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灶口的作文

【篇一:体验那份质朴的炊事】

科技的快车,并没有目的地。回味过去那独特质朴的风景,这种韵味将长久地留在心中。

元宵佳节,我在老家度过。老家的炕头,总给人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我一头仰在了上面。没有了热烈的鞭炮声,听不见那高兴热闹的聊天声,失去了那天真无邪的思想,节日在我眼中的味道越发清淡。

我百无聊赖地摸出手机,还没来得及在那虚拟的空间找到乐趣,姥爷的呼喊又把我拉回了现实:“伙计!放下手机,过来做点事。”“我刚打开……”“现在可是就剩你在炕上躺着了……”见姥爷的“唠叨神功”要重出江湖,我不情愿地向厨房挪去。

拉开厨房门,哇!一股浓烈的焦炭味直冲入我的鼻腔,我一边咳嗽一边打开厨房里通往院子的门,待空气清新后,便向姥爷领取任务。姥爷一指,我看到了那孤独驻在角落的灶台。“元宵的饭你做。”老爷说。

我满脸愁容地坐在板凳上,看着这“罪魁祸首”,我往里面加了一把柴火。但这东西好像“吃撑”了,猝不及防地回应了我一个“响嗝”,我飞一般地冲出门,才想到自己要咳嗽。一段时间后,我疯狂地呼吸着院子里新鲜的空气,终于缓和过来。我愤愤地走回厨房,对着灶台下出战书:我吃定你了!我用小铲子搅着灶口里的木炭,一阵风吹来火势突然增大,我吓了一跳,猛然收手,铁铲被我遗落在了火中,那铁铲的木把,仿佛手指般在指责着我。

姥爷也不忍我的笨拙,终于下定决心似的,开始手把手教我这艰难的操作。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开始了征服灶台的全新一战……

冰冷的风旋入厨房,而我在灶台旁边却没有感到寒冷。此刻,我和灶台像两个感情深厚的老友,我帮助他“填饱肚子”,他保护我不感寒冷。此时,屋子里安静下来,唯有那火焰在热烈而深情的微笑。

我得到了一种少有的惬意,得到了那火,也得到了舒畅。

科技飞速发展,这些充满回忆与想象的东西陆续消散。重拾一下这时代的烙印,会学到许多熟悉而新颖的体会。

【篇二:你的我的】

从来没有觉得周围这么陌生。身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目光所及之处,万顷碧绿。微风轻拂,带有独特的农田的清新流淌在四肢百骸,温养经脉。身后是黑瓦平房,古朴陈旧。长大后随父母住在城里,见惯了高楼耸立,车流成群,陡然见了这一片平坦开阔,像心头解开了枷锁,说不出的自由。

推开厚重的木门,伴着“嘎吱”的声响,老人的身影映入眼帘。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腰背,略向外弯曲的双腿,她犹如一颗苍老歪斜的银杏树,扎根于土地深层,屹立不倒。“回来了!”外婆的声音唤回了我游离在外的思绪。我沉默地看着她,略显拘谨。她却一如从前,慈爱地拉过我的双手,温柔地上下打量。“长大了!”是的,我长大了,个高了,比起从前,肯定改变了许多。她也变了,变老了,手变得更粗糙了。可她似乎又没变,没变的是眉眼之间的恬静。

人们常说记忆最容易敲开味蕾。我忆起了儿时的滋味,自然地忆起来外婆的糁子粥,我央求外婆再给我做一碗,外婆笑着答应了。外婆倚靠在灶口的小椅上生起火来。火舌舔舐,把她的影子印在身后的土墙上,忽大忽小,斑驳摇曳。我在旁静静地看着她不断往炉膛里添柴。外婆是一个很倔的人,就如木柴,硬,不知变通,就算燃烧也有浓烟滚滚。外公走得早,留下外婆独自承受生活的重压,她没有向别人祈求怜悯,而是咬紧牙关,一人将母亲拉扯到大,还要兼顾农田。外婆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双腿落下炎症。

母亲想要接她到城里享福,可她拒绝了。“我要守着这片土地。”她说。外婆不舍的是田野和温情吧。

糁子粥做好了,用白瓷碗舀起尝一口清香,溢满唇齿之间,心中的空虚被填满,却又五味杂陈。这世上还有多少人记得柴火煮粥的味道,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心中的执着驻足守候。当白的没有杂质的牛奶代替了热气腾腾的粥,当人们对坚持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我又剩下什么?是华丽空洞的物质基础?还是随波逐流的观点评论?甚至是对自己成长之地的陌生之感?

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我在心中反问自己,你得到了什么?我又失去了什么?

