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佳话的作文

【篇一:邻里关系】

邻里和睦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高尚的美德。几千年来,先人们也一直做着亲身示范。时至今时,也成为我们现代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不少邻里和睦的佳话。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在京城,喜欢骑驴代步。他对驴子特别地偏爱,每天早上上朝回家都要亲自为驴擦洗梳理,生怕驴子受了什么委屈。而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人,他老来得子,对这个孩子自然疼爱异常。可这个孩子有一个毛病,就是听到杨翥的驴叫就哭个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于是,老人就和杨翥说了这件事。向来爱驴的杨翥二话不说就把驴子给卖了……这段佳话正是邻里和睦的最佳印证,邻里之间需要体谅和包容,人人都需要尽力去维护融洽的邻里关系。当然,你尊重了你的邻居,必然也会得到同等的尊重。

那么,何为“邻里”呢?《说文》称:“五家为邻。”《周礼》又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大概说的就是离得近的五户人家被称为邻,彼此离得很近,大家接触多了,也变得情同手足。古时有句话讲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亲人再好可远在他乡,远远及不上邻居的近在咫尺。亲,是生而相连的;邻,却是距离的牵绊。两户人家关系和睦融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那么邻里关系的融洽又该怎么维护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始终保持着一颗热枕的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通过沟通来拉近的。当我们在与邻居谈话时,需要用真心去沟通,而不要是带着冰冷的面具去交谈。送邻居一缸的锦鲤,和送邻居一缸的蝌蚪同样都可以拉近双方之间距离。所以说,送什么,给什么,这都不重要,正如老话说的“礼轻情意重。”即使你没有很好的物质馈赠,但若你有一颗火热的心用来当催化剂便已然足够了,而我说的热枕之心不外乎就是这个道理。

杜甫有诗云:“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与邻翁都可对饮了,你是否有也打算敲敲隔壁从来不被你问津的房门呢?

【篇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界无处不充满着“孝”。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佳话。对于我们来说,“孝”也许不能那么完美地表现出来,但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诠释它,让它变得更有意义。

孝,是父母干完活回到家后,我们送上的那一杯热茶;孝,是父母累的时候,我们为他们捶捶背;孝,是让父母看到我们健康快乐、积极进取……

父母从不奢求我们长大后能够让他们住上什么豪宅,也从不奢求我们长大后能给他们多少钱,只要我们能够在伤心的时候给他们打一个电话,定时给他们报一句平安,他们就足矣!即使我们考试考差了,年段排名退步了,父母也从不会改变那颗爱我们的心,他们总是鼓励我们,勉励我们不要泄气,继续努力。他们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

想想父母在外拼命的上班挣钱,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能够让我们过上好日子,为的是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让我们不受半点苦。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懂事了,要懂得体谅和孝顺父母,不求你给他们许多的甜言蜜语,就只请你们在学习上努力的进步、努力的向前;不求你回到家以后给父母洗上一次脚,给他们捶捶背,只求你常跟他们说说这段时间的进步,聊聊这星期发生的有趣的事。这些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就已经是很大的“孝”了吧。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历史的佳话。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感化父母,孝顺父母。端一杯热茶,温暖父母的心窝;洗一次脚,驱除父母的疲劳;挂一个电话,报上一句平安;多陪陪父母,说说学习上的进步……

【篇三:读懂西湖】

初春的早晨,依旧有些许清冷,在一片浓雾之中,我到达了西湖岸边,清薄的微风并未吹去雾蔼,反而添了一丝朦胧。远远望去,一片雾色,墨色的湖水竟也藏在雾中,一时间看不分明了,我心里忽地涌出来一股失望。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如诗如画的苏堤。

刚到岸边,一阵清风迎面吹来,湖水拍岸泠泠作响,卷起层层细浪。偌大的湖畔竟一艘游船也没有,显得格外寂廖、安静,像极了一位安静的沉思家,叫人不敢打搅,倒实在有些遗憾,意想中“画船尽入西拎,闲却满湖春色”并未出现,湖水东南西三面皆被群山环绕,起起伏伏、影影绰绰。青山绿水宛如一幅精心设计的水墨画,到这里我的心情才有所回转,隐隐多些期待。朦胧的雾气掩住半壁江山,好似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多情的美人儿。

顺着湖滨走去,远远地便瞧见断桥白玉似的桥头位立在岸边,忧愁又坚定,断桥闻名于一段爱情佳话,这美丽的民间故事曾经感动了多少人的心扉?传说既久,便也成真。站在桥头迎着冷风,仿佛梦回千百年的断桥,真有许仙白娘子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一般……雨为他们奏着相思之曲,风为他们拔着离愁之弦。多情的湖水,蕴生了多情的佳话。

