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摄像机的作文

【篇一:老乞丐的人生哲学】

那天,我与朋友相聚,无意中谈到一些有关人生启示方面的话题。

“何谓笑面人生?”我问他。

“我不知何谓笑面人生,但我知道一句话,‘品水者,方能品人生”。

见我一知半解,于是他又说,“不如听我说个故事,你再品味一下我说的话。”

“我要说的故事可能很乏味,但你愿意听,我就讲下去。”他将手中的茶杯放下,慢悠悠的说了起来:

我曾参与过摄影兴趣小组。

我唯一的摄像机,与其叫摄像机,不如说是老式智能手机上自带的摄像功能,虽说如此,因为假期在家里闲得无聊,所以仅能用此方法打发时间。

摄影嘛,就是找新闻、找事件,吸引人的眼球的消息。没过几天,我就将新闻定格在菜市场的老乞丐身上。

这老头,天天在菜市场的中间向过路的人们伸出手来乞讨,他没有真实名字,只听小区的老人们叫他:“老李”。时间一长,所有的人就喊他老李了。他身材干瘦,干枯的手指如那烧焦的老树根,手指上的肉紧紧的箍在关节处,好似腐朽的木棍粗细的胳膊似乎打上一下立刻会碎成粉末,满脸的皱纹似树的年轮一层一层的叠在苍老的额头上;那眉毛好似把额头和鼻子砍断了,好似和那垂下的老柳条似的花白不堪。老乞丐七八十岁,样子却像是已经超过了百岁,虽说他长得十分怪异,身上穿着打着青一块紫一块补丁的衣服,但是每天来行乞时却将胡子整好,将那不知从哪个垃圾箱捡来的带着腥臭气息的破了好几个洞的草帽戴好,每天都是微笑面对前来的每一个行人,不管给不给他钱。

路人呢,还以为这老东西心怀鬼胎呢。

“怎样,很无趣吧。”我用眼神示意他继续讲下去,他才又慢条斯理的啜了一口茶,继续讲下去:

我,向来是讨厌乞丐的(不是所有),正因为现在的乞丐不知是真是假。讨,就讨得人们的可怜心,有这样的时间,去拾荒也行呀,自己在地上一躺,把瓦罐一摆,做出一副可怜相,好了,等着钱从天而降吧。你说是吧!靠社会养活你,算什么本事!我选他做新闻,目的仅是看他长得太丑了,只想吸引他人的眼球而已,也为打发无聊。

小区老人说,他年轻时家境还不错,有家庭有孩子。但是有一天,儿子被车撞死了,却被法院判成罪人。于是,老人砸锅卖铁,花光了所有积蓄,加倍赔给法院。妻子因过度悲伤而自杀,老人无依无靠,只能出来行乞。

我想这定是一个好新闻,于是才找到老人,说给他点小费,请他合作,老人爽快答应了。

以后的三天内,除了中晚饭,我都在一直观察他,以为能得到好素材。呵,说起来也奇怪,我竟发现了多年来我没发现的秘密。

当我观察他的第二天,我看见一个小女孩,走向老乞丐,从兜里捏出一个硬币,轻轻地放在老乞丐的衣服里,老乞丐像往日一样露出灿烂的微笑——正如天边火红的夕阳,同时从其它衣袋中拿出两枚硬币,给了女孩。小女孩先是一楞,最后,还是冲着老乞丐做了一个天使般纯真的微笑——正如路边盛开的野花,然后,走了。毕竟女孩才四岁。在另一边仔细观察的我惊呆了,这老乞丐是不是老糊涂了,他这样如何维持他的生机?或是说这人不会算账?他这样在这个社会就是被人骗的冤大头呀!

这老头,有点问题。我当时就那么想的。

朋友的茶,不知不觉竟凉了。

第二天,我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去询问他为什么。老乞丐笑了,大有一副笑看人生的乞丐的态度:“啊?为什么,我来的目的并不是乞讨,我完全可以靠拾荒养活自己!我是让给我钱的每个人明白,天无绝人之路,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第二天,我的新闻发表给了组长,获得了一等奖。

标题是:原来你是一个这样的人

——老乞丐的人生哲学

原本的题目是:“可怜的老乞丐”。

好了,我的故事讲完了,我的朋友。

说完了这件事后,我竟有点感触。于是朝他说了一句我的感悟:

