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拟行路难读后感】
在那个门第决定仕途的年代,鲍照怀着一腔的热情,却只能“酌酒以自宽”,面对黑暗的官场,他苦于人生不得志,却只能吟出“心非木石岂能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我怜惜地看着鲍照那张抑郁的脸,鲍照啊,你为什么不能身在人丛中,活在人丛外,让自己寻一片净土安心呢?
诚然,能够施展抱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将士们的心中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在老百姓口中是“男儿有志在四方”的期待,然而,当这种理想的追求受到外界因素的阻碍时,我们不如放一放自己的热血,让那颗因怨气而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了安放的地方,与人相交,便能达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心有了安放的地方,才能“笑看窗外云卷云舒”,坦然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心有了安放的地方,才能少些精神折磨,多点沉静的气味。
有人说,这种安心等价于甘于平庸,对成功人士而言,想要的,就必须不停地跋涉,去争取,去流血,那么,请你去问问著名的形象逻辑学教授——金岳霖先生吧。这个被称为“蔑视人类这种动物”的人不仅以学术著称,还因与林徽因的一段真情而打动人心。“英雄难过美人关”,按常理,他应该为自己无法得到林徽因而哀怨,但他没有。金先生能够守住道德,不做非分之想。也许他追求的只是一种美的形式,而无暇其他。而我们呢,或许也应是追求一种理想的形式,即使有再多世俗的人或物的诱惑,也撼不动心灵的根基,我自有一份从容淡定。
纵然我出身贫寒,不能考取功名,但我可以求性情之所适所安,顺兴趣之所近所至,何苦“举杯断绝歌路难”呢?倘若能放下名利,便也能让自己的心越到中心越淡薄,越到边缘越浓厚,做到这样,即使身在人窝里,也能活在人群之外,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
【篇二:陌上少年初识梦】
所有人都说,青春之美就在于梦想,那个让你怀着满腔热血去拼、去闯的梦想,让你再苦再累也要咬牙为之坚持的梦想。
可当高中班主任一脸认真地在报名处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时,我张嘴,又合嘴,什么也说不出。只是迷茫。
我有梦想吗?
我努力地想要给他一个答复,更想给自己一个拼搏的理由。曾经的一幕幕在脑海里闪过:我梦想过追随自由的脚步、浪迹天涯,梦想过手握五彩的画笔、涂涂画画;梦想过怀抱心爱的吉他、遍撒音乐,也梦想过功成名就、飞黄腾达……这些都是我的梦想吗?但心底的声音却清晰地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此不切实际的天真幻想。挖空了记忆,最终,我还是只能支支吾吾地回答:“不……没,不知道……”可心里却翻滚着恐慌。或许,像我这样三分钟热度的人,就不配拥有梦想。随之袭来的便是说不出的沮丧。
而当我把这些心思告诉室友们时,却出乎意料地发现:她们也都在迷茫。
我们从文理分科聊到毕业工作,听到最多的话是“怎么办?”不知道选文还是选理怎么办?选专业怎么办?喜欢的工作不好找怎么办?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怎么办?……她们说:我们不知道奋斗的方向,不知道这样埋头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感觉自己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拼了命地四处乱撞,什么也不知道。
大概只是为了过得好点吧。为了父母的期许,为了自己不会过得太平庸。我们不敢有多伟大的梦想,只希望尽自己所能,凭着自己的力量坦坦荡荡地活着,安定美好地活着。就算不是主角,也要认真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只要青春无悔、人生无憾。
难道这样平凡的要求就不能算是梦想了吗?世界这么大,伟人却只有几个,强求一个伟大光辉的未来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侈,更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一棵果树上最大最甜的果子只有几个,所有人都去摘,难道抢不过别人的就只能守着剩下的果子饿死吗?我们不再是当年那个一提到梦想就昂头高喊“科学家”或“总统”的天真小孩,当我们看到那棵果树,我们会尽力地朝着树顶那颗最大最红的果子攀去,尽管可能会摘不到,也会安心享用那颗果子旁的另一颗,至少也比那些青涩的要好得多。我们不奢望麻雀变凤凰,只要求在机会来临时,我们已经作好足够的准备,可以牢牢抓住机会,发光发热,成就伟大;就算办不到,也会快乐地接受平凡、享受安定。这就是我们的梦想。
原来,梦想一直在身旁,我们一直在路上。
【篇三:妈妈我想对你说】
妈妈我想对您说一件事,可每次话到嘴边都咽了回去,今天我就以文字的方式向您一吐为快吧!