看着浓淡相间的山水,我情不自禁吟出一句诗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年前,苏轼是否也是如此,在冷风细雨中,默默怀念着故妻?初遇时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仿佛一股空谷幽香,沁入苏轼黯淡的心,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西湖佳句,西湖,你当真如此多情?西泠桥畔寂寞长眠的苏小小;让苏轼永生难忘的钱塘歌女王朝云;断桥边痴痴苦等千古无悔的白娘子……

正是你多情美丽的湖水,孕育出一段段多情的佳话与风情万种的江南女子。

我回眸告别西湖,她仍然半纱遮面、摇曳多姿,一如既往的神秘与多情……

西湖,可不仅仅是一个湖。

【篇四: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有感】

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

——题记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十年前,红军老战士们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长征之歌。七十年后的我们,也遵循长征精神,续写长征的佳话。

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大大小小战役有无数个,其中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防线的中央红军。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度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

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突破腊子口,激战嘉陵江,转战乌蒙山,这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一串串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回忆,无不说明着,如果没有前辈们的流血与牺牲,怎会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现在,又有多少人都在遵循长征精神,书写着一段段传奇的佳话。

阎肃---琴弦上的放歌者。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他的作品里包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郎平——雄心志四海。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到2014年带领中国队重返世锦赛,到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到2016年里约热内卢的赛场。“铁榔头”似乎成了奇迹的代名词。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之梦。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生的传奇!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之心。沉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之情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篇五:百善孝为先】

把“孝”拆开来解释便是孩子背着老子,中华五千年文化推崇的便是一个孝字,不仅仅是挂在嘴边的,更是从行动上做到的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千万经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中早已提出这个观点,可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是多么重要,要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这不仅是伦理道德也是必须肩负的责任。诗三百中写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如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所写的一样认识到父母的不易,那么怎可能有所谓的不孝之子?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少行孝的故事?《二十四孝图》中有过扇枕温衾的佳话;也有埋儿葬母的传奇;也有亲尝百草的深爱;更有为了清楚母亲病情甘愿尝粪的担忧与勇气……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仿佛还在眼前,正是由于一颗真挚的行孝之心才使得他们的故事流芳百世,成为不被时间流逝而掩埋的佳话。

当今社会,其实也不缺乏孝顺的孩子,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想必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感动,只是,对于另一个部分人来说,除了感动有更多的触动吗?端着热水给母亲洗脚给母亲讲小鸭子的故事的那个男孩或许早已被许多淡忘,记忆可以被唤醒,但心中的那一份善一分孝是否能被唤醒?拿着母亲的钱给别的女孩买花许下海誓山盟,拿着父亲的钱在KTV里声嘶力竭唱着《父亲》时,是否还会有人想到三月八号是妇女节,你还从未对最爱你的女人说过我爱你送过康乃馨,是否还会意识到父亲不用听无声是情歌他只需要你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他,你长大了,其实,在这个所有一切都飞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可以紧跟潮流,唯独那一份善念,一份孝心。

“回家是最好的礼物。”一句所有人都听过的广告词,做到真的有那么难吗?向前走的时候也记得回过头看看不再年轻的父母亲,如果可以请搀扶着并肩而前行,别让梦想找不到回家的路,时刻铭记:百善孝为先。

【篇六:感恩是一种美德】

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也能汇聚成江河回报给大海。它感激太阳给了它活力,感激大海给了它生命。一滴水尚能知恩图报,何况我们人呢?

自惭形秽只是徒劳,把感恩作为我们的美德才是明智之举。

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人们口传心惟的佳话。传说舜帝为了感激大禹治水有功,把帝位传给他,落下“言必称尧舜”的佳话,为后人赞不绝口。

项伯为了感激张良的救命之恩,不顾一切,连夜赶到刘邦军中,把项羽攻打刘邦的消息告诉他,给后人留下“鸿门宴”的精彩一幕。

诸葛亮为了感激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倾心辅佐他打天下,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钱学森、华罗庚出国学成后,不顾金钱的诱惑,毅然选择报效祖国。与之相反的一些科学家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践踏了感恩这一美德。

一位医生为了感激十年前帮助过自己的小女孩,不惜一切代价帮她摆脱死亡的厄运,只为回报当初给他的一杯水和几块面包。

在现实生活中,感恩无处不在,它已溶入人们的思想,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在别人帮助自己后,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谢谢!”一句“谢谢”虽不能代表什么,但它表达了内心的感激,也给了别人一份温馨。