理水者,方能解人生。

没错,这,就是我要讲的。

说着,起身,去换了一杯茶。

【篇二:记一次采访】

本周的语文作业是要提交一份关于近视的调查报告。然而整个团队只有我一个人,可是如果不展开调查,这一份调查报告将会非常难写,没办法,我只好一个人展开调查。

一个人去做一个团队才能做的事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完整的团队有记录员、录像员、和采访员。然而我只有一个人,还有每个星期都陪伴我的小黄狗。可是,我还有一个给力的摄像机。于是,我开始了人身中第一次采访。

第一个采访对象是隔壁的大姐姐,说实话,我挺紧张的。可我依然勇敢地走上去,告诉大姐姐我的意图。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我心中暗喜,打开摄像机,举起录音机开始采访。我问她:“你今年几岁了?近视多少度?什么时候开始近视的?”她很爽快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这一切都太顺利了,顺利到老天爷都跟我做对了。是这样的,我录完像一看录像机——发现只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定格的姐姐微笑着,仿佛是在嘲笑我太愚蠢。我恳求要姐姐重新来过一次。可姐姐却说:“我还要回家写作业呢!”就这样,我的第一次采访以失败告终。

第二个采访对象是一位刚上高中的哥哥,这次我一定要成功!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按下“录像键”并仔细看看有没有又按成“拍照键”。又是那么的顺利,使我又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当我再次看向摄像机时笑容凝固了,变得毫无生气,就像蜡像馆一动不动的蜡像一样。你猜怎么着?又只拍了一张照片?当然不是,摄像机上显示:内存不足。什么?花了我那么多钱买回来的一个东西才用了一年就内存了。我真想对卖家说:“你们是为了多赚钱才给我这么一个内存这么小的摄像机吗?真是把我害惨了!”就这样,我不得不中止了采访。

原来采访的主要难点不是在于人数够不够,而是在于有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篇三:“雷锋”在我们的身边】

说起雷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雷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将他短暂的青春完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虽然他一生短暂,但他的伟大精神,与世长存。跟我一起扛起摄像机,去寻找雷锋的足迹吧!

打开摄像头,首先要去采访的是充满欢乐的公园。忽然,一幅引我好奇的景象,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急忙把摄像头对准他们:一个小弟弟一不小心摔倒了,坐在地上“哇哇哇――”一直哭个不停。正在这时,一个高个儿的姐姐走过来,把小弟弟扶起来,拿出纸巾,帮小弟弟擦小手,并安慰他说:“小弟弟,不要哭,你是小男子汉,勇敢点。我带你去找妈妈吧!”她不就是“雷锋”吗?

走出公园,我把摄像头转移到了公交车上。我扛着摄像机,走进了拥挤的公交车。忽然,车停了,一位老太太吃力地提着一个大包袱。我把摄像头对准老太太:一位好心的小伙子接过老太太的那一大包沉甸甸的包袱,帮老太太拿上车。另一个好心的阿姨搀扶着老太太,慢慢上车。到了车上,一位小女孩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老太太。老太太感激地说:“你们真是个好人,真是一个活雷锋啊!”

车到站了,我又把摄像头转移到街道上:一位老奶奶拿着扫帚,让垃圾“回家”,老奶奶身后的街道一尘不染;一位年轻妇女的菜篮子里掉出了几个柿子,几个小学生捡起,追着还给她;一位拄着拐杖的大爷在路旁张望,一个小伙子停下摩托车,扶大爷过马路……

关掉摄像头,我不禁感叹:雷锋的脚印,到处都有;雷锋的身影,处处可见。“雷锋”就在我的身边!

【篇四:给生命留些空隙】

我是一名战地记者,带着朋友的不解与家人的反对,也带着自己害怕却又义无反顾的心,来到了叙利亚这片战火纷飞的地方。

在叙利亚,黑是我永远也无法适应的东西,这里没有通明的万家灯火,只有连成片的哀嚎声,伴着一个又一个噩梦,人们只能胆战心惊地等待不知道还会不会到来的黎明。我不知道战争的发动者是否也做这样的梦,在每一次死亡与重生的吻合之外我都竭尽全力地希望他们能够停止战争,这也是我此行的原因,我想,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应该担当些什么吧!

