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亡妻的作文

【篇一:刚与柔之间】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它的智慧。“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水的智慧在刚与柔之间彰显。小到个人,大至社会,他们的魅力与精神也同水一样,在这一刚一柔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在刚与柔之间彰显人格魅力。“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犹如裘,千骑卷平岗。”有力的双手,一手牵着拼命往前跑的猎狗,一手擎着勇猛的苍鹰,千骑的军队踏起滚滚黄尘,你酝酿着半醉的胸胆,出猎密州。是啊!微霜的双鬓又有何妨?被贬黄州又有何妨?你这铮铮铁汉不是依旧高唱“共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么?这便是苏轼的刚,贬后的他依然豪情万仗,失意的他依旧心怀天下!他有一颗刚强的心,不畏强权,不畏挫折。

苏轼的柔亦是动人心扉。同是一曲《江城子》,《记梦》却为我们展现了曾大笔挥下“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人的柔情一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何幸,生得苏轼十年相守,死后亦得词人十年相思。当他为亡妻种下十万株松苗,当他十年后写下这感人肺腑的天下第一悼之词,苏轼便注定以柔情男人名义流传千古。他的柔情抚慰了亡妻的魂灵,他的柔情诠释了文人君子应有的风范。

苏轼在刚与柔之间找寻到了人生的定位,他的人格魅力在刚与柔之间溢满天地!

香港:在刚与柔之间传达香港精神。

还记得菲律宾人质事件吗?香港媒体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向世界传达了香港精神。在事件一发生香港媒体就跟踪报道,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并谴责菲政府,要求力查真相,严惩真凶。最令人感动的是,当得知香港有仇菲事件,香港媒体立即发表文章表示谴责。香港媒体用理智与善良告诉世界:什么是香港精神。香港精神是激烈谴责菲政府的刚硬,是坚持正义;是真切关怀无辜菲人的温柔,是善良宽容。

香港人坚守自己的刚与柔。他们能空前团结却不群情激愤;他们能善良宽容,却不放弃追责而纵容罪恶。

苏轼用刚强的心灵撑起宋词的天空,用似水的柔情抚慰受伤的心灵,在刚与柔之间为君子写下注脚。香港媒体用刚硬的态度击退罪恶,用善良的柔情宽容无辜,在刚与柔之间诠释香港精神。

【篇二:温暖与伤痛都来源于未知——读《虚无的十字架》有感】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儿,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体会不到母爱,却依然笑着前行。就是这么乐观坚强的一名少女,却被卷入了一个诡异的漩涡中,无法脱身。

父亲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扑朔迷离的真相……无数条谜团和线索编织的巨大蜘蛛网中,这个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点。死者一次次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年幼的少女对前往渺茫的希望并没有退缩,为了查找最后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险,侥幸逃脱。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儿?她善良乐观,即使有再多苦难也笑着去面对,就好似天边最温暖的阳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个陌生人遇到了困难,也会义无反顾去帮助。她就像一张白纸,不食人间烟火,如天使般降临在人间。在经历过种种苦难之后,她的美好终于来临。这何尝不是人生的真谛。

这样的女孩最后一定能快乐。正如,温暖与伤痛都来源于未知和那颗勇于去承受苦难的心。

【篇三:我眼中的宋词】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题记

诗有诗魂,词有词魄。我最爱读的,就是令我如万箭穿心一般的词。宋词,顾名思义,出产于宋。宋就是一个文化达到顶峰的王朝,同时,她又懦弱到了极点。我仿佛“求虐”一般,偏爱她这种美。爱她的无门,爱她的离愁,爱她的伤春。词中,诉着愤懑,凝着凄美。

壮志·难酬

每每读起她,我都若万箭穿心一般;可我,偏爱她的难酬:梦回北宋,来到边塞,宋兵正与西夏铁骑战事吃紧。范仲淹望望带着些凄凉的月,凝视着面前紧闭的城门,摸摸已近全白的鬓发,不仅苦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又瞻南宋,陆游已经病危,听着远方的号角,望着百里外正进犯的金兵,拭着滚烫的热泪,不禁抒发心中的悲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心中钻心的痛,好像万箭穿心。

红尘·苦诉

每每读起她,我都若万箭穿心一般;可我,偏爱她的苦诉:梦回北宋,苏轼正遥思着已经归天的亡妻,他望着门口她遗留下的身影,轻抚着她用过的发簪,倚着她倚过的阑干,含泪苦笑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看南宋,陆游,撇过她难舍的眼,回想起那段被母亲亲手拆断的婚姻,回忆着与她在一起的时光,叹道:“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我心中钻心的痛,犹如万箭穿心。

