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生何处无书香】
蒙蒙细雨中,丝丝凉意从窗外透进来。我坐在窗前,手捧一本书,正津津有味地读着。桌上放着一杯茶,几片茶叶在杯中悠悠地飘着,空气中弥漫着书香与茶香……
转眼间,闲适的暑假生活便逝去了,迎来了开学季。那本只看了几页的书也随之被我放入书柜,书桌上铺满了教辅书。课业的繁忙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忙碌的一个月。
不知是哪个黄昏,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查一些资料的我,暼见了书柜中蒙着薄薄一层灰的那本书。轻轻拭去书上的灰,金黄色的书名在夕阳的反射下刺痛了我的眼睛,更刺痛着我的心,仿佛在责问我这段时间把那些碎片化的时光都浪费了,打着学习的名义虚度光阴。于是,我把这本书放在了书桌上,它正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哪儿来的时间呢?我便开始向从海绵中挤水一般从自己的生活中“挤”出时间。早上坐公交车亦或是地铁去学校时,或是坐在空位上,或是倚在杆子旁,总会有我看书的声影。中午吃好饭的午休时间,趁着作业还未布置,我会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回家路上、等候晚饭的时候……亦是如此,甚至在临睡前我也会看上一页,一方面缓解一天的疲劳与压力,一方面他充当了睡前故事的角色,让自己安心入睡。
利用着那一点一滴碎片化的时光,我不仅读完了那一半书,而且还领略了文学的风采与魅力。在地铁上与鲁迅先生共同回忆往事,让我体会到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种种丑恶;在公交车上与冰心奶奶共同欣赏世间的美,让我体会到了人世间充满爱,充满真、善、美;在午饭后与契科夫共同蔑视奥楚蔑洛夫的阿谀奉承、欺压百姓,让我体会到了沙皇专制主义的穷凶极恶;在临睡前与莎士比亚共同了解哈姆雷特与其叔叔克劳狄斯的王权斗争,让我体会到了英国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的封建现实之矛盾……我也同样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从那时候起,我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的见识又增长了许多;我对于阅读的含义理解又多了一层……
同样是一个雨后初晴的午后,天空中蒙着一层薄雾。书桌上的一杯牛奶正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书香与奶香。阳光透过树梢斑斑驳驳地照映再我米黄色的书上,我看着看着入了迷,逐渐沉浸在书的世界中……
【篇二:心归何处】
我身边曾有同学拿人生同数学题作比,借以尽述为人之困苦,我对此报以苦笑,且不论解题的变数远不及世务,也不讲题目的答案不及人生变幻,只说人生若走过岁月阅尽沧桑而只为最后诸如数学答案的结果,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这恐怕也是库克等人所心系的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若说一个人受功利思潮之影响而物化得不能自已,连价值观与同情心等心灵的归属都无处可寻,那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呢?显然没有。
而事实上,探求个人之归属于当代中国尤为突显。
中国走过五千余年的历史,在血汗中,华夏子民把自己安放在森严的等级中,从小国寡民阡陌不闻到神州一统;从列阵猃狁北铸长城到天朝上国万邦恭敬,中国人的生产力在发展,皇权在加强,而思想则逐渐从百家争鸣渐至儒表法里。完了吗?没有。近代中国的屈辱每个人都历历在目,而在变革中,中国人脱嵌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归宿,结束了自:“我”左为兵戈右作禾穗的时光。
可随后呢?救亡的号角在让中国全盘接受了西方科技之同时,也让中国传统的“忠义”转变为了“适者生存”,这也是中国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之开端。在共和国时代初期尚有集体主义略作个人归属的代替,可时至今日,当共和国已然走过了一甲子有余,集体主义浪潮退散,对利益物质的追求却有潜隐而将迸发之势,当我们回过神来想再找寻一番寄托心灵之所,却发现当年被奉作“正统”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复,身化孤魂野鬼。
我们中国人正逐渐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当我们在探讨碎片化阅读时会将时刻划动手机屏幕与古人在沐浴焚采买香之后拜读圣贤诗书来相提并论;当我们在时会把视线首先投向网络而当年结伴出行与店铺伙计谈天说地的时光遥不可及;当我们更善于用朋友圈或“摇一摇”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而忘却了交友应察言观色的经验,我便能看到我们中国人归属的缺失,以上行径与其讲是我们越发懒惰,不如说是我们已然太过重视了效率,而把我们本应秉持的人情与恭敬抛诸脑后。