白天我穿过呛鼻的硝烟,踏过遍地的尸骸,拍摄一张张微不足道的照片,想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画面来唤醒世界正直的人们的同情心。然而这的确微不足道,战争的进度丝毫没有减慢,死亡人数每天都在增加。我可以放弃吗?在死里逃生的余惧中我这样想过,然而,那个女孩的出现让我终止了这个可怕的念想。

她,五六岁的样子,那天早晨我刚出门就看到她蹲在地上,用手刨开土找吃的,出于本能我马上拿出摄像机,她似乎发现我了,慌忙跑了几步,马上又想到了什么似的停下来,望着我,突然,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这个小女孩,这个年仅六岁的小女孩,竟然习惯性地举起了双手,那样的一双大眼睛,那样的一双满含恐惧的大眼睛啊!见过太多的战争中的生离死别,听过太多的战争过后的哀嚎的我,在这个错把我的摄像机当成了枪口的举着投降的双手的小女孩面前,竟然目瞪口呆了……我忘记了周围的枪鸣声与轰炸声,那大眼睛里写满担心与忧愁的小女孩,那丝毫不敢出声、害怕得连眼泪都不敢流下的小女孩呀……我的心里一阵一阵的酸麻。在我按下快门咔嚓一声后,小女孩意识到这并不是武器,马上光着脚丫跑开了,哪怕坚硬的石子磕疼了双脚。而心里五味陈杂的我,竟然不知所措地愣在了战火硝烟中。只是我己明白,再危险再艰难我都要留下来,为了心中的那份担当,为了成千上万的“小女孩”不再举起投降的双手,我也要留下来。

回到营地后,我将这张照片分享到了博客上,接着便陷入了良久的思考。《追风筝的人》里有一句话:“在阿富汗,这里有许多孩子,却没有童年。”现在的叙利亚又何常不是呢?不知情的人民成了战争的牺牲品,生命成了最珍稀却又最不值钱的东西。我,一个微不足道的战地记者,一个想担当的年轻人,依旧奔波在叙利亚前线,渴望着停止战争,给更多的生命留些空隙。

又一个令人恐惧的夜晚即将来临了,我害怕,但我更自豪,我在给更多的生命寻找活下来的机会。

【篇五:家用机器人一号】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忙。家长们都没时间照顾小孩子,这就直接导致了小孩子孤独症的增多,为了减少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家用机器人一号。

家用机器人一号,拥有诸多优点。我就举几个例子吧。第一个是它的身高与小朋友一样,小朋友就不会排斥它。其次,这个机器人拥有一个神奇的语音发出器,它是由摄像机拍下你的口型与文字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你说的话,它的电脑里有两万多个汉字呢!

别看它不高,其实它很高。在它的腿上,有50米的伸缩器,可以轻松地将人运送到高地,或者将在高高的玻璃窗上偷东西的小偷抓住。不过,在家里,只能伸展到3米的高度。要打扫天花板上的灰尘怎么办呢?没问题,它还有伸缩脖呢,伸缩脖完全拉伸后可有15米长,这样,就算再高再远的角落也没问题了。

它有4只手,这四只手可以完全360度旋转。钳子还可以转换成摇篮等多种样式,可以同时做四件事,这样,就算普通的机器人也比不过它呢。

这就是我设计的机器人,你们觉得好不好呢!

【篇六:我心中的榜样】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榜样,我也不例外。我的爸爸妈妈既不是什么伟人,也没有什么赫赫战功,但我却以他们为荣,他们是我心中的榜样。

爸爸是一个爱学习、爱劳动、不怕苦的人。在我的记忆里,爸爸总是忙个不停。一年四季,他都奔波在外,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连爸爸的影子都看不见。特别是节假日,每次看到别的孩子跟着自己的爸爸玩得那么开心时,我心里就有些埋怨,我甚至会想:我是爸爸的亲生女儿吗?他怎么从不陪我玩儿呀?直到后来,妈妈告诉我:“爸爸工作之余又忙着超市开业,而节假日正是超市最忙的时候。另外,爸爸还要抽空学习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要知道,爸爸对经营这方面可是个‘门外汉’!他这么做,是为了多赚钱,让我们家过上更舒适的日子。”

那时,我才知道自己误会了爸爸。之前对爸爸的埋怨瞬间化为乌有,油然而生的是对他的敬佩之情。是啊,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啊,他对我们这个家是那么尽职尽责。