花间·惜时

每每想起她,我都若万箭穿心一般;可我,偏爱她的惜时:梦回北宋,晏殊正在花间休憩,望着花在无情凋谢,而天边的春燕却在飞来,身边已无春意,不禁吟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心中钻心的痛,好比万箭穿心。

每每读起她们,都好像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中的情,万箭穿心,苦中作乐——我想,这也是种独特的爱吧。

【篇四:爱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那是多少人所追求的东西?它出现的时候,如同黑夜里的一道天光,乍破了远山的轮廓,如同黄昏里一抹悠悠的斜阳,为你我漫长的余生添一道光。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它像风一样,但是它来的时候,你却知道,它在那儿了。这条永不枯竭的河,庄严而安详。

当幸福的恋人深情的注视着对方,真诚的说出“我愿意”时,爱在那儿了,那一刻,它闪耀在无名指的钻石上,它意味着一个一生的诺言,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当漂泊在外的游子重归故乡,又把亲人抱在怀里时,爱在那儿了,他融化进母亲温柔的话语里,它意味着苍茫天地间一方容身的乐土,意味着陪伴与守护;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挂在那个最高的位置时,爱喷涌而出,他书写尽人们湿润的眼眶中,它意味着一个誓死捍卫的名字,意味着使命与传承。这条永不枯竭的河,热血而激昂。

那无数静静地滋养万物的日子,那所有温柔地灌溉孤独的时光,爱淌过了千山万水,淌过了寂寞和繁华。它一路看过许多的风景,看过山川小溪、人潮密集,它看过风里的诗句,老去的美丽,它带走了时间的残酷,沉淀下来的是光明,它包容了无数迷茫的魂灵,唤醒了世人所有美好的向往。这条永不枯竭的河,伟大而沧桑。

苏东坡深爱着亡妻,这份爱支撑着他的身体,贯穿他的一生,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刻骨铭心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倘若不得不天隔一方,只盼那条河能带着我所有的思念来到你的身旁;杜甫博爱天下人,这份爱,宽恕了他的无奈,驱散了迷惘和悲哀,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万千思绪化作一番伟大的情怀,融化了漫长的雨夜里刺骨的凉;屈原大爱家国,这份爱守着他的善良,厚重了肩膀,他揣着自己“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信念,冲破了世俗的枷锁和桎梏,一生向前。这条永不枯竭的河,蜿蜒而悠远。

我看见一条九曲回肠的河,它在黑暗的宇宙里散发着睿智的光芒,我看见无数枯萎的黄叶在水面上漂转,叶片下面藏了美丽的情话,叶片上面承载着人们孤寂的灵魂;我看见它来自时间的开头,带着温暖流淌到人间,它所到达之处每一颗心都被点亮。

我知道爱这条河永远不会枯竭,它会带着生命的烛火飘往更绵长的远方。

【篇五:夕阳西下读纳兰】

在中国浩浩荡荡的文化长卷中,有着诸多写出千古名篇的文人墨客。

你可以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欣赏庐山的奇特景色,也可以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会平淡生活的乐趣。总之,无论哪个文人,他们笔下的诗词都具有别样的魅力。

然而,最让我感慨万千的,还是康熙年间纳兰容若的词。历史上的诗人,多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者,才写出了类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抒发豪情壮志的诗词。

而他,纳兰容若,出身满清贵族,父亲是大学士,母亲是一品诰命夫人,家中自然是舒适富裕,也颇得康熙帝赏识,官场上可谓“一帆风顺”,可就是这样一位满清贵公子,笔下的词却十分凄凉。

年少,写出了一些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诗句,表达的多是对大自然深深的喜爱。可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的贵公子,因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郁郁寡欢起来。首先,是友人的离去。

年少的纳兰容若,广交了许多名士才子,但他们多仕途不顺,这自然给他们的友谊搭起一座阻碍的桥梁。

通常,他们交往不过一年,友人便被发配远方。这时候的他,恐怕真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善于写词的他用笔墨纸砚缅怀了逝去的友人,此时纳兰的心情,怕是也不亚于送孟浩然去广陵的李白吧!这也导致了他的词风变得伤感幽怨。

其次,是妻子的离去。卢氏,出身于两广总督府,身份高贵,贤良淑德。纳兰对卢氏也是深深的喜爱。然而相爱不过一年,卢氏便因难产而离世。纳兰伤心欲绝,写下了多首悼念亡妻之词,例如“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人比疏花还寂寞”都是形容自己的诗句。

后来家人为了宽慰他,又将几个女子嫁予他。可纳兰自己却不能释怀亡妻之痛,词风更加哀婉凄凉。

是啊,友人的离去,妻子的离世,谁又能轻易放下?纳兰之死,对于康熙帝,是一种惋惜,传说称康熙十分悲痛,因为他失去了一个有才华的人。而对于纳兰自己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他也许会独自站在夕阳下,缓缓地走上那属于他自己的楼阁……

