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残桥的作文

【篇一:生活因静心而精彩】

雨,下在京城。从网球馆走出来,浮躁的烦热让大脑无法清静。顺道走进了圆明园,园中人稀少,坐在湿漉漉的残石上,看那雨。

雨丝冲洗了心,静下来,静下来。雨中的圆明园啊,清新,湿漉。残桥遗址上布着的灰烬被轻轻冲洗,轻轻缓缓,揭开块块历史的疤痕。大水法的石柱,葡式的花纹更显得万分清晰;湖心的漆顺壁淌下,显出原来斑斑驳驳的暗红……没想到心静了,竟看到了这些历史的遗迹,鲜为人知的伤痕。

静着心,抚摸一块残石,凹凸不平的石突有些棘手。我沉住气,屏息。遭劫前的圆明园在眼前浮现。天蓝瓦,白墙,大石拱门。方格窗,彩玻璃,长红卷毯。

似乎是因为静,我才嗅起这雨。圆明园中的雨沉重却清凉。带着点儿薄荷的芳香。混着尘土,石块的古气。竟然第一次嗅到这雨,也是奇怪,怎么会是第一次?是与时代一同,快步快步地向前,从未停下来,静下来或是想过要嗅出雨的气息吧。

静下来,一切变得大有不同,景色格外精彩!

又回想起那次在上海时的雨,没有伞,只身在黄浦江边看外滩。江面上,数艘游轮,在外滩灯光下穿梭。船上的闪光灯开个不停,似乎急于与外滩的灯光融为一体。游轮路过江岸,船上的游客尖叫,挥手,导游不停地嚷嚷,而我只得摇摇头。

游船过后,江面又恢复清静,没有了喧嚣,心也自然平静下来了。蝴蝶瓦,望台,大钟楼,半球瓦顶,花岗岩,线条。而在这灯火耀眼的背后,则是上海的外租,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留长辫子的清官员。这一切都在想象中,却又是那雨蒙蒙把外滩笼罩了的景。

面对着这场京城雨,闭上眼,让心血平静。现实里,脑海里,这雨最轻地敲打过来,苍茫的世界,远远近近,单调里自由的柔美,委婉与亲切。或许是因为静,园中的雨一派水墨画色彩,婉约之风,却又渲染着古迹,勾描着历史。几个点,几个中锋,浓浓淡淡,一幅中式水墨的圆明园。

心中的静有如清清细雨,滋润着。这种静,让一颗浮躁的心沉淀了下来,沉淀在历史文化中,渗透在美中。

浮躁的社会,让人心已乱,几千亿人群与时代同步,快频快频地赶、超、腾,连赏一处景也要坐着新世纪的游船,这样无数只在身边的美,就这样被凌乱的心淹没了。淡淡一场雨,渗透了多少。庆幸这次,因为静才没错过的精彩。

静下心来,用静拭去烦乱,抛开世俗,让静改变双眼,生活因为静心而精彩。

【篇二:游圆明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维克多·雨果在写给法国总统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正是这句话吸引着我走进——圆明园。

从绮春园宫门进入绮春园,我漫步在绿荫小道上。周边的一片绿色植物,吸引了我,如同被绿色画笔点过一般。看到满池的荷花时让我想起杨万里的一首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圆明园吗?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吗?我在心里打了无数个问号,忍不住的问妈妈,妈妈点了点头。沿着荷花池一直往前走,我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断壁残垣,碎石满地,未建成的残桥和仙人承露台孤苦伶仃的耸立着……其他建筑中,有的石块垒成大门状,却依然遮挡不住火烧的烙印;有的石头参差不齐,上面的花纹若隐若现;看着眼前悲惨的场景,仿佛火烧事件就在昨天!

我抬头一看,这不是迷宫吗?来到长春园,里面还有皇帝的龙椅,上面还有龙纹呢!眼前的一切,似乎在为我讲述着曾经的沧桑,长春园景区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水法。正因为我们课文里有一张图片是大法寺,实物景色与图片还是不一样。

书中提到圆明园中藏书上万,工艺品数不胜数,花儿争奇斗艳。大树郁郁葱葱,无数的琼楼玉宇隐藏其中。楼台古色古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金光。中西合并的雕刻技术,更加无与伦比。

但是一切欢乐祥和的气氛,都被英法联军打碎在地。“强盗”在光天化日之下,将能搬走的东西用车运走,搬不走的用火烧掉。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小火连烧了五天五夜,北京城上空火光冲天。

抚摸石块,上面还留着那场大火的余温;走进它们,还可以听见低沉的哀鸣;它的景色如此优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祖国母亲身上的伤痛,永远无法愈合,更不应该忘记。假期游园你来了吗?

【篇三:落月摇情满江树】

一天带霜的寒星,一江忧愁的秋水,一片茫然的月色,一个黯然的诗人。

我闭上眼睛,感受着比那座残桥还要班驳的心情。

我一心追随的国家却将我遗弃,我所尊崇的君主却疏远了我。回眸之中,我已无处可归。

我眷恋这片长满江蓠与辟芷的土地,一如夕阳留恋它曾温暖过的一草一木。我的忠言直谏仅仅是出于一个臣民的责任,为什么把自己的情怀与众人的权利都给剥夺了呢?

