程。我们得先创新产生兴趣,然后才能更好的传承!
【篇六:继承与创新】
继承!创新!这两个词是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有了继承才有创新,有了创新才会有继承。我们要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用于创新,我们才会活得更多的成功。
例如,发明造纸术的是西汉劳动人民。但是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后,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蔡伦在之前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纸,实际上只是漂丝的副产品。至和帝时,蔡伦组织人力、物力,经过研究创新,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抽调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用于书写,监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纸。成就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但是盲目创新也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谈笑。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的步法,以便跟自己本国人走路方法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他的方法不对,动机不纯,不知道继承是什么意思做后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
我们要创新但是也要继承,两者相结合必定会成功。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只创新不继承,认为以前的经验和传统已经完全过时,所以不用继承;或者只继承不创新,认为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完全照搬老经验,对新观念、新事物、新办法不愿接受和尝试,这两者都是极端的表现。在继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古人好的一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一些东西;任何完全抛开传统搞创新的,也必定是以失败告终。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篇二:我爱书法】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
一支毛笔,一张纸,便可以写出千姿万态的字体。狂草奔放,正楷端庄。
而且我国的文房四宝,想必大家都知道吧,我家也有一套,但如果这四样东西少了一样,就别提练好书法了。
钩点撇捺,虽说样子不同,但各有各的风采。钩,点睛之笔就在于那个钩,钩的尖、钝还是有区别的。
点,也是重要的一笔,点的大小,就已经代表了字的风采,一点,就像人的五官,有一样不好看,就不行了。
再说这撇和捺吧。它们两个笔画,就像一个组合,如果一个人表演的不好,这个组合整体来说,也就逊色了。
现在,我们学校里也有书法课。一踏进我们的书法课堂,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墨香,讲台上摆着几支用了许多次的毛笔和几方印章,粗粗细细的笔,大大小小的印章和浓浓的墨香,仿佛我们穿越到了古代的竹林当中,那里没有汽车的喧闹,没有人群的嘈杂声。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宁静,安详。教室里突然响起了一曲古典音乐,更让这里变得古色古香。
是谁提起了毛笔,有力地写出了一个个灵动的笔画,它们时粗时细,时长时短,变幻莫测。哦,是我们的书法老师。在他的教室里是安静的,大家就像和老师约定好了似的。“到我的教室里来,就要静,不要吵闹。”“知道了,老师。”
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爱书法!
【篇三:初中这就是我作文】
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孕育了14亿的人民,他们每个人性格不同,外貌不同,喜好不同……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的个体,平凡而又特别。有的温暖如春,有的热情似夏,有的……那我呢?
“下面有请‘沈行水’同学……”瞧!我的名字又一次被读错了,久而久之,它便成为了我的外号。更会有人认为是“沈洐水”。唉!我真的没那么多名字呀!我,“沈”字开头,“衍”字居中,“冰”字结尾,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它们都带有“水”,没错,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听妈妈说,风水先生取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命中“缺水”,故在偏旁或字中都与“水”带点关系。所以,千万不要再那样叫我了,再叫就更缺“水”啦!
