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耕的作文

【篇一:秋游】

星期三,是我盼望已久的秋游。这次的目的地是农耕文化基地。我们乘着大巴,一路上开心的唱着歌儿来表达我们的喜悦。

终于,我们到了农耕文化基地。导游带着我们去田地里摘菜。我想:我可不想摘菜,不要弄脏我可爱的小手。可是,如果摘了菜就可以留纪念。一种强大的力量使我接过袋子走进田里。我仔细观察着一棵棵绿油油的生菜。“哈哈,就你啦”!一棵又大又茂盛的生菜被我连根拔起,今晚可以好好享受我的战利品啦!

接着,导游又把我们带到一个池子里,里面有着许多泥鳅。有的同学早已做好了准备;有的同学却慢慢的换着靴子,生怕泥鳅咬他;有的同学没有下水,如果脚湿了不干怎么办?我只能在一旁发呆,我不想我脚湿了,我觉得难受的很。

捉完泥鳅后,我们就开始品味我们好吃的午饭啦!

下午,我们到了磨坊区,开始石磨豆浆。首先,把豆子撒到石磨盘上,加点水,用刷子把豆子推到石磨盘的洞里,用棍子戳一戳,转动石磨盘,豆浆就流了出来。

最后,我们来到纺织区织袜子。可是笨拙的我怎么也不会,说明书上写的实在是太复杂了。虽然我成功的把毛线装上了纺织架,但我还是感到有点沮丧……

时间过得真快,一会儿我们就都要返校了。秋游真好啊,能让我们感受农耕生活,而我都忍不住期待起明年的春游了。

【篇二:农村大礼堂我们的大课堂】

在这个学期里,身为大队委里面的一份子,我跟随着大队委的成员及老师参加了一次有趣的活动。去参观湖头村的文化大礼堂。

首先我们进入了大礼堂,各自有序的找好了位置坐下,听着老师们讲农耕的意义,其中一位张叔叔讲课的内容要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语言既风趣又幽默,同时也让我更懂得了很多关于农耕文化的方面的知识。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书画室,这里挂满了各种书画作品,草书的行云流水,楷书苍劲有力,人物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入目三分,桌子上面还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毛笔,这里就是个书画王国,正当我仔细的望着每幅画之时,一位老爷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原来这些如此好的书画作品竟然都是出自的他的笔下,真是要我为之赞叹哦!此时大队委里有两位同学也自高奋勇的开始书写作品来了,写的真是不错,虽然我也会书法,但当时我却没有去写,深感愦憾,心里面开始暗暗发誓,以后要更加努力去练习书画,争取也能写出一手好作品,向老爷爷及同学们学习。

然后我们又去参观了其他几个展室,又发现了好多好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有各种农耕的工具,锄头,铲子,箩筐等用来种田而用,同时更新奇的是还发现了古代人曾用过的工具,偌大的米仓用来储存粮食,丝织工纺用来织布,这里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哦!

我很高兴能有幸参加这次的参观活动,因为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懂得了许有多道理,劳动是光荣的,人们通过劳动才更加的有智慧,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学习才会拥有各种技能。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篇三:《狼图腾》读后感】

《狼图腾》是一部反映游牧民族生存哲学的大书,雷霆般的笔触直击儒家文化民族性格中的弱处,将封建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羊性和奴性赤裸裸的暴露了出来。

中国人的奴性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小农经济和农耕文明下历史的必然。陆逊先生说过:“人+狼性=西洋人,人+羊性(畜生性)=某一种人。”这连鲁迅先生都不愿意说的某一种人是什么?我可以肯定地认为某一种人约略等于大多数中国人。其实《狼图腾》与《丑陋的中国人》在内容上是有相通性的,都指出了中国人的奴性亦或是羊性之深。有学者曾说:“中国人就像猪,平时只顾埋头吃饭,周围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事不关己;触犯到自己的利益了,才仰起头大声叫,叫得比谁都惨;叫得人烦了,扔个白馒头,立马不出声了别人叫的时候他还是只顾埋头吃。”这个“猪”与“羊”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也是中国人在长期腐朽残暴统治下仍能苟延残喘的原因。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去争取民主,因为生活在地狱里的人从不知道自己在地狱。只要不到吃不上饭的地步,中国人是绝不会主动反抗的。

