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给爱一个支点】
后来我才明白,我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东北父母,无论多么爱,我也不会说一句我爱你。因为他们早就已经把深切的爱意播撒进生活的土壤里,并甘愿用一生的辛劳去耕耘。——题记
冬日,午后的阳光虽明亮,但伸出手轻轻触碰,却还是感到一丝入骨的寒意。我与父亲走在林间的小路,他握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地慢慢走,他的手温暖、宽厚、有力,恍惚间,我想起了那年冬天,故乡下的一场大雪。
雪后的空气,清新冷冽;雪后的暮色,昏暗中有了一丝朦胧的意境。父亲急匆匆穿了件黑色的大衣,就要去接几里外学校放学的母亲。四岁的我趴在门檐上,糯糯地叫了句:“爸爸,我也想去。”
我踏着小碎步在父亲身后跑,父亲在前面大踏步地走着。苍茫的暮色里,映衬着一大一小两抹身影。父亲回过头,问我冷不冷,我摸了摸冻红的鼻头,仰着头回了句:“不冷。”他敞开毛呢大衣,我一溜烟钻了进去,父亲的大衣里好暖,小小的我头只能到父亲的腰间,大衣里一片漆黑,但是爸爸在,我一点儿也不怕。雪地里,一大一小的脚印在上面嘎吱吱地走着,给这寂寥的冬夜,平添了一份温暖。
想到这儿,我咧开嘴角笑了。但是蓦地,我的眼眶又有些湿润,抬眼看去,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在了我前面,而他身边是我的母亲,他们互相说笑着并肩走着,本应该温馨的画面在我心中却有一丝心疼——我看见昏黄的暮色映在他们的根根白发上;我想起了青春期以来,给他们带来的一次次打击和伤害;我也想起了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为我所付出的一切的泪水与汗水。我轻轻地喊了一声:“爸爸、妈妈。”他们转过头来,我看见他们微笑着,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好似老树回春。我跑上前去,牵起他们的手,一同向前走去。
恍惚之间,他们都还是我的天空,我的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他们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了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父母的白发不是老。”看到这儿,我的眼泪落了下来。其实,亲情就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因为我都来不及慢慢等待,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吧。给爱一个支点,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
【篇二:乐趣】
乐趣,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喜好。诗仙李白之乐是“会须一饮三百杯”,诗圣杜甫之趣是“自在娇莺恰恰啼”,诗囚孟郊之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我觉得欣赏、背诵这些佳作是自己的乐趣。
一到六年级,我背了许多著名的佳作,有诗经、唐诗、宋词……背诵诗词前,我会先读上几遍,思绪也会随着诗句的节奏和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是为背诵做准备。背一些长诗时,我就得慢下心来,一步一步的前进。比如《琵琶行》,我就一天背八句,不到半个月就背下来了。但有些时候,并不像相像中的那么顺利,问题出在了各个方面:衔接处卡住、跳过句子、顺序错乱、字记错,和由于紧张造成的突然卡壳……有时背完题目和作者后大脑一片空白,导致一个字也吐不出;也有时由于神情激动,最后几个字忽然忘了,冥思苦想也无法记起,只好复习一下,再重背。
最近,我带着学习的心态,观看了精彩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与选手们同步答题时,发现自己竟没有一个外国选手的准确率高,少儿团的所有选手储备都比我大。我与百人团的“诗友”们一起答题,一起出错,一起捧腹,一起感动。我仿佛置身于现场,欣赏诗词带来的动人故事。舞台成了诗词的“战场”,评委们成了诗词世界里的“哲学家”。这个节目,渲染了一个诗词的春天。
每当回首曾经在诗词道路上留下的脚印时,都体会到了我努力时的成功、可惜、喜悦与乐趣。渐渐地,我悟出一个道理:乐趣是建立于付出之上的。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也没有收获时的乐趣。
【篇三:十字路口】
