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辛德勒的作文

【篇一:厄运的镜子】

培根曾有言曰:“幸运的好处令人向往,厄运的好处令人惊奇。”这句话的意思当然不是所谓的厄运本身是有好处的。厄运本事虽厄,却能带来心灵上的益处。

没有厄运,也就没有幸运,正如老子所说的“祸福相依”。幸运就像是人对命运的借贷,总有要归还的时刻,因为过度地幸运常常(尽管并非总是)使人陷入堕落;厄运却非如此,它是一份人生对命运的储蓄。在厄运中,人们往往会被拿走些什么,但一定会在其他的方面得到归还,就像义工和义举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报偿一样。

厄运与苦难中的人们,往往比幸运的人们更加睿智的清醒,也往往更能把握自己的那一份幸运。不知大家是否看过《当幸运之神敲门的时候》这部电影,主人公出身于社会的底层,居无定所,每天都需要早早来到教堂前排队,才能为自己和儿子争取到晚上休息的一个位置。但是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住了幸运,找到工作,也给影片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纵观历史我们也可发现,往往重大事件都是在逆境中完成,如《简·爱》的创作,青霉素的发现,《周易》的著作等等。一旦到了顺境,人们便沉溺于自己安乐的生活,再也无心专注于某样事物了。

厄运更像是一面镜子。它洗去人们表面的浮华,映照出人的内心,使人的心灵更加澄澈透明,而表露出“本我”的姿态。如同辛德勒的故事一样,他开始时的生活是投机、金钱……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本和巧妙的人际关系运作为自己赢得大量的财富。而在见到犹太民族的苦难之后,这个左右逢源、大发战争财的资本家却选择散尽家财,救助了1000余名犹太难民。许多人在看完电影后深受触动,认为辛德勒的转变实在不易;但我要说,辛德勒本人没有变,他原本就是如此,只是困难与苦痛的镜子展示了他的本心。

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所以,祈祷幸运,辟除灾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令人不能理解的是人们在赞美幸运的同时贬斥厄运,仿佛它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一般,着实委屈。命运的发生永远无法控制,但我们仍旧可以手握一面厄运的镜子,并且抓住自己的幸运。

【篇二:情有独钟作文】

【篇一:情有独钟作文】

爱恨情仇的交织,携卷着光影的缠绵踯躅,与方寸间折射世态炎凉,喃喃的梦呓,抑或是历经荆棘的泰然自若。于世,正如村上春树所言“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一般,我于电影,情有独钟矣。

正如那部戛纳电影中说的“是的,我们需要幻想”,这种幻想在意识流中逐流而上又逆潜着人情世故,渐渐被打上“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马赛克,徜徉在物欲肆溢的当下,称为电影。它或是觥筹交错后的怅然若失,又或是上世纪香港后现代生活的折射,更多的则为在郁郁不得志后的奋然一搏。

钟情于斯皮尔伯格对于逝去的时光的严谨态度,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位拯救了成百上千的犹太人的奥斯卡·辛德勒被绘上了放浪不羁的色彩,黑白的格调里满目疮痍的犹太人拖着聪颖民族的最后一束力量在纳粹尽失人性的屠杀下屏住呼吸苟延残喘的爬行着。一个民族在奥斯维辛中泯灭,却又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重生。

钟情于郁郁不得志后的跃然一搏,又钟情于登峰造极的淡然自若。《阿甘正传》中阿甘奋进十足的奔跑和“傻子式”的笃定,让他的人生从鄙薄到坚强自立。《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于千钧一发时逃离了体制化的监狱,终究在芝华塔尼欧的沙滩与瑞德相拥而笑。而那位

流转停泊与辗转的1900,在《海上钢琴师》中难以忘怀的海洋上的踱往而对于着陆置若罔闻的态度,至今在我脑海中仍不肯散去。

钟情于《重庆森林》中无法倾诉却又无关痛痒的青春,没有纷繁复杂的剧情,一盒永远停留的过期的凤梨罐头,安放着永不过期的青春温度。格特鲁格·斯泰因所谓“迷惘的一代”牵制着我们,于是便有了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忧伤到自我麻木,可青春依然是首夹杂着摇滚意味的安魂曲。那些光影由城际的穿梭开始,穿越陆地和海洋,不管时差和温差,都不费思量,残酷的光影故事似乎比平淡无奇的挣扎更迷人。

