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革的作文

【篇一:无视】

还记得一则新闻:老人摔倒路旁,过往行人来去匆匆,竟无人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无人驻足停留,众人纷纷采取无视态度,不闻不问。而我看来,这般“目中无人”之举,无疑是信任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这不禁有令人想起生活中诸多被人们用无视掩饰的事实:交通路口等红灯,总有“侠义之士”凛一身“豪气”,公然直行闯灯,无视交通法规;课堂上老师倾情授课,也有座位间隐约传出的欢声笑语,无视老师的权威;公共场所纵有禁烟标志,还有人指尖一明一暗,喷云吐雾,无视规章制度……这一个个事实堆砌出的是国人对生活缺乏热爱与感恩,对生命缺少尊重与敬畏的弊病。

无视生活条框,是充斥自我思想的人,无知保护自我欲望的自私行径,自以为挣脱了束缚,实则将禁锢自我的条框越减越多,终会束缚自己的灵魂。

然而,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才能无视生活琐碎,活得从容美好。杨绛先生的逝世,引起大众热议,谁都想知道,这样一位失去亲人陪伴的老人,怎样度过一个个孤单的日夜。当看到满屋书籍时,你会感叹,杨绛先生真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在错综复杂的世间一人独行,寂寞孤单在所难免,更何况是接连失去挚爱的杨绛先生?但她以书为瓦,以笔为砌刀,砌成一堵墙,将诸多烦扰挡在墙外。无视与自己无关的禁锢,将生命活成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不做挑战规则的激进分子,而以随和的态度无视生活纷繁,唯此而已。

无视不是以挑战规则为基础的消极反抗,而是以尊重人生为前提的积极应对。文革时期,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成果曾毁于一旦,一夜间,即将取得成功的实验品被红卫兵践踏殆尽。而袁隆平先生不曾勃然大怒,挑战当时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文革运动,而是沉下心来,从头做起,终获丰收。面对打击,无视确是一剂良方,将悲愤拒之门外,还心灵一片安宁。只要运用得当,便可将挫折变为人生的的一次积淀,一次成长。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罗曼·罗兰又写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能热爱生活。”无视生活缺陷,首先便要认清生活本质,只有当你真正融入生活,无视的作用才显得弥足珍贵,而生活也会变得愈加美好。

【篇二:最骄傲的事】

文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村庄,一家人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文革的父亲当年是一个红卫兵。因此,父亲在他出生的时候给他取名文革,想让文革记住这段日子。

文革没让父亲失望,从小以此为傲,一直在别的孩子面上吹嘘着他父亲当红卫兵的那段日子。正因如此,其他孩子都很羡慕他,他便成为了他们的大哥,带着他们打着红卫兵的旗号,干着当年他爸爸干的事情。人们也都很怕他,怕他们真的像红卫兵一样带他们去批斗。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文革渐渐长大了,作为村庄年轻一代中的大哥,他决定出去闯荡。他想:我可是红卫兵的后代啊,我爸爸当年是多么的厉害,现在我已经是这里的大哥了,到了城里也能成为混出个名堂。于是,带着全村人羡慕的目光,文革离开了这里。刚到城里,文革想:自己是红卫兵的后代,找个工作还不简单。于是到一家公司去应聘,别人问他有什么学历,他说就上过小学,问他有什么特长,他想了想,高傲说到自己的爸爸是红卫兵,说他自己是红卫兵的儿子。面试官叫他回去等通知,他心想:他们已经知道自己是红卫兵的儿子了,那工作肯定没问题了。于是,文革高兴地离开了。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迟迟没有接到通知,于是,他又出去找工作。每当人们问到他有什么特长时,他都会高傲地说自己是红卫兵的儿子,同样,他得到的答案依旧是回家等待通知。迟迟没有叫他上班的通知到来,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去工地当工人,虽说人在工地,但他依旧有一种骨子里的高傲,不愿同其他工人一起吃住。虽然如此,文革依旧在工地干了没多久就不干了,依旧去大公司里找工作。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文革的钱花光了,他不得不回到村庄。这天,文革穿着以前面试时穿的西装,打着领带,回到了村庄。村庄里的人看到他,满脸羡慕的神情,文革看到也是高兴地挺了挺胸,头也不回地继续走。文革回来后,每家每户都请他去吃饭,听他讲城里的故事。他对村里的人说他在城里吃的是海鲜,住的是大别墅,城里的人都很羡慕他是红卫兵的儿子。他说城里是如何如何的好,就这样不断地麻痹着别人,也是似乎在麻痹着他自己。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进城的人越来越多,来村庄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听文革讲城里的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信的人就更少了。到最后,再也没有人来请他吃饭,听他讲城里的故事了。时代新了,文革还是老样子,依旧见人就说自己是红卫兵的儿子,城里人是多么羡慕自己,自己在城里是多么多么好……