既然有羊性就会有狼性,羊性民族注定要被狼性民族统治。从有历史记载开始,由游牧民族的首领皇帝打败农耕民族的炎帝以来,历史总是不断重演。商朝、秦朝、北魏、辽金、西夏、蒙古、元、清。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朝代都是被称之为“夷”的游牧少数民族建立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继承了草原上深厚的狼性,残忍、狡猾、勇猛;他们用令人敬畏的狼性建立了辉煌的文明。

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更强的民族存在决定更强的民族性格;而强悍的民族性格有可以反作用于民族的存在,主动果敢地为自己民族创建起更加强悍先进的民族存在,强化民族性格。强者为王。

读了《狼图腾》觉得狼有很多难以置信的战法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其二,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手,在其最不易跑动时,置对方与死地。三,为了胜利粉身碎骨。这样的对手不管在哪里都是最可怕的。

只有抽调中华龙图腾里的封建帝王专制精神,中国巨龙才可能真正腾飞,飞向全球,飞向太空,为中华民族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篇四:血性】

“衰老的鹰决不会死于窠穴/雄禽的尸体,也不会作鼠辈的食物/鹰之将死,它会跃向深渊,滑翔着寻找向上的劲风/把翎毛和血肉撕成碎片/把自己葬在浩瀚的天空。”每当读完这首诗,我的血液便一点点热起来,不能不对这草原的精灵、高原的猛禽肃然起敬。鹰的性格竟是这般的倔强。

这让我想起了草原上的又一精灵-——草原狼,它们有着相同性格,都是那样的不屈那样的桀骜不驯,这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几年前曾粗粗的看过《狼图腾》,但至今对草原狼的印象还是那么的深刻,尤其是作者从小养大的那只小狼,那永不屈服的眼神、倔强的动作,深深震撼了我,或许是在那个时候,狼这动物,闯进了我心灵的天空,做为一种精神力量融入到了我血脉的最深处。

现在回忆起那瘦小的狼,和狗一起长大,但在听到一声狼嚎后,竟也不自觉跟着嗥叫,那一声嗥叫肯定激发了一种东西。那种传承于血脉,用语言无法形容出的东西,不是外界环境在一时间所能泯灭的。狼就是狼,即使是狗养大的,它骨子里最本质的东西,依然不会改变。现在看来,那种东西被我称作血性。血性这种神秘而又神奇的东西有着感染人的无穷效果。

血性才是狼与狗最本质的区别,据说狼和狗有共同的祖先,狗被人驯养了,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而狼在大自然中繁衍着,逐渐形成了那流淌于血脉的性格。如果狼失去了血性,与狗就没有太大的分别了。

草原人崇拜狼和鹰,我想绝不是因为他们尚武的风气,而是因为狼和鹰的性格。草原人也在与狼鹰的争斗中形成了骨子里的性格,他们显得粗犷彪悍。那些儒家的大儒,甚至天朝的子民们瞧不起他们,将他们看作是不可教化的蛮夷。可他们不知道,这草原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是支撑草原人、草原文化的最大支柱。这是天朝子民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已经淡化的东西。

一旦草原人离开了草原,受到农耕文明的同化,不出几代,这种性格便会消失。不得不佩服农耕文化的同化力,可正是这草原原始血性的注入才让中华民族得以传承五千年。尤其是从唐代以后,农耕和草原文明同时发展到巅峰,这种文化的碰撞现象尤为明显。元朝,将草原铁骑送到了西欧,送到了北冰洋沿岸,将草原人骨子里的性格第一次极致的展现给了世界,让西方因此而敬畏东方几百年。

再到清朝,康熙时尚敢和当时处于巅峰的沙俄抗衡,而到了清末,却不敢和已经同样腐败的俄国开一枪一炮,只能乖乖的固守在黑龙江的一侧,将中国的土地送出。这不是因为血性的丧失吗?在那百年的屈辱历史中,激起的便是已经淡薄的血性。便是靠着这一点血性,才为中国的崛起铺出一条血路。

血性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支柱,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支点。可望着那呆板的天空,已经多少年没有阳刚之气的鸟飞过了,仰望天空已经丝毫没有令人回肠荡气的感觉了。缺少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

想起文天祥的宁死不屈,想起谭嗣同以身试法,你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吗?时常激起你内心的血性吧,不要去做一个连话都不敢说的人。不要让这个支点倒塌,否则将会是一种悲哀。