丝光淡影间,我对光影情有独钟,这是物欲泅渡不来的情怀,藏匿在司汤达的墓志铭下,摇曳在华兹华斯的诗中,斑驳着文森特的光怪陆离,包囿着社会、人物与一个有开始无结局的故事,电影的聒噪只是肤浅的亵渎,这是一种思潮在流年中的涌动,是唤醒眠体的生物钟。在微弱欲坠的夜晚,浅吟低唱“情有独钟”。

【篇二:情有独钟作文】

夜夜等待,那一抹抹,轻灵的降临。

或许是因为从小就很宅,或许是因为生来双眼就畏惧强光,又或许,是因为自记事起对夜晚就有比对昼间更深的依赖。万千世界,各种光芒穿插点缀;可是我独独爱着它,爱着名为“月光”的那一样。

月,光。两个好听的字眼,念起来就如同古铜色的音符在舌尖上淌过似的。

它的色彩,我好爱。“皎洁”是对它色彩特点的最好概括,不管是人们常用来形容的银白色,还是文学作品中少见的青白色,又抑或是我所偏向的透明,每一个每一个,都那么干净。干净得没有一点杂质,澄澈清爽,落在窗下的瓷砖地板上,如一汪水似的。这水细细看着,有一份浅浅清辉,一份如晕的幽深,常常让我联想到远古时期奇丽峡谷中的碧潭,那潭下,也必定沉着这么一捧恬静迷蒙如雾的水吧?难以形容的明净色彩,只是注视着也营造心情一瞬的洁白。

有意关掉台灯,单只让月光浮在书页上。这行为也许显出些矫情,可是既然顺自己的喜欢与否而定,能更贴切的接近也就随意了。晴天的阳光总留给我一种毛茸茸也暖融融的触感,而月光则不然。巴金面对圆月,只觉冷光扑面;我沐浴薄薄的月光,也感到那种滑滑的凉意。月光在任何季节,都是凉凉的,在夏季自然送来一份清爽宜人,像是给闷热罩上了件冰衣;春天是浮躁的季节,可是夜间浓浓的浮躁也因月光它而梦归安宁。秋冬,呈现一派萧瑟枯败,但在这样的氛围中,月光才更明白的体现本质的性情——清高,孤寂,纯洁,默然。本已是寒气逼人的冷夜,又给它,笼上了这么浓厚一层的寂寞。内心很沉静,很平和,也许还有一点由当时心境引起的酸楚。人在这种气氛下总带上敏感夹杂的浪漫,即使少年不识愁滋味,凉意袭人下也难免联想到,那些充盈怀旧气息的曾经。

懒懒的坐在窗下,让抹抹清凉在身上流淌,淌出模模糊糊的陈旧与独特,像被一滴水珠溅湿后浸开的水墨色字迹,看不分明。宁谧的月光使得我感性泛滥成灾的情绪中也不经意的生成了理性。仰首深望,不由得从唇角荡开盈盈如清泉般的不自知的笑意。

静夜无声,有的只是一丛一丛浴凉的安然,晕在水墨处,流转清灵。垂下眼睛我轻轻合起手掌,让自己情有独钟的月光,绽放指尖。

【篇三:丧钟为谁而鸣】

李世石曾在围棋比赛中被阿尔法打败,这这一度引起全球人类的心里恐慌――人工智能夺取人类文明科技的结晶,成为人类物种的无线延伸。然而人类更深层次的恐惧,乃是来源于人类大脑对未来的预感:不愈几代,人就潜移默化地实现了自身的人机合体,计算机一样机械的思维方式自然地剥夺了几千年演化出的价值观和同情心,人性在绝对理性思维的压迫下最终沦丧殆尽。