【篇三:父亲】

她出生在二月,那个二月很冷,她出生时。小草棚外,风雪飘荡,他看着她,摸摸她的脸,笑了……

当时,家里穷的连柴火都是自己拾的烂木头,更别提棉袄了,他却是不顾其他人的反对,为冻得直哇哇哭的她买了一件棉袄,她睡着了,在别窝里了,穿着小棉袄。他坐在土炕上,看着她那安详的睡容,他笑了。

四岁那年,正值文革,她不知道,为何他去住马棚,她只知道他很冷,很饿,很疼,别一群红卫兵围殴……她晚上偷偷爬进了马棚,她抱着他的大腿。哭着,说:回家睡吧。他摸了摸她的头,将她退出马棚,她哭嚷着,却无济于事。几天后,他回来了,满身伤痕。日子和以前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他瘸着走路。

七岁那年,母亲病逝,村里闹饥荒。寒冬腊月,他跪在他人堂下。那人扔来一张饼,说:滚蛋。

他抱紧饼,瘸着腿冲向那个小草棚。他将饼递给她,她狠狠咬了一口,有推给了他。她说:你也吃。他笑了笑,摇了摇手中的布袋,打了个饱嗝。她才吃起来。

深夜,她偷偷起身,打开布袋,只是些许干草罢了……

她十岁了,文革结束,天灾却降临了……洪水来了,庄稼房屋俱销毁与洪水中。他抱着她,没命的跑。磨破了脚。原本就瘸着腿,现今,更严重了……洪水退去,剩下了只有残留的废墟,他又是瘸着腿,盖了个棚子,那个棚子只有两个孩子的容量。她躺在深处,他……一半还在日光照耀之下……

她十三岁了,他和她去干农工,她爱玩,到处跑来跑去。他瘸着腿,追着他,笑着,说:别摔着了……

她不听他的话,跑去野外,他追着她,却找不到人。她嘻嘻哈哈,在暗处看着他。她从树上跳下。却出了事……原本就不稳的大树倒下来,她吓得尖叫。他推开她,树压着他的腿,她哭着喊着,救命。却无济于事……他瘫了。

她一个人干农活,直到16岁……

他瘫了了,总是在她工作的工厂旁的柏树下等他,看到她时,他笑了……

可惜,祸不单行……她18岁那年,他去世了,她痛哭一夜。此后每当下班,她总是在柏树下等人。等的是谁?是他。

他的名字是父亲,她的名字是女儿,他的那种就她于危难的力量,叫父爱……

【篇四:应是“有情”非“无情”】

提及计算机与人类,是否会有人将这二者混为一谈、视为一体?不会的,这二者本身就是差异极大的,于本质上有着区别的两种事物。除了二者“记忆力”方面的差异外,最直接、最根本的区别,便是人类“有情”而计算机“无情”——这里的“有情”与“无情”,并非单指感性的情感方面的“有”与“无”,而是人类有着对“自我”的判断标准与认识,对本身以及周围事物产生的“三观”,对于事件的可改变的、多方面的处理方法以及情感对于万物各有不同的主观想法,计算机却只能够按照输入的程序运行,并不具备人类所有的以上几点。因此,人类“有情”计算机“无情”。倘若人类的“有情”愈来愈往计算机“无情”的方面发展,那将是一件极可怖的坏事。

“无情”将导致人类变得不完整。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物种,之所以高级,正是由于人类“有情”——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上天给予的独有礼物,别的物种都不具备的,即使有,也是有其雏形而无本质。若是失掉其中的任何一块儿,人性也将跟着磨损一块,便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人”。正如杨绛先生曾经怕黑,不敢走夜路;可文革的腥风血雨过后,完全不怕走夜路,独自一人于黑暗中穿行,再不觉恐惧。这不能够称其为“勇敢”了,因为她并非主动地去克服这一恐惧,而是见识了更可怖、更惊悚的文革洗礼,时间一久,这块恐惧麻木坏死,便失掉了。她也在书中常写,不知为何就是不怕了,可这样总觉“不完整”了。