妈妈是个特别敬业的人,她做事情总要做到尽善尽美。加班是妈妈常有的事,许多次我半夜一觉醒来的时候,妈妈还在伏案写稿。寂静的夜晚只听见那“沙沙”的写字声……有时候,妈妈要出门拍外景,无论天晴下雨,只要任务一下,她二话不说,扛着摄像机就出去了,庞大的摄像机架在她那瘦小的身体上,让我心疼不已。

记得有一次,她为了拍摄一个环卫工人的素材,连续好几天五点多就起床,我不解地问妈妈:“干嘛那么早起来啊?”妈妈说:“这是工作,那些环卫工人天天那么早起床,从没叫苦叫累,我就这么两天算什么啊。”妈妈的话让我感动,从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妈妈对待工作那样对待我的学业。

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孝顺。只要有空爸爸妈妈便提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带着我去看望外公外婆。每次一到那里,妈妈就开始忙个不停,首先把屋里屋外打扫个遍,再把脏衣服统统洗干净,最后帮着外婆做饭,这时我也会跑过去做一些小事。

而爸爸就陪着外公聊天,有时候,外公被我那幽默的爸爸逗得笑得合不拢嘴。每每看到这其乐融融的场面,我的心里格外温暖,也许这就是幸福吧!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你们是我心中的榜样,我为有你们这样的爸爸妈妈而自豪!我一定会像你们一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七:元宵行通济】

元宵节到了,我们可以行通济啦!今天,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行通济。

出了校门,人行道上有许多人。他们穿着各式的新衣服,举着各种各样的风车。他们举着横幅,横幅红底黄字,写着祝福语。

街道上有卖风车的小摊,各式各样的风车让人看花了眼。不只卖风车,还有生菜、宠物、发饰、挂坠、玩具。一位卖生菜的老奶奶的店前贴着:买生菜,生财!

绕过市政府,走了一段路就看到通济桥了。通济桥上有好几百个红灯笼整整齐齐高高地挂着。红灯笼后是彩色小风车,飞快转着,形成了一个个彩色的球。牌坊前挂着大横幅:“禅城区政府祝全市人民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人们举着风车往通济桥移动,风车转了起来,阳光照在转动的风车上,显得格外耀眼。风车已经看不清了,只见一个个球挂在绳子上。桥上人山人海,人们肩膀碰肩膀,鞋子碰鞋子。桥边有一台摄像机,楼顶上也有,大家争先恐后对着摄像机做鬼脸。

生菜池前,大家纷纷把生菜扔向大生菜雕塑上。不用看,光听到“耶,中了!”的欢呼声就知道有人投中了。生菜“生财”,扔中的人带着满满的希望回家了去。

路口,人们分成了两股红流向左、右两边流去,人群慢慢分散开来。

回到了学校,耳边仍回响着人们的欢呼声。

【篇八:攀登者观后感】

【《攀登者》观后感】

张仕涵

国庆假期间,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一直在想着电影中这几个瞬间: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方五洲登山队长为了保住队员曲松林的性命,把摄像机弃掉了的那一瞬间,然后就是那突击队新队长李国梁为了保住摄像机牺牲了的那一瞬间,最后是接近结束的方五洲为了救徐缨同志,为她接下了一块巨大的冰块,最后就是片尾几位登山队员上珠峰的那一瞬间最让人难忘!

电影主要讲了1960年一些中国登山队员已登上珠峰但没有摄像所以世界不同意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过珠峰,1975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并留下证物。2019年,杨光又带着新的登山队完成了自己未完成的登顶珠峰的梦想。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许多:曾经中国因为装备不好,未能保住自己的领土,可是今天,我们中国已经富起来,好起来,强起来了,不再被别人瞧不起了,成为了世界第二强国。曾经有人说过:“山再高,也是在脚下的。”那现在我说:“人再强也是能超越的。”我希望各位同学好好学习,为中国变成第一强国而努力!

【《攀登者》观后感】

谭泽麒

国庆节的时候,我观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让我非常感动。

1960年,中国登山队由150个队员组成,准备从北坡登顶珠峰。他们经历了暴风雪、冰裂缝、雪崩等重重难关,终于登上了珠峰的“第二台阶”。而此时,登山队只剩下三个人。终于,在第二天的凌晨2点16分,他们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虽然他们登上了珠峰,但是,因为没有拍到照片,所以不受西方媒体的认同。

1975年,中国登山队又带领了200余人,准备再次登顶珠峰,并打算测量出珠峰的准确高度。在大量的练习和几次的攀登后,9名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创下了人类首次连续18小时,不携带氧气瓶登顶珠峰的奇迹!他们还测量出了珠峰的准确高度——8844。43米。

我们要学习登山队员们顽强的斗争精神。电影中,攀登者们在攀登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多次命悬一线,却不曾妥协,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

现在看来,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中国一步步向世界的新高度砥砺前行!