唐诗,宋词,元曲,在我眼中,都不及纳兰的词。这一刻,我仿佛读懂了他。也终于明白,他笔下的词,由何而来。

【篇六:与容若一起走过的日子】

不知不觉,蜕去稚嫩皮囊的我已步入初中殿堂。蓦然回首,不禁感慨万千,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唯一热忱仅仅只是对诗词歌赋的痴迷,更确切的说,是对你的痴迷!五六年级时,扛着小升初压力的我,遇见了你——-温文尔雅的你,风度翩翩的你,孩子般纯真的你。是你带我走进古诗的海洋,让我觉得陌路红尘中有你的相伴,足矣——纳兰容若。

犹记得,那是在索然无味之际向同学借了一本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从此,我和你之间的纠葛与羁绊在我们之间悄然无息的流转着。性情些许敏感的我不禁被“人生若只如初见”这种超凡脱俗的字眼深深扣住了,我知道这“劫”怕是躲也躲不过了,于是心中暗暗记下了纳兰容若这风雅的名字,这谜一般的人。

轻轻展开书页,再次读起你的这首《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眼前对你的迷雾散了几分。这首木兰词中蕴含了太多的人生况味,包含了太多对世事的无可奈何。是啊,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没有开头时不熟悉的尴尬,亦没有结局时曲尽人散时的忧愁,我对你的初见,有如偶然间在荒野中发现了一株高洁的野百合,是那么让我欣喜不已,我的心随你那鲜活的文字几上几下。

卢氏去世后,你的那些悔恨之意和悼亡之词破空而起。悼亡词也成为了饮水词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类。那句“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不知曾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这或许是老天对你的惩罚,要你在完美的人生中体会到最大的不完美!像梨花在春天凋谢,在你最幸福之时你竟彻底的失去了她。在以后的人生中,这颗对亡妻愧疚的种子如春草般孜孜不觉地蔓延,缠紧你的喉咙,顽固到连你自己都无法根除。这样的纠缠,让你伤痕累累,可你早已超之生死。原本纯真的你,因为这喧嚣的红尘变得疲倦不堪。纵使如此,你依旧不悔当初,只是三百多年后的我看到你如此憔悴、如此断肠,竟自私的希望如果你没有那场初见该多好啊!

每当压力扑面而来,心情烦躁时,我常常会想到你,你是我心中最后的一道信仰。在我眼里,仿佛你才是孩子,纯真得让人心疼。我可能永远不知晓,你失去亡妻时,心到底有多苦,但我知道,与你一起走过的日子即使风雨再大我也毫不畏惧,即使静寂无声的黑夜,你依旧能照亮我的心房。我甚至早已知晓,当我慢慢老时,依旧如常,有你不孤单。

随着夕阳铺下的一层金色的大道,我随你孤傲不羁,你随我静默如风,我们就这样缓缓走着,轻嗅花香。望着这世界,不知终点究竟在哪,就一直这样走着,赏尽晓风残月。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如那片深深的棉花田,清晨有浓雾与露水,夜晚有星星与月光,我们一直走着,求岁月静好,求现世安稳。

最后,想悄悄告诉你:虽然我和你整整隔了三百多年的时光洪流,可这条长长的沟壑依旧抵不过这道信仰。容若,你心中那一缕落寞,希望我能为你填补。

【篇七:“追星”之旅】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为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它们不惜粉身碎骨,身陨魂散。而我,固执追求的是那独行在苍茫草原上的一抹孤影,那便是你——苏子。你是我的光,是我的热,引我走向这漫漫追星之途。

你是我心中最璀璨的明星,即使跨越千年,却也光芒未减。

你的文字,对于我如若生命的救赎,你就像帐中穿着红衣的新娘,神秘而充满诱惑,找寻你,如开启一坛陈酿的老酒,你的韵味,从千年古卷中传来,阵阵醇香回味久远。

“萦损柔肠,因酣娇眼,欲开还闭”,你是怎样一个柔情的人,写出这样婉约的诗篇,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让你为之牵肠挂肚,离人泪莹莹。我要探寻,撇开世人纷繁的言论,找寻最真实的你。我带着满心的期待,每走近一步,心中就多一分狂喜。

我听到你深夜为亡妻的挽言。“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的心酸与孤苦,有谁能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你的泪水,有几人能知,黑夜阑珊,我一人执卷独品,那融在淡淡月光中的惆怅,化作酒气,苦涩醇香,让我一夜醉了百回。

