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僧人的作文

【篇一:我和图书馆的故事】

天凉了,风中依稀能辨出深远的禅意。

图书馆坐落在山脚下,山多,庙也多;庙多,僧也就多了。馆是私人的,这书却是可以公共阅读的,馆长是个有故事的人,他老盯着墙上的“勘破,放下,自在”。这幅字是山上庙里的长老给他的。作为回报,他说僧人们以后可以来这里看书。

三五岁时,我就被放到这里来。我住在外婆家,外婆没时间照顾我。她一天可以分为四十八个小时,一半用来照顾她的鸡鸭鱼狗,另一半用来照顾她亲外孙女的伙食,剩下偷偷挤一点出来,照顾自己和亲爱的老伴儿。我趴在长椅上,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看到某些新奇好看的,书皮可以活动的,扒下来,问馆长:“馆长大人,这个可以送我吗?”他笑笑,不说话。我以为他答应了,兴高采烈地跑回家,然后被外婆抱着回来道歉。他依旧是笑笑。此后,我便有些怕面对馆长了,每天安安静静地端坐在角落,不敢吱声。可依旧是小孩子心性,想什么说什么,我看上了一本书,书面上的插画精美异常,衬着浮凸的字“若我在临水照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树新绿里想起你”。我按捺不住心底的兴奋,又巴巴地对馆长说:“馆长大人,我要这个。”

馆长笑笑,没说话,也没说不给。我有了前车之鉴,匆匆忙忙跑到家里,把书皮藏起来。不巧,又被外婆发现了。外婆反手就是一巴掌,“啪”的一声,打在我的屁股上。我的哭号声惊天地响,村民们都来围观。我还小,可我还知道害羞,家丑不可外扬,就说被小黑咬了。可村民们都知晓了,我被外婆揍了。

傍晚,外婆抱着我,我抱着苹果和书皮,道歉声第一次从我嘴里吐露出来。馆长宽厚一笑,没有说什么,反而送了我一张邮票。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山脚下的图书馆,每天跟一帮懂事的小孩一块玩,谈《狮子王》,谈溜溜球。再然后,我上了幼儿园。

中班暑假,我回了一次外婆家,和外婆打过招呼后,拿着一根冰棒,急匆匆向山脚下跑去。含着东西跑步,这个习惯外婆说了我很多次,我总是改不掉。图书馆很静,有很多僧人在看书。馆长还在。“馆长大人!”“大人”这称号对我来说,是我给予的最高称谓。大人不比小孩,在我那小小的童心里,外婆也是大人,但是不一样。馆长大人,是如兰如墨如竹的君子,是不论我做什么,他都不会生气的大人。“大人,我现在也已经是小小的大人了。”听到我的话,馆长大人吓了一跳,随后又一笑:“囡囡来了,去看书吧!”我欣喜地答应。我以为馆长大人会认不出我,没想到他还记得我。

整个暑假,我都呆在图书馆里,那些僧人不太爱说话,不过每次都用善意的眼神看着我。我便喊他们:“僧僧。”五岁小孩口齿不清,这个“人”,怎么也打不过转儿来。那些僧人每个星期只来一次。所以那一天,整栋楼都充满了深远的禅意。临走的时候,馆长送了我一套书,就是那本我吵着闹着要,甚至挨过外婆揍的、心心念念的书。寺里的和尚们也送了我一串佛珠。

之后,再没有了联系,外婆家也不常去。后来外婆也搬了家,就更不可能再去那地方了。

很久很久,以至于我都快要忘记他们。后来,我去过很多图书馆,私人的、国家的、街市的、深林的,却从来没有感到安心过,我不知道,是因为那些图书馆里没有馆长大人,没有僧人,没有幽远的禅意,还是因为没有幼时囡囡趴过的长椅。

我也不知道,馆长是否还记得喊他“大人”的小孩儿。那些僧人们是否还记得那个喊他们“僧僧”的囡囡。

或许,一切都随时光远去了,毕竟,“我想”已经变成了“我愿”,再没有了以往的张扬傲气,毕竟,我也长大了……

【篇二:乐山大佛导游词】

游客们,大家好!我就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姓洪,大家就叫我洪导得了!今天我带大家参观的是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好!我们到了。走进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一座小山脚下。首先映入你眼帘是两尊巨大的佛像,被古代的能工巧匠活灵活现地雕刻在山上,栩栩如生。那么陡峭的山岭,就是现在的人们也不一定能造出这么完美的艺术品来,古代修筑佛像的人们又是怎么造的呢?真是鬼斧神工啊!

