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技术员的作文

【篇一:我们的教室】

我告诉你们我们的教室可完美啦!不信你听我描绘。

一走进我们的教室北面有一个图书角,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科学漫画、百问百答、神秘岛……只要老师和技术员说可以结束了,我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跑到图书角,一刹那,图书角门前一直到教室门口。

在门的旁边还挂着老师的记录和一句话:“入班即静,入座即学”,有一次我们没有遵守老师的规则让我们把那句话说五十遍,我们的嘴巴都说麻了才说完,再旁边的就是我们的书法作品,是把字写的好的帖上去。

在西面就是精彩的寒假和暑假生活体验报告,贴在墙上,我们的童年记忆都在这里面,下面就是我们的画,每张画儿如果不付出一些心思那就画不出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画。

我们的窗户前还种着许多植物比如,满天星、兰草、仙人球,给教室增加了大自然的气息。

这么完美的教室值得让人欣赏一番。

【篇二:冬季大棚赏牡丹】

周日上午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菏泽事成牡丹培育中心参观牡丹。

菏泽古称曹州,是“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素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名。菏泽牡丹的栽植面积已超过1。6万公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

我们进入培育中心后看到道路两旁布满了许多栽培牡丹的温室大棚。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为远道而来的采购商人搬运牡丹花。我们走进了一间大棚,看到一位技术员叔叔正在耐心地为小记者讲解:“现在菏泽牡丹的品种将要达到1100多种。菏泽牡丹属于中原牡丹种群,主要有九大色系、十个花型。”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向技术员叔叔提问:“牡丹花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牡丹花为什么有的开花有的没开?牡丹花有几片叶子?……”只见他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进行讲解。最后他还详细地为小记者讲述了菏泽催花牡丹的历史。从他的讲述中我了解到原来催花牡丹的工艺最早是由菏泽的花农乘船到连云港,然后走水路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南下到广州才得以在南方传承发展。菏泽是当时掌握催花技术最早的地区,就连周边的洛阳也专门派专家来菏泽实地进行学习。

感谢牡丹晚报小记者团组织的这次冬季观赏牡丹的活动,让我充分了解了菏泽牡丹的悠久历史和现在飞速发展的牡丹产业。身为一名菏泽人真为菏泽牡丹感到自豪!祝愿家乡的牡丹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牡丹基地!

【篇三:我的爸爸】

我有一个特棒的爸爸,他不打牌、不抽烟、不吃槟榔。我的爸爸高高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大大的嘴,帅气极了。

我的爸爸是电气技术员,他特节约,也特能干。我家的洗衣机坏了,妈妈要放进修理店,爸爸不干。爸爸拿着洗衣机左看看、右瞧瞧。然后把洗衣机的零件拆下来,一样一样的分析。呵呵,没过多久修好了。你瞧我爸爸是不是特棒。

我爸爸特爱我,只要在家,每天吃完晚饭,就陪我去公园。爸爸就帮我拿出滑板,带我去公园练习。刚开始我没掌握要领,总想放弃,爸爸不厌其烦的鼓励我。终于在爸爸的指挥下我学会了。现在滑板对我来说是小意思啦。呵呵,看见小朋友骑自行车,我也要骑。爸爸又帮我买辆自行车教我。现在我也会骑了。

我的爸爸好伟大哦,我爱我爸爸。

【篇四:又是大蒜丰收时】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哟!是谁在愉快地放声高歌呢?我往窗外一望,原来是隔壁的黄大叔。“大叔,瞧把你乐的,有啥喜事吧?”“今年大蒜卖了不少钱,政府‘家电下乡’又补贴13%,我要去买台大液晶电视,晚上到我家看电视吧!”大叔喜滋滋地说,看着大叔灿烂的笑脸,我不禁陷入深思。

从我懂事时起,我们古宅村每年都种植了遍野的大蒜。古宅大蒜外观蒜膜微红,气味辛香辣味足,品质好,早有“北有山东蒜,南有古宅蒜”之美誉。但由于种植技术相对落后,产量低下,又没有重视品牌宣传,品质极好的大蒜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农民卖蒜头得自己运到三十几里外的农贸市场销售。有时大蒜滞销,虽然已经到七八月了,家家户户厅堂前、屋檐下却都还挂着卖不出去的蒜头,农民辛苦了好几个月,却收入不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制约了大蒜的生存发展,特别是后来产量高、成本低的山东大蒜加入竞争后,古宅大蒜的销售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农民种植大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几百年来让农民引以为荣的大蒜让农民寒了心。

如今可好了!党和政府重视关心“三农”问题,联合工商部门积极引导农民改变思路,走自强之路,为古宅大蒜注册了商标,进行品牌推广,联系农业技术部门派技术员到我们村指导农民学习大蒜的科学种植。大蒜科学种植培训班开班后,我爸每天都到村部去听农业技术员讲课,掌握大蒜的科学种植方法。政府、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古宅大蒜”网站,我爸也学会了上网,经常在互联网上查看发布古宅大蒜购销的信息,从闭塞的古宅村链接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一个掌握科技知识的现代农民。特别是今年,许多客户从互联网等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后,纷纷主动联系,洽谈大蒜购销事项,连远在西半球的加拿大大客商也上门联系青蒜及各类蔬菜的出口业务。大蒜收购量大了,销售价格也跟着提升了,高峰时每百斤卖到了600多元,创历史最高价位,大部分的农户收入都达万元以上,有些种植大户收入更是高达几万元,大家数钱数得是眉开眼笑,生活越过越红火。农民种大蒜的积极性又回来了,村头村尾田里种的都是郁郁葱葱的蒜苗,昔日荣耀的古宅大蒜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慧敏,快收拾一下,咱们去一趟新圩。”爸爸的喊声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要去干嘛呀?”“咱们今年卖大蒜收入好几万,咱也去买台大液晶电视,快走吧!”“耶!太好了!买电视去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边唱边披上外套,飞奔出门。

热门推荐
1别样的母爱
2保护眼睛
3感恩母亲
4初中那些事
5美丽的小花园
6猫和老鼠
7友情依然
8春天的校园
9信念的源泉
10东新河
11缤纷的夏天
12春在歌唱
13记事的作文
14夏夜
15想念老师
16我从来没有这样激动过
17校园寻“宝”
18观电影《重返20岁》有感
19花生大战
20家乡的景色让我陶醉
21父爱永不关机读后感
22文娱相辅相成
23桂林山水
24瞧我们一家子
25多彩的假日
26神奇的发球机和冰壶
27我的一份家书
28我的妈妈作文
29诗词朗诵会
30为青春喝彩,为祖国筑梦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