其次,一旦“有情”大幅度趋向转变于“无情”后,世界上各具特色、独有韵味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将千篇一律,于是进一步扩大相同的,不变的毫无特点的风气。史铁生写《我与地坛》,正是站在他对于生命、对于死亡有着主观的独到的认识的基础上;郑板桥的“板桥体”,也是对于楷、行的自我处理融上自创风格,再用中国古代“化异为同”,追求大局、和谐大美的思想而产生的。若是人类没有了自己的三观、不同处理方式及主观想法,这些作品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革命年代厚如红砖而千篇一律的无价值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洗刷着同化着人类的思想,引领一股子刻板的无异的风气,“造就”更多前篇一律的作品。

在“无情”所致的“不完整”的集合以及“千篇一律”的风气引领下,社会也将变得混乱不堪,原先于马路上跌跤,被人搀扶,并非出自那人的人类本性,而是其的自我“乐于助人,应帮他人”的认识,或其内心的情感上的同情,或他对于交通安全的大局的考虑使之将摔倒的人搀扶起来。再往回看,古时孔夫子倡导的“儒家”,后来的“法家”,即便二者近乎对立,也都是在这“有情”的基础上催生萌发,最终产生的。现在国家常外儒内法,制定法律,也都是以“有情”为出发点,是合乎人的三观以及事理基本评判标准的。若是人类变于“无情”,那么法律将失去其效果,社会乃至世界将要动荡不安。人类要像计算机一般只听从编程,又一场文革乃至比文革更大的扭曲浩大的动乱将会产生。

由此看来,“有情”一旦变为“无情”,后果将不堪设想。然现在的或许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高度的压力及碎片化习性容易将人类引至类计算机式的“无情”上。我们需保持自我,跳脱死板,鲜活、丰富自身,采取“应是有情非无情”的态度,才能保持一个平稳的、幸福的,并不断发展的生活。

【篇五:亮剑观后感】

《亮剑》可以说在国内是一个知名度相当之高的小说,主要原因是根据小说翻拍的电视剧《亮剑》红遍大江南北。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小说主要描写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战火和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小说塑造了一位驰骋沙场,果断铁血的将军形象。也描写了一位小人物是如何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潮浪中毁灭的故事。

主人公李云龙自幼出生贫寒,由母亲抚养长大,后因“黄麻暴动”而加入红军,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不断成长,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与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共和国大事件。并在历次斗争中坚守信念,敢于向一切恶势力亮剑的高尚精神。

亮剑精神是贯穿小说的主旋律,古代剑客狭路相逢,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这是一种愚蠢,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纵然倒在对手剑下,也是莫大的荣光。

李云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或者说,那个年代里,有一批李云龙这样敢于亮剑的人。他们往往不顾个人安危,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昧着良心做事,堂堂正正做了一回人。

正是这股精神,使得他们敢于向反动的黑暗统治者亮剑,敢于向血腥残暴的侵略者亮剑,也敢于同疯狂的文革亮剑,剑锋所指,皆是人心所向。

李云龙是成功的,几十年沙场生涯鲜有败绩。但同样,他的性格也造就了他的悲剧下场。他死的悲壮,如同一颗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转瞬即逝。但同样,绚烂的光芒也照亮了大地,也照过人心。

其实,他本可以很滋润地活着,只是不需要多言,只需要保持沉默,与造反派站成一对,紧跟文革“大潮”,说不定还有机会晋升。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时代的反面,冒着被天下人痛骂的危险,围歼了抢占军队的造反派,用实际行动对抗潮流。坚持自我,坚持本心。

不依力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忘者矣。

在那个黑白颠倒不堪回首的岁月里,尽管良知被玷污,真理被践踏,但是还有千千万万个李云龙,赵刚,田雨,田墨轩,他们在纯净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的指引下,在我中华悠悠几千年的先贤们的侵染之中,最后一次依然亮剑。

无论是压境强敌之暴虐,还是内部小人之倒行,都敢挺身而出,为了正义和真理,不惜肝脑涂地,血溅长虹。

落红有情,化作春泥仍哺育新苗,壮士已矣,唯剑锋不朽长留人间。

【篇六:春天在歌曲中】

春天在哪里?对我来说,在一首又一首动人的歌曲中。

歌曲中的春天,是美丽的。正如任贤齐歌中唱到的:“春天花会开,鸟儿自由自在。”听到这首歌,我仿佛就在那种鸟语花香的春天中。春天到来了,一派声明复苏的气息。花儿们走出了隆冬的阴影,鸟儿也摆脱了穷冬的枷锁,从远方归来。在这样的春天,人们尽享春天的活力,在辛勤的工作。这样的春天,着实令人向往。