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中,写下一位在囚室中接受着毫无止境的精神压迫的犹太人,如何在虚拟的象棋世界中,成就高超的棋艺,但丧失了常人的精神规律。这反应着纳粹无形的精神暴力,将人的思维一把推向机械的深渊。

当然,现代社会不仅是思维禁锢,更有价值观乃至最普通的同情心的沦丧,说到底,就是人性在发展的种种变故后,以万劫不复为终结。我们早已在《骆驼祥子》中领略到了时事淆乱、人心冷暖,我们虽是局外人,心灵却随之命运激越而颠沛流离。那俊朗勤恳的青年在厄运一次又一次的鞭打下,枯竭了血泪,撕裂了筋骨,折断了脊梁,最终心成槁木,任由内心的兽性,身心的倦怠将自己无尽吞噬。而我们自己,其实不也是经受着社会舆论的打压,价值观的洗脑,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无刻不是戴着镣铐匍匐?我们就这样,坦然接受所谓像样的、符合时代的命运,从而像流水线运作一般塑造出毫无人性可言的自我?自我小我融入时代翻滚着的暗流,因而也不再具有自我,二十那个被标榜为“信息时代”大潮中的沙砾,甚至渣滓。

然而反躬自省,为何我们要被时代浪潮裹挟呢?为何我们不能像《死亡诗社》的基廷老师,跳上讲台,用诗意的眼光打量这本应斑斓的世界,以高亢之姿呼喊出对时代的愤懑?

想当年纳粹屠戮种族,那铰链、锉刀、毒气室留在历史上的伤口血痕犹在,价值观被民族主义冲刷,同情心被二战的恐怖抹去,人性于硝烟战火中焚烧成灰烬,这一切,都历历在目。历史的熊熊火光映在我们惊恐的瞳仁中,丧钟无时无刻不在鸣响,当它低沉的声音萦绕耳畔,谁又知道那不是为我们而鸣?

鲁迅在《铸剑》中曾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总是生年不满百,亦当常怀于岁忧。写给我们以启迪:要常怀于岁忧,切不可任由时代、世界掌控我们的思想,切不可抛却人类至今仍引以为傲的价值观和同情心,沦为毫无忧患意识、毫无情感的机器。我们要纵身跃出那惊涛骇浪,毫不畏惧舆论如波涛怒立,坚守看似脆弱实则坚若磐石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单》中,犹太幸存者子女向辛德勒石碑上郑重地当上石头,这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倘若辛德勒没有在女孩身上的一抹赤色中受到心灵的震撼,灵魂随之颤抖,恐怕被战争控制意志的他会沦为从乱世捞益的机器,恐怕犹太人至今杳然无存。如今,墓园苍柏仍郁郁青青,犹太种族仍在世界的一隅繁衍生息,这都是人性的胜利啊!

“过去的不能过去,”那残酷惨痛的历史,深深烙印在人类的记忆中,纵使白驹仍过隙,光阴仍似箭,也无法抹去无法淡忘。然而信息化的思维竟将这些视为旁门左道,将历史的痕迹作为文档收录,多么荒唐可笑。我仿佛预见人最终在高度机器化的心灵中走向崩溃,走向覆灭,他们最终以程式孤独茫然地写冗长的悼亡词,昭示着他们对历史的冷眼旁观!

因此,最后我想说:常怀于岁忧吧,人类,否则,丧钟终将鸣响!

【篇四:迷宫】

世上本没有绝望,只因为有了那一线渴望而不可及的希望,才诞生了绝望。迷宫正是这绝望的极致体现。

古希腊神话似乎尤为喜爱迷宫,英雄,走不出来的死亡迷宫,其内又暗藏杀机与希望,这么完美的套路哪怕用上成百上千次也不会奇怪吧?每一个走进迷宫的英雄,就仿佛走进了智力与力量的双重绝境,每一步都在别人的算计里。而每当走出的那一刻,反派就绝望了,人们又重获希望。一座迷宫,就是一个绝境。还记得神话一对父子进入迷宫,濒死之际,灵光一现,用天上落下的羽毛沾成飞向蓝天的翅膀,飞出了人生的绝境。他们的身体正在受难,而走出心灵困局就是他们飞向蓝天重获新生的钥匙。