【篇三:照片里的故事】

每当我翻开相册,一张醒目的照片就会映入我的眼帘,那是一张我们在河边野炊的照片。看到它,那次野炊的情景立刻就浮现在我的脑海。

那是几年前的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去野炊。老师先给我们分好小组,然后让我们回家准备自己需要的东西。返回学校时,有的同学背了铁锅,有的同学拿了肉和蔬菜,还有的同学带了碗筷和炒菜的佐料……

来到河边,在老师告诉我们要注意安全后,我们便各自找了一块平地挖坑、煮饭了。我们挖了两个坑当灶,放上锅便开始煮饭。舀上水,淘好米后,我们就准备烧火。其中一位同学将一把干草点着后就放在灶里,结果火竟熄灭了。他又把头伸到灶口用嘴去吹,烟一下子钻出来,熏得他眼泪都流出来了。他用手揉了揉眼睛,结果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大花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这位同学负责烧火煮饭,我们几个就负责炒菜。我们准备做一个莴笋炒腊肉、一个炒胡萝卜,再烧一个番茄蛋花汤。莴笋要剥皮,萝卜要切,这都是技术活。虽然莴笋被我们剥得坑坑洼洼,胡萝卜也被我们切得大小、厚薄不均,但毕竟是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都很满足。油出烟了,我们把切好的莴笋倒在锅里。只听见“哧”的一声,小油珠溅得我们脸上、手上到处都是,隐隐作痛。那个同学赶紧舀了一勺盐放进锅里,又把腊肉倒进去,总算不溅油了。十分钟后,菜终于做好了,我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围在一起蹦蹦跳跳的。“咔嚓!”老师将我们幸福的身影保留了下来。

一次野炊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一张照片记录了一个成长的故事。

【篇四:炊烟之下】

炊烟之下,紧接着是烟囱和青瓦。

烟囱笔直地指向天空,像是佛祖的擎天一指。

烟囱本是雪白,南低北高,高处做成了锯齿的形状。现在的烟囱沾满了灰烬,和由青转黑的瓦片已无二致,整体看去,像一座静止的黑色“喷泉”。

“喷泉”下面是整洁的厨房,烟囱的正下方是一方土灶。灶前是两口大锅,能煮上二十个人吃的饭。灶后一捆捆柴依次排开,一季有一季的庄稼,便有一季的柴火。柴分软硬,软的如玉米、大豆、油菜的秸秆,入火即化,适合引火和炒菜。硬的如木料、竹棍,能长久地发出微弱的光焰,适合煲汤和煮水。还有些“不入流”的,木匠用剩的刨花、燃烧不产生有毒气体的生活垃圾,它们是我的最爱。

无论隆冬与酷暑,每次回乡下,我都抢着坐在灶口沾满柴灰的板凳上。大冷天,灶口是最温暖的佳处。夏天很热,一直拨弄火苗的我常常能蒸出几身汗来,可我乐此不疲。孩子的破坏欲真是难以想象,他们恨不得在全世界燃起熊熊大火,南极冰川都要为他们融化。这可能源于人类天性中对热量、光芒和力量的崇拜,只是成年人把它转化成了对希望的坚信不移。

随着岁月推移,毫不夸张地说,我生火的功夫已是“炉火纯青”。真的,在灶膛里留一块烧红的木块,流通空气,火焰便是纯蓝纯青的颜色,爸爸教我这招时,称之为“三味真火”,这样的火苗,得天地之浩然正气,像一个虚无缥缈、通行千年的魂魄,功力相当深厚,烧开一锅水,只需三五分钟的功夫。

我坐在灶台后时,爷爷常站在灶前,两鬓微霜,发号施令,威风凛凛。“大火!能多大就多大!”话音刚落,三把油菜杆就投身火海,整个灶膛里的空气全部变成了橙黄色,溢出来的就往烟囱跑,爆裂声响彻云霄。

炊烟之下,紧接着的是我火红的、青春的面庞。

热门推荐
1记忆中的她
2珍贵的友谊
3家乡的月饼
4再回首
5我自己来
6在成长的道路上
7暑假生活初中作文
8春天的作文
9我心中的向日葵
10
11《夏洛的网》读后感
12学习生物谈创造
13雨中情
14暑假过生日学生作文
15观《狮子王》有感
16运动带给我多姿多彩的体验
17明天会出太阳吗
18我的理想
19责任的议论文
20抢“七”大战
21家乡的美食
22海狮表演
23保护眼睛
24剑影孽缘
25手机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26有志者,事竟成
27一次相逢一次暖
28我心目中的老师
29就这样慢慢长大
30我爱家乡凤凰城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