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民族魂】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先贤早已昭示世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定誓死捍卫我们圣洁的灵魂——民族魂。
昭昭大漠寒风摧,金衣铁马渡边河。孤漠冷凝脂,刀光磨寒影,龙骑躯千里,直捣黄龙府。面对异族侵袭,大汉子民惨遭杀戮,汉武大帝怒吼:“犯我大汉天武者,虽远必诛!”长达几十年的汉匈之战,终于浇灭了匈奴外族的侵汉志气,使其一蹶不振。汉武帝这位天之骄子,用武力捍卫了祖国和他的子民,名垂千古,流芳万年。民族的凝聚力,从此迈上了新的顶峰,这才使得汉王朝兴旺强盛,威慑四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画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支离破碎的江山,不再华丽,不再锦绣,“臣子恨,何时灭”;面对载歌载舞的君王,不再纳谏,不再早朝,慨叹“汉皇重色”,唏嘘不已;面对官贵朱门酒肉,不再劝谏,不再治民,“哀哉吾心乎”。三军将士奋力北伐,收复河山,却被十二道金牌告示撤军还朝,鹏举的“北伐”宏愿,唯有就此结束。戎马一世,却含冤入狱;功勋无数,却贬为庶民;光复汉庭,却“莫须有”,含无尽的怨恨死于风波亭。岳飞,立志兴国的忠臣就此陨落,但他的灵魂,凝结成民族魂,昭示后人誓必光复华夏,壮我河山。
封建愚味无知,麻木冷血无情。近代的中国人民,普遍如此!昔日的礼仪之邦,强盛大国倾刻覆灭,受尽列强欺凌掠夺。吾中华有志之士奋勇争先只身投入救国扶民洪流之中。一支铁笔,尽显铮铮铁骨,褪去中国人“东亚病夫”之衣,他,鲁迅,革命的斗士,彰显民族之魂。呕心沥血,用刚劲震撼的语言,唤醒了无数中国人民沉睡的心灵。他像太阳,把生命的光辉,普照着人民,他以笔凝聚民族的灵魂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民族魂,鲁迅当之无愧。
大国崛起,历经沧桑,改革开放,三十余载,安居乐业,盛景繁华走康庄。安邦定国有策,实干造福有方。
民族之魂,子孙万代,恒古不变兴中华!
【篇二:我拈书景醉文韵】
以墨为马,以纸为蹄,羁旅于字里行间,探开封塔影憧憧,窥南京淮水氲氲,领成都山意曳曳,嗅兰州面香袅袅,叹广州花梦纷纷。拈《文化苦旅》丰盈的书景,小酌余秋雨纯酿的历史,醉于千年华夏文化的风韵。
拈书景于六朝金粉。南京铭刻着地覆天翻的炮火激浪,相伴的却是秦淮八艳的簪楷桃盏。因此,南京的气魄,是中华民族的异质聚汇,是中国文化的集合体。它贮积着太多的朝代,宏大深厚最终归于虚幻,于是再不颠覆历史,再不震颤朝代。古城墙藤葛拂拂,鸡鸣寺春意袅袅,秦淮河上依旧可赏待月西厢,明孝陵仍巍然端立金戈铁马。至此,南京千载不移。从《文化苦旅》中,拈簪楷熏熏、殷殷血火的南京。
拈书景于锦心花城。广州逆反着千年的华夏,在最动荡的年月,它依旧仔细地熨帖着嗅花品茶的日子。流年的罅隙中,岭南八绝描摹着广州生动的脉搏——与广州一样,自由、开放、创新,又有着溶入血里的北伐精神。在精致微绝的笔墨中,广州风骨渗入的是孙中山、梁启超用铁蹄踏入的坦诚透彻的灵魂。它绝不偷泣余生,它会细细延伸着它生命的长度,拓宽灵魂的宽度,一如北伐精神。从《文化苦旅》中,拈活色生香、倔强奇崛的广州。
拈书景于寂渺金城。兰州平抚着西北,它粗糙、原始、沧桑,却与细腻、质朴、磅礴相拥。它了无千年动荡光辉的历史,却绝不缺失那一份妥帖的大气。它是西北生命之泉喷涌的深井,如千年之前驻扎在丝绸之路一般。兰州的风情,在寂寂黄沙的笨拙中,在琵琶美酒的简单中,在西出阳关的浑厚中,湮灭了荒凉,搁浅了寥落。从《文化苦旅》中,拈西风荡荡、浑厚恢弘的兰州。