有人也许会说:当下诸多文人墨客借文曲之便已然对功利之心发起了冲击,缘何心忧?我认为是时确有大把舞文弄墨者将其矛头直指物化,可是他们中又有几个能为人供以归属之前路呢?于我眼中,他们的作品大都抨击着周遭之不堪而有忘乎所以渐成“愤青”之势,也许其中的一些更只为跟风造势、博人眼球而作,即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把作者心中所悟表达出来,有对人性、情感的发掘,在追名逐利滚滚洪流之前也不过螳臂当车,只能予人一时之感慨,竟无予人归属的能力。
若问心归何处,我到有着佳酿愈久愈醇的想法,便时常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之思想文化,考虑到共和国承平日久,当有欣欣向荣之势,道家之无为自不可取,法家的“势”“术”又与时不谋,于是我们便不必如陶潜一般“归去来兮”,也不必向荀子那样坚信“人性本恶”,我们所应做的许是铭一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是古代中国为人行事的最高标准,可在儒家渐有复苏势头之际,《中庸》却很少有人提及,“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传统中国有那么些许“人生来有命,在家国天下中找到自处的位置便好”的意思,而放在今天的中国,皇权已失,门阀式微至极,这句话也许便是确定个人归属的司南。
世界与时代的大背景是愈发发展的,只有发掘了自我所长便有可能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在天地之中秉持人性,不为时势所侵染,不为外物所役使,方有可能使自身人价值得以体现而不断滋长,这便是我眼中“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于当代中国之解释。
这自然不是我一人之观点,西欧社会的宗教改革即是破除迷惘,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新教教义,在古代中国也有阳明心学与经世致用等思想来借以佐证,事实上,当今中国人之“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亦是万变不离其宗,大有赋予个人全心归属的考量,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工匠精神”并驾齐驱也阐明了上位者对效率与心性的并重,如若“核心价值观”为人躬身践行而非只是嘴边叨扰,亦是可使华夏大地之精神为之振奋的。不久前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因围棋的人机对决而重燃众兴,我在想担心人将为人工智能所代替的忧虑大可不必,其实人们打造出人工智能在大体不过是为了提高行事效率而已,不论如何精益求精,即是为它们挨个儿装上了人脸也不过是一介工具,而有此担忧者显然以将人性于人本身之重要地位弃之而不顾了,这恐怕也是物化的另一种体现吧。
心归何处,心归何处,或许唯有持心方可过问心安与否,对归属的找寻永远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自知本文将泯灭与历史,却仍想借以大声疾呼。
【篇三:人生何处无清欢】
“那些我没有去过的地方对于我都有一种向往,不是向往于它的美丽,便是向往于它的传说”。小学毕业那年,卸下一切重担的我与父母一起驱车奔赴向往已久的镇远。
经过了长途驱车的我,终于来到了镇远,那个令我神往的他方。镇远的美与城市的美大相径庭。城市的美美在霓虹灯的闪烁,街道的灯红酒绿,马路上的车水马龙。而镇远的美美得不同寻常,美在自然。镇远的水是绿的,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那是画家的调色盘里所不能调出的。那里的蓝天很蓝,蓝得没有一些杂质,蓝天与山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选择居住在一个当地人家里。那栋小瓦楼安静地卧在镇远的一隅,小瓦楼的主人下来迎接我们,他叫阿满,为土生土长的镇远人,他告诉我们小瓦楼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不由得望了望它,它的瓦片已经斑驳了,墙略微的倾斜,看起来似乎弱不禁风,可它却伫立不倒,让人赞叹。
我们跟随阿满的脚步,走了进去,不错,虽没有城市五星级酒店那么豪华美丽,却很古韵淳朴、干净整洁。如果将城市比作浓妆艳抹的富家少女,那镇远应该是不施粉黛清新悦人的花季少女吧。我们放下行李,不曾小憩一下,便迫不及待的想更深的走进镇远,阿满便自告奋勇的当起导游,带我们领略镇远的韶华。
