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负数的作文

【篇一:挥挥手,出发】

粗心、大意、马虎是我致命的弱点,这些弱点使我多次在离成功仅剩一步之遥的地方栽了跟头。

那天,放学回到家后,哥哥问我考得咋样,“94分!”我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没有得到想象中哥哥的夸奖,而是一句平淡至极的话,“把卷子拿出来!”顿时,我就有些生气,“难道这样的成绩你还不够满意吗?”在心中,我这样问道。

“后面那道题又不是很难,前面那道题都做对了,这道怎么就不会了?还有,前面那道填空题你怎么能把负数的负写错了?你脑子长哪去了?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搞的……”看了试卷后,哥哥用有些生气的语气指点着说。

听着哥哥的指责,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知道,我让哥哥失望了。我考的已经不错了,为什么哥哥不但没有夸我一句,还批评我呢?委屈在我心里蔓延。同时,我也恨透了马虎,因为马虎,我没有得满分。这次教训,使我记住了粗心带来的后果。

从这以后,虽然有时我也会犯小错误,但已经很少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彻底地对粗心大意说拜拜。

年少的我们,也曾因为一些事而哭过、笑过、沮丧过、勇敢过,现在,我要向那些不好的曾经,挥挥手,说一声再见。因为,我看到成功正在向我招手,我要向成功出发。

【篇二:别人家的孩子】

世界上有一种十全十美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有别人家的孩子,爸妈总是把我与他们做比较。爸妈常常这样说:“你看看人家宇欢在《中山小语》上都发表好几篇作文了,就连马智宇也发表了,我怎么没有在上边看见你啊?”“你看看你这张卷子,考这么点分,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看人家考的分多多啊!”……这些话总是或深或浅地伤害着我的自尊心。

在爸妈的眼里,我与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形成强烈反差,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正数,我永远是负数,永远成不了爸妈嘴里的“好孩子”。

有一次期末考试,我的数学成绩考得不理想了,只好伤心地回家。我刚踏进屋子,妈妈就问:“这次数学考了多少分啊?”我支支吾吾地说:“7……77分。”妈妈一听,脸色立马由晴转阴,对我吼道:“你怎么考这么点分啊?平常就给你说,不会的就问老师,你问过老师吗?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别人怎么考九十多分?”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只好回屋写作业。回到屋子里,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眼泪开始不听话地流下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妈妈这么喜欢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有时候,我考了高分,妈妈还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妈,我数学考了九十八分!”我兴高采烈地说,心想:这回,老妈可得夸夸我了!可是,迎接我的不是表扬,而是批评。“这么简单,你才考九十八分,别人怎么考满分?”顿时,我高兴的心情消失了,换来的是下雨般的心情。

我不明白:为什么在父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总比自己家的孩子优秀,我就那么差吗?难道我就没有优点吗?

【篇三:人海中遇见你】

远在异地求学的我,因为有她的陪伴才没有感到孤独。

已记不清已经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有两个人并肩卧在同一张床上,借着白炽灯苍白的光,奋笔疾书。

“写完了吗?”伴随着长长的哈欠,一个甜美的声音在我耳边响了起来。

“还没。不好意思,又让你和我一起熬夜了。”对方只是笑着耸耸肩,随即露出一种要开始第二轮与“瞌睡魔”的战斗的姿势。我拿她没办法,便敷衍了几句就让她睡觉了。等听到她均匀的呼吸声时,我才开始了我的工作——做作业。

熬夜补作业的原因很简单——这几天我都在医院和学校之间奔走,甚至待在医院的时间比待在学校的时间还要长——脚上有伤,不得不天天去换药。结果就是——作业完成不了。

就在我为了完成作业而抓耳挠腮的时候,她——小雅,出现在了我的身边。

每一个晚自习,她都坐在我的旁边,把老师讲的知识又给我讲一遍,并且她为了给我讲明白,把一些难理解的专业语句讲得有趣极了。比如:把“数可以分为正数、零和负数”改为“数有三个孩子,大的叫‘正数’,小的叫‘负数’,排在中间的是‘零’”。她的这种方法令我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就是在无数星星挂满天空、城市在喧闹声中进入梦乡时,我们还得熬夜“加班”的原因。