而与之相反,一旦心灵陷入了迷宫,外在条件再优越也会渐渐成为催命的毒药。汉末三国时代,董卓自西凉起势,一身好武艺,麾下西凉兵天下难逢敌手,要是一直保持野心与理智,天下早就一统了。再比如袁绍,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满天下,手中四大州郡个个富可敌国,这么好的一手牌却被袁绍这个“臭棋篓子”送了人。他们二人外部条件可谓优越,却未能一统天下,究其根本,问题出自了他们的心上。入主长安,董卓衣宿龙床,手下兵匪一家,上下均贪图中原的物质享受,走进了一座纸醉金迷的迷宫中,袁绍也是如此。当他们的心被迷宫囚禁,双眼就不再清楚地看到天下大势,就不能再正确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样的,西方物理学家牛顿早年出版了大量经典理论书籍,晚年却从一个唯科学论者走向了宗教神学。这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是他们都没有认清自己已经走入了歧途,一直让心在迷宫打转,他们虽然身体上完好,但是其实心灵早已陷了绝境。只有走出去,才能再一次看清自己的面貌,才能再次发现人生的正确道路。

那么,走出迷宫,成为英雄,需要什么才能够做到呢?有人说,进了迷宫,一只手搭在一面墙上,一直走下去,肯定会走到出口。而我们想要找到这面墙,可不简单,可也不难。《辛德勒名单》中主角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护送一批又一批人逃出法西斯的魔掌,为什么他甘愿以身犯险?是因为对正义的坚守。正是因为坚守信念,辛德勒与德国法西斯虚与委蛇。正是因为坚守信念,张海迪走出了阴云,走向了幸福的生活;正是因为坚守信念,我们才能手按墙壁,走出属于自己的坦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生没有绝境,只有心灵的迷宫,手按墙壁,坚守信念,走出心灵的绝境,人生的道路还很长。

【篇五:《辛德勒的名单》观影感】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辛德勒的名单》小提琴曲,会看到犹太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深情演绎的视频,他完美的技巧将乐曲中的哀怨表现得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让人们心灵受到触动,体会到二战中犹太人的凄凉心境。伴随着影片的伤感旋律,我看完了《辛德勒的名单》,整部3小时15分钟的电影,大半时间我都在流泪,人物和故事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故事背景是70年前纳粹发动的那场可怕的屠杀,辛德勒这名德国商人对犹太人的拯救,显示出残酷战争中人性的高贵。

小时候我爱看一本绘本叫《没有记性的玛明》,尤其欣赏主人公玛明。玛明的记性不好,记不住很多事情,记不住他人的不友好,他因此过得快乐而平静,他的平和宽容改变了大家,人人都愿意和他在一起。妈妈曾和我讨论:“如果记性像玛明那么差,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当时我的回答非常肯定:“那该多好啊,每天记不住悲伤的、阴郁的、不快乐的事情,这样就没有烦恼、忧愁和不快乐了。”

看完《辛德勒的名单》我对记忆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是犹太人,犹太人富有经商头脑,重视教育,在各个时代都英才辈出。他们历经苦难,颠沛流离,仍然努力保持传统、珍视历史,苦难的记忆成为他们的宝贵财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斯皮尔伯格的这部电影不只是一份名单,一个故事,更是一种记忆,代表人类的理性和自我反思的勇气。

