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钻研的作文

【篇一:华罗庚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华罗庚》这本名人传记,它感人的真实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写了华罗庚坎坷的少年时期,他出身贫寒,不讨人喜欢,但他却很顽皮,很有自己的想法。在18岁那年,华罗庚遇到了他的恩师王维克。王维克老师告诉他:“学习知识要认定目标,集中精力去钻研才会有成就。”这番话对华罗庚启发很大,他发奋图强,刻苦研究他热爱的数学。

华罗庚20岁时发表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的注意,从而让他的命运有了转折:他在熊庆来教授的举荐下,担任了清华大学的助理。他以极大的毅力克服困难,争分夺秒地学习、钻研数学,他的勤奋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被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为教员。

华罗庚27岁开始,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日本开始侵华,华罗庚一家逃往昆明。1939年9月28日,日军开始轰炸昆明,他几次被轰炸的尘土埋在里头,但他以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并且在这期间他仍旧坚持发表了20多篇精湛的论文。

1946年,华罗庚访问了苏联、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在美国全家人终于团聚了。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强求华罗庚留在美国,但他毅然回到祖国,永远做中国的儿子。1985年6月,华罗庚在日本大学讲坛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5岁。

书中让我胆战心惊的故事是:一次,日本轰炸了华罗庚的防空洞,把他埋了起来,但他坚强、勇敢地战胜了死神,成功地获得了亲朋好友的救援。

读了这本书,我从中了解了伟大的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坎坷而又卓越的一生。他那坚强的意志,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品质深深地鼓舞了我,我们要向他的伟大精神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精神文明vs实用品格】

明堂所赖者唯一柱,然众材附止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那么一个泱泱大国所以来的那根柱子难道不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标记的精神?答案毋庸置疑。但是这种精神是什么?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这种精神的主导是实用品格。我们的儒家思想却是是具有独特的中国味道,但它的提出是为了巩固当时的统治亦摆脱不了这根深蒂固的实用品格。在这种浸着实用品格的礼教思想的熏陶之下,从古至今,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有多少是真真正正地为了读书而读书?尤其是现在,每个孩子从小被灌输的思想便是读好书以后挣大钱。当然极个别的钻研读书的学者却被世人不屑地称为“书呆子”……在这种功利性那么强的社会中,课堂中以及家庭中,如何培养出那些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大科学家等等?所以说功利的衡量标准已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精神生活的贫瘠,而我们确实仗着所谓的”儒家思想”沾沾自喜,到处吹嘘我国是文化博大精深,却不知老本即将被啃完。

而对于外国来讲,精神不仅仅是种实用品格这几乎物质化得东西,而更有脱离肉体,脱离凡俗,是灵魂遨游在知识的国度的意味。为何诺贝尔奖几乎都在外国人手中,而不落在我国手中?究其根本,我们太功利地想得到这虚荣,对知识的本质却不钻研。与之相反地,外国许多学者是真正为了自己去探求这些知道而钻研。就如托马斯曼虽然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却满腹牢骚,因为他觉得文学院给他颁奖准备的评语否定了他的《魔山》的文学价值(他当年是以《布登勃洛克一家》拿到的奖),从他的满腹牢骚,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他的每部作品都投进了心血,每部作品其中的文学价值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倘若是我们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凭其心中的功利性,估计是不会计较这些的;又如萨特,一位法国作家,当宣布他获得诺贝尔奖时,他却拒绝接受这项巨奖。在他的认知力,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所以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若以如今我们国人的心态来看,估计没有哪个人会拒绝这所谓的“无上的荣耀”吧。这便是如今我们国人与外国的差别所在。为了钻研而钻研和为了利益而钻研,这不仅仅是心态不同的问题,更会造就整个社会的风气,从而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柱子需众材附乃立,得勋者助群谋乃成。所以精神不仅仅就是那么一个“儒家思想”,而是在哲学,宗教,文学以及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体现出来的;所以精神有着不可比拟的神圣价值和不可用的物质尺度衡量的独立价值。

那么真正的学术便是不拘于考据,训诂,追求功利,而是能通宇宙之至妙,人生之精髓,启迪人心扉,让自己真正到达精神的高度。所以当中国人民能去钻研真正的学术,社会形成学习真正学术风气之时,便是中华大国重新崛起之时!