夜,更深了。均匀的呼吸声盘旋在耳畔。

不知怎的,头变的昏昏沉沉的。但我顾不上这么多,继续“埋头苦战”。

当清晨的第一束光洒在床上时,我才慢悠悠地把自己撑起来,带着浓浓的倦意。头变得更沉了,但又说不上原因。这时,她来到我身边,开玩笑道:“怎么起得这么晚啊?看起来现在也在会周公呢!”我扯了扯嘴角,正准备说话,就觉得口干得厉害,声音也沙哑着。她见状摸了摸我的额头,面露难色地说:“你怎么烧成这样啊!来,穿好衣服。我叠被子。咱们得赶紧去医务室……”他还在不停地说着,我像个小木偶被她摆置着,心里暖暖的。

在特护室里待了一天多,我担心功课落下,就急不可耐的回归校园生活了。迈进教室的那一刻,小雅先是一愣,然后飞奔过来紧紧地抱住了我。

我,笑了。

【篇四:难忘的一学期】

光阴似箭,短暂的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在这学期中我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情、懂得了道理……

现在回想开学时的场景,好像刚发生不久,一切历历在目。在这学期,我知道了正负数、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加深了对复式统计图的理解。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变得更加仔细。经过了一学期的努力,我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另我自豪。老师说,一年级是一个阶梯,要适应学习环境,三年级也是一个阶梯,学习的更难。而我现在的五年级,就是最难跨的一步,只要过了五年级,在六年级甚至初中你的学习也不太会有压力。所以一定要在五年级好好学!

刚刚步入校园学习就像刚刚开始织一张网,随着年级越来越高,我们的网织的越来越大,到最后我织得这张网会把我学到的知识紧紧包围住,用在我的现实生活中。

现在一学期马上过去了,希望我们在这学期的努力,全部发挥在这次考试中,希望大家都能考到一个好的成绩!

【篇五:数学课上一幕】

“啪”的一声,一个同学吃了老师的竹鞭炒肉——手板。

这是一堂数学课,数学老师走上讲台,讲台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老师表情严肃,我们都意识到暴风雨即将来临来。突然老师叫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问他:“-4×3×5的结果是正数还是负数?”那个同学小声的回答“是负数!”这时老师拎着教鞭,脸上乌云弥漫,三步并成两步的向这位同学走去,嘴里用生硬的语言说:“你再说一遍!”那个同学见事情不对头,立马“翻供”说:“正数”老师的脸刹时就成了铁青色,说起了他惯用的经典台词:“伸手”“啪”老师请那个同学吃了一片“竹鞭炒肉”,“叫你见风驶舵”,我的心里还在发憷,心想:“可千万别叫到我啊!……”可我的这个想法刚一生出就被扼杀在摇篮里,老师一个华丽转身,随口就叫到我的名字,我胆怯地站了起来,老师问:“一个长方体长、宽都是a,高是b,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当a=2,b=5时它的表面积是多少?”我怯生生小声嗫嚅着“2a2+4ab,当a=2,b=5时,2a2+4ab=2×22+4×2×5=……48!”此刻教室里如死神降临一般沉静、压抑,听不到一点声响。我疑惑的抬起头,看见了老师仍旧严肃的神情,这让我有点小紧张,眼神一直在他的脸上小心的扫描着,老师见我犹豫不决,眼睛死死地盯着我,教鞭在老师的手中也趾高气扬的来回转动着,我又把题在脑中快速过了一遍,然后做出肯定的点头,教鞭终于败下阵去,老师的的脸色也明显缓和了许多,接着意味深长的说:“坐”,倍受煎熬的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接下来接二连三的提问了几个同学,雷电和乌云在教室上空纵横交错。

啊!这节数学课终于结束了,有些同学的表情十分坦然,剩下的那些同学则是可怜巴巴的看着自己通红的手,而老师呢?则是与别的老师分享教学经验呢!

