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永恒的美丽】
有人认为美丽是挪威凌晨时颜色各异的极光;有人认为美丽是阳光下的椰林树影;还有人认为美丽是昙花刹那的开放;关于美丽的答案远远不止这些。如果问我美丽是什么,那么我觉得美丽是爱情。
这份美丽为世人所传诵,人们不停地在追寻它,渴望它。它从来不会如期而至,带给你狂喜。它只会远远地观望你,然后悄然而至。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即是一种对爱情的向往。调皮的精灵给少年滴上了魔法药水,少年嗅到了爱情的味道。他们留恋于神秘的花园,给这里镌刻上属于他们的印记。这是一篇充满浪漫主义的歌剧,他们的爱情永远留在舞台上,被世人所上演。
可能你觉得《仲夏夜之梦》过于梦幻,只存在作家的笔下,那么你可错了,请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可称为模范。早年的司马相如穷困潦倒,卓文君却未曾嫌弃过他,与他一同逃离囚牢。两人日子虽然贫困,但是十分幸福。直至司马相如被皇帝赏赐封官。封官之后司马相如有了二心,卓文君写下《白头吟》与他。司马相如追悔莫及。自此以后,两人继续以前一样和睦。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司马相如可以浪子回头,继续和卓文君举案齐眉,并写下《凤求凰》这篇热情洋溢、充满感情的诗文,这何尝不是爱情的一种象征?
除此之外,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也是在歌颂爱情,虽然他们最后未曾白头偕老,但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且诗词中也有大量的和爱情有关的描述,从最初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纳兰性德的“人生之若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以及近现代诗都有许多描写爱情的,这说明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追逐爱情。在爱情的世界里面,他们幸福,他们有活力,更有生活的信心。
这些凄凄惨惨的爱情故事在被世人传颂的同时,也构筑了最为永恒的美丽。
【篇二:我的超级老师】
从不拖课,风趣幽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班的超级老师——王老师!
他的眼睛小小的,眉毛很浓很浓,着装正式,平时总是板着脸。可一走进教室,他就会绽开微笑。平时总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国学名著,正因为这样,他总喜欢模仿古人。有一次,我们还体验了坐在桌上盘腿上课;他的办公桌上总有几罐普洱茶叶,外加一个小茶壶。总之,王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像极了古代的大诗人。
以前,老师上语文课枯燥乏味,同学们个个无精打采。自从王老师出现,语文课就变成了明星科目,我们一看到课表上有语文课就兴奋。有一次,我们正在讲唐诗,王老师讲啊讲,当讲到汉赋、唐诗、宋词的发展顺序时,他突然来了兴趣:双手往背后一背,摇头晃脑地讲了起来:“汉赋最有名的是司马相如,他……”王老师从司马相如的出生,讲到他当官的历程,就连司马相如写给妻子的一封鲜为人知的家书都能娓娓道来。我们都被生动的故事和王老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吸引住了,下课时间到了,大家意犹未尽。王老师看着板书上的唐诗,大度地一挥手:“算了算了,下午再讲唐诗。孩儿们,下课了!”其实,每次的语文课都是这样,讲着讲着就下课了,但王老师从不占用我们的休息时间,学习休息两不误。看吧,王老师就是如此”charming”(有魅力)!
王老师的厉害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待我们的作业,他的“侦查”能力更是厉害。寒假里,要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文,王老师批改完,将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做成表格发到群里,某个同学的完成情况里出现了“抄袭”二字,不仅如此,还把原作的网址、第几篇一一罗列。同学们私下纷纷议论,老师应该有一台厉害的神器,一扫便知真假。可有一天,在课堂上,又有同学投机取巧,王老师一眼就发现了:“说吧,是不是抄的?”王老师笃定的目光,坚定的话语让这位同学乖乖束手就擒,点头默认了。没有传说中的神器,没有高人指点,侦探王,又破获一起“掺假案”。所以,你别看王老师眼睛小,俗话说,眼大无神,眼小聚光,他可是火眼金睛呢!