妈妈,我想对你说一声:“谢谢您对我的一份爱心和淳淳教导。但有一件事我仍然记忆犹新,同时也让我羞愧难当。”
那一天,妈妈正在路上接我时。突然朋友扶着我的肩膀骄傲地对我说:“要不要坐我的跑车?”当时,因为我非常地羡慕,所以就爽快地答应了,早就把妈妈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了。兴高采烈的上去,这时妈妈正好看到我的身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顿时面红耳赤。
回到家后,我惊慌失措正想着找个地方安定下来,但却被妈妈发现了,您既没有像以前一样火冒三丈,也没有责怪我,反而紧紧抱住我,我无地自容,不知该说什么好。
妈妈,其实我也应该向您说一句:“对不起,请你原谅我。妈妈,我不应该让您枉费心机,对不起。”
【篇四:所有的幸福都来自内心的安定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在家读了《所有的幸福都来自内心的安定》这本书。读后,我感触良深,我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一个幸福的人。
说实话,在第一遍读完书时,不知是自己没有同样的经历,还是本就十分难懂的原因,我只读懂其中一部分。特别是其中一篇――《我很重要》,确实如文章中所言,我也是从小以“我不重要”的方式活着的,我本来认为哪怕世上少我一人也不会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不是伟人你能名留青史,让大家铭记;我也不是科学家,为人类提供便利;我只是一个‘不重要’的普通人。但是当我认真读完这篇文章,我决定思索一下,思索我这样认为是否正确,结果是――我很重要,我的重要不仅对于我自己还在于我认识的,我触碰的以及所有与我有关系的事物。假如我不存在了多少人会伤心,多少人会叹息,又有多少人会幸灾乐祸。所以我影响着许多人,因此‘我很重要’是对的。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所以让我们也勇敢地对自己说――我很重要。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也自卑过,也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无能。但是自此以后,我不在会自卑,因为我很重要。
由于第一遍并未完全理解,我甚至认为多处有点怪,所以我读了第二遍。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并无任何异处,全因为我以做题的眼睛在看它。这本书全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往事的回忆与深思。它并不是教科书,它只会教给我们如何做人,更简单的说是如何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完美。它还教给我如何幸福,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所有的感觉。书中多处讲到各种感觉以及如何对待,竟然还写到感觉丧失之类,读时我还感到啼笑皆非,认为是无稽之谈,现在仔细想觉得自己不对,作者年纪很大而且见多识广,肯定见识过他人像此之类的问题,只是我还未进入社会罢了。
在以前我认为幸福就是快乐,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有点迷茫,幸福到底是什么?如文中所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但我还是认定自己不幸福,因为父母管得严,一点都不听解释。但是书中《提醒幸福》一篇使我观点改变,‘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这句话让我深深领悟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依然幸福。
我的感受难以言说,只是觉得它对大有裨益,不仅在身体心灵上,还在于未来在社会上。确实,所有的幸福都来自内心的安定。
【篇五:法律在我心中】
法律,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更是国富民强的治国方法。
古人云:“国,无法则乱;民,无法则贫。”是深入到了农村,我们不仅仅能感觉到法制社会的安定,更能体会到法对民众的保护。
如今,你可以看到,农民和商家对驳法院,讨取公道;如今,你可以看到,患者把医院告上法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他们懂法、守法、用法。法,时刻在他们的心中。
然而,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条件改善的今天,在社会的“角落”里,仍躲藏着一批批社会的“垃圾”,他们总是常常玷污着我们的文明社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扰乱社会安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在法律的“缝隙”中,仍还寄生着一群群社会的“蛀虫”,他们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翻开报纸,你会读到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案件告破;打开电视,你会看到一起起悬而未解的“谜底”。当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镇原党委书记朱福忠等一大批震动的案件被法律侦破,犯罪分子伏法归案时,你无不觉得为之振奋,大快人心……
然而,在普法几十年的今天,试问这些人,他们懂法吗?不。那些行贿受贿的人不懂法吗?不。一时冲动的中学生金博为芝麻般的小事而走上了犯罪之路,参与立法的行政高官抵御不了金钱的潮流,沦为阶下囚。难道他们真的不懂法吗?不!他们不仅懂法而且知法,但是他们轻视法的威严,无视法的存在,玩弄法于鼓掌之间,致使受到法律的制裁,跌入罪恶的深渊,葬送自己的自由甚至生命。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法,不在他们心中。普法几十年间,我国法律逐渐完善,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涉及到各行各业。它犹如一张无形的巨网,时时刻刻都在狩猎着我们的违法行为,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我们的一切权利。如果你弃之而不顾,违犯了她,那么你将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你懂法,知法、守法,合理用法,那么她将是你的保护伞,让你一生平安。
法,不仅要普照我们的生活,更要璀璨于我们心中。从古至今,有多少清正廉洁的形象印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公于民,铁面无私的包拯忍痛斩亲侄,在他的心中是律法……之所以他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正是因为他们懂得用法、维法、深知法的无私,明白法的公正,领悟法的真谛。
哲理学家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振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法则。”
是啊!让法在我心中,在你心中,在大家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