【篇六:我的朋友】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便是刘泰然。

首先,说一下他的名字,他的姓为刘,名是因为他父母希望如同泰山一样沉得住气,不急不躁。

他长得也十分帅气。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适中的鼻子,一张大嘴巴,加上一头乌黑的短发就构成了他。他平时爱穿一件黑色的衣服。他说:“这是因为我认为黑色十分酷”。

他平时十分爱为同学排忧解难。记得有一次,我去他家玩。趁他上厕所之余,我拿起了一本他放在床头柜上的数学书。刚翻开一页,一道难题便映入我的眼帘——30-45+25=?我抓头挠耳想了好半天,这道题难不成有负数?不会吧!当时并没有学负数呀!等他回来的时候,我便向他请教。他说:“我做这道题时,编了个小故事:一天,我拿了30元去买一个45元的变形金刚,钱肯定是不够的。我突然想起你欠我25块钱,我便让你还我。我的30块钱加上你欠我的25块钱可以买一个变形金刚了吧?!”我这才恍然大悟,可以先加25元。

他有时也搞一些恶作剧。去年春节时,他在他奶奶家拿来许多鞭炮。见我来了,便拿出鞭炮“款侍”我。我们玩了好久。感觉没意思,他看见东边过来个人,他灵机一动找了些土埋了个爆炸时间立点火时间长的一个鞭炮。他刚一点火,对我说:“快躲起来,别让人看见。”我们刚一躲起来,只听“噼里啪啦”几声过后,那人喊道:“吓死我了!是谁放的炮?”我们忍住笑声,害怕他听见。

这便是他,你喜欢他吗?如果喜欢他,赶紧和他交朋友吧!他总是来者不拒。

【篇七:描写人物】

《给我影响最大的人》

古今中外,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都令我们崇敬和仰慕,他们的思想言行会给我们很大影响。其中,给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袁隆平。

想必你一定对这个人了解不少,没错,他就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拓者,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

和许多科学家一样,袁隆平小的时候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脑子灵光,喜欢思考,喜欢问问题。在家的时候,他老是缠着父母问这问那,在学校里更是问题一大串,简直是个“问题袋子。”有时候问题太难,把父母和老师都难住了,但是他这种爱问问题的热情一直没有减退过。

1942年的秋天,袁隆平升到了初中,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学校开始使用新的课本,增加和改变了许多科目,这样就有了一大堆的概念、定理、公式,老师让同学们把这些东西都背熟,同学们只好抱着书本背,但是袁隆平讨厌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他往往先把公理、定理的内容先理解一遍,然后再试着背诵,这样不仅速度快,而且还能掌握这些定理的真正内涵。

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到“有理数”这一章,告诉同学们一条法则:负负得正。老师怕同学们不理解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但袁隆平还是不能理解,就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老师说:“你们只要牢牢记住它就可以了。”“但是,我们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啊!”

袁隆平咕哝了一句,因为老师的答案并不能让他满意。既然老师不讲,那就自己琢磨吧。在这样的学习中,袁隆平获得了无穷乐趣。

凭着这股爱提问、爱钻研的劲,袁隆平在学习上越来越进步,在科学的大道上越走越远,最终成就了他一代科学大师的地位。

他的好奇心、爱思考、爱问问题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不得不学习思考与钻研,我深深感受到学习离不开袁隆平的精神。

热门推荐
1战胜困难的路上洒满阳光
2学骑自行车
3挫折请勇敢面对
4母爱
5来之不易的幸福
6什么改变了我
7读《鲁滨逊漂游记》有感
8天空的三个孩子
9我的绿色家园梦
10小狗多多
11偶尔停下来
12家乡的趣事
13语文期末考试作文
14中秋赏月
15精彩的运动会
16初中这就是我作文
17那味道缕缕温情
18铸剑读后感
19期末考试
20初心
21她不是我
22春节的美食小学生作文
23舞蹈家蒲公英
24我最喜爱的小闹钟
25社区的傍晚
26与自己竞争
27父爱一生的幸福
28我们这一班
29未来的房子
30秋天的树叶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