小巷极多,贯穿整个镇远,每一条小巷都有自己的特色。“女人巷”“情人巷”……更重要的是里面有在城市所不能吃到的美味,如酸菜鱼,粉条,勾迷味蕾。镇远人是热情好客的,看见我的这般“小馋虫”模样,便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完全没有城市中的生疏和尔虞我诈。只有喜欢你就多吃点,吃不完打包带走。晚上吃得太饱的我走在镇远的桥上消食,月光如瀑布倾洒下来,将镇远笼罩在银白色之中,间或有几声悦耳空灵的笛音。大多数人家早早地熄灯了,他们追求的是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而城市人却在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中渐行渐远。
后来,我离开了镇远,回到了城市,蓦然回首间恍若旷世。人生何处无清欢,不要一味的追求那种空虚的物质生活,要多一份闲适恬淡,静而不躁;少一点尔虞我诈,为而不争。如此,我们便能很从容地欣赏沿途的风景,看见身边的美丽,享受生活的诗意。
【篇四:人间何处无风景】
一道靓丽的风景,不仅仅是指美丽的景物。其实,细微的事,卑微的人,一瞬间的温暖,一份小小的感动,何尝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呢?
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从远方走来,看他们的面色和衣着,就能知道,他们是远方逃难的灾民。这时,母亲拿出一个面包,递给她的儿子:“孩子,赶了这么久的路,饿了吧?吃吧!”,儿子看看母亲,说:“妈妈,你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你吃吧!我不饿!”,母亲笑了笑:“没事,妈妈是大人,不饿,你还是个孩子,正在长身体,你吃,我不饿”。儿子见拗不过母亲,无奈,只能说:“妈妈,我们一人一半”。就把面包分成了两半,大的一半给了妈妈,小的那半留给了自己。
原来,我爱你,并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生活当中的小事上。
戏台小舞台,人生大舞台,这个舞台上的我们,是平平淡淡的。我们的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如茶的人生,平淡、香醇,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爷爷奶奶都退休了,每天早起早睡,从不出远门。闲下来,看看电视,拉拉家常,种种花,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早晨起床,奶奶总会泡一杯浓茶放在爷爷床前;晚上睡前,爷爷也会为奶奶灌满一个热水袋放在被窝里,多少年雷打不动。
爷爷家的日子很平静,很祥和,总有人说,爱情有多美妙,轰轰烈烈。而爷爷奶奶之间,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平凡的人生中,也有极其丰盈的美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待你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寻找。
【篇五:人生何处无完美】
在西方有一句流传已久的名言: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经高考三次,前两次落榜时,他曾想去书店找一份送书的工作,结果因相貌问题而失败了,之后他又拼命进行了第三次高考,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之后的他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创建了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电商软件,成为了电商巨头。
成功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因为上帝为你打开那扇窗的同时,也许会拉上一层窗帘,而那扇窗帘只有你自己去打开它。虽说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老祖宗的那一套理论如今也不曾适用,因为时代在进步,过去那个只有读书中举才是成功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的世界,成功不止一种道路,读书考研考公务员不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了,名校也不再是成功的保障了,我们也不必再过众人抢过独木桥的生活了。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人类只有一条成功的道路,那就是读书,这样社会就会毁灭,因为这样家长就会强迫自己的子女光读书,让他们学傻,这样就算他们最后当了官,只会学习而不会造福百姓,还不如回家卖红薯,又因为年轻一代光去读书了,所以没有人去做其他的手工艺,也就无法获取一些生活必需品,人类也就会灭亡,所以说人生不止一条成功路。