我想有一天,我会去寻找这草原上将要消失的精灵们,看一看真正的草原野狼,让那种性格,那份血性彻底融入我的血液,融入我的笔间。

【篇五:农耕文化之旅】

在暑假,同学们都会去各地游玩,有海洋之旅、沙漠之旅、草原之旅,今天我参加农耕文化之旅。

我们跟随带队老师来到了湖头文化大礼堂,一走进礼堂就看到张伯伯笑眯眯的朝我们招手。我们开开心心的坐到座位上,等张伯伯给我们说说农耕文化。

张伯伯随手拿起一件农具举起来给我们看,这是一件竹编的农具,两头都是空的,一头大一头小,中间很粗,像个大肚子,张伯伯说这是他小时候捕鱼用的鱼篓。我不禁疑惑起来:这个家伙两头都是空的怎么能捕鱼呢?张伯伯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解释说,这是专门捕比较大的鱼用的,只要把它平放在水里,大头的一端朝着水流,小的鱼会从小口一端游出去,而大的鱼则一头撞到鱼篓璧上,会发出震动,捕鱼人就知道有鱼上钩了,就把大口朝上提起,一条大鱼就妥妥地被我们抓住了,我们好像真的和张伯伯一起抓到了这条鱼。张伯伯的讲解让我们身临其境了一番农耕时的场景,张伯伯还给我们介绍了米车、纺车、木犁等等农具。

参观了农具展示台,我不禁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了崇高的敬意。这些老农具虽然已经弃用多年,但是,它们承载着先辈们艰苦奋斗、勤劳耕作的宝贵精神,我们应该把这种宝贵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篇六:校村结对乐享农耕文化】

“远望一头马,近看无尾巴,肚中风轮转,屁股秕壳拉。”你能猜出这条谜语的谜底吗?猜不出的话,可以去请教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他们准会。你知道我是如何认识它的吗?那就跟着我们乾西小学的少先队员一起到湖头文化礼堂“结亲家”去吧。

一走进善美讲堂,室内横幅上“乾西小学与湖头村文化礼堂校村结对、双堂双进德育共建授牌仪式”一串大字映入眼帘。同学们顺次入座,我也摆放好本子和笔,坐得端端正正的,就像在学校教室的课堂上一样认真听讲。首先进行的是授牌仪式,仪式中雷副校长庄重地拿出荣誉牌匾交到湖头村支部副书记张路前伯伯的手中。我们的共同信念将在这一刻起航,同学们都激动极了,礼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授牌仪式后,导师张路前伯伯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有趣的农耕文化课。“这个木桶是用来干什么的?有哪位同学见过?”张路前伯伯一上讲台就拿出一个大大的木桶把大家给问倒了。台下立刻炸开了锅:“饭桶”、“水桶”、“米桶”、“火桶”……你猜我想,各种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连我们的大队长陈锦琳都说没见过,等着老师揭晓答案。“这是站桶,过去老一辈人没时间带孩子,干活时,把孩子放在田埂边的站桶里。”张路前伯伯说,“这个站桶里面还有一个夹层,冬天温度低,将火盆放底下,小孩站在夹层上方。”我们台下的同学可是听得目瞪口呆,接着大家又议论开了,有的说:“爷爷奶奶们这么聪明的呀!”也有的说:“以前的孩子没有妈妈抱,真可怜。”

认识了站桶,知道了用处,张伯伯的手中又变换着各种农具:一个土制的陶罐原来是用来放盐的,叫做盐罐;一个用竹子编制的篓子居然叫鱼篓;一根木棍变成担拄后,不仅可以作为扁担中间的支撑点,方便临时歇脚,还能平衡扁担。张伯伯边介绍边演示着这些书本上没有的,生活中见不到了的各式各样的老旧农具,仿佛在向我们传递光阴的故事,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爷爷奶奶们生活劳动的场景,仿佛看到了爷爷奶奶们走过的艰苦岁月。

课后,同学们有序参观了文化礼堂内的民俗文化馆和书画创作室。在书画室里,我还为这次活动进行现场书法创作,自豪地写下了“校村结对,相互交流提高”,让此次活动的意义更加深远。

对了,前面的谜语猜出来了吗?我可就在这民俗文化馆里认识它的,那就是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子实中杂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风车。你若还想了解更多的农耕文化,欢迎你来到我们的湖头文化礼堂参观学习哦!