我想,记忆是有价值的,它让人记住欢乐的场景,生命中的美好时光,更让人记住发生在国家、民族历史的悲伤时刻。我家附近有一个淞沪抗战英雄纪念坊,每到与抗战有关的纪念日,有心人会放上鲜花,纪念这些逝去的英烈。如果每个人只记得眼前自己的小幸福,不愿意记住发生在民族和国家的悲剧,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历史的背叛吗?清代大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有的遗忘是被迫的,有的遗忘是人们忽视教育和传承的结果。在翻看资料时我发现这样一则新闻,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之际,英国进行了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60%的8至14岁中学生不知道纳粹大屠杀是怎么回事,这在曾遭受德国纳粹蹂躏的英国引起震惊。为此,遭到抨击的英国教育部想到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决定在纪念活动结束后就给孩子们推荐这部影片,作为补救。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70周年,世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观看反法西斯影片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意义。宝贵的记忆提醒人们:惨痛的历史是伤口,也是一笔精神财富。《战国策》有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记住一幕幕背叛人性的战争悲剧,认识到和平的可贵,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守望和平!

【篇六:文化与成长】

当我们的胃口被日益精致的食物带坏时,有谁还会记得小时候拿着5毛一根冰棍的喜悦?当我们随着霸道的流行音乐摇摆的时候,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听听被我们喻为老古董才听的歌剧,交响乐?“你还记得你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你还记得你看那本书的评价吗?”一大堆问题如同浆糊一样,把脑子内的思维搅成一锅浆糊。

当我终于放下手机想去拿起一本小说舒缓一下紧张的节奏时,指尖却停留在那一排藏书的书脊上,犹豫不决了了。这一排印象中被我整理的整齐,一尘不染的书本虽然依然还是井井有序,却如同一群老态龙钟的老人,摸上书脊还会在手指上留下一层令人作呕的灰尘,一狠心,我决定把这一批“老古董”全部揪下来,逐本重阅。这批书可算是伴我成长的“老臣”了。如果问我喜欢什么,也许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书。”小时候读书我还是一知半懂,长大后重读是否又会别有一番滋味呢?

首先还是从最经典的《三国演义》读起吧,小时候觉得刘备和诸葛亮他们是正派,曹操就是个坏人。这本书居然是让坏人的家业取得天下,根本不符合我们一直宣扬的“邪不压正”精神啊!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当时自己实在阅历太浅,。这个世界本不存在绝对的黑白。反观中国历史,真正邪不压正的时候屈指可数。精忠岳飞,难免死于奸臣秦桧之手:七君子独木难支,终被阉党铲除的一干二净。聪明如诸葛武侯,仍是知天命而逆天行,最终星坠五丈原。绝对的正义,绝对的邪恶,只不过是小说捏造罢了。纵使正难胜邪,历史这条分歧众多的大河还是一如既往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如同圣经神迹般的大拯救,跟如今的时代太不协调了。”究竟是什么让辛德勒先生决定做出这么一件事?以前我一直觉得他就像我们古代一直宣传的圣人一般。现在我依然不会怀疑他的伟大。但是也不会选择性忽视他的缺点。“辛德勒就是一个酒鬼,骗子,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的话,他也就没有办法从纳粹手里拯救出上千个犹太劳工了。”

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你的见地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得或乐观或黑暗。“十恶不赦”的曹操,其实只是手段不太光彩的枭雄罢了。你的爱与恨,也会随年龄而改变。文化只是一个引路人,他装备你的思想,指引你如何行走。他不会告诉你下一步该去哪,也不会强迫你下一步怎么走。但是没有他,你就会寸步难行,不是吗?

我一直想给书本里的一切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每次翻开这个世界又会有新的发现。所谓文化,想必也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东西吧?纵使身边的一切日新月异,不变的只有他的内涵。这也正是他魅力所在。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应拿陈旧,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曾经的一切吧?小时候的英雄其实也会变老,幸福的公主和王子也会因为生活琐事而吵架。并不是你的英雄变了,你的美好童话幻灭了,而是你,变了。

“你还记得过去对这些书本的评价吗?”

“当然”,我合上书本:“你想听听现在的吗?”

【篇七:坚持与自我】

世界无限,人亦难以计数,芸芸众生,何以言“我”之一字?唯坚持耳。所谓坚持,即为原则,人立足于天地之间,但凡能昂首挺胸、傲对世人者,必有其原则,有其坚持,只因坚持着这份原则,方可超脱于庸碌众人,化身为独立之个体,如此,傲对世人又有何不可?

