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君子和而不同】
朱红的游鱼和着碧透的荷叶,将一池潭水映衬得越发清澈碧透是跳动的水汽和着眩目的日光,映衬出七彩的霓虹;是变幻的浮云和着彤彤的旭日,生成了轻袅斑斓的朝霞。自然用他的生花妙笔,择就了一幅幅清丽隽永的图画透洒出一股“和”的气息。
然,游鱼有其朱红,荷叶有其碧透,和中也各显独特,此之谓“不同”,水汽和日光也是一样。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不仅要与别人和谐相处,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特风格,如关羽的忠义,阿Q的“乐观”,鲁滨逊的坚强……
他说;“凌晨四点钟,发现海棠花未眠。”这样一位书写着简单,隽秀的作家初时并不为人所欢迎。多少人说他的文章空洞无文,甚至他的导师要他“不要再写这种三岁小孩子的玩意”,对此,他都一笑泯之。终于,他的散文集《花未眠》轰动了世界。他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那一句浅浅的清香,感动了多少心灵。保存心中的那份“不同”,让我们的生命有如“花”“未眠”。
再说“翠翠、天宝和儺送”,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天宝的守护,翠翠的等待,无不透露出这个男人缜密细腻的心思。沈从文,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他以一颗敏感的心,去拥抱那古老的边城,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不让它受到尘世的玷污,让心以原始的状态存在。
似乎印证了他说的“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只为了一场和你的不期而遇。”那个水美、山美、人美的天地真的在那个肮脏的时代与沈从文邂逅了。
君子善守不同,恰合乎鲁迅先生的“真理在胸笔在手,无和无畏曰自由。”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自由,此之谓“美美与共”,然其一个执着,一个细腻,还有一个则放荡不羁,却共同为我们呈上了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此之谓“各美其美”,这不正是“君子和而不同”?
只看见一条鱼在荷叶间游来游去,鱼儿朱红,荷叶碧透……
【篇二:边城】
每个人的心里,总该有一块像“边城”的地方,那里会有纯朴的民风,如画的风景,以及被我们的童年所涉及的每一寸土地。
可能,我不能写出沈从文《边城》般清丽的文章,但我对于那里的热爱,也正如沈从文那样,对那片土地爱的深沉。
他们说,人们总是对那块自己出生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感情,纵使自己常年累月的寄居在外地,能够回到那故乡的机会也是廖廖无几,但是不管怎样都无法阻挡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依靠大脑刺激产生的梦境一遍又一遍地踏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朝着“边城”走去。
我出生的地方也确实算得上是为“边城”,它座落在大山深处,是一个偏远,人烟稀少的村落,她甚至仅有几户人家,而且每一家都差不多沾亲带故。那里有大片大片的竹海,高耸的山峰,纵使我们就住在半山腰上,但是对于那座雪峰山脉的主峰的高度还是可望而不可及,那里同时也有常年累月向外奔腾的小溪,那哗哗的流水声总能给幼时的我带来一个好梦;那田梗上的花儿,总是在一定的季节侵占大片大片的土地;我喜欢嗅着清晨里那种带着新翻泥土香味的空气。看着我家门前那棵上了年纪的桐树的树枝变得愈发的枝繁叶茂。
边城她陪伴我走过了春夏秋冬,走过了我无忧无虑的学前时光,当我到了读书的年纪,我也注定要走出边城,一旦离开,很少有机会回来,而年轻的生命是村庄的血液,当这些血液也像边城的那条小溪般向外奔腾,只剩下几个年老的躯壳日复一日的守着那座日渐萧条的村庄,当这些躯壳终将倒下的时候,就是连城消失的时候,不过不管怎样,我心里面的边城永不磨灭。
【篇三:此心安处是吾乡】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数年后老友相见,嘘寒问暖间询问友人的歌妓:“岭南的风土是否不好?”在当时人的眼中,岭南是穷山恶水的蛮荒之地。然而,歌妓却回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看似普通随意的回答震撼了苏大学士,也震撼了我的心灵。宁静致远,睿智豁达。“我内心安宁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我体会到了那种“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安然。