【篇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唐诗宋词到楚辞元曲,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太极长城到松竹民居,处处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人接触文化的内容不一样,自然对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浅不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气质。

当今便捷的交通,方便的通讯使世界变的愈发渺小。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接受着不同文化的熏陶。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新新人类”,有爱摆内八字的“哈日族”有爱叫“欧巴”的“哈韩族”,有绅士风范的“英伦格调”,可是国外的都是好的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尚未细细钻研,就盲目模仿外国的文化,这样真的好吗?

在日本,“内八字”是妇女长期跪坐所形成的一种病态,而在中国这种病态却被少女们竞相追逐模仿。网络上所流行的“非主流”“杀玛特”更是迷倒了一众男女,这是我们向外国所学习的先进文化吗?恐怕未必。

英国的骑士精神,美国的钻研创新,日本的积极进取,这些精神文化我们又学习吸收了吗?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持着一种包容与批判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基因,有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普世思想,实现“一国之学问”的现代化,同时我们也要有选择性学习吸收外国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如今“洋节”之风盛行。我们有历史悠久的春节不过,却要过西方的“圣诞节”,有好好的七夕不过,却要庆祝西方的“情人节”,诸如此类的还有光棍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我们真的需要庆祝这些节日吗?现在的90后乐于过“洋节”,却逐渐忽略了重阳节,端午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当我们在为洋节而庆祝的时候是不是该想一想我们的传统节日呢?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盲目地追逐模仿。我们自己的文化正渐渐被遗忘,却还在盲目追赶世界文化,这必然会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需要在继承与发扬我国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取世界主流文化。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篇四:我最敬佩的人】

我们常常敬佩有伟大发明的科学家,也会流连于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作而心生敬意,文学家优美生动的文笔也令人陶醉。但在我心里最敬佩的人就是我的姥爷。姥爷身材伟岸,有着一双灵巧的手和爱学习的精神。

每当假期回到老家时,我就会和姥爷姥姥住上好长一段时间。当家里的水管出了问题时,只见姥爷不费吹灰之力,就修得完好如初了。他还会修家里漏雨的房顶,合不上嘴的拉链……反正,从大到小,没有姥爷修不了的。有一次,我陪表弟玩玩具枪,玩得正开心,突然,一个不小心,玩具枪就重重的摔在地板上了,而且摔掉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玩具枪不能发出声音了,也不能亮光了,一个碎片也不知去向了,没办法,只好向姥爷求助了。姥爷从工具箱里拿出了一个奇怪的工具,把上面凹凸不平的碎片弄掉,再把上面磨光了,抹上强力胶水把两段连起来,又动了电线,就能亮光和发声了。

姥爷在60岁退休以后,又钻研学习驾驶技术,报考了驾驶学校。他每天勤学苦练,认真钻研,回了家常常因为一个动作反复演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姥爷这样的劲头时时感染着我。姥爷如期拿到了驾照,这是许多年轻人都做不到的。

每当我坐着姥爷开的车时,就感到无比的自豪。我爱我的姥爷,更爱姥爷的精神世界。

【篇五:以梦为马,莫负韶华】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少年不识愁滋味。初读这句诗时,只觉意境很美,朗朗上口,很快便熟记于心。而今再回想一番,才明白了时光荏苒,在有限的时光里,我们必须以梦为马,方能不负韶华。

