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式的作文

【篇一:非中国式父亲】

马丁在《中国式父亲》的演讲中说中国式父亲是固执严厉的,而我的爸爸却是一个非中国式的父亲。他和蔼亲切,善解人意,与中国式父亲,正好恰恰相反。

上了初中,需要住校,而父亲在这段时间,是最疼爱我的人,他为我做任何事都没有一点怨念。每当大考时,我都会往家里通一次电话,这次期末考试前,我又往家里通了一回电话。

电话的接听者是父亲。父亲询问过我在学校的一番情况后又把话题转向了考试。“明天就要考试了吧?”父亲温和地问到:“是,是的”我吐字不清的说,父亲从我的话语中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说:“明天考试要细心,认真审题,但也不能太紧张,一次考试而已。”考不好又能怎么样?”父亲的鼓励给予了我极大的安慰。我充满信心地回答道:“嗯!”

考完试后,老师发下了各科的试卷,我看了我的总分和排名,心情一下子跌入了谷底,我眉毛扭曲着,眼睛死死地盯着成绩单,鼻子里一直不停地喘着粗气。嘴唇上一点润色都没有,脸上没有一点。在心中对自己说:“完了,考砸了。”

周五放学回家,把成绩单给了父亲,父亲是一个一米八的男人,头发十分有型,带着个黑框眼镜。站在父亲身边显得我十分软弱,父亲接过我的成绩单,做到沙发上,摘下眼镜,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眉毛先是紧皱,后来变的舒展,眼睛先是睁得大大的,后来眼睛周围有了笑纹,嘴原先是紧闭的,后来嘴角微微上扬,脸上也十分平和。

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次考试虽然退步了,但我还是要表扬你,因为你自己尽全力了,上次做错的题不再错了。难道不值得表扬吗?”凡事只要尽力而为就行了,不管结果怎么样,你都付出了努力!”听了父亲的话,我立刻觉得被理解,不争气的眼泪往外挤。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总能懂我的父亲,不似马丁那中国式父亲般严厉。

【篇二:也谈中国式教育】

一直想写一篇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文章,可是没那个胆量,可能认为自己写议论文的功底还是“菜鸟”。在拟这个题目之前,我一直在犹豫,因为文章一旦涉及“国”,那将会很难下手。但是既然拟了这个题目,那我就会认真写。

前几天看焦点访谈,节目中就提到了教育改革,上面说什么十年之后教育的春天将会来临,在那时考试与招生将会由两个部门来组织,实现“考招分离”。

说实话看了之后真的很爽,因为十年啊,将有多少人才被应试教育所埋没,而如今的我们怕是享受不到那美丽的春天了。

在初二时上网,我就经常会上网查找什么热门话题。一天,在百度里找到了一点击率超高的贴子,帖子的名字叫《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目而我却不会做》,我好奇点击查看,文中就写道:在浙江省的高考试卷上,把我的文章作为题目出了一个深层阅读,这篇阅读总共有15分,而我却仅得一分。其中有一题是“在《寂寞钱钟书》一文中,这一句‘钱钟书先生那一生不羁的灵魂,也正是他一生的格调’中的‘格调’二字用得非常好,请问好在哪儿?”我看了这后顿时傻眼了,我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顺手一写,我哪知道怎么回答啊!

看了这个贴子,我感触颇多,也跟了一个两三百字的帖。

是的,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公式化,越来越圆圈化,学生答题必须在指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公式,比如说像什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东西。引出文章中心论题;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等等这样的话。试想这些真的是我们想出来的吗?答案是NO,老师教的必须这么答,才能得分。

曾经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道德有了标准是值得庆喜的,可是考试有了标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上次语文诗句默写中有一题:“站在高山之巅你会想到?”答案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我写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却错了,我不禁想问改试卷的老师:“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写高山之巅的诗难道只有一个《望岳》这种公式化的中国教育必须改变!”

我还记得老师在讲怎样写议论文的时候,说的是先提出论点,再举例论证,然后再总结。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听,而且对议论文产生巨大反感,因为它很像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而且老师还强调在议论文中最好不要出现“我”,为什么不能有“我”?难道文章不是“我”自己的看法吗?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格式化,它在扼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创造力。

再谈中国教育的定式化。

这一点广泛分布于理科学习方面,老师们总是注重讲定式、定理,却很少让我们自己动手去探究,这一点几乎导致所有中国学生最致命的一点——动手能力差。曾经有上海一所中学,老师让一位物理尖子生去换电灯泡,这个学生弄了半天也没有成功,最后急得大哭。我也不会换灯泡,我的物理电学也学得不够好。但我想连灯泡都不会换,那些公式又有何用?