夜空中,繁星点点,点点星光点缀漆黑的夜空。蓦然回首,月亮渐渐退隐,太阳藏在天空与海面的衔接处,若隐若现,照亮一角天空,但大地仍是黑暗……
惜时间飞逝,把我带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而我,站在岔路上,前方的路如初升的太阳,若隐若现,时而光明时而黑暗,我又该何去何从……
自从进入初三之后,中考的中考的钟声不断敲响,一切都颠覆了,一切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失去了天性,缺乏了欢笑,就连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沟通也随之渐渐消失,一切都变得常规而死寂了,只为了中考……
每天早晨,吃过早饭,步入班级,一张张红色的纸上写着醒目的大字“入室即静,入座就学”,把彼此从睡梦中叫醒,同学间彼此瞅着对方那一张张带着黑眼圈的脸,会意地笑了,尽管疲惫,乐在其中……
一次次月考并没有把我们击垮,成绩单上有着同学们的你追我赶的身影。失败过考好,都只是暂时的,我们知道,有失败才会有成功。考差了,找找原因,咬咬牙,重拾信心,点燃奋斗的信念,再战,创造辉煌;考好了,也不会因为瞬间的胜利而蒙蔽双眼,因为我坚信,失败是暂时的,成功也不会永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十字路口,也许往前冲才是我的宿命,挑战中考,决战中考才是我的目标。带着梦想,一路向前,在成功路上奔跑,即使有失败,或许不称意。不软弱,不哭泣,含着泪水,继续奔跑,直到冲破黑暗的束缚,赢来光明前途的那一刻……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为梦而战,为前途而拼搏,听!中考的钟声已敲响,梦想在召唤,十字路口上,我必须向前冲!
【篇四:钢筋、基底与轴承】
科技发展迅猛,尤其是人工智能这一领域近些年来国内外均有显著突破成果。不论是新闻中频频报道的新型智能设备,亦或数不胜数的科幻题材影视作品中假想人工智能的应用带给人类的优弊,历历昭示着此等技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有不少人在虚实难辨的信息轰炸下,继而陷入了某种思维模式:终有一日,带给人类便捷以及标志着科学技术里程碑的人工智能必定会取代人类。
尽管各大媒体与专家论坛众说纷纭,对于这个话题总是少不了激烈的唇枪舌战。于此,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的言辞令人耳目一新,他指出大可不必顾虑计算机会具备人性;反之,应当担心人类的思想变得有如人工智能的程序一样,不再有价值观和同情心。
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不乏库克的担忧,但这完全不是一种压倒性的趋势。汉唐盛世前的中原,暴君奸臣虽不在少数,诸子百家争鸣带给后代华夏子孙思想上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近代的布尔战争与二战期间,英、德两国相继设立了令人发指的集中营,直至今日,为当时的受害群体控诉他们惨绝人寰行径的声音从未停止;近期朝鲜、伊朗核武器事件升温,各大势力间暗流涌动,可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赋予了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这说明人心所向,那些为了己国利益不顾事态后果的政客受到大众的排斥和谴责。行进在漫漫崎道上,人类社会在向外探索的过程中,总有一股与利欲野心相斥的力,在局势动荡之际喷薄而出。兴许包含有巧合因素,但更多是源于人类灵魂中那份追寻道义的使命感、责任心。古人有言,万物皆需阴阳两极平衡。虚假的和平必催生罪恶,但极暗之中亦能孕育光明。这份携热度的光亮来自人类自身,足以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牵制住我们的一次次失足与错误的举动,足以使我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一步步在地球上繁荣壮大。
要说操作能力,我们也许不及那些机械电子与人工智能,但使人类这个群体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便是我们的思想。它不会随高新技术的发展而黯淡,正相反,价值观与同情心在冰冷死板的编程数据衬托下,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如果将科技的发展比作用以筑高摩天大厦的钢筋水泥,那么道德底线便是不可取代的基底,人情味则充当着建材衔接处的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