以梦为马,莫负韶华。他,一生颠沛流离,游往众国,不畏长途漫漫,不畏烈日炎炎,只为追梦。

他是仲尼,人人熟知的千古圣人,坚持以仁爱治天下,宽厚待人。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方只有“恕”才是可以终身行之的言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顾名思义,也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求别人去做。这八个字,看似容易做到,实则很难。放眼整个中国,古往今来,除了孔子,又有几人做到了?孔子爱民如子,他认为,苛政猛于虎也,为了把这句话,这个道理告诉各国君主,他带上自己的弟子,游往众国,劝说各国君主,减免赋税,减免徭役……可这么一个空前绝后的圣人,偏偏生在了一个不识英雄的时代。他为天下百姓,在中国之间奔走,大呼:苛政猛于虎也!可竟没有一个君王采纳他的建议,反而驱逐孔子,害怕他“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以至于一代圣人,竟如“丧家之犬”,天下之大,竟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实则令人气愤!可即使这样,她也从没放弃过自己的主张,至死,他都没有放弃这个"梦想“。他以梦为马,不负好时光。

以梦为马,莫负韶华。他,一生金戈铁马,四处征战,不畏半城烟沙,不为前路艰险,只为追梦。

他是韩信,是人人熟知的开国功臣,一生金戈,一世戎马,只为了在乱世中开创一个太平天下,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可是,他猜到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世人皆知,韩信效忠的是刘邦,可刘邦是什么人,一个胆小如鼠却妒贤嫉才的人。彼时,秦始皇曾出游,项羽见了,大声喊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只是在一旁喃喃:”大丈夫应当如此。“人品高低,立见分晓。刘邦并无什么才能,只是他比项羽强了一点,善用人才。若不是张良的太公兵法助他入咸阳;若不是樊哙的忠言令他不滞于繁华;若不是萧何的”律九章“为他扶法治;若不是韩信的”四面楚歌“让他胜项羽……这天下,还会是他的吗?那坐在龙椅上的人,还会是他吗?可韩信的忠心换来了什么呢?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亨。刘邦的本性在这个时候暴露出来了,因为韩信在军中威望极高,她害怕韩信造反,威胁到自己的皇帝之位,便让萧何把韩信骗到宫中来杀害了。一代奇才,就这么被杀害了。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现在想想,若是当年韩信没有投奔刘邦,一直跟随项羽,那他这一世,至少性命无虞,一步错,步步错,他为了天下,投奔刘邦,刘邦却为了皇位,舍弃了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真是可叹!不过我想,他应该不曾后悔,他应该不曾后悔,至少,他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给了百姓一份安定。他以梦为马,不负好年华。

以梦为马,莫负韶华。她,一生刻苦钻研,不断进取,不畏环境艰苦,不畏辛苦劳累,只为追梦。

她是屠呦呦,是人人熟知的医学研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个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女子,注定会有不凡的人生。她一生都刻苦钻研,誓要在医学上有所突破,她和她的团队不断刻苦钻研,一心想着在医学上为人类作出贡献。因为长年研究医学,长年劳累,以至于屠呦呦身患结核等各种慢性疾病,长年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般人早就放弃了,可是屠呦呦,这个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女子,注定与常人不同。她忍着病痛,坚持了下来。终于,她成功了,她发明了青蒿素和双青蒿素,她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为中国,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她说:“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应该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她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利益还要重,所以她获得了成功,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试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人生苦短,但不当及时行乐;忧愁无限,但不该借酒消愁;诱惑无尽,但不应沉溺其中……大千世界,时光易逝,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以梦为马,方能不负韶华!

【篇六:昆虫记读后感】

合上书,我还沉浸在法布尔奇妙的昆虫世界里。那些各种各样昆虫,让我感到感慨良多。

《昆虫记》誉满全球,被称为“昆虫的史诗”,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及其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而成的书。这本书表面上虽说是昆虫的一生,实际上是反映出“昆虫界的荷马”法布尔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昆虫研究事业的执着与坚持的精神,即使是在逝世之后,也在他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黄石园。

在生活中,有这两种人:有一种人,和法布尔一样,为工作和学习而努力,坚持不懈,愤发图强,最后有所成就;而另一种人呢,和法布尔恰恰相反,性格懒散,志大才疏,当他要立志做一件事情时,只有三分钟热度,最后留给他的只有失败。同学们,你想做哪种人呢?