教育还一直在吵着改革,姓“考”还是姓“素”这谁也不好说。应试教育纵然有“公式化、格式化、定式化”的缺点,但终究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中国式教育要改变,作为学生我更希望是介于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就像治国一样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育也要注上“中国特色”的商标。

最后用一位教育家评论应试教育的话结尾:“我们都是坐在火车上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了方向,我们谁都不敢跳车。”不过我相信敢跳车的人大有人在,我就是其中一个,教育改革,我期待!

【篇三:中国式过马路】

现在,马路多,红绿灯多,过马路也成了天天都有的常事。

一天,因为父母不在家,我只好自己去上学,我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多个路口,自然要过多个马路。

那天,我按照小时幼稚的歌谣:“红灯停,绿灯行”警告自己,要看红绿灯。

第一个路口,我一到那碧绿的“01”立马变成了朱红色,仿佛在嘲笑我运气差,我叹了一口气,只好认命。可正当我停下时,一只大手把我从原来的地方狠狠地推了一下。我一个踉跄,差点成“大马趴”。只见一个人从我背后走来,对着我吼道:“你干什么?有路占着,还不走?成心想让后面的人堵着啊!真没素质!”我听了,火一下子从脚尖烧到头顶,他大白天推人,不讲道理不道歉,要我闯红灯?于是我冷声讽刺道:“是吗?那是不是在你眼中的有素质就是把人险些推倒后不道歉还让别人闯红灯就是有素质?”那人脸一阵红一阵白。这时,红灯闪现出了绿光,我轻哼一声,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给那人留了一个潇洒的背影。

第二个路口,许多人都闯了红灯,我呆住了,这不是红灯吗?他们是色盲吗?“应该是一小群不知怎么过马路的人吧,下一个路口应该就没有了吧……”我小声喃喃道。可我运气怎么这么差?第一个路口遇见不讲理的人,第二个路口一群色盲?

第三个路口,第四个路口……第三个红绿灯,第四个红绿灯……我没有遇到一个不闯红灯的人(除我之外),我茫然了……“叮当,叮当……”一串手机铃声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我拿起手机,只见一个新闻:中国和外国年年因车祸而死亡的人数……

看着那庞大的数据,我又茫然了,脑海中浮现了几个字“中国式过马路”。

【篇四:中国式爱情】

往年看美国大片时,总是看到形形色色的男女,在混乱迷离的酒吧中,你一言我一语,觥筹交错,以热烈火辣之势迅速坠入爱河,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这些极度癫狂的人类,到最后究竟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寂寞。

然而,日本的妇女简直不敢恭维,仿佛生下来便来匍匐在男性脚下,裹着繁缛的和服,对于丈夫的请求也只有一个“是”字。这种堕落地一塌糊涂的女性制度,才造就了日本看似宁静荣光的景状。

相比起日本的彻底偏向和美国的极度放浪,中国似乎掐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折中点。

中国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虽还未完全脱离人们的思维,但是二十一世纪的女郎哪个又不是巾帼不让须眉呢,那些仍存在的游离封建,总会随着时间的流淌彻底消逝。而剩下的,便是鲜红色的共产党所宣扬的人人生而平等。

就像我一直所赞同的诗经,许多人将它评为靡靡之音,可是关雎中,清波隐隐下也曾有一人为自己踌躇难安昼夜不寝,用那样鲜明的手法将它表现出来,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勇气。

古时候的男女总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是抵不过的,而剩下的也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了。深刻历史斑驳的古桥,射入泸州的月光,悠悠撒入夜幕的万家灯火,情人幽会渔船,两相无言,赤脸相对,闻着河畔淡淡的青草味儿,荡漾的蜜味儿,思缕万千。然而,二十一世纪光荣降临,清新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深入骨髓的粗犷。

不过,这粗犷我是相当爱的,古时候的环境再优雅,感情再青涩,也不如有情人终成眷属来得实在。比如,同一时期诞生了许多网络用语上的女汉子,还管什么三七二十一,有情了就跟老娘回家,无情了就去天涯另找芳草。这种干脆是外国所不存在的,西方国家少了一份纯洁,而某些东方国家却多了一份胶着。

中国式的爱情,总的来说就是多了一份干净,这份干净从古时延续至今,在中国

有很多剩女,剩男,我倒觉得比那些离过婚的女人男人要好得多,你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干干净净地出嫁娶妻,从一始终,养活的起你自己,自立自强。最终,相濡以沫的才是爱情。