【篇七:农耕体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真正的体验却从来没有过。这次,我们要去惠州观音阁镇体验农耕生活,我们兴奋不已。

到了古石龙镇,我们先上了一节24节气小课堂,然后就开始种树了。

我们来到一片空地。这一片空地可奇怪了,分成了许多块正方形的格子。导游姐姐说,这一个方块就种一棵树,一个班只能有一列。导游姐姐说完种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我们迅速选好一个地方。李承宪负责去打水,我和邹炜负责挖树坑,何嘉欣来扶树苗。很快地,我们把坑挖好了,何嘉欣把树苗轻轻地放坑里,双手扶着小树苗,将小树苗扶得十分笔挺,好像怕它以后长不直。我们把土铲进去,树苗就固定住了。我右手扶住树苗,双脚在树苗边踩实,让树苗的根紧紧地扎在土里。李承宪同学回来了,把水浇到了树苗的根部。我们还把小组的牌子挂在小树苗上,相信,我们种下的树会长成参天大树。

下午,摘完圣女果后就到了大家最向往的插秧活动了。

我们把长裤换成短裤,把运动鞋换成凉鞋,准备下田了。下田前,有一个导游哥哥告诉我们一些注意事项,还说稻田的泥是最自然环保的,那泥浆不是脏,它有一种自然的香味。导游哥哥的话惹得大家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就下田去插秧。我们来到了田边,看着那浑浊的稻田,心里有些畏惧,这泥浆怎么不是脏的呢?以前我身上有一点泥土都受不了的。不过,我一定要突破自己。我把凉鞋脱了,打着赤脚走到了田的旁边。一个农民阿姨一边扶着我,一边给了我一小把秧苗。还好,有洁癖的我还算是十分成功的下了田。我动了动脚趾头,幸好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一会儿抬起左脚,一会儿抬起右脚,慢慢的向前走去,走到了比较宽的地方,我尝试着分出一根秧苗,食指、中指还有大拇指相互配合着,插进了泥土里。嗨,小秧苗在稻田中立起来了。我往后退一步,就插一根秧苗。很快一小排秧苗出现了。我高兴极了,我也会插秧了。

当我上到岸时,看见稻田里同学们插下去的绿绿的秧苗时,我想了很多。

【篇八:农耕乐园卖菜记】

小农耕乐园,小农耕乐园,真开心!收菜啦,收菜啦!真高兴!生菜、青菜和菠菜……一株株,笑盈盈!一畦畦,绿油油!剪子收菜忙!我们学校的农耕乐园,是蔬菜们的乐园,也是我们的乐园。我们有付出,我们也有收获。我在农耕乐园社团里有一年多了,贡献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不一般的体验。

三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农耕乐园第一次义卖活动。第一次耕作后,我们的菜能丰收了,我们从农耕乐园里收割了一大堆青菜。但这些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着呢!我们的目标是把农耕乐园里的收获的菜送给食堂阿姨,烧好给全校的同学和老师分享。胡老师决定,我们义卖青菜,把卖得的钱再买菜籽继续种。这样那我们就有吃不完的菜了,我们还打算把多余的钱捐给家境困难的小朋友。

我们打包好青菜,来到学校门口,开始吆喝:“卖青菜了,卖青菜了,从来就没打过农药的绿色蔬菜。”方若鸣最可爱,用手捧起一棵大青菜,左右摆动,就喊开了。胡唯依东奔西跑去拉客。我拿着一棵青菜,向前推到阿姨面前,极力劝说。何妍呢,把手放到嘴旁形成喇叭状,开始大声吆喝。没过多久,我们卖出了一大袋,就有了第一笔收入。后来,我们为了提高效率,便决定:二个人去学校里卖,另外两个人继续在学校外卖。我是到学校里面卖菜的。我们先来到②号楼,几乎进过了所有的办公室,问过了多有老师,我们甚至都去校长室推销。每个老师都微笑地对我们点点头,称赞我们的菜!一些老师觉得我们太可爱了,还特意买了一碗。经过一番忙乎,我们一共有了70多块钱。

学校搞跳蚤市场,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义卖。这次,我们除了青菜,还拔了萝卜来卖。老师和同学们一拥而上,我们的菜有了名气啦!于是,我们把两次义卖的钱捐赠给了一位瘸脚的家境贫困的小朋友,胡老师给他买了三件新衣服。小朋友收到衣服后,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相信,不久,我们的菜园里一定会有更多的菜,会有更多的人分享到我们的绿色蔬菜,会有更多困难小朋友得到我们的捐助!我在农耕乐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篇九:爱我美丽家园共创生态安康】

自安康市双创以来,整个安康的环境变化颇为巨大,旅游业快速增长,先后打造了许多景区,然而一个在双创中获得重生的平利龙头旅游村的变化过程又是怎样的?