最后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去向着未来去拼搏,去成就那个不一样的、完美的明天……
【篇六:小小油灯何处寻】
翻开厚厚的相册,映入眼帘的就是黑白花色的小照片,我慢慢地翻看之后,最吸引我的还是那张,7年前在老家随州拍的煤油灯作为背景的照片。
我年幼时,还以为它只是一个漂亮的瓶子,但后来我才知晓了它是一个油灯。看完照片后,我还真想迫不及待地看看它,因为我已经有6、7年没见了。
记得三岁的时候,那次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老家,所以我对这儿的一切都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包括那个放在桌上的油灯,每次夜晚做事情,都是这盏油灯陪伴着我,那时,不管是白天黑夜,这盏油灯都发挥着作用,到黑夜时,你所见的就像几只活泼可爱的萤火虫一样,左晃一下,右晃一下,那光芒也是忽闪忽闪,忽明忽暗的。而且那时,爷爷奶奶们用的都是木柴烧火,所以总是浓烟滚滚,都快把他们给呛晕了。
我想起这些后,就在当天夜晚,和爸爸妈妈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乘坐着巴士赶往老家。我本以为能在路上看见那些摇曳着的光芒、火焰的油灯,但是,我连半个油灯瓶都没有看到,只能连连叹息:
“唉……”
赶到随州老家后,我连忙跑进家中寻找这小小的油灯,可现实却是:天上挂着两盏大大的吊灯,卧室的床旁只有一盏台灯,但就是没有油灯。我伤心地跑到奶奶身旁。
“奶奶,奶奶!你们这里还有油灯吗?”
“乖孙子,我们现在哪还用油灯啊!现在每家每户都用电灯,走在大街小巷中,都是霓虹灯啊!”奶奶说话时,满脸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微笑。
我听完奶奶的话后有些伤心,但我也非常开心,因为我想:
这一盏小小的油灯已成了历史,这一盏小小的油灯也正是社会进步和国家进步的最有利的见证!
【篇七:随春且看归何处】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初逢春秋淹城,就好似一场欣然的故地重游。
它镌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我曾相识相知,也曾相忆相思过,处处点染着浓重的墨香。
弯弯小桥,脉脉流水,天空明净而湛蓝。踱步来到孔子学堂,忽现牙牙学语的小儿穿着古时的学生装,盘腿而坐,摇着小脑袋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颇有“一介书生”的风范,于这古色之中,呈现出一派简约明快的画意,心里荡起欣慰之感。
沿着历史的方向,我缓缓向前走。浮动在这条绵长大道上的,是车轮过去卷起的尘埃,它们静静的弥漫着,氤氲成我的断想。
不知不觉间,似乎步入了一盘浩大的棋局,江山社稷是去是留,似乎都在掌控之中。我也好像成为了这沙场上的一只小蝼蚁,每行一步,都有千军万马从身前身后飞驰而过。心中忽生如辛弃疾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感叹。而操纵这一棋局的纵横家,是否只吟他眼底诗意,莫论世人笑其佯狂?
在临溪的廊棚小憩,在半掩的门扉前伫足,在商铺里转悠,感受着古人的生活,别有一番情趣。信步穿行于古色小巷中,从一个巷口走出,又向另一个巷口进去。踏着一块块灰白相间的条型石板,穿过向晚的古巷,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裸露在外的青砖上铺满了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
在巷的尽头,一个老人正在做着糖人。我欣喜地走过去。只见老人的背微驼,戴着一顶小毡帽,身着古代男子的长袍,一手撑着桌,一手掌着勺。金色的糖浆随老人舞动,不一会,一个龙图腾就完工了。老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是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春秋淹城,妙手创新,淋漓处,一轴丹青满是诗韵。
【篇八:何处是家乡】
家乡,在百度百科上的释义中,所谓家乡,便是离开这个地方后,才知道这里是家,非常想念,想家,家想,谓之家乡。
我生于湖南这个江南水乡,却在京城度过了我的大部分童年。爸爸妈妈为了给我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成为了“北漂”。虽没成就什么大业,却也能够让我衣食无忧而小小的我也跟随着爸妈奔赴京城。我在北京呆了八年,回来是因为我的户口让我没办法在北京参加高考,爸爸妈妈怕我回来晚了,就跟不上湖南这边的学习进度,到时候考大学可就真的成了“梦想”了。而今年,恰是我回湖南的第八个年头。我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呆了相同的时间。按理说,一个人的童年在哪儿,家乡便在哪儿,可如今自己的情况,让从未考虑自己家乡在哪儿的我,仿佛在那一瞬间,丢失了所谓的归属感,一份只有那个被称为家乡的地方,才能给予的温柔环绕。何处是家乡?