告别了两尊大佛,我们又来到了“藏佛洞”。为什么叫藏佛洞呢?因为在古代曾先后好几次发生了“灭佛行动”,人们毁坏文物,烧掉寺庙,屠杀僧人,许多佛像也被破坏了。僧人们为了保护这些佛像和文物,将他们藏到一个洞中,待风波平息之后再搬出来。在这些灾难中,藏佛的僧人无一幸免,直到很久以前,有人无意之间发现了这个有佛像数尊、文物百件的洞。走进洞中,第一个看见的是一尊千手观音像,神情严肃,多少只手不可计数,每只手上都各有一件法器,胸前托着一只净瓶,里面插着几条柳枝,唯妙唯肖。菩萨两旁是两个大佛守护神,两人一人手持禅杖,一手持法器,神态严肃,好似谁敢对大佛不敬,他就毫不客气地给他一下子。

走出藏佛洞,我们绕过一座座楼阁,就来到了山顶,你们看,这里真是人山人海,游人如织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大佛的头,你们看,有好多好多个螺髻,数也数不尽,缝隙处满是青苔,可见年代十分久远了。来到山下,我们才能看到大佛的“庐山真面目”,不能不感叹:真是一尊大佛啊!大佛的头与山顶平齐,神态庄重,耳朵长三米多,比一辆汽车还要长。大佛呈直坐式的,临江而坐,双手平放在膝盖上,手上可以站十几个人!大吧?难怪人们说,乐山大佛了不起,可真是“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

乐山大佛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多少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雄伟壮观的乐山风景啊!好了,今天我们游览就结束了,祝大家愉快!

【篇三:为别人点一盏灯】

我对灯的理解,无非就是觉得它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理解或者体会。真正的理解源于一次偶然……

我曾看过一篇短文,短文的题目是《盲人照路》,讲述的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他转过一条巷道,看见有一门昏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看不到了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他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着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僧人的芒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我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盲者缓缓地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不留心的人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的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自己的。”

是的,只有为别人点一盏灯,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篇四:人间仙境九寨沟】

四川的九寨沟是一个美丽的大池塘。

随着九寨沟的人群,我们来到了九寨沟的第一个滩流景观——盆景滩。整个景点就像一盆巨大的盆景,水中长满了树:有长满绿叶的松树,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阳光在上面跳跃,显得虎虎生威;有正盘腿而坐的杨柳,似乎在沉思世界的磨难;还有垂着长头发的柳树,一阵微风吹过,柳树那长长的辫子就随风摇曳着。树下堆着钙化堆积物,使一株株植物像一盆盆形态各异的盆景。

盆景滩过去就是珍珠瀑布,一阵阵水花飞流而下,犹如一面巨大的'珠帘,让人不禁想起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珍珠滩回来就是犀牛池。传说这里以前来了一个骑在一头白犀牛的僧人,最后犀牛死在了这里,僧人就把它埋葬在这里,而且犀牛池本来也酷似一头犀牛,这里就叫犀牛池了。

九寨沟的美景无处不在,那在太阳下闪闪发光的湖水,让我流连忘返。

【篇五:有时我也想化为古刹中那棵银杏】

有时,我也想化为古刹中那棵银杏,目睹一个泛黄的、笑中带泪的故事……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仿佛回到1400年前。古刹中,那棵银杏。

我想成为那一棵银杏,在那座道观里,享受独有那份宁静。

经历1400年岁月的变迁,城外征战,烽火连战,你仍守那孤城。观内,依旧平静,依旧是那口粗茶淡饭,依旧是那甘甜的泉水。每到冬天时换下那身金黄的华裳,披上那白厚的棉衣。看那日日习武的僧人。每日独享宁静。对于山下的繁华与喧闹的一无所知。

那刻后便也未见过你。

尔后,你或许征战沙场,而我,依旧沐浴春风;尔后,你或许日渐衰老,而我,仍在养精蓄锐;你或许经历了皇权纷争,而我,依旧看淡人生。

一日,见门外一声传响。见几名僧人焦急地跑向门外,接着我便听到了搏斗声,有刀片划过脖颈的声音,有临死前的哀嚎,那声音让我久久难以忘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片血泊就如一道疤痕印在心里。或许做为一棵树,做为棵独享宁静的树,可以免去多少人生浩劫,可以轻易看淡一切,将一切置之度外,免去那份嘈闹的繁华。

那日之后,便没有了成日里的经书,也没有了往昔那份生机。古刹便日日荒废在这里。野草长高了,地上生出了苔藓,

伽蓝寺中可用灵魂度过这个年。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根,一圈又一圈的年轮盘踞在树中。

繁华声顿入空门,折煞了世人,一圈又一圈的年轮,痛直奔,断了谁的魂,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城郊牧笛声落在那座野村,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

烟花易冷,人世难静。

旁观者清,如果不是一棵银杏,如何能看透人心看透别离看透红尘?