当然,歌曲中的春天,也可能不充满着美丽和希望,而是略带着悲伤。《春泥》中唱到:“那些痛的记忆,落在春的泥土里。”这样的春天,我仿佛似曾相识。在这样的春天里,花儿们没有活力,如同在秋天将要凋零一样,而树木也失去了原有的苍劲,在这一片萧瑟中,人们就如同歌曲中一样,失去了对春天的渴望,即使身处活泼的春天,也好像在枯萎的秋天,没有活力,没有希望,令人充满忧伤。

但是,歌曲中的春天,更是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渴望。“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是《春天的故事》中的一句歌词,它歌颂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在那一年的春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看到人们在走出文革的阴影后开始弥补文革中的损失。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春天,人们开始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在人的努力下,神话般的崛起了一座又一座现代化都市,这样的春天,充满着人们对国家建设的希望。

人生的春天,也如歌曲中的一样,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有要挺住,才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篇七:读《杨绛传》有感】

2016年5月27日,杨绛老先生病逝。

对于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我,一无所知。

翻开这本《杨绛传》,我想要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灵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可书中的一个片段却让我颇为震撼。面对上海沦陷地公交车上的日军,杨绛一改从前的形象,铿锵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气节,那日本军官或许是被震慑到了,嚷嚷了几声便下了车。也许对祖国的热爱,不会被个人性格所局限,杨绛的爱国热情就在那一瞬间爆发了。

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杨绛激烈的反映,震动了她的同事,她抗议,她呐喊,正是当时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体现,铮铮傲骨、刚正不阿,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颗坚韧不拔的心。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合壁,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碎的事的回忆录。可就在我越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离死别的回忆录。书的第二部分,女儿和丈夫先后离去。杨绛却将这一令人痛苦不已的过程同梦幻的手段表现出来。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用一个人撑起了我们仨。

也许我对杨绛先生还没有了解透彻,对她的作品也没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但从这篇《杨绛传》中至少我认识了一个坚韧、爱国、勇敢的女人。她不再以“钱钟书夫人”为世人所知。

她就是杨绛先生!

【篇八:光明真好】

我静静地站在窗前,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楼下已有早起的人生着火炉在烧水,在四下一片黑暗的环境下,火苗越发显得耀眼夺目。凝神望去,发现火焰周围有一群黑色的小点在围着火焰跳动,那是一群飞蛾,弱小的飞蛾,它们正在跳生命的舞曲。它们微小的身躯里居然充满着对光明如此强烈的追求感,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陪伴在光明左右。当它们围着火焰飞舞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一种信念:光明,真好!

远处的地平线已经泛起那绚丽的一抹红,我知道光明即将喷薄而出。微风拂面,闭上眼,感受着光明降临前的气息。我从未如此渴望太阳的光临,我知道我是受到了那群黑色精灵的影响。风,把桌上的书吹开,那页书上记载着一个熟悉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个天生神力的人叫夸父。一天,太阳失去了踪迹,听老一辈的人说是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夸父听了便奋力的往那个方向赶,一路口渴难耐,喝光了黄河长江的水,终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追上了太阳,但他最终也因极度口渴而死在了大海边。当他迈上追逐太阳的道路时,我想他的心中肯定有个信念:光明,真好!

是呀,光明,真好!因为追求光明,爱国诗人屈原,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吟咏;因为追求光明,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拿起笔,大声“呐喊”,来唤醒中国民众麻木的灵魂,迎领民众走出“彷徨”,走向光明;因为追求光明,布鲁诺勇敢提出“宇宙是没有中心的”这一理论,挑战权威,宁愿被烧死在摆满鲜花的广场上。

尽管有黑夜,我们还是不忘对光明的向往,可能正是夜的黑,于是我们更加渴望光明。想起了八年抗战时的艰辛,想起了十年文革期间的动荡,终于抗战胜利了,文革结束了,思想的解放,正义光明的降临,我想所有人的心中肯定有一个信念:光明,真好!

是什么使弱小的飞蛾奋不顾身地扑向火焰?是什么使夸父面对死亡的考验毅然选择了追日?是什么使无数革命者激发无限潜能为胜利而战?是信念,是追逐光明的坚定信念!