有人曾说,人要有最朴实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只要有一颗淡定从容、宁静淡泊的心。不役于物,不困于人言,但求心安,就能够“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菜根谭》中说:“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若海,殊不知云百山看,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问,世亦不尘,海亦不若。”
而现实中,人往往是最不安分的动物,我们往往最渴望做的是用自己的脚步覆盖别人走过的路,用自己的行动去验证别人口中的美丽。于是,有人在追逐中前行,但真正站在高处体会到的却只有“高处不胜寒”;有人收起一身锋芒,变得圆滑世故却丢失了本来的自己;闻说平平淡淡最可贵,有人便一生徘徊于地平线,最终却又感觉人生无趣悔不当初。
世上并不缺乏人云亦云的人,稀缺的是有主见,同流不合污,坚守自己的内心,睿智豁达的人。
“即使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即使有泪可落,亦不是悲凉。”沈从文在文革中几乎天天被批斗,但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用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下:“荷花真美。”走在生命的雨季,波澜不惊;坠入人生的低谷,吟一世清华。沈从文坚守内心,步履从容,如雪下苍松依然挺拔伟岸。
延参法师在《宽怀人生》中写道:“灵山迦叶拾花一笑,心与灵山咫尺天涯。”守着一颗心笑对人生纷扰,从从容容当是人生最美好的姿态。不感叹人世虚妄无常,不轻信人言的好与不好,无须纠结于位置的高于不高,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宁静,睿智坦然。正如弘一法师受“唾弃之辱”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碧空云卷云舒。”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繁花中采撷一缕清香,古木中洞察深邃,云海中漂浮一生洒脱。千年前的苏轼仍草履一双,淡定从容向我走来,嘴里依然吟唱着那首《定风波》: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篇四:人性的觉醒——读沈从文《丈夫》有感】
“男子摇摇头,把票子撒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脸孔,像个小孩子那样的莫名其妙的哭了。”——题记
沈从文的作品始终充斥着对人生的隐忧和对哲学的思考。这种思考,在他的作品《丈夫》中通过对黑暗社会下人性沦丧的批判中得以体现。
文章的开头采用由远及近的描写,花不少的笔墨对当时的情景叙叙而谈,渲染出一个纸醉金迷的氛围。沈从文在文章中这样写到“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安分的过日子,竟是极其平常的事了。”此篇中将角色选取为老七和她的丈夫,似是极为的随意而平淡的角色,却代表着所有以此为谋生手段的年青夫妻,是所有从乡村来的夫妻们的缩影。
本文极为细腻的描写了丈夫的心理变化,并且以丈夫狭隘的视角刻画所见所闻。首先是或逢年过节的丈夫来观望在船上“做生意”的妻子,从而对丈夫的形态和心理进行描写。丈夫对妻子的变化观察的很仔细:“大而油光发髻”“细细的眉毛”“城市里人的衣服”。这些变化让丈夫感到惊讶。而令他更感到惊奇的是“塞了一枝哈德门香烟”,这使丈夫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透露出害怕被其妻遗忘的惶恐,而随后的“问到钱,问到豢养的猪”才使丈夫找回了原有的平静和尊严。
然而这点尊严很快就被打破了,“夜晚来了客,一上船就大声的嚷着要亲嘴要睡觉。于是这丈夫不必指点,也就知道怯生生的往后舱钻去”这使他又一次的感到尊严的被剥夺,但是他是胆小而又怯弱的,他深刻的明白这些能带来的好处。于是,他方才萌生的“他愿意转去了”的念头也慢慢随之殆尽。随后水保的强势入侵,使得丈夫在尊严上受到的屈辱达到了高潮。水保对舱内地大声叫唤,丈夫是又虚又怯的回应的。从丈夫第一眼见到水保时,就揭露出水保道貌岸然的表面“一对峨然巍然似乎是为柿油涂过的猪皮靴子,一个赭色柔软鹿皮抱兜,一双回环抱着的毛手,满是青筋黄毛,手上有颗其大无比的黄金戒指,一块正四方形象是无数橘子皮拼合而成的脸膛。”在这些正义而合法的外表下其实深藏着一个丑恶的灵魂,他被官吏利用,却靠搜刮来满足其自身的愿望。