【篇六: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一言,使不争成为智慧的代名词。何为不争?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沉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与世无争,而是不争不该得到的,不争得不到的,不争得到了也没益处的。

淡然处事,淡品香茗。让清雅来代替浮华,让静然来遮掩浮躁,让不争来替代喧嚣。季羡林先生不慕名利、淡然处之。他精通多门语言,回国后尽管经历的文化大革命,尽管被打为“黑帮”,尽管在北大看守牛棚,但他对印度语言佛典的研究之深是国人有目共睹的。当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时,季羡林先生却一再强调要摘掉这些称号、桂冠。尽管老人已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界,但我们要记住他那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不计名利的平淡心境。

在如今这喧闹繁杂的时代,请独守一份沉默,默念一份平淡。心若止水,静观其变。不就一事争长短,不急一时较高低。“不争”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分为四种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一般人都处在功利境界,他认为中国古代处在天地境界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老子。老子看破放下,六根清净,与世无争。

曾有户人家找附近寺庙的僧人做法事,事后主人发现丢失了二十两白银,他怀疑是僧人所为,便到寺院问罪。僧人明白来意后,并不多言,直接取出二十两白银给他。等到他回到家中,妻子便告诉他是她因为临时有急事拿走了银子没及时交代。此人听后十分愧疚,连夜送还银两,并向僧人道歉。这位有口皆碑的大师都能在被别人诬陷时不怒不争、不计得失,这是一种泰然的处事风格,也是一种淡定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有这样的品行与境界,只要我们功利心稍淡一些,虚荣心少一些,心胸开阔一些,以坦然之心面对这喧嚣的世界,以不争作为一种完美的处世心态。

【篇七:有一种温暖来自自身】

清晨一缕缕阳光洒在身上,使我们感到无比温暖,可又有谁真正发现温暖取决于我们自身,如若心情好,无阳依旧暖;如若心情糟,有阳心却寒。

温暖就像冬天里的一朵腊梅,不畏严寒,依旧开出红胜火的娇艳花朵;温暖就像夏日里的一支冰棒,冰凉可口,让焦躁难耐的人们感到凉爽;温暖就像秋日里的一簇菊花,独树一帜,引领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既然温暖取决于自身,那又何必让它变冷呢?

一位僧人到处求佛,有一天夜里,他到了一个小村庄,因为当时天黑,看不见行人,所以被踩数脚。可是后来他走到巷口时,遇到了一个打着灯笼的盲人,他感到很好奇,便问盲人:“你既然看不到又为何打着灯笼呢?难道是为了使行人看见路?”盲人回答说:“我听说村里晚上没有灯,我是怕别人踩到我,所以打着灯笼。这样别人就能看到我,就不会踩到我了,同时也为他人照亮了路。”这告诉我们温暖自身的同时,也温暖了他人,僧人从此之后不再寻佛了,因为他已经领悟并找到了他要得到的东西。

温暖取决于自身,自身的力量是强大的,海伦·凯勒等人志残力坚,用自身来温暖自身,抵挡外界的冷嘲热讽,用话语来温暖自己,用毅力、决心来证明自己,只要心里温暖,即使在冬天,心却不曾寒冷。

温暖取决于自身,欢乐取决于自己,当我看见垃圾箱旁边有垃圾时,捡起来;当我们看到有人吐痰时,请劝阻;当有人摔倒时,请搀扶。虽然事情很小,但却温暖自己、温暖他人。同时,带动他人是一种责任、是我们成长的一种体现。要敢于担当,承担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温暖取决于自身,“Beliveitornot”只有保持自身的温暖,才可能使自己更加开心、快乐,所以想要温暖他人,首先要温暖自己,这才是温暖的真谛。要让温暖似春风,传递给更多的人;要让温暖似甘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要让温暖似骄阳,守护着那颗充满爱的心。

希望人们知道有一种温暖来自自身,千万不要忽视它。让温暖永留心间,让温暖伴随你我他!

【篇八:人心向善感动常青】

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与大自然拼搏而储蓄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奋发向上的精神,促进了社会人文的发展,崇德向善的品质,增进了人类与自然,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新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能奋斗,做刻苦勤奋的人;讲健康,懂文明,做乐观开朗的人;讲诚信,守信用,做一诺千金的人;讲秩序,会友好,做遵纪守法的人;讲奉献,助友爱,做乐于助人的人。

记得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位远行寻佛的苦行僧,在一个漆黑的街道上遇到了一位挑着灯笼的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完全没有光的概念,更看不见高山流水,来往行人,他这拎着灯笼的行径岂不是可笑至极?于是僧人问,“怎么你什么也看不见,却挑一盏灯笼呢?”盲人笑道,“虽然现在是我所看不见的黑夜,但夜晚没有灯光的照映,那满世界的人,不就和我一样是个盲人了吗?”僧人若有所憎地说:“原来你是为了给他人照明!”盲者微笑着说:“因为我是个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如果我挑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又让别人能够看见我而不会碰撞到我了。”