回到湖南后,许多情况发生了转变。在北方,我随便吃几个橘子,当天晚上必然鼻血不止,可在南方,我已经记不清楚鼻血有多久没来拜访我了;在北方,家里的暖气片总能把衣服考得干硬,可在南方,身上的衣服似乎总是带着湿气;在北方,人们的性情豪爽随性、不拘小节,可在南方人们总是细声细语、温婉似水……回到湖南的这几年,家里的主食变成了米饭,虽然这听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总是觉得没有馒头吃起来令人心安、踏实,就连过年的时候也只是象征性的吃几个饺子。而那剔透如翡翠的腊八蒜、表皮金黄的烤鸭、浓厚春香的炸酱面几乎消失再来我的生活里。院里的大松树,儿时视如珍宝的蝉蜕,伴随着我的离开,模糊在了记忆的深处。
但在百度百科的释义中,家乡还指的事自己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这么说来,于我便是湖南,从爸妈嘴里得知,那时还只有八岁的我,仅仅只用了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就从一口漂亮的京城话变成了满嘴的方言。每每提及此事,他们都还惋惜地说,当时怎么没在当着我的面的时候教普通话,可我知道,就算是这样,我还是会变得满嘴方言,以至于现在说话还带着一股乡音的气息。因为这是血脉的力量,那种融入血水中,抹不去,灭不了的传承。就算在北京生活了八年,已然算不上土长,但骨子里仍还是一个土生的湖南人。以至于回到南方后,我还是一下就陷入了辣椒的诱惑;我还是至今没长出北方姑娘的高挑身材,我还是没能留住我的普通话。我的祖辈们,代代都生于湖南,代代都爱吃辣,代代都会说乡音。“少小离家”如我,就算再怎么习惯于馒头配黄酱,饺子配大蒜的日子,这骨子里终究是个湖南人。现在的我习惯了湿润潮湿的衣服,吃米饭能安然享用,过不了没有辣椒的日子……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焕然大悟。
八年北方,八年南方,我怀念着在北方的童年,却更留恋着家乡的碧波江水,大概是因为我的血肉便是用这南方的湿土和着湘江的流水捏成的,离不开,忘不掉……
【篇九:何处不能求学】
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留学生,出国学习成为稍微富裕的人家中孩子的选择之一,然而,花费如此多的金钱与力气,大部分海归的工资却不比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高。因此,我觉得,出国留学或许不应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出国留学不是求学的唯一选择。求学并非由地点决定,而是关乎于你是否拥有求学的态度。你若能考上清华北大等,大学同样拥有世界一流的水平,有与国外的知名大学类似的资源,有国外聘请回来的教授。在这样的大学里,我们不存在语言的差异,不存在上课难以听懂的情况,也不存在因语言而造成的隔阂。相对而言,对于一些不富裕,而要贷款出国的留学生,给毕业后的自己给予了巨大的压力。比如,如果海归们回国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那你的金钱就像打了水漂,白白花费了。
出国留学让你失去人脉与实习的经验。留学生在国外积累的人脉,在国内却如同鸡肋,难以有用上,回国后只能一个人单打独斗,遇上困难,找不到可以帮忙的人,拥有投资的机会,也没有合作的伙伴。反观国内,大多是大学同学共同创业,三五成群,拥有青春与激情,这样不是更加让大家向往吗?如今,在国内大学就读,并拥有实习经验的大学生,也更加受到用人机构的关注。国内学生从大学时便可以开始找工作,并且持续关注各个单位的动向,远远比那些回国后一头雾水的海归要强的多。“强龙不压地头蛇”,高学历的海归若是习惯了西方的风格做法,过于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立,在以和为贵的中国,就像把鸟的羽毛拔掉让它去飞,空有一身力气,而无法一跃而起。