甚至可以随意的跟丈夫要求女人们陪他过夜,然而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丈夫与水保的相处,水保是在丈夫来之后第一个“尊敬他的人”“要和他做朋友的人”。于是丈夫把原本要与老七说却始终未能说的话一股脑全说给水保听,而水保也有兴趣而认真的听着,这使得丈夫觉得愉快而兴奋。然而丈夫在随后意识到水保“告她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的深层含义时,这使得他心上徒增添些愤怒。“该死的话,是那么不客气的从那吃红薯的大口里说出!”他的心情又随之进入了低潮。这些愤怒又在随后的点柴不燃中爆发,他又想出走了。
而在其后的崭新的胡琴又使丈夫遗忘了之前的羞辱,变得高兴起来。
然而愉快的心情却并没有持续太久,晚上耍酒疯的两个人又打破了这种宁静,并且他还亲眼见到了“老七急中生智,拖着那醉鬼的手,安置到自己的大奶上。这一个在老七左边躺下去后,另一个不说什么,也在右边躺了下去。”这让他内心更不能平静,连三元宫夜戏也无法吸引他的眼球了。他内心的愤怒在不断的积聚。
这种嫉妒在查船的巡官说“要回来细考察一下她”中爆发,彻底的摧毁了丈夫所有的幻想。丈夫与妻子独处本是无可厚非,却无端的被大娘的一句“巡官就要来的”所打破。故而酒席、戏、满天红的荤油包子,都让他失去了兴趣。更加深了他要离开的决心,以至于后来的在老七给他塞钱时,内心的耻辱和不甘达到了高潮,才“像小孩子那样的哭了”。
沈从文对丈夫形象的用了大多的笔墨采用心理描写的方式来刻画,一个胆小怯弱,老实耐劳的乡下汉形象就显现出来了。他极为细致的描绘了丈夫眼中的世界,写的贴切而发人深省,也没有任何的突兀和生硬。同时他还通过对丈夫的语言描写的方式来突出丈夫软弱可欺和水保的道貌岸然,通过对比,将城市的腐化和乡村的纯净自然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着重刻画对人性泯灭的呼唤,丈夫在乡下时还不曾感受到那种耻辱,因为那里蔚然成风的风俗习惯和麻木落后的思想使得丈夫觉得理所当然,而真正的看见自己的妻子如何“做生意”时,才真正的让丈夫麻木的心灵开始被唤醒。这篇文章表现了沈从文对封建制度和落后风俗的批判,以及对麻木国民灵魂的鞭笞,寄寓了沈从文对麻木国民的呼吁。
【篇五:难忘凤凰古城】
周六,我跟随爸爸来到了凤凰古城。从凤凰桥望下去,古色古香的小城坐落在沱江边上,错落有致的吊角楼更增添了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情趣。
走过长长的石板铺穿过窄窄的街道,来到了一座普通的南方四合院。大门的廊檐下有快牌匾,写着“沈从文故居”几个大字。院子正中间有一口大缸。这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这缸有两样用处:一是消防用的,一是过去人们比较讲究风水,用水来避邪,保佑一生平安。房子的门窗都是木质的,有一百多年历史,所以现在已经是斑驳破旧了。左侧是沈先生父母的卧室,陈设很简单;右边是沈从文儿时的书房,墙上悬挂着沈从文从小到大的照片,一张被刻得乱七八糟的旧桌子呈现眼前。原来沈从文小时候总想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不愿到私塾上课,被父亲关在这间屋子里。
参观了沈从文故居,我们意犹未尽,盼望赶快到下一个景点——沈从文墓地。
下午,我们来到了沈从文墓地。他矗立在听涛山的半山腰,绿树环抱,江水萦回,石头墓碑上刻着沈从文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借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从这朴素的墓碑,我们可以了解沈从文朴素而又贴近生活的作风。
从听涛山上下来,我们乘船往回走。在轻轻摇晃的船上,感觉就好像回到了妈妈的怀抱,欣赏着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倾听者远处传来的优美的歌声,看沱江里自由自在的鱼虾,就这样陶醉了。
【篇六:以水为话题的作文】
说到水罢,我总是想到沈从文给他妻子写就的情书,“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总是想到,沈从文挥笔而掷时,一定眉目风流,满眼如水般柔情。
说到水罢,我总不能一言以蔽之。于是我辗转过许多地方,掬一捧水,想着它经历过的故事,会不会像它本身一样冷暖自知。
我喜欢四处走走,因为很多很多的水等着我去描绘见证。
西子湖畔还是老样子,有情人的别离依偎渲染不尽满湖水的凉意。白娘子便是沾了这西湖水,才遇见了许仙。可惜他们忘记了,发生在西子湖畔的,本就是一场悲剧。
玄武湖畔也还是老样子,莫愁湖畔也依然樱花纷纷。古都的水总是不一样的。湖面温柔娴静,湖底满是纠缠的淤泥水草。皇家的水也总归是不一样的,波光粼粼下是暗潮,满负盛名的水,有没有悲哀过?