僧人恍然大悟:“原来我寻遍天涯海角去寻找心中的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佛就像一盏灯,只要点燃它,即使自己看不见,佛却会看见我。”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经说过:“爱都是甜蜜的,无论是给予还是回报。爱就像阳光,无所不在。”是啊,爱就像一盏灯,照亮别人,温暖自己。捧着一颗心上路,一生都会沉浸在爱的温馨之中。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人生情感,像花开一样,愉悦别人,自己也结出果实来酿造芬芳四溢的美来。

人心向善,感动常青。我们要用观念来指导我们做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这价值就像一滴水,许多人的水会聚起来,终会成为真、善、美的海洋。从身边小事做起,摒弃丑、恶、假,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

著名作家冰心奶奶说过:“爱在右,情在右,在生命的路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踏着荆棘,而不觉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得悲凉!”

【篇九:气味】

清晨的风,记着一瓣梅花,飞到山腰。

山腰有座古寺,两三个僧人,便这样静静守着。几炷清香,悄悄地燃,不吵醒世界的第一粒微尘。风吹过寺旁、湖边、芦苇丛丛地摇着。

清晨,他们推开画着门神的两扇大门,用石头中几块奇形怪状的抵住,然后响起寻了一偏颠倒梦想的钟。海潮一般的梵音,点着炉中孤零零几炷香,慢慢途经寺中的每一个角落。

微的呛人,却氤氲,伴着初冬的清晨空气的微寒,显出简朴的意味,是拉萨雪地中仓央嘉措的红袍,亦是慵懒透过云层的冬日的曦光。透过鼻腔,漫过四肢,是温和的味儿,带一丝此檀的记忆,去用菩提树摇着恒河中的泥沙。

下雨了,江南的烟雨,润着即若有若无的青烟,湿润了,微冷了。着上一层淡淡的薄纱,末了,隐隐的清醒,笼着架上一只栖着的莺儿。却未见花枝了,只听着远远传来的歌声,是渔人的棹歌吧,是樵夫的高歌吧。不曾忘那微湿的清淡,在雨中浇着那尖尖的寺顶。

夜了,月儿圆着,将太阳顶入西边的崦嵫山。我想起春日的花江,那般的月夜,潮水如梵音,从心底一波一波的涌来,岂能知,归路何处?又三炷清香,慢慢地,抚着几根花枝一阵慢慢的清欢,一段静静的岁月。不曾记着,每一阵冬日和春日的相撞。

一个僧人对我说:每炷清香,都待着月的一段阴晴圆缺。

【篇十:微笑】

敦煌尘土飞扬,少有的绿色。

上千幅壁画,上百座佛像,尽数都是闭着眼,微微一笑,藏不住的仁慈,震憾着心弦,让人忍不住落泪。

走在尘土中,路边的僧人扫着地,悠闲,微笑皆荡在僧人的脸上,漫无目的的走着,一朵洁白的花朵使我放下放下了脚步,万绿丛中一抹白。我竟忘记了这也是佛地,鬼使神差的随手摘了下来,却在下一秒中,又嫌弃的仍掉。

“这位施主,一花一草一世界,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即使它只是一朵花。”

我诧异地瞪着他,这是一年年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僧人,他捡起那朵被我遗弃的花儿,轻轻叹息:“你看,它虽小,只是短暂的一生,但这是生命的努力绽放!”

他微微一笑,仿佛就是一座金光闪闪的佛像,他的同情,悲悯,隐藏在那双千言万语的眼睛和那抹微笑,那是种对生命的敬畏,也是一种仁慈。

我不由地想起,那座最大的佛像,他闭着眼,在黑暗中,我被震憾了,泪水滴下,那是赞美,是震憾,也是一份后悔。

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即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要把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也不能丢掉隐藏的本性仁慈。

我不由地懊悔,也许我帮不了几个人,但总比视而不见的好。如果我多几份仁慈,穷人生活也许就会好上几分,挖蚁穴时,也不会丧失那么多无辜地生命……

敦煌的尘土高高地飞扬,但我在微笑中看到了他们的未来……

热门推荐
1我的小狗
2我长大了
3那娇小的身影
4可爱的小狗
5我成长中的一堂课
6一次新体验
7我成功了作文
8爱是棉被
9团团圆圆过除夕
10文具辩论会
11我的母亲
12剑影孽缘
13难忘的童年
14乡村自然
15老师,我想对你说
16端午游屈原故里
17我成功了
18与校园说再见
19不倒翁
20唤醒文化
21慢慢走欣赏啊
22法律课的启示
23我的房间
24机遇
25共享而非共有
26未来的房子
27中国梦·我的梦
28牵牛花
29未来的汽车
30面对是一种责任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