历史告诉我们,感恩是亘古不变的美德,现实要求我们将它发扬光大。试想社会中没有了感恩,爱将不复存在,世界将变得冷漠。由是观之,社会需要感恩,人们离不开感恩。

世界虽大,感恩却无处不有。它超越时空,悠久的历史仿佛浮现在眼前,渺远的宇宙仿佛近在咫尺。世界离不开感激,人人需要感恩。

落叶归根是树叶的感恩,狐死首丘是狐狸的感恩,雏鸟反哺是雏鸟的感恩,感恩让世界充满温情与和谐,愿你我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篇七:孝行天下】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孝”的佳话不胜枚举,上至君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只有孝,能行天下;只有孝,能感天下;只有孝,能传天下。

在我国的周朝,有一个叫闵子骞的人。他幼年丧母,父又娶某为继室,闵子骞生性讲孝,像对待生母一样对待继母。后来,继母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闵子骞的坏话,挑拨闵子骞和父亲的关系。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继母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里面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面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闵子骞穿着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服一样。而继母反而对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娇惯了。”偶然的一个机会,父亲发现了棉衣的问题,立即责骂继室,并要将狠毒的女人休了、赶出家门,闵子骞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令多少人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得后悔不已,从此以后,如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闵子骞,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之所在。然而,这种佳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

时过境不迁,在我们的身边,“孝”也俯拾皆是。我家的邻居有一户人家,老人中风,半身不能动弹,吃喝拉撒睡只能在床上,他有三个子女,每个都很孝顺,三人轮流照顾老人,就算没有轮到,也经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天,推老人出门嗮太阳。想必老人有这么孝顺的子女,也十分欣慰了吧!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没有“孝”的概念:奶奶经常给我讲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一个个自立门户,吃香喝辣,却把含辛茹苦的老人置于生死不顾,连老人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经失去了灵魂,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苟活世上。

古语有云:父慈子孝。父母是那么爱我们、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爱和关心有多少呢?我们的父母并不奢求我们什么回报,只要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说声把爸爸妈妈辛苦了、帮爸爸妈妈捶捶背等等,他们就觉得十分幸福了。难道说社会进步了、文明发展了,父母与子女间的那份情就变质了吗?有绝大部分人仍视孝为生命,有小部分人对孝的理解就错了,他们总认为孝就是物质,其实在那些空巢老人看来,陪伴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孝。孝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孝,从我做起;孝,从小事做起。孝行天下,行孝天下。

【篇八:世说新语读后感】

地位不同,有不同的气质;时代不同,有不同的性格。谁知,即使时代、地位甚至处境都相同,气质与性格也会截然不同呢?

《世说新语》中的人各有特点,他们的处世风格颇为迥异,形成了一组又一组鲜明的对比。

镇定与慌乱只在危急时刻真正显现出来。王徽之、王献之从起火的房子中逃出,王徽之像打了败仗的兵,鞋也不穿,一个劲地往外冲;王献之则神态自若,他从容穿鞋,让仆人扶他出去。虽然我们明知慌乱只会使事情越变越糟,但我们在危险的境地,又能有多少次像王献之那样从容不迫?

是伪装就终会被撕破,丑恶的事物总有现出原形的一天。华歆、王朗乘船逃难,途中有人向他们求助,王朗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贼人追至,却又欲丢弃;华歆一开始不愿意,后来反而不肯丢弃,他们一前一后的态度,引人深思。时间会见证人的优劣,处境的改变会撕掉人的伪装。为人要讲诚信,做事要有始终。除非不答应,要么不做,既然已经有了选择,不管过程多么危险、结局多么难测,我们都不能轻易改变。

不随波逐流,往往带来出人意料的惊喜。人们挑女婿一般都注重仪表,要博学多才的。而准女婿们也会精心打扮自己,就像快要出嫁的新娘。但奇人多出的魏晋时期,还真有人逆流而行。有一个大人去王家提亲,到了公子聚集的地方,一看,个个都打扮得漂亮往那一站,像在展示商品。这时,一个人便显得非常打眼。他的衣服敞开着,正躺在东边的床上,犹如处于无人之地。这位大人呢?一下便挑中了他。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此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便传为美谈。佳话是佳话,这种做事全凭自己兴致的态度,我们难论其好坏。因为,不羁的王羲之也得碰到这位放旷的“大人”才行。但这也正提醒我们,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更容易留下脚印。你想要“惊喜”吗?来吧,打破常规!