“叮铃铃”上课了,不说了不说了,我要回去听王老师讲历史喽!……
【篇三:听时光飞舞】
【听时光飞舞】
初二(5)班 沈辰至
夜晚,雾色朦胧,我们组的“古韵今唱”参赛曲目——改编版《白头吟》新鲜出炉。主要描写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由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之一的《白头吟》,在我们的改编之下:选用《牵丝戏》为背景音乐,用笛子和木吉他伴奏,成为可以吟唱的曲调。
《白头吟》以婉转苏缓的浅吟低唱为总基调。笛子的声音一起,悠扬飘荡,萦绕着无限的遐思与牵念,““咚咚”的木吉他声则挑拨着我的心弦。低沉的男声响起,仿佛司马相如在诉说自己的心事,深沉的让人不禁入戏。哀怨的女声中掺杂着一丝激动,仿佛卓文君在诉说自己的不满。戏腔一出,刹那间,回首看,看那已飞逝千年的画面,宛如已在面前。流动的音符圆滑动听,伴随着悠扬宛转的歌声,仿佛在娇羞地表达自己的心意;高昂的节拍伴奏下,深情浓郁的唱腔,仿佛在激动地诉说那一生一世的誓言;低沉舒缓的音调,带着一丝期待,仿佛在期待他能信守曾经许下的诺言。突然曲风一转,音调降低,你失信于我,转身找了另一个人的画面随即展现。似悲伤、似凄凉、似无情、似无奈……“百戏转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笛声悠悠在耳边回响,面对孤独寂寞的黑夜,卓文君的心中应是五味杂陈:当年她不顾父亲的强烈阻挠,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幸福的追求,毅然与心爱之人私奔。她时而回忆起俩人曾经的幸福时光,时而又无奈于现在的生活。卓文君似是在感叹她的命运,亦是在责备司马相如的薄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已酿成今日局面,卓文君把她的爱恨情仇化作长诗。我喜欢她对爱情的执著和向往,以及作为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容颜易老,不变的是才情。
【听时光飞舞】
初二(9)班 王闻筝
将近黄昏的教室,周围是一片安宁。一缕斜阳从窗外投在一架电子琴上。此时,它的黑白琴键被一双纤长的手按动,悠扬而飘渺的琴声缓缓流出,仿佛是流经岁月而来。
这婉转而忧伤的曲调,是我们组在“古韵今唱”活动中为《雨霖铃》谱写的。我们把古诗词谱写成音符吟唱出来,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体会诗词中的情愫。
“雨后长亭伴着蝉鸣,无处话凄凉。帐中宴饮不畅,泪眼朦胧,云雾深深,千里烟波渺茫……”一道清丽而柔和的女声加入,这歌声好像推开了一扇尘封的大门,让我看见了千百年前的一个清晨。云雾缭绕的长亭,雨后清冷的晓风,好像都能让我触及。那一声声回荡在耳畔的蝉鸣,像在诉说着无法排解的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十几个人加入了齐唱。这徐缓的旋律却带些伤感,像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溪在我心间流淌。淡淡萦绕着的愁绪在逐渐加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似乎看见了临别的两个人执手相望,依依不舍,却无奈驾舟者已经在催促。一对恋人的离别,因在秋天而更添加了一份哀愁。
歌曲从头重复,速度突然加快,琴键急骤地敲击,清脆的乐声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伴随着紧凑如骤雨的旋律,情绪不断积蓄,终于到达最高点时,在那一串高音中迸发。