低下头问面前滔滔的湘江水,可是它默然东去,带着一腔无法释然的惆怅。

于是我背负着自己的责任四处流浪,我坚信总会有一缕永不泯灭的希冀会将我再次召回,我还活者,所以我还有责任,因为我有责任,所以我要保存对国民的感情。

于是我流浪到汨罗江畔。

我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肩头的责任成了我日夜不得安歇的折磨。让我带着国民的苦痛随江水而去吧!

我闭上了眼睛,在波涛的轰鸣中,依稀听到往事落地的声音………

一帘惆怅的烟雨,两湖低垂的烟柳,三杯四盏淡酒,就润了五朝歌喉。

我渴望留在这江南的小镇上,在十里荷花中,做一枕清梦。

但是边疆的硝烟弥漫了我的眼睛,飘飘荡荡,进了我的心里。我知道,如果有一天战火烧到了这里,雨打新荷不再,低眉采莲不再。

我决定离开这里,却勇敢地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我要维护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不会让别人踩碎一缕花影。

于是我乘船而去。我无法言喻的情怀如同不飞的柳絮,如同那扇未揭的窗帷。烟雨落满了一条条古老的窄弄,清色的石板路上是一地的美丽。

因为有情在,所以有责任。纷纷扬扬的落叶洒满了宁静的树林,尽着自己的最后一份忠诚和牵挂。就如同夏雨下肥了池塘里的蛙鸣,为世间增添了一分生机和活力。责任是摇情满江树的落月,不知不觉间,却是心与情的永恒……

【篇四:游圆明园】

一谈到圆明园,心中便添了几丝惆怅,因为我对圆明园最初的印象,是小时候姥姥讲的“火烧圆明园”的故事。记得每当姥姥给我讲这个故事时,总是不无感伤又义愤填膺地告诉我,一个半世纪前,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火洗劫而成为废墟。圆明园,是英法联军所留下的罪证,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抹不掉的痛痕。七月中旬,我随家人来到北京游玩。在艳阳高照的一天中午,妈妈带着我来到圆明园遗址公园,去触摸那段沧桑欲诉的历史。

一进入圆明园遗址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美丽的荷塘。一朵朵粉红的荷花亭亭玉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楚楚动人。沿着石子小路向前走,一座残桥卧在荷塘边。它没有了栏杆,没有了桥面,它是英法联军烧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如今,硝烟已经远去,但斑驳的残桥还枕在潋滟波光中时刻警醒着人们,国破山河被人欺,落后必定要挨打

走过残桥,就走到了乘船的地方。我们坐在船上,在荷叶中穿梭,波光粼粼,天水一色,近看岸上行人如织,远观湖心小岛郁郁葱葱。我们宛如行进在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中。

上了岸,继续往前走,一堆堆残垣断壁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这是由一块块破碎却精美的石头凌乱堆叠而成的废墟!我们来到“大水法”遗址前,妈妈指着仍然伫立的拱形石雕残垣,轻声问我:“圆明园的来历你知道吗?”我摇了摇头。妈妈看向这一片随意堆叠的石雕残迹,缓缓地告诉我,“清朝的皇帝一开始是住紫禁城的,也就是现在的故宫。紫禁城中的房屋建筑大多是木制的,很容易着火;虽然有防火墙阻止火势的蔓延,但是因为有防火墙,紫禁城的夏天热得就如烤箱一样。康熙皇帝觉得北京天气太热,就命人建造圆明园为纳凉之处,夏天去圆明园工作、避暑纳凉,到了冬天再搬进紫禁城。圆明园的宫殿造得十分小巧朴素,四面环水,冬暖夏凉,成为康熙皇帝和他以后的几位继任者最喜欢的地方。”我看着眼前的残垣断壁,仿佛穿越到一百六十年前,看到这儿昔日的辉煌——灯火通明的夜晚,一座座优美古朴的宫殿静静地矗立在山水之间,一尊尊精美的雕塑闪闪发光;养雀楼里,一只只孔雀展开绚丽的尾羽,优美的舞姿吸引着皇子和公主前来观看。突然间,我仿佛看到火光四起,耳边仿佛传来了孔雀那悲惨的鸣叫声,房屋倒塌下的噼啪声,英法联军狂妄的笑声……

妈妈拍拍我的肩膀,接着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闯进圆明园,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甚至为了他们自己公平分配赃物,还就地拍卖抢掠来的圆明园宝物。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圆明园,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我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此时晚霞映红了天空,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圆明园。

圆明园,曾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天的废墟,又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你以断壁残垣的匍匐姿态,泣血告诉后人“落后就要挨打”,永远激励着华夏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我暗自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知识,长大后以才干学识建设祖国,为实现祖国百年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热门推荐
1抬起头来真美
2我喜爱的小动物
3我真幸福
4南韵馆之游
5我心中最美的老师
6做家务的作文
7多彩的暑假生活作文
8淡化你的起点
9瞧,我们这一家子
10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1活出自己的个性
12同过“齐心桥”
13小小编程师
14蝉鸣如歌
15进入的感想作文
16我生活在匆匆之中
17他真聪明
18竹林里的春天
19我喜欢的食物
20一路有你
21用心倾听抒情
22祖国,生日快乐
23手中的笔
24好玩儿的作文课
25写春联
26我学会了感恩
27蜜蜂的自述
28照片里的故事
29这件事让我很难忘
30爱的光芒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