【篇九:未来的铅笔】

我想发明一种神奇的铅笔,是因为现在写字太麻烦了,写字多一点儿就会手酸,休息一会儿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说不准还要被老师留下,做完作业才能回家。

如果你不仔细看这种铅笔,就会以为这是一支普通的铅笔。这个铅笔里有微型摄像机,可以分辨你是不是主人。微型摄像机的下面有定位仪,如果你丢了这支笔,戴上这个笔的专用头盔,头盔就会告诉你笔在哪儿。这种笔还有一根可以伸缩,永远不会粗的笔芯,如果你不是主人,笔芯就会自动缩起来,不让你写字。你只要戴上这个笔的专用头盔,它就能知道你想写什么,并且工整、正确地写在纸上。如果你想写的东西不太合理,它就会提醒你,说:“主人,你再好好想想吧!”如果你写错页了,就用手指指着这一页的页码,心里想:铅笔铅笔,帮我把这一页擦掉吧。铅笔就会从纸上的一端滚到另一端,凡是被笔滚过的地方就会变得特别干净,一点儿写过的痕迹也不会留下。

这就是我想发明的铅笔,一支神奇的铅笔。总有一天,我会发明出这种铅笔,不过,你们可能要等个二、三十年哟!

【篇十:荧屏背后的故事】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我第一次会笑了、第一次会翻身了,第一次会走了…‥翻开我小时候的照片,其中有一张2009年拍的照片特别有趣,照片中的我只有两岁多,胖乎乎的小手上拿着一张“家有保姆”的展板,旁边是一位笑意盈盈的年轻阿姨,前面是一位扛着摄像机的帅哥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张照片记录的是我第一次上电视的经历,给我留下了特别珍贵的记忆。

这次上电视的经历纯属机缘巧合,我的外婆突然生病了,全家急得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只有找一个合适的保姆来协助外婆照顾年幼的我,才能减轻她的病情。妈妈立即联系了浙江电视台《翠花牵线》栏目,没想到第二天节目组就到我家来拍摄了。

按照节目惯例,电视台帮我们选择了三个保姆,通过层层考核最终决定人选。当摄像机镜头对着我的时候,顿时被这“黑大个”吓坏了,开始撅着小嘴躲避镜头。保姆们使出浑身解数亲近我,只可惜我不领情,躲在妈妈的怀里不肯出来。拍摄了半个小时,我不再惧怕摄像“大哥”了,恢复了活泼的天性。此时我眼前一亮,原来还有一个漂亮阿姨在家里,怎么现在才发现?我主动拿玩具给记者小攀阿姨,拉着她的手参观家里的房间,和她玩的不亦乐乎,我可爱的神情让大家忍俊不禁。

拍摄进行的很顺利,当客人们挥手道别的时候,我却大哭了起来,原来是舍不得小攀阿姨,妈妈眼疾手快拍下了这张有趣的照片。

就这样,我完成了与电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全家人都沉浸在拍摄的兴奋中,原来我们可以离电视如此之近!等待了一个星期,浙江公共新农村频道正式播出了我家的节目,在荧屏上看到自己的形象,全家人都开心不已。节目后期制作很成功,突出了我最可爱的一面,尤其是我喜欢上记者小攀阿姨的情景让所有人都开怀一笑。节目播出后,亲朋好友们都称赞不已,夸我成了“小明星”呢。

热门推荐
1夏天的美景大明湖
2心愿作文
3回味作文
4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作文
5军训的一天日记
6观察天气日记
7小学生优秀作文
8观察日记作文
9中秋节叙事作文
10读后感的范文
11国庆节作文
12植树节作文
13畅想2035年
14快乐的劳动节作文
15劳动节作文
16写事的作文
17优秀记事作文
18小猪减肥小学生作文
19植树节作文
20劳动节作文
21彩虹的作文
22实用的记事作文
23新学期目标作文
24有意义的春节作文
25暑假反省作文
26劳动节作文
27我来编童话作文
28考试的作文
29植树节作文
30向日葵的日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