乘一叶扁舟,在桂林漓江上缓慢地行走。太清楚了,一低头一照水,就是自己。然我却迷茫起来:若以此为镜,究竟映出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自己?水如此清澈,是不是因为它还不懂什么叫污秽?什么叫世俗?
你有没有去过黄河?你知不知道黄河为什么念做黄河。我缓缓地膜拜,膜拜母亲。母亲年岁太老了,老得她都忘记了自己是不是曾经也清澈过。水如此不堪,是不是因为它本应如此?水是一面镜,是不是有清澈就一定得有污浊?
离开南京,照例路过长江。我望着它一望无际的水面上是方舟无数,风卷起波浪在水面上谱写抒情的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仿佛是不会疲倦的玩闹,嬉笑絮语被托起于天际,落进耳朵里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去看海。青岛的海,比它看上去要庄严。碧色的海面是一片汪洋。我站在浅浅的波涛里,浪花扑上来,略略吞噬我的脚面。它说,我们见过的。莞尔,是的,我们见过的。在很久很久前的一次邂逅中,我也曾是一滴水,我也曾是一汪小溪,一条河,一个湖,甚于一片海。
寻找了很久的答案到底在哪里?
大海会告诉你。
水有很多很多模样,但是总觉得似曾相识。无论是哪里的水,我不曾悉数见过,但总一见如故。你触摸的水,可能你曾经邂逅过。海负责把你相识的水归纳相拢,然后告诉你。
谁生万物?
水。
你眸中留下的晶莹,也是我们的模样。
水是一面镜啊,镜里的我们在行走。
【篇七: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并不大,但却像个迷宫。因为古城里几乎没有一条大路,全是小街小巷,错综复杂。走在这狭长幽深的古巷里,脚步声声叩响在湿漉漉的石板上,青砖红瓦的鼓楼,马头墙无不透露出古城的清雅宁静。
凤凰古城是苗族人民的聚居地,这里的房子,也别具一格,大多是傍水下面用木棍支撑的吊脚楼。房屋上或多或少会挂些装饰物,颇具苗族风情。乘一叶小舟,徜徉在沱江上,听着苗族姑娘的悠扬歌声,我想歌声也是对沱江最好的赞美。
船停在岸边,不停向外扩散着,一圈圈水纹,煞是好看。蓦然抬头,发现到了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沈从文先生曾经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虽与之擦身而过,但仍受人仰慕。沈先生逝世后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张允和女士的挽联这样评价沈先生的一生。
从沈老先生的故居出来,我们一家三口站在虹桥上,伴着夜色,欣赏着这座古城。古城的水静静地在我们脚下流淌,我们也就静静地看。
小城在夜幕下显得格外可爱:星罗棋布的房子,交错相织的石道依在夜幕下,但它们并未彻底睡去——这儿有些酒吧,享受夜生活的人们在里面尽情地歌唱着,舞动着,时尚与古典在这里和谐统一。
天上有星,地上有城,城伴着星,一起依偎在夜幕中。潺潺流水,条条小道,座座古楼,点点星光以及淳朴民风,构成了一幅古城风景画。
凤凰古城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大海的磅礴,没有高山的峻峭,但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客。
【篇八:与书共生】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当我们走在羊肠小道上,脑海中回荡着贤人的训言,看着周围百花齐放,驻足捧起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细细品读,时间从字里行间里悄悄溜走,留下的只是无尽的遐思。
“我一直在哭,哭自己没有鞋子穿,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有人没有脚。”这是一个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中的女子对命运深深的控诉!就是这样的女子,她不向命运屈服,即使生活在黑暗中,但她的生活却充满光明,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奇迹。
三天有多长?无非是72个小时,三天能干什么?能干的事情寥寥无几。但对于海伦来说,三天足以让他看见这个世界的美,三天好似三十年,可以真正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海伦对光明没有过多的奢望,她只希望有三天她用三天诉说着生命的珍贵与短暂。
在安静的下午携着一本《边城》坐在窗边,阳光透过窗户懒洋洋的照在泛黄的书页上,伴着阵阵书的清香,我们穿梭在沈从文的笔尖。沈从文用清淡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淳朴良善安静的湘西边城的美清晰自然,依山傍水,有湾泊的小篷船,轻柔的山风,望眼无尽的翠竹,同时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懵懂美好的爱情。“一辈子走过许多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先生最深情的告白。
读书让我们感受“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悲壮;读书,让我们感受“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凄凉;读书,让我们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篇九:宁静致远】