如果你选择做第一种人,那么就向达芬奇学习吧!达芬奇的父亲把小达芬奇送进了一位著名的画家那里去学习绘画,第一节课便是画蛋。一开始,达芬奇还十分听话,把蛋的一笔一画都认认真真地画在纸上。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他放下纸和笔,跑过去找他的老师,问:“老师,我已经画了许多蛋了,什么时候才可以画别的东西呢!”听了达芬奇的话,老师放下手头的工作,严肃地说:“要先学好画蛋,因为这是熟练手法和笔法的基本功。要画好蛋,就要认真地观察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它。”达芬奇听后,就再也没有急着画别的东西了。他全神贯注地,日复一日地去观察桌子上那个平平凡凡的鸡蛋,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日子一天天过去,达芬奇的画本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形状不同的圆圈圈。老师对他的坚持不懈地钻研精神很满意,对他赞不绝口。有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后来创作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名画,成为一代宗师。你们看,达芬奇不断坚持着,成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吧。

除了达芬奇的故事,另一个人的故事竟让我如此震惊。那个人是发明电灯泡的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他竟然做过第二种人!竟然是一个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事情是这样的:一开始,爱迪生也研究过电话,他连续着几年的刻苦钻研,十分努力,眼看就要成功了,爱迪生却因为一时的不可行而放弃了。而贝尔只不过在物理实验中把一个旋钮多旋了几圈,一个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发明就在他的手中诞生了。因为爱迪生放弃了研究,所以他就品尝不到胜利的果实的滋味。正如古人所告诫的那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行百里者半九十”。你们说,是吗?

《昆虫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奇妙的昆虫世界,还看到了法布尔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篇七:读书伴我成长】

李苦禅曾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读书是体味文化,读书是回顾历史,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读书是思想的驰骋。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十分爱读书。爷爷和爸爸是时常捧着一本书,泡上一杯茶。聚精会神的伏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好半天。因此,我从小就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对阅读情有独钟。

从我牙牙学语时,就喜欢时常捧着一本书,即使大部分的字都不认识。但看着书上的插图都觉得很有意思,不自觉便被吸引了。?格列弗游记?是我自主阅读的第一本书,那时我读书还只是表面的读一遍,并没有更进一步的领略文字背后的含义,也正是因为这本书,为我开启了阅读的大门。

那一天,我正在房间里看书,爷爷走了进来。对我说道:“你在读?格列佛游记?呀!让我来考考你,你都读懂了什么呀?”问题一出,我还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竟不知如何说起,只得支支吾吾的说了几句。顿时,爷爷的眉头拧成了八字,脸色如霜打了的茄子一般难看,生气的对我说:“读书如果只是为了看它的情节而看,而不去领悟书中的道理,不去钻研其中的奥妙,不去学习里面的知识,那么即使看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此以后,我读书再也不敢马虎,每次都要逐字逐句地将每个词研悟透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因为我广泛阅读,所以积累的东西才会多。写作文时,才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也正因为我读书时这种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精神,对待每件事才能使我取得各科的优异成绩。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我们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将来就能使自己的知识渊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篇八:从头到脚中药养读后感】

科技节的第一周,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从头到脚中药养》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些疾病如何调养,还讲了很多名医的药剂配方,使我兴趣高涨,立刻钻研起来。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讲的药剂配方,如:大川芎丸、半夏白术天麻汤、泽泻汤、镇肝熄风汤、牛黄清心丸等。这些中药配方各有各的用处,有的主治,有的辅助,有的为君药,有的为臣药,简直多不胜数,而钻研它们的我则十分高兴。

在钻研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尝试着给家人测体质,我首先想到了“瘦人多火,胖人多痰”这句话。我看了一下妈妈,她有点微胖,而且咳嗽痰多,所以定为痰湿体质;最后看看爸爸,他有一点瘦,而且他说有口疮,所以就定为上火体质。

看完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很多医学道理。如“左青龙右白虎”,意思是说得左腿水肿时要加用鹿角胶,因为“鹿”别名“斑龙”;而右腿水肿时就需要加用虎骨了。