【篇五:中国式父子关系】

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女儿和爸爸的关系往往像蜜一样甜。可如果是儿子和爸爸呢?那就说不定了。

最近,《傅雷家书》成了我的枕边书。在书里,我们并不难看到傅雷的严父形象。傅雷本身就是一个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人。所以,他对待孩子,那是更为严格的。他跟两个儿子的关系,便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

什么是中国式父子关系?多数爸爸不像妈妈那样,细腻有耐心,对儿子的教导相对比较严厉,父子关系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傅雷家书》开篇几封信便是傅雷的忏悔。这个严厉的父亲突然意识到了,他以前对自己的孩子是有多么“残忍”。正如他所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傅雷曾因某种原因,对傅聪实施了“暴力”,事后,傅雷后悔不已,深深忏悔。

其实,这种事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很常见:父亲望子成龙,常常因儿子犯了错误,便采取极端的手段。但这并不是父亲不爱惜孩子的表现。在《爸爸去哪儿》中,陈小春和他的儿子Jasper,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在节目中,陈小春经常对儿子发火,或是因为儿子没有跟上自己的步伐,或是因为儿子对住所的不满。总之,在我们看来,陈小春就是一个像傅雷一样的严父。

但是,在这种“打打骂骂”背后,还是会有那份来自“专属于爸爸的爱”。傅雷虽然对儿子十分严格,也是一个喜欢唠叨说教的慈父。在《傅雷家书》中,他对儿子的嘱咐也不见少:“读俄文别太快,太快了记不牢。”……“你近来忙得如何?乐理开始没有?希望你把练琴时间抽一部分出来研究理论。”……他对儿子的唠叨,已经深深体现出他对儿子是爱得深沉。他担心儿子在异国他乡做事没有用对的方法,担心他像以前的自己一样,走太多弯路。儿子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如何劳逸结合,到如何正确理财,再到如何正确处理恋爱结婚的问题……傅雷都不厌其烦地提出建议和意见。那认真程度,可不比工作时差!

中国式父子关系,就像是黑巧克力。刚入嘴,苦不堪言。可慢慢体会后,便有一种独特的甜味。父亲对儿子的期望高,要求也就更高,打骂那是常事。可千万别被这刚入嘴的苦涩吓到,慢慢与父亲相处,慢慢品味这颗黑巧克力,你就能发现,父亲对你的爱,都已经在不言中悄悄流露出来啦。

【篇六:中国式教育】

诸多的学者,或报刊评论员,乃至微信朋友圈的那些写手,如今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爱好。这个爱好持续了很久,却仍不见兴致有所消减,反倒有成为风向的趋向了。大家都十分爱将中国与外国作比,从鸡毛蒜皮比至国家大事,且无论从哪个角度,总是外国更胜。其中以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对比尤为激烈,甚至我有一个好友就此感叹道:“中国学生做什么都会被评成错的。”

对于我来说,中国式教育是大势所趋。它甚至更加公平公正,更有激人上进的作风。反而对于大体上的教育来说,中国的家庭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分偏执的阶段。

自古以来,一个观点的提出往往就会引起争议,一小拨人支持它,另一小拨人反对它。如同争论了几千年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又或者宋时期无硝烟但极其血淋淋的变法问题。中国式家庭教育则是这样一个矛盾体的结合。一拨人将孩子宠溺至极致,另一拨人打着中国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旗号力求孩子独立,双方互不相让,各执一词。最后两家却共同成为了现今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代表。

电视中常常有主张“严行家教”的父母高谈阔论,面露得意之色,大有汝等凡人之气势。他们被冠以“虎妈”“狼爸”等名号,媒体大肆宣扬,报刊大加评论。他们的孩子或被勒令在极严寒的天气在大街上裸跑,或要学习诸多课程,一旦有错便加以打骂。他们的孩子惧怕他们,他们却因此而得意非常,似乎是得到国外自主教育的真传。在电视镜头里,那些小朋友的眼里却尽是迷惘之色,毫无天真无邪的可爱风范了。我常常对母亲说:“小朋友的眼睛都是黑圆黑圆的。”尤出生婴孩的瞳孔最为黑亮,愈大愈失去光亮。我常欣羡这样有神的眼睛。可这些小朋友的眼睛不是这样了,他们的眼睛甚至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了,没有神色和情意的了。