我还有一个外号——“阿班”,因为我是这个班级的班长,说道“班长”这个职务,记得第一次当还是因为一年级班主任无理由地选择了我,就这样,年复一年,已经第八年了,所以总有同学调侃是“九年义务教育班长”。
我的爱好也很丰富,学了十年舞蹈,取得了十级考级证书;八级古筝,还有没学过的朗诵。从我上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中国舞了,我喜欢听着音乐跳着舞的感觉,跟着节拍摆动四肢和身体。
我还喜欢越剧,可能是异于旁人的最大特点了吧!有些人会觉得“只有老年人才会喜欢看戏”,而我就不一样了,我从5岁那年被妈妈拉去看戏,就深深爱上了这一国粹,许多小朋友会“待不住”,去买玩具或吃的.,但在我这里,就像被钉在座位上似的,挪不动腿,眼睛会被戏台上的人物深深吸引,仿佛我就在那个故事里,体会过富春令的刚正不阿,徐青的大义灭亲,吴南岱的知错能改……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里。
这就是我,也只是我,平凡而又特别的我。
【篇四:小小“武林高手”】
今天的天气很炎热,似乎可以把鸡蛋放在地上就能熟了。但我却没有因高温的热情,不来采访“小小武林高手”,而是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有一种莫名的兴高采烈。
领取了小记者新一年的装备——小记者证、小记者采访本、小记者帽。去大会厅时,我可是第一个到呢!不到一会儿,来了一些小记者大会厅也越来越热闹。人到齐了,徐老师大声说道:“7月10日到12日,2017年全国中小学生武术锦标赛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和沙溪实验中学代表江苏省在比赛中发挥出色,载誉而归。”
首先是小武术家队长顾欣雅分享她的成长故事原来顾欣雅一年级就练习武术的基本功,每当自己想说苦,痛时,自己又忍住了。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苦练,这次她的表现非常不错,得了三路拳、规定拳的金牌,还得了女子剑术、长拳的铜牌,最终还获得了团体总分第六名的好成绩。让我体会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随后,金方轲同学也毫不示弱,上前发言并演示一小段给我们看,他告诉我们,规定拳一般要在一分二十五秒完成、三路拳需60秒内完成。到了发言环节,也许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所以问的问题也特别多。有小记者问:“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金方轲回答道“坚持努力,不怕辛苦,认真踏实。”有小记者问:“你为什么喜欢打中国拳?”金方轲回答道:“第一它是国粹。第二觉得有趣、有用。”有小记者问:“你想过放弃吗?”金方轲回答道:“有,但有坚持下来了,为了有强壮的身体,有顽强拼搏的精神。”传媒大厅中响起热烈的掌声。
武术走进校园不但振兴了中华武术,还提高了学生的体质、磨练了学生的精神,同时还为全国武术之乡的太仓武术推广发展注入了新的篇章,真是一举两得。
【篇五:风筝读后感】
传承风筝文化
天空中升飞的精美风筝,看似十分平凡,实则包含着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
《风筝》是一本中国国粹艺术读本。里面详细介绍了风筝的来源艺术、制作方式、放飞原理、风筝派别和名家趣事。
风筝的来源。放风筝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来源于中国。但说到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木鸢说,二是纸鸢说。风筝从南朝到北朝,经历了从军事通用工具,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娱乐玩具。原来小小的风筝在古代,竟还有军事通讯的作用。
风筝的制作。讲述了风筝的工具材料、绑扎、裱糊和彩绘等制作步骤。不要以为制作风筝很简单,要想制作出精美的风筝,还得花不少心思呢。首先是制作风筝的工具材料,这可马虎不得。从竹材、线绳、纸、绢再到颜料,都要挑选最适合做风筝的,否则就会影响风筝的飞升。而绑扎、裱糊和彩绘这几道工序,若非心灵手巧的人都不能胜任。因为每一个步骤都极其讲究技巧,捆绑的手法、位置、绕线、裱糊的松紧、对称,彩绘的打底、描线、染色和修饰等,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
风筝的放飞。讲述风筝升飞的原理——力学原理,放飞条件和放飞方法。风筝放飞的原理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已经学会使用力学原理,而飞机也是由风筝升飞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风筝的派别。令我惊讶的是风筝竟然也分派别,而且各派有各派的长处与独特之处,还涌现出制作风筝的名家。
读完这本书后,加深了我对风筝的认识和理解。原来风筝并不只是用于娱乐,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的智慧结晶和艺术精华。风筝是我国的国粹,比如它的制作过程之复杂、之周密、之技术性都体现出风筝得来之不易。
跨进21世纪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下来的国家,呈现出了生机焕然的景象。
然而,古老的中国,现在却面临着文化流失,传统工艺后继无人、遗产遗迹遭受破坏等现象。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勇于担当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珍爱、传承中国的国粹艺术,为保护中国的精神财富而努力。
【篇六:多姿多彩的暑假生活】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各种兴趣班,有书法、国画、游泳和舞蹈。让我的暑假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我由原先的硬笔书法班转到了毛笔书法班,我每天认真练习书法,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还被老师选做了班长,我是又激动又高兴。
国画是我国的国粹,也是和书法息息相关的,通过了学习我也深深喜欢上了国画。
游泳是我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去年已经学会了蛙泳的我,今年继续努力巩固和加强练习。现在我的水性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在水下灵活的翻滚,还可以在深水区自由玩耍。
这个暑假让我最自豪的是,我们组合的舞蹈登上了全国模特大赛的舞台,还拍摄了MV,即将在电视台播出哦!