所谓自我,解之难而易。古今多少哲人为“我是谁”一题叹息不已,此为难;于此持笔伏案者,便是我,我即我,无可争议,此为易。由此观之,只要坚持着我即我,那便再无需困扰何为自我。真我如是。

何为失去自我?此非珍奇,反倒无比寻常。心理学上有一词,曰:从众心理,也即随大流。当你随众人一同跨过马路而将红灯视若无物时,当你学着同事“忙里偷闲”地懈怠时,你的自我便已然丧失,你所行,与其说如你所愿,倒不如说如人所愿,那一刻的你,是被绑架的,被群众的意志所绑架。且说二战之时的德国人,他们群情激奋,高呼着元首万岁,鼓舞着战争万岁。问:人类可是追求战争的兽类吗?绝非如此。人怕死,这是本能,战争招来死亡,与人性相背离,故而,高呼战争者绝无自我,他们失去了原则,失去了身为人的坚持,成为了元首的傀儡,自愿堕落为禽兽。同处二战,有这么一德国人,其名为辛德勒,乃唯利是图之商贾,可偏偏是如此一人,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名字,流出了一张又一张的名单,犹如希望之火,向那被屠杀的民族施以援手,给予庇护,战后,幸存者对其的祭奠足以证明,辛德勒是个合格的人,有其原则,并至死未曾弃之,乃真正之人。

坚持,乃为人之根本,有坚持方有自我,无坚持则若行尸,一者人皆敬之,一者人皆恶。想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狼狈逃亡的身影,是其将自己国母的身份视若尘泥,国之荣耀何在?而其刀下,戊戌六君子之魂灵尚在闪耀,万万年不灭。六人坚信变法可救国,故坚持变法,至死未悔,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刀刃不能断,枪炮不能破,生死不能吓,此等坚贞之人,方有真正之自我,岂是那化为傀儡的清朝政府可比的?抗战十四年,涌现多少豪杰,又有多少汉奸狗腿,卖国以求荣,其原则何在?其傲骨何在?刀剑一举,枪炮一指,便跪地求饶,贼寇一言,便奔走效劳,何其可笑,此与戏台上的牵线木偶何异?这些罪人,又怎会有自我?

人不能没有坚持,正如人不能没有智慧一般,无智慧的猿猴称不上人,无坚持的肉块有何以称人?坚持,乃是一个人自我的标杆,有坚持方有自我,有坚持必有自我。坚持一生,至死不渝,如此之人,若恰逢其时,便可化作英雄,成为豪杰。而庸庸碌碌的我们,虽有所坚持,但想来这份坚持很少能达到如刚似铁的地步。我们会让步,会妥协,也许又不愿放弃之物,却不知这份坚持能到几时。所幸,如今世界和平,磨难寥寥,想来是能把这份坚持带进棺材吧。我们只是凡人,平凡而不伟大,未来某时,死亡轻敲我们的房门,回首往昔,忽察某物,自其伊始,至今如故,便知自我如何,便可笑赴黄泉。幸甚至哉。

惟愿死时,心如伊始,对“我”之一字,毫无迷茫。

【篇八:小时候,长大后】

耳机里单曲循环着的《7 years》,把我的思绪慢慢带回从前。

记得小时候,相信海螺里的声音是大海的波涛声。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共振原理下颅内血液流动的声音。

记得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长大后才知道,山是沉积岩、是岩浆岩,是地理书上的断层和褶皱;水是复杂化学工艺流程题里提取Nacl、I2、Br2的起点。

小时候看江南,是粉墙黛瓦流水人家环佩叮当垂柳依依。长大后看江南,复古的油纸伞下罩住的是被商业化层层包裹的无奈,风铃里摇荡的是浆声灯影不再、采莲姑娘不再的“江南老矣”的悠长叹息。

