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王冕僧寺夜读改写】
王冕是诸暨人,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却因为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堂,只能在家干农活。七八岁时,许多小伙伴都被父母送去了学堂,王冕非常羡慕。他常常问曾经同村的好友借书来阅读,有不懂的也常常向他们请教,他十分渴望能够真正坐到学堂里去听课,可是因为没有钱只能留在家中,每天都梦想着有一天能走进课堂。
一天,他的父亲让他去田埂上放牛。王冕赶着比自己还高一些的牛走在小路上,耳边突然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原来不知不觉已经走到学堂外了。王冕心想:“学堂外的草地也足以让牛吃一段时间,不如我进去听一会儿吧。”于是,他将牛拴在树上,自己则偷偷溜进学堂,在窗外听着学生们念书,在沙地上用小木棒写写画画,完全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直到夕阳西下,学生们都从学堂里欢笑着跑出来,他才想到父亲让他日落前回家,于是他立即起身跑回家。母亲看他空着手,便问道:“你的牛呢,怎么一个人回来了?”王冕这才意识到牛还拴在学堂外的树上呢,只好向母亲坦白自己去学堂听课的事,匆匆跑回去牵牛。晚上,父亲听说了此事,很是愤怒,用鞭子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可是王冕不久就忘了肌肤之痛,又忍不住去学堂听课了。母亲心疼儿子,对丈夫说:“孩子对读书如此痴迷,我们还是满足他的愿望吧。”父亲想想儿子喜欢读书也属好事,说不定将来还能成大器呢,便答应了王冕读书的请求。为方便学习,王冕离开了父母,居住在佛寺中。
来到佛寺后,王冕如饥似渴地学习。每个夜晚,他总是偷偷跑出房间,坐在佛的膝盖上,捧着一本破旧的书,聚精会神地阅读。寺院长明灯的火焰随着夜风轻轻摇曳,王冕在光影下一直读书到天明。那时候,寺院的佛像大多是土制的泥偶,做工并不精细,在摇曳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恐怖。王冕年纪虽小,却并不惧怕,对恐怖的影像无动于衷。也许只是因为他读书太专心,根本无暇顾及它们吧。王冕的书不多,常常是一本书翻好几遍,书页都翻烂了,里面的文字都十分熟悉,几乎可以倒背如流。
王冕喜欢读书,勤奋学习的事迹很快在乡里传开了,会稽有一位大学士名叫韩性,听说了此事,认为这个孩子十分奇特,是个值得培养的好孩子。于是,他找到王冕的父母,提出想让王冕作他的弟子。从此,王冕跟随韩性继续用功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儒生。
【篇二:常怀一颗宽容之心】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包容万物万事,你会发现一切都是美好的。
常怀一颗宽容之心,会帮助消融人与人之间一些严重的矛盾。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如果张英真的用权力来解决这件事,结果又会怎样,我无法想象。
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坦然面对生命里的花开花落,草荣草枯。
从前有师徒四人,师父带着弟子们来到了一枯一荣的两棵树前,问哪棵树好。大弟子和二弟子各自认为荣的好,枯的不好,唯有小弟子缓缓地说:枯也随它,荣也随它。”世间万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成败得失,荣辱沉浮,我们应当以江海般宽容博大的胸襟来包容一切羁羁绊绊,沟沟坎坎,步履从容地行走在人间。
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才能成就春秋大业。
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辱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是刘秀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化敌为友,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危难时也会化险为夷。
宽容是楚王对臣子的施恩。春秋时期,楚王大宴群臣并让许姬和麦姬陪酒。忽然一阵狂风吹灭了所有的蜡烛,一位官员趁乱摸了许姬的手,许姬扯了他的帽带并告诉了楚王,楚王并没有追究,而是让所有的大臣在黑暗中把帽子都脱了畅饮一场。这位官员发誓毕生效忠楚王。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楚王因常怀一颗宽容之心,身边多了一名骁将。
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渺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嚣张,才有郁郁葱葱。蔚蓝的天空宽容了狂风的肆虐,才有云卷云舒。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深味宽容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