然而,到了结尾时,琴声却突然轻柔下来,骤雨过后,只有几滴雨点落下,在水塘中泛起温柔的涟漪。“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渐渐地,尾音也消失在了风中。夕阳西下,给周遭镀上一层温暖的金黄色,让我觉得一切都如梦似幻。而刚才,我好像是载着音乐穿越了时光,来到了千年以前古人的梦中。
【听时光飞舞】
初二(9)班 董宇恬
窗外的一缕阳光穿透进来,照在脸庞上,温暖又和煦。它披着我们轻悠的歌声,载着历史的沉淀,荡漾在诗与歌的彼岸。
“惟将旧物表深情”一下便将我带入了仙境幻缈之中。仿佛依稀瞥到那楼阁玲珑中花貌参差的仙女。伴着轻柔的音乐,歌声也不觉间俶尔染上了柔情,晕开了倾慕。
钿合与金钗,仿佛也将我们的感慨于遐思寄予天空,溯予过往,赋予那诗中的深情与朝暮。
诗与歌相融韵味无穷,我的内心欣然而感动。这样的一个古韵今唱活动,便是去寻觅一种跨越广袤时空的,心与心的相证,是透过诗歌文字去品读的那一份共鸣。相比泛泛而谈地读诗背词,它滤去了千人千面的芜杂,带给我们的是诗词美好意境外的内心体验。
细触过比翼鸟和连理枝的情思羁绊,我的思绪婉转回肠,像是要触到那含泪之恨中的缠绵与哀愁。唱诗,像是一条探索人世的小径,而我像是一个旅人,在幽长的小径上,嗅着诗意,拨着诗弦,陶醉在诗情中。
转而间音乐变了调,节奏略快了些。《长恨歌》的落幕,我们随着音乐溯回到了战国时期的画卷。一曲《离骚》,充满了诗人屈原怀才不遇的悲情与苦痛。诗中的忧,不同于那倾国倾城的红颜祸水之忧,是对国家兴亡的感叹与愁思。
歌声不再凄凉无助,而是一曲高歌和挽歌。胸怀激昂文字,笔下家国情怀。这一路,他读倦了诗书,看倦了风物,远离了故土,早已忘了归路。
一切都是注定,我们唱诗,冥冥之中诗也在读着我们。最后音乐的尾音,代表了这段旅程的结束。旅人的路,就在那西风的袍袖中,又隐在夕阳的咽喉里。我们浸入诗中叩问生命之时,仿佛听到千年前诗人已对我们声声呼唤。
恨情,恨志。它们陌路相逢,却又殊途同归。
【听时光飞舞】
初二(9)班 朱效萱
《离骚》,一首悲怆而又大气凛然的忧国长吟;《长恨歌》,一曲穿越宫廷与仙界的爱情之颂。当它们一个悲壮,一个凄婉的词句被我们放入不同的旋律之中,吟唱而出时,立时引起了我对人生的感慨,燃起了我对志、对情的思考与叹息。
“长叹兮以掩涕兮……”悠长的歌声进入耳中,庄严而包含情感,犹如叹息。遥想当年的屈原,满怀壮志欲为国贡献,却无奈世事无常,眼见国苦民艰,只能发出一声长叹。这声声叹息化在缓缓歌声之中,酝酿着,情感愈来愈浓,愈来愈强。渐渐地,这位伟大诗人不再满足于低声哀叹,而欲将心中大志与大悲高喊出来。
终于,他内心波涛汹涌的情感如大河决堤般倾泻而出了。“鸷鸟之不群兮……”一声高歌,让我的思绪顿时沸腾了。在那几近哀嚎却又不失大智与大志的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屈原的身影,他怀着一腔悲愤与无奈,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将一世的忧国之思永远地留在了奔流不息的长河中。
高亢的悲歌壮丽收尾,一支具有宫廷气息的仙乐悄然而来。它美,却并不虚浮,而是在演绎着另一种人生的悲欢。领略完家国情怀,也是时候体悟个人内心的细腻情感了。曲调如同涓涓细流般婉转绵长,于平静中暗含深情。“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悠悠歌声中携着多少心愿,多少哀怨。清越的伴奏好像已成仙女的杨贵妃满身饰品的轻响,轻盈的歌声又仿佛她脚下的白云。并没有大起大落的曲调,但情感却是深切的、隽永的。生离死别,又何尝不叫人心痛、心碎。
声音渐渐变低,缓缓收尾,为两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落下了帷幕。二曲已毕,我心中却仍波澜荡漾。这两支曲子用舞动的音符讲述了千百年前的人生悲欢,当它们走过我耳中时,我仿佛在听时光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