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月】
有时候总感觉,月亮是凝聚了万千美好思念于一体的承载物,神圣,皎洁,不可侵犯。
从古至今的诗人墨客都借月来衬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诗正是借明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月亮在夜晚时,总是很亮,特别是路边没有路灯的时候。有时候一个人走夜路,月亮就像是我们的照明灯,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总感觉月亮在跟着自己,是自己一个人,这是假的,月亮从来不吝啬,它无私地给予世间万物,飞鸟走兽,一花一木。
月亮在某种程度上,像极了我们的心,像极了一个纯净澄澈的灵魂。像我们内心的小千世界。正是每个人都内心有一个个这样的小千世界,才足以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不应把月亮当做欣赏物,更要体会到月亮带给我们深层的含义,细细品味,领略其中的真理。
今晚的月亮又出来了,伴随着很多星星,挂在天空中。我看着月亮,心里宁静了下来,杂念在凝视月亮中化为乌有,面对这样纯质的月亮,我根本无法生出其他的俗念,只想好好地享受这一刻,或者又有一些写作的灵感了。
【篇二:潜心以近道】
老子说:“大象无形。”天地间最宏大之物仿佛不存在一般,时间之于世人亦然。它本无整散之分,只不过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心在冗杂的世事烦扰下被惊动才有碎片化时间一说。想要解决浑浑噩噩、穷极无聊的唯一方法,便是潜下那颗浮躁的心。
应对时间碎片化的上策,便是善待被碎片化的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即使再琐碎的生活,也一定会有可以加以利用的时间。管子说:“泰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要像为百谷王的江海一样,善待这些不被珍惜的片刻,不要被内心的浮躁蒙蔽,而忽略它们的真正价值,弃置迤逦,亦不甚惜。白狐裘是一件珍宝,但没有一只狐狸有纯白的皮毛,只有腋下的一小块才堪使用。因此,才有“聚沙成塔,聚腋成裘。”一说。“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件经天纬地的巨大功业,细窥其后,总有那些珍惜片刻的人的身影。而善待片刻的关键,便是潜心。然而,潜心对人们裨益几何呢?
潜心,让人们从浮躁中超脱,得以看清现状,终以得窥大道。东吴四英将之一的吕蒙,初因骁勇被任为将军,他以此为足,有“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之言,以自己的勇武为傲。孙权劝他学习,他因为心中的浮躁而“辞以军中多务”,以此推辞。孙权劝说:“将军说忙,谁比我更忙?但当涉猎,乞欲使汝为博士?任文职?将军潜下心学习,必然有所裨益。”于是吕蒙潜下心中的浮躁,细心研读,从师学习,最终使鲁肃“刮目相看,不复为吴下阿蒙”。后来更是凭计谋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可见,若是能潜下心中的浮躁,就可以摆脱世事和俗念的烦扰,使自己更接近于道,世间再无蒙蔽自己的事物。物喜已悲,皆可平心而对。如此,关于碎片化时间的担扰,又何足道也?只是,要潜心正己,何其难也?
能够潜心的,只有自己的心。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他幼年聪慧,被称为“神童”。因此他初入官场时刚正不阿,锐意进取,与宦官刘瑾结怨,被排挤发配到龙场。最初,他无法压抑心中的不平和愤怒,几乎病死他乡。然后,他于生死之间看清了世事的本质,不再把功名利禄、患得患失看得过重,压制住了躁动不平的心,潜心于探究事物的根本。终于他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外的种种不平、坎坷皆由心中浮躁所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真正的大道都潜于心的深处,只有潜心才可以洞察。
所谓碎片化时间,不过是一个幌子。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子一样,堂皇的外表下,掩盖的是一颗不愿潜心,又不愿承认的躁动的心,但是不潜心又如何跳出时间碎片化这个无解的怪圈呢?不跳出来又何以得窥这世上真正的大道?将俗念与浮躁如弃敝履一样丢弃,在心中就会辟出一条坦途,通向万物的终极,世间真正的大道,使自己真正达成“虚怀若谷、一死生,齐荣辱。”如此,关于时间碎片化的劳神苦思,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由内心浮躁所构成的世界,本为镜花水月,对于满足欲望的执念让我们遭受蒙蔽,自以为时间被分为碎片,人生不再完整。潜下心来,摆脱浮躁与惘念,时间仍为一个整体,与世间大道一样,等待我们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