双创前,龙头村只不过是位于平镇公路旁的一个极小的村庄罢了,但龙头村自古就有人生活在此,并且创造了许多农耕用具,在那个时代可是不会被人小看的,而那时的龙头村的农耕是颇具特色的,但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破坏,使得有些文明已经消失不见,农耕用具也随之消失。

现在,龙头村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村,靠着旅游业的人们逐步走出农耕的文明,并且在安康市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先后建成了“龙门客栈”、“姜家大院”、“农耕文化博物馆”等许多有利于龙头村的建筑,并有许多徽派建筑群耸立在道路两旁,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而我期望将来像博物馆这些建筑多开,两旁的树木多栽,让龙头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龙头旅游村。让人们懂得珍惜农耕文明,珍惜农耕用具,珍惜我们的家园。

这些都是因为双创,双创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下一步双创要从我们人人做起,一起“止住手,堵住口”。

【篇十:与农民在一起】

我的姥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是最近几年因年老体衰而光荣地“下岗”了。

记得我六岁,还在东北老家读学前班时,每逢期中、期末考试时不但我很忙,姥姥也忙得脚丫子朝天。所以我只好快速写完作业,赶紧复习。之后,坐在小板凳儿上帮忙干些农活儿。放假时,我就同她一起去农耕,不管风吹雨打。

每一次放暑假时,我就与他们忍受着太阳的照射和汗珠的“蠕动”。当我在犁过的地上放进一颗种子,用小铲子挖土把它盖起来,浇上水,我就会等待几天后观察它那蓬勃的样子(绿芬)。种完一粒,我就蹲着往前挪动,再一次重复之前的“功作”。我就这样蹲了一个上午反复的重复之前的动作,直到中午。

每到中午时,我们有时就会聚在一个三个人合抱都抱不住的大树下休息。从地中用手往两边挖土,不一会儿,一个大土豆就在眼前了。随便再抓一把秫秸用火点燃,把土豆扔进去。过了一会儿,香味便四处“飘荡”。再拿一个稍微尖利一点的,长杆的物品到田中小沟儿里叉几条鱼。孩子们则去半山腰处用新鲜的玉米叶盛山泉水喝。在回来的路上还要摘几个新鲜的玉米。土豆的焦香、鱼肉的鲜美、山泉的清凉和玉米粒儿的香甜让人流连忘返,刻骨铭心。

都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与这些像姥姥一样淳朴、善良、憨厚的农民打交道,你不必处处小心、谨慎。他们会把你看作比亲人还亲。他们出门时并不用锁门,没有人偷偷摸摸去拿东西;他们因为你受伤而难过,去山上采集草药为你疗伤;他们在你需要帮助时不会漠视,而是伸出援手。

那一幢幢房子,是他们用饱经风霜的手盖出来的;家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由汗水“浇灌”出来的;每一个农耕的样子是那么熟练、认真。他们会把幼苗当成自己的孩子呵护。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你还舍得将饭菜冷酷无情地丢进垃圾桶吗?你还会笑话这些你真正的衣食父母吗?你不会,因为你知道他们不容易。

农民的朴实、善良和憨厚深深打动了我。他们作为社会最底层并没抱怨,而是为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人提供生活的保障。停止你的浪费吧!将碗里的饭吃干净吧!因为那是他们的心血……

热门推荐
1春节
2夕阳下,美好的遇见
3严格的爱
4美丽的玫瑰花
5心怦怦直跳
6书香校园
7给父母做一顿饭
8妈妈的唠叨作文
9都是拖拉惹的祸
10第一次当服务员的感受
11校园一角——“智泉”池
12我的语文老师
13回味
14傲娇老爸
15蒙汉情深何忍别
16我迷上了春风
17一滴水的奇妙之旅童话作文
18妈妈,我想对您说
19二十年后回故乡
20挥洒个性
21你还好吗
22感动的泪水
23说勇敢
24爱在雨天
25交通安全,时刻牢记
26小蚂蚁历险记
27大鹏美丽乡村一日游
28我的绿色梦想
29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30有一种美丽叫坚持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