一把吉他一首歌,赵雷沉静温和地演奏着那质朴的旋律,仿佛是万花丛中突出的那一枝菊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武亦姝以她的沉稳从容和文学重陶的基底,感染了台下的每一位观众。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他们都是普通人,却以心中的那一番淳朴创造着不一样的人生。
“门虽设而常关”这就是陶渊明的家。东晋义熙元年十一月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一职选择归隐,看似是那么格格不入,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宁静。”请息交以绝游”是他发自肺腑的期盼。
“我就是不去,不去”是钱钟书的经典语录。当他被邀请去参加高规格的国宴时,他借口自己生病而回绝了主办方,他不愿意众人瞩目,更喜欢默默地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也曾推荐钱钟书为36位文化名人候选人之一,这样钱老不仅能青史留名,更能得到一笔不菲的报酬,但钱老只说了一句话,“我叫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恋钱吗?”我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是钱老人格的写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度仍从容。这描写的不就是沈从文吗?文革以后,沈从文被人们重新拾起重视,社会上涌现大批研究沈从文作品的学者,“那都是些过了时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此话语震惊了当时的人们,这般从容淡泊的沈从文就像那寒冬里的梅花,高洁孤傲。“戒之在得”——这就是沈从文对待名利的一贯态度。他虽然被贴上过“打倒反动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但他却丝毫没有生气,只是从容地笑了一笑,说到:“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这种超然的态度既不会拉自己与世俗中,也不会怀疑自己的言行,是精神上纯粹的宁静。
人间最美好的事物不过是那清新脱俗的一抹纯净。一潭泉水有属于它的清澈、宁静,一朵野花有属于它的休眠期,一抹雾气也有它散去的时候。自然中的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交替变化着,我们同样是。留下背影,去纯粹地追求那一番净土吧。
【篇十:边城读后感】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情书。张兆和,据说就是书中女主角翠翠的原型。在最容易倾心的年华遇见了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不仅是作者沈从文,也是翠翠,也希望是我们。
边城,由书中所说,应处在川湘边界,由一条官道延伸过去,有山有水的一个地方。说是凭水依山,但水显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据有更重要的地位。端午的赛会,沿河的吊脚楼,载着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的篷船,无一不是水的恩赐。翠翠和她爷爷就住在一条溪水的旁边,老船夫管着过溪的渡船。这溪水就汇入了白河,白河就流进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仅如此,它还将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彻。
翠翠是纯真的女孩,傩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纯真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正是傩送的正直使他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如果给善良的人一个美满的结局,《边城》就不会如这般直击人心。如果作者在营造了这般蕴藉温婉的意象之后,又去亲手将其打破,才成就了一个永远追不回的美好。读完这本书,虽然深深为茶峒旖旎明澈的风光吸引,为茶峒人的质朴洁净感动,但却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彻骨凉薄。这之中,不仅是对两位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追叹,也有对那美好边城徒劳无功的寻求。
边城在哪里?“边”,就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在我们视野中招摇,而选择在青山绿水中安居一隅。我们仅仅是知道,那里有高脚楼和船夫,有清晨欸乃的桨声和夜晚悠长的歌调,有从容飘去的空豆荚和满满一篮子的虎耳草。这一切都装进了湘西的一个水乡,云雾缭绕的某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翠翠的爱情,就正应属于她的这个年纪,纯澈却凄凉。走过那么多路,行过那么多桥,看过那么多次云,喝过那么多种酒,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我们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真的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