相同的时期,不同的性格,为人处世亦不相同。我在魏晋人士的风流中收获很多。

【篇九:我心目中的良师】

良师,多么温暖的词汇,像二月的微风,像三月的细雨。

他本是中国古典文化研究人,却也是我们可敬可爱的小课老师。他长着宽壮的身躯,胖胖的,一笑起来让人觉得很慈祥,他就是孙老师,我心目中的良师。

上孙老师的课,你永远都不会乏味,这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师,他基本上出口成章,上课常常引经据典,让我们在一个个历史场景中遨游,在一段段诗词佳话中沉醉。当然,他上课也很有一套方法,不知不觉中眼界开阔了,知识沉淀了,对语文学习当然大有裨益。

记得有一次,孙老师读到顾城的《草》:“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老师陶醉其中了,他眼睛半闭着轻轻的摇晃着脑袋,时而点点头。接着,从孙老师口中不断涌出吟更多优美的诗句,卞之琳的《断章》让人憧憬,徐志摩的《偶遇》让人心动,郑愁予的《错误》让人叹惋,林徽因的《别丢掉》又是那么的让人伤怀,“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老师轻轻吟诵,眼眶微湿,他急忙背过身去轻拭,底下的同学也早已感叹不已,沉浸在诗歌的无穷魅力中。那次老师打破常规,给大家上了一节文艺别致的诗词课。

孙老师平时看起来一点都不严肃,上课也经常随性而为,这节课因为一句诗词讲起了唐诗宋词,那节课因为一段历史事件讲起天朝帝国。你从孙老师身上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知识与历史的贮存,能学到上下五千年蕴含的文学精髓。课上的孙老师意气风发,可以温文尔雅的品味诗词佳话,也可以怒发冲冠的批评腐败的满清政府,总之,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老师。

然而孙老师也有严肃的时候,每节课布置的课后阅读与作文,都要不折不扣的完成,不然他会紧皱眉头,拿书本敲敲你的脑袋批评道:“作业为什么不完成呢?难道你不知道优秀是好习惯培养出来的吗?……”那时,你会觉得他很严厉,却也并不讨厌。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良师,我敬佩他学识上才高八斗,课堂上意气风发。课后的严谨认真,感谢您,良师!

【篇十:粗心的爸爸】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的爸爸就是一个奇葩,他绝对是一个神经大条的典范。如果不信,给你讲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在我上一年级的某个周末的傍晚,妈妈从姥姥家回来时,带回两根鲜嫩的丝瓜。刚进家门,爸爸忙从电脑游戏中挣扎出来,走到门口,对妈妈说:“我出去买菜。”妈妈知道爸爸爱吃猪头肉,于是对爸爸说:“买菜的时候只买猪头肉就行了,不用买蔬菜了,就算买蔬菜也别买丝瓜了,我刚拿回来两根,你看,又大又嫩,可好了。”爸爸认真地点点头,随后出了门。妈妈一直瞅着爸爸的背影,好像在担心他没有听进自己的话。不一会儿,爸爸回来了,果然买了猪头肉,另外手里,呃……手里还提着两根鲜嫩的丝瓜。从那以后,“两根丝瓜的故事”在我家传为佳话。

就在昨天,我那神经大条的爹地又创造了一个“传奇”。爸爸陪妈妈在医院抓完中药,路过秦皇河市场,妈妈说要买菜,于是爸爸停下车,耐心等待妈妈。当提着大包小包蔬菜的妈妈回来打开车门时,发现车里放着不少药包,于是,妈妈把菜放到车上,关上车门,准备绕到车的另一边上车。就在这时,我车技高超的爹地迅速发动了汽车,并飞速驶上了公路,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妈妈呆望着远去的汽车!妈妈暗自庆幸,幸亏没把手包放进车里,手机还在包里呢。妈妈想看看爸爸什么时候能发现丢下了自己,再回来接自己,就没打电话,只是静静地等待着。可是等了好长时间,都不见车子回来。妈妈只好打电话给爸爸,爸爸拿起手机,看是妈妈打得、得,便奇怪地问了句:“就坐我后面,打什么电话?”可是爸爸没听到妈妈回答,便回头望去:“咦!人呢?”片刻后,爸爸笑起来,接起了电话,只听妈妈说:“快到家了吧?”爹地一本正经地说:“嗯,是啊!”“那再回来趟吧!”妈妈深感无奈,爸爸很干脆地说:“你等着,我马上来接你。”

于是那天的饭桌上,我家又有一段新的佳话。不是我夸张吧?我老爸的粗心,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我不禁在想,还有比他更粗心的人吗?

热门推荐
1拔河比赛
2未来的乡村作文
3你最珍贵
4淡爱浓情
5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6《我在天堂遇见猫》读后感
7推荐一个好地方
8我的英语老师
9感谢有你
10故乡的饺子
11书香伴我成长
12童年的回忆
13我想竖起大拇指
14醒来
15匆匆半夏
16童年趣事
17充实的暑假
18星空下的遐想
19我眼中的语文
20脚尖上的自信
21奉献的议论文
22亲情日记三则
23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24梨园幽韵读后感
25冬天的记忆
26我家的传家宝
27我有一个心愿
28父母的爱真美
29大足石刻导游词
30父母的陪伴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