出国留学让你缺少了对父母的关怀,拉开了彼此之间距离。百行以孝为先,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国外毕业后会选择留在当地,使得家人与自己每年甚至几年才能相见一次。平心而论,对于养育自己二十年,花费无数金钱在自己身上的父母来说,着实是不公平的,就算你赚到了再多的金钱寄给父母,但父母对孩子的想念又哪是金钱可以填满的,大部分父母大概会选择把这部分钱存起来罢了。而在外国出生的孩子,因为环境的原因,甚至连母语都不会说,祖孙二人连交流都成了问题,恐怕更加会让父母感到心酸吧。
何处不能求学,如果拥有求学的心,或许留在国内才是更好的选择。
【篇十:心归何处,路在脚下】
我们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一代,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催我们奋进,唯有刻苦努力拼搏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驾驭时代赋予我们的生存机会。这个时代赐予我们的从来都是脚踏实地而不是无所事事的仰望星空,只有扎实做事才能实现梦想,心中有目标和方向,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心归何处,路在自己脚下。
我曾无数次的在心中想象:不浮躁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他有广厦千间良田万顷,每天叼着牙签收租散步好不快活。你有藏书万卷学识五车,埋头学术不问世事自得其乐。
你们碰面颔首一笑,你一袭青衫挺拔俊俏;他的大金链子也光照四方。你不轻视他土豪,懂得他曾经打拼家业的辛苦。他不轻视你的知识,懂得你青灯黄卷的不易。你们各自满足,各自尊重。
不像现在。做生意的在老板椅上抖着腿,吐一口烟晃悠悠地说:“当初我初中毕业就来社会闯荡,现在企业做大,那些博士生还不是来给我打工,读书有什么用?”博士生也一脸鄙夷的看着老板:“有钱有什么用?精神贫瘠的一塌糊涂。”
事实上,每一种生活之间几乎是没有可比性的。你无法感同身受,又何必妄贴标签,评判他人。
不浮躁的社会会宽容你的迷茫,懒散与撒娇。允许你犯错,走弯路,散散漫漫。别人穿上定制鞋狂奔,而你脱下袜子在溪边濯足,气定神闲,谁奈你何?你爱读书,一路高歌猛进,读到博士之后找了份跟本科生待遇相同的工作,没有人奚落你说书读多了有什么用?他们知道你求学的珍贵体验和欢愉满足,远非金钱可以衡量;你背包远行,一路风餐露宿,最后灰头土脸,黑不溜秋回到故乡,没有人冷眼嘲讽你此刻的落魄,他们知道你大好的时光都扬撒在路上,精神放逐在远方;你辞职创业,出差待遇从五星级酒店降到小招待所,辛苦折腾大半年,又回原来的公司里上班,没人理解你的尴尬,他们知道……哪怕他们不知道,他们无法对你的创业历程感同身受,对你的感悟与收获一无所知,他们至少不会在茶水间笑谈:“看他那么傻,白费力气。”
你去吃精致的下午茶,背着相机拍遍展览,窗前流水,书在枕下。这些只为取悦自己。不为别人摁下小小的赞,不为获得旁人的认同感。在心里开垦田地,迎接月光,一切都为了自己。
你放假时不必狂翻手机,生怕错过一个同学讨论的热点。回家就会安心陪父母不必心不在焉,想着考试分数。万事各得其所,专注于此时此刻的每件事,不担心打盹睡了一觉就是浪费时间,闭关修养几天,就跟时代脱节。
你野心勃勃,想考高分的年头,催着你睡得更迟,起的更早,谁都扑不灭你对分数的渴望,但是你必须知道,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仰望再高的星空也得低下头,脚踏实地,你的野心是拥有一座庞大的帝国,但从现在开始,你要俯下身,心无杂念,修整一座窗。
睡觉时安心睡觉,不妄想刚才路过别人的鲍鱼晚宴;跑步时安心跑步,别想发个朋友圈如何炫耀,不要随意用自己的价值观裹挟他人。多少年后,你我重逢,我感受到你发间自由的风,你察觉到岁月留在我身上的静谧。
你我不殊途不同归,但各自尊重,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