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琵琶语的作文

【篇一:宛如一首歌】

一首歌,慷慨激昂,可以唱出万千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决心。一首歌,如泣如诉,能够道出天下有情人化蝶厮守的悲情。一首歌,壮丽雄奇,可以展现祖国万里江山的广袤秀丽;一首歌,百转千回,亦能够记录学子求学之路的点点滴滴。

《彩云追月》

早晨,天边才泛起淡淡白光,太阳也才来得及投出点点红霞映在东方灰暗的天空,校园中便传来朗朗书声,其间夹杂着老师激情的呼吁:“年轻人要有朝气,大清早的,都给放开声音读。”于是书声更加高涨,一阵高过一阵,不觉间太阳已跃出天际,向灰暗的大地洒出光明,温暖世界也温暖我们的心。一天忙碌的学习生活就此开始。黑板上先是语文老师留下的行云流水般的漂亮字迹,接着变脸成复杂神奇的几何图案,再变成错落有致的英语单词,奥妙无穷的化学方程式……一天下来,讲台上盒子里的粉笔已消失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脑海中等待消化的新知识。每一天的生活都大底如是,如一曲轻快活泼的《彩云追月》,这正是学习的主旋律,繁忙而充实。

《琵琶语》

若是将学习生活比作一首轻快的乐曲,那么周末便如同一首婉转抒情的《琵琶语》了。结束了作业,就可以收拾一下心情,放松一下啦。挟上一本书,搬起一张椅,倚在门边,静看那多彩的春日美景:门边的杉树枝叶重绿,片片树叶间洒下点点阳光;树丛中鸟鸣声阵阵,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草儿也从土中探出脑袋,在风中向人们招手。沉浸在这样的景致之中,顿觉心中平静而悠然,翻上爱看的书,沉醉其中,何其惬意。周末,就如船只在港口停泊,不是终结,而是为下一次出航准备。

《十面埋伏》

暴风雨前是最宁静的。临近考试,同学们往日的轻松转变成紧张与严肃,凝重压抑一如上战场,教室中也只闻得沙沙的写字声以及老师的讲课声。为了证明一年的付出有收获,同学们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整理着自己的记忆,努力着,拼搏着……

考场上一片宁静,针落可闻,但这一片宁静中却潜藏着一片热烈的氛围,一支支笔在同学们手中快速地划动着纸面,带出一片沙沙声,肆意挥洒出同学们一年的热情与激昂。笔头飞扬间,好似一个个身经百战之士为了胜利挥剑杀敌,忘记生死,带着一种豪情与勇气,让观者也不由紧张起来。只听老师的一声“收卷”,考场上的氛围随之一变,恍若平静的湖面中溅入了一个石子,立刻波动起来。一张张试卷交上,带着同学们的期待与紧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画下句号。

【篇二:古筝陪我度暑假】

我家的书房里,有一台典雅而高贵的乐器,从看到它的第一眼开始,我便喜欢上了它。绿色的弦和白色的弦好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向我招手。光滑的琴弦,清脆的声音,还有那优美的旋律,更是让我惊喜不已。它,就是我心爱的古筝!这个暑假,便是它陪我度过:几多汗水甚至泪水,几多欢乐与收获,真可谓是百感交集啊!

为了学习古筝,我错过了去旅游的大好时机,顶烈日,迎风雨,每天骑自行车在家与学校之间往返。我舍弃了和好朋友们玩耍的机会,每天坐在书房练琴,直到汗湿衣袖,手指发木,夜色四起,虫声撩人。

我想过放弃!艰难的识谱听谱,枯燥无味的音符,僵硬不和谐的手型。一个指法、一个音符、一首曲子,都要几十遍上百遍的练习。就那21弦,要丁丁当当弹出像样的音乐来,真是难啊!其中滋味只有自己去品尝。可一想到表演时那种兴奋与自豪,我便又会集中精力地坐到古筝前,即便手指上全都是水泡,汗水落在琴身上,我也咬着牙不停的弹着。经过坚持练习,我的手型也不再那么僵硬了。在有了一些指法基础后,我学会了一些曲子,弹古筝也不再那么乏味了。如果有人问我:“你整天这样弹呀弹,就不觉得累吗?”我会这样回答:“累,怎么不累呀?但苦中有乐嘛!”

为了指法更加灵活,动作更加优美协调,乐曲弹得更加动听,我经常上网搜索视频,学习老师是怎样弹的。老师们纯熟优美的演奏技巧,对所弹曲子的深入理解,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古筝弹好!

就这样,一有空闲,我都会义无返顾地走到窗前,坐在琴旁,戴好指甲,抬起手臂,用灵巧的指尖拨动着琴弦,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便在小屋中回荡开来。在《琵琶语》凄清委婉缠绵幽雅的乐曲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忧伤而又神秘的世界,去感悟昭君出塞的无尽悲苦;在悠扬如歌恬静欢快的《渔舟唱晚》中,我看到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在《战台风》紧张激烈、气势磅礴的乐曲中,我感受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时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弹古筝,让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弹古筝,让我的暑假生活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和无限的快乐。

真的,岁月如歌啊!古筝陪我度暑假,欢乐多又多!