我的目光愈加跟紧了你。少年时代,你意气风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壮年时,你感慨“何日遣冯唐”,又立下壮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天不遂人愿,你几经贬谪,后又被“乌台诗案”扼住咽喉,而你却淡然接受,活得乐观自由,写出《赤壁赋》,《念奴娇》这样的千古绝唱。你所到之处,兴修水利,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你如一泉清流缓缓流淌,润物无声。不沐璀璨星光,不羡鲲鹏远志。

你在逆境中求生,终于“苦雨终风也解晴”,你依旧是那个充满激情胸怀坦荡的少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可怜岁月催人老,时光抚去你的锐气,还你一份从容不迫,超脱与淡然。

你两鬓斑白,却仍在风雨中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你坦然面对,轻吟,“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为你担忧,怕风雨侵蚀你年迈的身体。我想起身相扶,却握住一片虚空。蓦然回首,你那紧蹙的眉却舒展开了,笑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在逆境中涅槃重生,苦难的日子终将会过去。终在垂暮之年,被召回帝京,却无福消受,病死途中。

我闭上眼,回味你的一生。有才子佳人相伴,也有孤身清影独酌,我品你的辉煌,尝你的落寞,你就这样在历史中消逝。但在我心中,你为永恒,我追随你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篇八:寻访苏东坡】

这次我们前往海南游学,寻访东坡遗迹,感受东坡的人格与文学。正如游学宣传语上所说,“东坡一生,富贵与坎坷交织,逆境与顺境跌宕,可无论顺逆贫富,他皆能随遇而安,无往而不神清气爽,自得其乐,发现生活之美,把生命的遭遇转化成美丽的诗文。”

苏东坡一生因为仗义执言被贬官数次,杭州,密州,黄州,惠州,儋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瑰丽诗篇。其中尤以密州的那段时光,最为精彩,苏轼在煎熬中涅槃,人生真正的放下与豁达,变得平静,安详了,他的诗也成熟了许多。他把自己的感伤、思念和天生的乐观旷达、进取溶于自然,借景抒情,写下了千古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及《水调歌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出了苏轼悼念亡妻的痛苦。诗中不止于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还体现了苏轼对前途的茫然和生命衰败的感伤。

《水调歌头》抒发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可见思念之深。同时,苏轼把个人的思念升华到天下人的思念,甚至对宇宙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天下人在月圆之夜能与亲人团聚的祝福,更体现了他乐天旷达、积极善良的人格特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表现了苏轼的豪放与洒脱,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富有阳刚之气。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寥寥几句,勾勒出了一个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东坡形象。“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抒发了苏东坡虽被贬至密州,依然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情怀。

密州是苏东坡人生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但还不是他人生的终点。随后,东坡又被流放到黄州、惠州,最后被贬到海南岛,当时中国的最蛮荒的地方。被贬至海南在当时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但是,苏东坡经过多次贬官的历练,到达海南时,他已经是心态平和,波澜不惊,就算面对荒凉的海南岛,他也能够泰然处之,入乡随俗,自得其乐。苏轼在海南,研究了许许多多的美食。在东坡书院,我看到一封苏轼写给儿子的家书,“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讲的是东坡来到了海南,发现当地的一种美食:海砺子,研究了多种吃法。除了海蛎子,还有羊蝎子,东坡肘子都是流传至今的美食。

苏轼为海南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传道授业,为海南带来了中原文化,让这块蛮荒之地,从此有了文明的生根发芽。苏东坡在海南岛上建立了东坡书院,有许多学子甚至跨海来求学。在苏公祠里,我看到苏轼的牌位旁边立着姜唐佐的牌位,经过了解才知道,他是苏轼众多学生中最为出名的学子,是海南岛第一位进士。

七天的游学已经画上了句号,回程的渡轮正行驶在茫茫的南海上,放眼望去,海天一色,无边无际,海面上波涛澎湃,船过处,激起千堆雪。遥想东坡当年,跨海南渡,心情也定像这波涛般澎湃。此时此刻的我,心情同样的澎湃,只缘与一个伟大的灵魂相遇,我的人生也将从此不同。

热门推荐
1我的未来不是梦
2动物园
3秋雨
4我家三大“鬼”
5我的小鸭子
6渐入佳境
7妈妈有你真好
8给妈妈的一封信
9家话西游
10牵手
11幸福其实不简单
12“小书虫”
13读《穿堂风》有感
14让“孝亲之花”永开我们身边
15再见的味道
16手捧闪闪发亮的日子
17那一次,我差点哭了
18逃离喧嚣
19我的妈妈
20同城送月饼议论文
21妈妈给我的爱
22冷与热
23的观察作文
24我不想当哥哥
25橡皮的自述
26想起那件事我真高兴
27故乡之美
28四季之美
29帮奶奶做家务作文
30礼仪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