生活充满着光明,心中充满着感慨——光明,真好!

【篇九: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阳光太瘦,指缝太宽。浅浅金色与书上的文字交相辉映,仿佛在跳跃着,舞动着,是多么的欢乐!那一刻,我的世界也随之春暖花开。

当时的我处在人生低谷。由于从小身体虚弱,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让我在病房里度过了两个星期。回校后,新的知识已经教了大半。十四天的空挡是我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不出意料,出院后的第一次考试便挂上了红灯笼。父母看到成绩后也只有安慰道:“没关系,期末相信你可以的!”但目光里的担忧与焦虑已经出卖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期末考试终是来了。结束后,我紧张地等待成绩下发,可结果却令我失望。

辜负了父母期待的愧疚感和受挫后内心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我懊恼地关上房门,躲进房间。随意拿起一本书,又随意地翻开一页。或是为了填补内心的失落,或是为了寻找慰藉,我不由自主看了起来。

那是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短短两句话却浓缩了诗人所有的情感。

时间闪回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真正意义上暗无天日的“黑夜”。无数怀揣着文学理想的年轻人却赶上了噩梦般的“文革”,曾经的热情也在摧残下如枯叶凋零。诗人并不是“文革”的局外人,他也饱受黑暗十年的迫害。但他坚信着中国文学可以奏响更为壮丽的乐章。就在当时动乱的局势下,他写下了《一代人》,却没有预料到这首诗影响了几代人,同时也深深触动了我。

回想期末考试,那狰狞的分数像是在嘲笑我的软弱,但我已不再迷茫彷徨。我清晰地听到一个声音:即使遇到黑暗,只要心中有着希望之光,那么光明便会永存!

轻轻合上书,品味着文字的奥妙。某一角落的乌云已经散去,诗人的情感和意志也如同流水般滋润了我的心田。

书,仿佛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子。书中的一字一句,便是她的一眉一目,一颦一笑。有了她的陪伴,我的世界便会春暖花开。

【篇十:拜访名间老艺人】

7月7日 星期四 晴

天气预报本报道说,今日有台风,但我们“寻缘”团队的成员们依旧决定去拜访侯国平老师。出校门时下起了太阳雨,撑着伞走,阳光与微雨并存,不一样的情致。

转了一次车才到侯老师家,一个乡下的小村庄。我们了解到侯老师15岁开始接触二胡,16岁上台表演,在二胡等民间器乐上有很高的造诣。侯老师给我们回忆了年轻时期的经历。文革时破四旧,书场停办,古书不能唱,侯老师所在的曲艺团也被解散了,只能回家盖房子,直到1979年后又开始搞文艺、唱走书、拉琴。但文革后一批较为年轻的艺术人才弃艺从商,二胡的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侯老师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怕要后继无人了。现在,愿意学唱这门技艺的年轻人也很少,虽然平日里也会有家长将孩子送来学习,小学里也会请他前去授课,但很多学生小学的时候学习了,后来又由于学业压力等原因中途放弃,很是可惜。”就连侯师傅的儿子女儿也中途放弃了二胡,转学沙雕建筑、自主创业了。

侯老师说,政府对这一门技艺的重视度不够。去年侯老师他们向当地政府申报,仅获得1万的拨款,这对于二胡等的教学远远不够。虽然政府每年都会有几千块钱的拨款,但是这些只是九牛一毛。

侯老师还即兴为我们表演了几段乐曲。我们几个成员也按照侯老师的指导尝试着弹奏,仅一个哆唻咪发嗖拉嘻哆,练习了很久也弹不出来。侯老师说:“学习这些乐器是极需要天赋的。侯老师向我们表达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担忧,希望我们青少年积极参加类似的活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热门推荐
1雨过天晴
2和你在一起
3爱在细微处
4种菜记
5我的小狗
6零食的故事
7红掌
8爱是那份叮嘱
9妈妈的粥
10唤醒
11夷望溪游记
12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13梅花赞
14我喜爱风筝
15四季的风
16多彩的暑假生活作文
17别有一番风味的冬天
18拔书大赛
19阅读真快乐
20一碗水蛋
21幸福的颜色
22青云塔
23那也是一种力量
24珍惜生命
25不负年少,我能行
26原始森林探险记
27朋友家的果园
28运动会
29遇见你真好
30森林城市——我心中的绿色家园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