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零的断想】
当心沉下来,每每想起生活中的风起风落,总觉得细腻许多。
小学的毕业考一败涂地,便使初中的生活开始变得空白。暗自期望舍弃那份慵懒,重获久违的兴奋。
咀嚼着少时的鸿志,我的嘴边又是一抹无奈。如今,自己又回到了那步境地,却恍然没有了初时的烈焰,甚至初时的自尊。
不由得,陷入思绪的漩涡中,脑中勾勒了摘取成功的那个身影,尽管心中更是异样,但依旧感到那时的豪迈,还有无意中体现的傲气,甚至奚落同学,疯玩在外。
我知道心声:这不是我的终点。
当心中的幻想达到高点,终于坠落。又见到成绩的下滑,虽跌跌撞撞,但绝非一落千丈。那时,我却没有雄姿英发的壮志,反是放纵了,不想让身心于疲惫,便浇灭了当初幻想。亦不知是旅途的栖息或是无法弥补的陨落。其实自己都看得出地位已千疮百孔,勉强用心智堵着一个个缺口,还勉强快乐着。
不用说,倘若成功是偶然的,那失败亦为偶然。但不知为何,我心中却动荡无安,当这条路开始了,我也无法回头。
却好似必然,我踏进了低谷,陷进了内心的深坑。当历经必然的悲愤及毅然的决心后,这次又重归于零,一无所有。为何失败成为了此次皈依的号角,或许只有在这时心才沉得下来。
越觉得成功的心可怕,失败的心无畏。
而我的这次失利,好似自当初的信心,当初的归零后就注定了。我的回归,也终究于心中防线失去的那刻,遭受失败审判的那刻。
其实这一切我无法改变了,它就叩进了我的灵魂中,一次次的轮回,便让我多了几分果敢,既然零始终刻在我的命运里,又何劳去悲愤于自己的失败呢?
当历经一次次的归途,我的心早已不在乎终点或喜或悲,而期盼一次次起点间,零之间的升华。历经的,无论是什么,都需要自己微笑了。我错过太多。
【篇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为今用是王道,观书读史论春秋。同学们,透过书香墨海,重审历史人物,在齐国崛起的这条路上,我最为敬仰的当属知人与自知的鲍叔牙。接下来就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心得。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鲍叔知人善任,赏识人才。鲍叔不因管仲临阵脱逃而不屑,反而挺身而出维护他;不因管仲“分红多“”而记恨,反而慷慨相让帮助他;更不因管仲与己与国之大恨而憎恶,反而让出相位成全他。“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与鲍叔,恰似千里马与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同学们,管仲虽贤,可离不开鲍叔之选贤举能、慧眼识英才。若无鲍叔之慧眼,管仲或许只能祗辱于狱中,永无施才能、展鸿志的机会,齐国也不会于五霸称首,历史将被改写。
鲍叔不仅识人才、用人才,更能冷静清晰地认识自己。正如南怀瑾所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鲍叔深知此理,自知不能胜任,甘居人后。管仲治国有道,深谙人性,明晰厉害,鲍叔明了自己的才能无法与之相比,主动让位,为自己和他人都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贵有自知,谦以子牧。自以为是不是自知,自知之人最为可贵。
同学们,卢梭曾说:“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因为他无知,而是因为他自以为知。”自知是一剂良药,它可以使你从过度的压力中释放,从极大的困扰中解脱。了解自己,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位置,明了合作的意义,还能培育更宽广的胸怀,更真诚的谦逊。
同学们,让我们同鲍叔一样,眼察天下,心报国家,于己无愧,于国无愧!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