在千年绝色美景中,闲寻檀香,乍催榆火,踉跄地追索着文化。拈千古书景,叹华夏文化,醉于晨钟暮风、瘦水浓蜀,也醉于字字含澜,句句锦绣。五千年递嬗着的文化,涅槃成华夏大地上拥着文化坐标的重峦叠嶂。我拈书景醉文韵,信步于《文化苦旅》,寻觅得千年文韵。
【篇三:遇见诸葛亮】
把神话揉碎了,才能闻到花香!——题记
提到诸葛亮,多数人想到的也许是“王者荣耀”中的那个法师,还有些人想到的则是《三国演义》中那个独坐城头,挥手舞琴而退魏国大军的奇人,这无疑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错过了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这一桩桩功绩能出现在这样一个人身上,已是伟大,况且他还能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到现在,走到我们面前。
“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鞠躬尽瘁……诸葛亮被神话了。从此,人们遇到的只有卧龙了。
他的确有智谋,二十七岁时的《隆中对》已可见一斑:火烧博望坡时候的镇定自若;而后追随刘备所经历的,让他更成熟,更大气,更稳重。“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临终托孤的话语,更可见刘备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前出师表》,所有人都借这篇古文看到了诸葛亮的决心与毅力,可又有多少人看到他的愧疚与疲倦。
我想到他一幅老迈的身体,不断率领大军深入,死前还想着北伐事业;我想到他内外交困,朝中能臣凋零,和只想守成的君王阿斗……内外的夹击,逼迫他榨干自己,五十四岁死于军中。
我看到的是一个老人,吊着最后一口气,让人推着轮椅,看着周围将士泪洒大地,心里想着:北伐终是未完成啊!然后无奈地闭眼了。他的疲惫,在此时一览无余。
他真的尽力了,以蜀国低于魏国五分之一的土地,低于魏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逼得魏国要调动四至六个州的兵力才挡得住,他对阿斗还留有一分期望。即使阿斗做错了,他也只是骂骂费袆、董允……种种一切,让这个人奉献了自己的所有智慧与心力。
而我所要庆幸的,是我遇见了这样的诸葛亮,而不是卧龙。是那个父亲,那个弟弟,那个好为《梁父吟》的隐士,死前环看军营的孔明。而不是那个八千草船借箭,那个隆中笑谈天下的卧龙。“万古云霄一羽毛”,我体会到了在羽毛上看世界的爽,还有维持平衡防止掉落的艰辛。
时间从未停止流动,涌现出了李密、刘伯温、王阳明、张居正……这一个个都建下了丰功伟业,但像诸葛亮这样的,将人性光辉与神性光辉完美揉合的人,却是独一无二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老杜的诗还是那么忧国忧民,他体会到了孔明的无力感,但却不懂他为何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狈,最后还累死了。
遇见这样一个人,要先撕开他神话的外衣,去遇见他的家人、朋友、知己。“时势造就英雄”,不错的,可时势也会毁灭英雄,不要陷入对那些高尚品质的泥坑,而要去遇见这些平凡人被迫不平凡的一生。历史的夜空,总是群星闪耀,地上的人们举起手,自以为会碰到了星星,却没发现,他们仍在地上。孔明的累,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是对信任的愧疚。岳飞的勇,不是精忠报国,收复失地,而是对忠孝的自私。
遇见诸葛亮,我懂得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