【篇三:与音乐一起走过的日子】

也许,是天生就与音乐有些缘分吧,我对音乐,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受,我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系……

自记事起,在我的记忆中,就离不开音乐。一听到令我满意的“调调”,便会“舞兮蹈兮”,口中煞有介事地咿咿呀呀,即使大人们捧腹大笑,也丝毫不受干扰,依旧“自我陶醉”。

长大了,成熟了,对音乐的感情却更浓了,对音乐的理解也更深了。

五年级,还是一个少不更事,心中简单纯洁,天真烂漫的小丫头,头一遭听到《春之声》这样一首令成年人都莫测高深的曲子,竟感受到这般的舒畅、欢愉。在音乐中,我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闻到了碧草的青涩,泥土的湿润与野花的芬芳,听到了各种鸟儿在枝叶间婉转、悠扬、清脆、低吟浅唱的欢歌,伴着落叶那忧伤、留恋、缠绵、令生命动容的绝响,奏出世间最美的天籁。还有那明媚的阳光,钻过树叶间的缝隙,碎碎的一片,投到大地上,投到厚厚的落叶上,投到茸茸的青苔上。空气中有淡淡的雾。整个树林就像一杯不浓不淡的下午茶,荡着一缕清香。一切都那么温暖,那么安详,那么静谧,那么美……

后来,陆续听到了二胡曲《赛马》,琵琶曲《阳春白雪》等,不仅能体会到作者的心境,悟出曲意,朦胧中,还隐约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那么熟悉,就像曾见过不止一面的一个人,很久很久以后,又偶然见到了他或她的感觉。但,我从未听过。日后,方知此曲乃为我“胎教”时的曲子。想来,冥冥之中,我与音乐竟如此有缘,这也难怪为何我独爱音乐,不喜歌曲了。因为最美的歌是没有词语能演绎出来的。

一晃,几年过去了,当初那个不谙世事的小丫头,如今已上初二,对音乐依旧那么热爱。有一首乐曲《夜莺》,清越的曲调,令我震撼。还有林海的《琵琶语》,像一位从李清照的《漱玉词》中走出来的女子,清秀、淡雅,又像纳兰容若的《木兰辞》中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百转千回,韵味悠长。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我最爱的乐曲有两首。其实,只要你用心去听,世间万声都是天籁,都是至美。

在与音乐一起走过的日子,我得到了许多别人所得不到的东西,也许是一点感悟,也许是一次顿悟。它有形而无形,可见亦不可见,但对我来说,没有它,人生便寡然无味。音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每一个音符,都超越灵魂;每一段旋律,都是天堂;每一首乐曲,都是永恒。

【篇四:琵琶语】

嘘,听,琵琶在说话。

——题记

她,不如小提琴音色纯净,不如大提琴音色浑厚,也不如吉他音色浪漫。她有的,是古典和悠扬。她清秀典雅的音色,是华夏人民几千年来滔滔神思的传承,与不朽智慧的结晶。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它写下赞歌,她就是西洋弹拨乐器的先祖,琵琶。

你听见琵琶的次数有听见吉他的次数多吗?平心而论,大多数人都会说,那肯定没有,琵琶那是古时候的玩意儿,都老掉牙了,现在谁还玩这个?确实,琵琶这个乐器,经过时间的洗涤,已经布满了尘埃。现在流行的,是琵琶的“后辈”们。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又比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的吉他,可比当时的琵琶流行多了。

琵琶,是有灵性的乐器。她其实像《琵琶语》这首曲子一般,是会说话的。可是,这般有灵性的琵琶真的就这样甘愿被尘埃埋没吗?答案可能还不确定,因为这要看我们后人的选择。我们的老祖先将能够弹奏出这么美妙乐声的乐器流传给我们,这美妙的乐器也在繁盛之时被外国人学了去。到了如今,我们却让她沉默着,去拥戴她的“后辈”。这不是我们的老祖先想要看到的,同样也不是琵琶她自己想要看到的。

其实,这琵琶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你们还记得吗?中国,是唯一仅存的古文明帝国,到今天还依然强盛的民族。从秦朝说起,秦始皇一统六国,在当时中国不是世界第一吗?接着是汉朝,在汉武大帝的统治下,中国不是世界第一吗?大唐盛世,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不是中国人的世界第一,它是人类史上最强大的一个时期,不是吗?宋朝在当时,光首都就有人口150万人,同一时期,古罗马才八万人的人口。宋朝,不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吗?而到了清朝,中国人开始骄傲,乾隆帝做了一个决定,也就是历史上讲的“闭关锁国”。这样持续了六十年,中国的国门就被敲开了。英法联军五六千人,对抗我军最精锐的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结果,三万人全军覆没,敌方,只折损了五个人而已!为什么?敌方那的是枪支大炮,我们,骑的是马,拿的是刀。若是拿三万人拿的是和敌方一样的枪炮,中国一定还是那个时候的,世界第一。

她们,都无声地在诉说着自己的事迹,她们希望有人能够擦去覆盖着的灰尘,让她们能够重新以闪耀的一面站出来。

她,不如提琴音色的纯净与浑厚,不如吉他音色的浪漫。但是,她会说话,她的名字,叫做琵琶。同时,她也是一个小小的中国。

热门推荐
1守着花田守着心
2大自然与我
3最柔软的遇见
4生命的意义
5奇怪的表弟
6四季
7魔方高手
8想起这件事,我就惭愧
9因为有了期盼
10想家的日子
11晒出的幸福
12牛鱼嘴生态游记
13太空想象作文
14
15秋天的歌
16新学期的我作文
17生活的美丽
18春天真美
19张北草原天路
20我尊敬的人
21文明素养
22乐于助人的我
23名字的故事
24心爱的笔袋
25有趣的乡村生活
26春天的作文
27斗兽棋
28遗失的父爱
29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30参观红苹果幼儿园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