当我把这本书仔细地钻研完后,我觉得对自己大有脾益,因为它让我知道了更多关于医学和中草药的知识。我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篇九:记忆中的她】

她,圆圆的脸,长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经常爱梳一个马尾辫,她的个子不是太高。她就是我的同学,也是我的好朋友。她是一个特爱钻研的女孩。她总是习惯性地把眼镜往上一扶,惹的同学哈哈大笑,同学们都叫她“小博士”。

镜头A:——地点:学校。

昨天晚上,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道题,我也不会做,就抄下来准备去考考我们班的“小博士”。今天,我一到学校就把题拿出来递给她,让她叫我做。她学着古人的样子,说:“不敢当,不敢当。”

于是,她开始做起来,过了好长时间,她也没做出来。她把题还给我,说:“不好意思,这道题我也不会,你还是另请高明吧。”我拿着这道题边走边想:她也不会?她又追上我边喘气边问:“这道题你会做吗?”我说:“我也不会,我是在书上看到的。”她问我:“书在哪?”

“在家里呢。”我说。到了放学的时候,她又追上我,说:“那本书能借我看看吗?”我被她

那爱钻研的精神打动了,说:“好吧,你到我家里来吧。”

镜头B:——地点:我家。

到了我家以后,我把书给她,然后我就写作业,大约过了十五分钟,她高兴地跳起来,说:“我会做了。”我在一旁诧异地望看她,“今天的题多难呀,她居然这么快……”心思缜密的她很快看穿了我的心思,便对我说:“我会做了,要不要我教你啊?”我点点头,她先把眼镜往上扶了一下,然后就像老师一样耐心地教我,直到我会为止,教我的过程中,她时不时地把眼镜往上扶一扶,偶尔咳嗽两声清清嗓子,俨然一副教授的做派,让人忍俊不禁。

这就是我的同学,一个爱钻研的女生,一个我学习的榜样!

【篇十:未来的云朵世界】

阳光明媚,一朵朵白云悬挂在高高的蓝天。那雪白的云朵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白云是从哪里来的?上面能住人吗?它上面有什么东西?……古往今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现在已是55世纪的今天,在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中,人类终于踏上了云朵世界。我猜,大人们肯定要问:“云朵不是很轻吗?人类怎么能上去呢?”是的,云朵虽轻,但科学家们造出了一种既可以漂浮在空中,又可以支撑云朵的彩云。这样,人类就可以安安全全地生活在云朵上。

“那游泳池呢?有可能会融化。”这个问题不难办,科学家们发明出了一种防水玻璃,只要在云上铺上这样的玻璃,云朵就可以防水了。

“可这还不够,要是云朵上整天都是太阳,粮食该怎么办?”没关系,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药水,只要你在云朵上滴一小滴,你想要的粮食、蔬菜、水果、棉、麻、毛丝等就会自动蹦出,多方便呀!

“但云朵上没有土,人们想在云朵上种花该怎么办?”这再简单不过了,科学家们又发明了一种超级泥土。只要在云上撒下这种泥土,再撒下种子,几秒钟,花儿就发芽了。

难题解决了,人们安安心心地登上云朵,幸幸福福地在云朵上过日子了。而科学家们还在钻研,这次钻研的内容是“怎样能让人们生活在星星上。”

热门推荐
1一份特殊的礼物
2有趣的活动
3我希望我的房间是什么样子
4生鸡蛋和熟鸡蛋
5这个夏天
6人生可以更加灿烂
7做香水花瓶
8妈妈,我想对你说
9论人类与计算机
10猪八戒办学续写
11我的新自行车
12大熊猫的自述
13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14和平中国我的梦
15有奥赛陪伴的日子
16彩云湖公园
17最美
18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19《活着》读后感
20一路芳菲尽是情
21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22难忘的故乡生活
23我的小侄子
24聆听
25竹海游记
26说茶
27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28游千山
29我爱家乡
30我要如何读懂你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