记忆里的三月,是双鱼座女孩的生日,是刚刚好的一分春色染颊——流莺折第一枝春,山月在瓦罐里浮出第一缕微笑,屋檐滴答出一串温软的词牌名,以一片云、一缕风、一瓣花香、或以一个人的笑为邮戳,抵达湖边的岸。后来的三月呢,是中高考的百日誓师,是PETS的等级考试,是各种“杯”的比赛……

小时候看《霸王别姬》,被“兄弟”情谊感动,为“快将宝剑赐与妾身”的凄美而动容,长大后再读《霸王别姬》,读出的是“戏子有义”,读出的是身处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各色人等的种种无奈。

小时候看《西游记》,喜欢悟空嫉恶如仇降妖除魔。长大后看《悟空传》,喜欢他说“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喜欢他的“毅然”,喜欢他纵使猜得到结局也仍愿放手一搏的勇气。

小时候,对战争的理解,不过是有声读本上趣味无穷的领土纷争故事。长大后才理解到战争的残酷,可这种残酷,也许能在一定层面上很好地诠释人性。比如《辛德勒名单》里从一门心思爱财到努力拯救犹太人的辛德勒,比如《V字仇杀队》里最终戴上V面具的艾薇。他们都见证或经历了社会的某些黑暗面,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坚强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小时候,听不懂“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长大后才知道那种时刻挂念着的人变得比陌生人还要陌生的痛苦,那种“谁都不要说抱歉”的体面所带来的伤,也许更甚于“流着泪声嘶力竭”。我终于慢慢地领会和接受,人生并不是童话故事,没有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突然出现的南瓜马车,生活的真实模样本就是不那么圆满。面对着“千疮百孔”的或者并没有想象里完美的生活,试着坚强,试着接受不圆满,或许也能成为一种美。即使花开两朵,天各一方,也还是美的。

小时候幻想的爱情,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是影视剧里琴笛合奏的默契,是青梅竹马凤凰于飞白头偕老相濡以沫。后来才知道,所谓幸福,不过是和你一起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过得别有韵味,在朴实生活里创造和发现浪漫。于是,细水长流的平淡日子里,也有“飞湍瀑流”的精彩,也有“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的小确幸。

小时候的我习惯了那种和七大姑八大姨隔三差五聚会的热闹,不曾也甚至不敢接受离别。我所以为的分别,无非是“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我甚至未曾理解龙应台《目送》里所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长大后才知道,我们面临生死课题的必然性——有些人见一面少一面,那曾守护你为你遮风雨的“墙体”也在一日一日老化。我们不回家的底气,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家,恰恰是因为我们知道,家一直在那,有父母守候着它。随着年岁的增长,也许我们所将面临的,关于生死话题的讨论会愈来愈多。离别让人沉重,亦能让人感动,离别的悲伤催人成长。

……

“许多年前

你是一个朴素的少年

奔跑起来

像是一道春天的闪光

想改变这世界

去遥远的地方

感觉有双翅膀

能飞跃高山和海洋。”

有人说,越长大越孤单,越经常思考,越容易忧愁。其实,长大并不意味着忧愁,只是随着阅历的丰富,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也愈发多样。也许我们会不断认识到曾经的幼稚,却也能随之慢慢蜕变。

我珍惜年少的单纯,也爱这“自以为是”的成熟,其实纵是尚未成型的见解,于此刻的我亦弥足珍贵。

Once I was sevenyears old……

热门推荐
1妈妈作文
2拿出你们的勇气
3当挑战来临之时
4老人与海读后感
5我敬佩的一个人
620年后的家乡
7我为自己点赞
8开心的一天
9读书帮了我的忙
10一次难忘的科学小实验
11一点一滴看文明作文
12我笑了
13迷人的秋天
14猎豹整容
15新疆世界魔鬼城
16说纪律
17关于担当的记叙文
18“别人家孩子”和“咱家老妈”
19文具袋的自述
20我的高科技房子
2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2爱是怎样读懂的
23讨厌的湿疹
24写雪的作文
25童年记忆
26我的“绿色生态梦想”
27那一天,在文化礼堂
28大自然的声音
29春天的眼泪
30生命的延续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