别人看我是又辛苦又忙碌,可我觉得这个暑假我过的又充实又快乐,这就是我多姿多彩的暑假生活。
【篇七:我对象棋的看法】
一个圆圆的东西,在中国古代却人人皆知,它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是我中华的国粹---象棋。
现在的人很想学象棋了,大多数人都在学美术、乐器、英语……可否还记得象棋才是我中华名族的一座瑰宝?
我以前对象棋有很大的偏见,总觉得下象棋是很无聊的,就是在浪费时间,而且玩象棋的人大多数都是些树下乘凉的老爷爷,老奶奶。可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知识也增加了许多,我才渐渐明白,象棋不仅仅是象棋,它是凝聚了中华几百年的文化。
今天上课时,我又增长了对象棋的认识,知道了象棋一共有32颗棋子,帅1颗,仕2颗,相2颗,马2颗,车2颗,炮2颗,卒5颗,象棋棋盘分楚汉两界。
老师告诉哦我们,下象棋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因为你要绞尽脑汁去想,要如何战胜别人取得胜利,久而久之,你的大脑思维就会越来越灵活。
我几乎每天都能在放学途中看到下象棋的老人,这时,我就会感慨,老人都懂得这么深奥的东西,我们这些号称祖国的花儿却将祖国的国粹视为老年人的娱乐消遣,真是羞愧。
说到这里,我真很佩服这些潜心静气下棋的人,虽然我从未接触过象棋,但现在我就是感慨万千,由衷的佩服这些老人。
假若象棋是我最爱的音乐,我愿意像我平常时时刻刻的练习它;假若象棋一张画纸,我愿意抛开所有的烦恼思绪,用心的画好它;假若象棋是一本深奥难懂的书,我愿在里面翱翔;但是,象棋只是象棋,我也愿意重新认知它,好好用心学会棋中的杀伐果决,棋中的埋兵布局,棋中的……
【篇八:关于民乐的作文】
你听过民乐吗?有没有什么时候,你睡着了,但清冽的琴声从你身后传来?你回过头去,那流自天涯的琴音,也不知藏到何处去了。你后知后觉,却发现周围的景物都在变换: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洪波流水……你被吓了一跳,却又不由得沉醉其中。你向四周望去,可那琴音也急忙消逝,生怕露出一点能让你寻找的影子。她,只在你背后便好。
你什么都没有看见,便转回身去,去沉醉他乡了。可你没有看到,你没有看到她在默默落泪:她是国粹·民乐。
我很好奇你有没有发现,民乐是有魔力的。别急,听我慢慢来讲。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那片名为笛子的草原,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以二胡为名的鸟儿的歌喉。我不知道古琴的江河水有没有流过你的心,不知道弹拨的剑气有没有让你斗志昂扬。你有没有被民乐……啊不,那只叫做民乐的小精灵,带进漩涡里去?
我进去过,那是一个梦幻而美好的地方。我进去了,却被拉了出来,但看一眼就足够了。我看到了一只凤凰,她是百鸟之王,可她却告诉我:她飞不起来了。我很是诧异,便问她为什么。她说:“凤凰是百鸟之首。因此,每当她飞起时,都有百鸟相随。但是现在,她的周围只有零零散散几只鸟,她飞,没有人当她是凤凰。她能飞,但不是以凤凰的姿态来飞的。我当时可能是把这只沮丧的大鸟当人了吧,也就随口问了一句:你的名字是什么?她笑了,飞走了,但我听到了两个字:民乐。
去聆听民乐对你内心的呼唤吧——她在哭泣,因为她在消亡。
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一切:不论是江山风土,还是塞外战曲;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一切:不论是锦绣河山,还是十面埋伏。
你不想进来看看吗?你迈出的第一步将引你进入另一个世界,第二步将让你看清景色,第三步将让你有机会采下路旁的一朵小花,第四步……唉呀,你出不来了!
【篇九:传统与流行的碰撞】
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就如一个膨胀的气球,面对着来自各方流行文明的碰撞。
全球化浪潮的北京,城市化进程压倒一切,悠悠古城变成宽阔工地,古色古香变成欧洲style,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霓虹闪烁,歌舞升平,随处可见,四合院、胡同被连连根拔起,好一个标准世界化大都市。不只是北京,“泰晤士小镇”,“东方威尼斯”,“维也纳花园”等山寨洋建筑在中国的大小城市也随处可见,数不胜数。中国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变了形。
因此,在中国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同时,各方也在加大力度地宏扬中国文化,唤起中国人对文化的重视。
汉字及其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随着《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统节目的热播,引起人们对汉字魅力的重新认识,汉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牢不可破,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但随着如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书写能力不断下降,汉字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人们在网络科技冲击下,丢掉自己的国粹,也就太可悲了。
语文升,英语降这一剧变也是为了传统文化传承,让我们重视国学,汉语作为国语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著名译者林少华称:“中文关乎心灵和审美。”所以通过高考的指挥棒提高母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为了增强人们对同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倘若丢失了自己的传统,就好比失去了自己的根,重视国学及其必要。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外来文化,不能忘了中国五千年漫漫长月所流传下的历史文化,它象征着中国的悠久历史,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拼搏。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不应该遗忘,应将它深深印在我们的骨子里,融在我们的血液中。但传统文化也不能全一成不变,可以适当接受一些外来文化。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融入流行才能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
《青花瓷》、《本草纲目》、《兰亭序》等流行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流行元素,古典文化被重新演绎。很多年轻人因为《本草纲目》特地去买书了解神奇的中医,有人从《精忠报国》开始欣赏古代的金戈铁马,又有人听了《笔墨伺候》之后,专门去学习书法。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全球化时代,文化更加重要,已经成了大国竞争的“软实力”文化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我们要对文化报以敬畏之心;其次,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一样重要,我们既要尊重传统的成就,继承传统,也需要知道传统东西有它的时代性,不可忽视新生力量;最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既要有碰撞又要有交流,既不能全盘接受、山寨,失掉文化自信;又不能一味封闭,应该在碰撞与交流中不断完善,相互吸取。
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与流行文化相互平衡,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方可创造恢宏的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
【篇十:晒晒我身边的牛人】
朱唇轻点,黛眉描画,花旦容颜,一丝陈清散满院,满身华翠美人香,水袖飞扬,兰指微翘,提气酝酿一曲《锁麟囊》,震惊四座。她是京剧牛人。过往的六年,戏台上的辉煌不断。我曾一度不以为然,谁料得那次台上她惊艳了多少听众。
学校的艺术节,京剧总是压轴戏。乐声徐徐响起,幕帘微启,花轿入目,赫然一人端坐其中,不见容颜已闻其声。“世上何尝尽富贵,也有饥寒怀抱,也有失意痛苦嚎啕,轿内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声音委婉哀呦,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却又似一种通莹剔透的灵气,穿透空间,直贯云霄。轿帘微卷,玉手探出,似带嗔怒,“梅香说话好颠倒,蠢才只会乱解嘲”。我们台上台下似能透过珠帘望见她黛眉轻蹙,朱唇微抿,美目流转,似嗔似喜。呈过一只锁麟囊,帘后的美人轻笑却喝道,“囊儿何足道,救她饥渴胜琼瑶”。台下听者不禁将呼吸都放轻了,幕终良久,才恍然回神,掌声不绝。我不禁暗道一声,“真牛啊!”
她常出台诸此戏幕,却少有人知道她惊艳的声音和传神的动作从何而来。作为同班同学,我却知道她背后的付出,甚至看见她将自己代入戏中角色一遍遍排练。她头顶厚重而奢华的彩冠,却轻移三寸金莲,让自己的动作自然而不失戏韵。绯红的胭脂一涂,便整日洗不掉。她的手指时常因持续的紧张状态而微微颤抖。奢华的服饰让别人艳羡不已,然而对她来讲却是每日最沉的负重。她甘之如饴,对京剧的热爱已近痴狂,在负重的同时却感受着不同的快乐。她牛,牛在对京剧的表现力,更牛在对排练之痛苦的忍耐。
国粹,是文化底蕴的体现。脸谱、羽衣,满是韵味的戏词和回味悠长的唱腔彰显着京剧的牛气。而她,驾驭国粹的人,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