我往往因此惋惜。又想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后续——他们在不太适合的年纪被强行训练意志,失去了童趣,他们会和呼兰河传里的团圆媳妇一样吗?——可是团圆媳妇还是有些天真的,她“黑亮亮”的,而他们已“成熟沉重”了,他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电视报道就这样断尾了,我没有能看到结局。或者说电视不太想报道这样的结局。

这样的家长自恃“外国宝典”或“古代案例”,却忽略了两者本来的用意。凡事适度,明明能做别的事来培养同样的能力,为什么非要冬日裸跑呢?墨子中说:“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这是基本的行事判断。

又想起那些所谓古代案例来。司马家家教甚严,若父亲司马防不坐,孩子们都不敢坐下。于是后有“司马八达”之称。这样的一种教育,是教育礼数。等到司马懿这一辈,他将两个儿子亲自带上战场,由他们历练。这样的一种教育,是教育独立与遇事的应变能力。国外的教育也是这样的。这些更动手或动脑的教育,是引导孩子自己走向人生,使他成为一个知礼节行无过的人,而给强迫他们历练人生。

现在的所谓“严教”,的确是有些病态了。案例们被极端化和妖魔化,显露出偏执的色彩。

与之相对,前度一直饱受批评的“摔跤打凳子”式的软派观点,也常教出傲慢无礼的小朋友来,也有不可取之处。

然而以我之见,除这两派外,还有一种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派系正在逐渐形成。此派主在吸收两家精华,立志软硬兼施。可是往往会得到负面效果。此派最大不足有二,一是言行不一。家长们告诫小朋友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自己却以身试法,便会激起小朋友的叛逆心理。二是强行完美。曾去一个好友的家里,她的一个小表妹大约上三年级,正好在写作业,小脸却哭地稀里哗啦的。好友问她原因,小朋友抽噎着告诉我们:妈妈检查作文的时候见有“希望的泡泡破灭了”一句,大为恼怒,责骂她不该如此写,传统应写“希望的火花熄灭了”。又有另一个好友无论作业还是试卷都写地奇慢,一个字不好就要涂掉,我对此大为奇怪。一次偶然交流,她苦笑着说:小时候逼出来的强迫症,写的不好是要撕掉的。以此可见。

若遵循此进行家庭教育,不仅是想象力将惨遭杀害,有时甚至还会造成心理疾病。

三字经里写“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人生最早的导师。作为父母,望子女成才的心情完全正常。可现在的三派代表性家庭教育却都显现出“拔苗助长”或“埋苗不长”的趋势来,这是令人深思的。

是故,好的家庭教育,应先以身作则,而后“顺其自然”。中国古代崇尚“顺天而行”,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此时的“顺其自然”,并非“放任不管”,而是陪伴孩子,引导他们,但并不过多干预他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热爱大自然与生活,使他们活地鲜活而有价值,去顺其自然地塑造他们的风骨。

家庭教育的初衷,实则就是培养一个人的风骨。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庭教育的最初面目。只有有了风骨,随后再获取知识,才是一个真正健全的人。

【篇七:中国式过马路】

现在行人闯红灯的现象越来越多了,那么过马路时闯红灯是对的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行人一般闯红灯都是怀有从众心理、存有侥幸心理、没有安全意识等的原因。

闯红灯的现象危害非常大,有这样的数据:在中国,交通事故每死亡四个人中三个人是交通弱者,司机的死亡率占13、4%,行人和骑自行车的死亡率达45%。闯红灯首先是害人,比如:一天我放学回家在路口等待红灯变成绿灯时,在这短短的1分钟里,我看到了许多事情,一辆电瓶车在路口等待绿灯,但在这时,一辆大货车闯红灯,转弯后向电瓶车方向驶去,电瓶车立马准备躲闪,但速度比不上大货车,顿时,电瓶车就爆开了,电瓶车主被撞飞好几米就不动了,倒是大货车没有任何事。我呆了1秒后立刻往后跑,才没让电瓶车爆出的碎片扎到我。其次是害己,我上次看了一篇报道:一名女子带着年仅三岁的孩子闯红灯,一辆大货车经过,母女当场毙命。唉,这是多么血淋淋的教训呀!

当车速为60公里/小时,车辆每秒行进多少米?17米。如果车子时速80公里/小时,根据人体反应时间来算,是躲不过这场劫难的呀!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一个老人家过马路时,忽略了红绿灯,看到马路上空无一车,就径直走了过去一辆大货车以120码的速度冲了过去。因为大卡车主也认为路上没人。老人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瞬间被碾压在车底下了。

让给我们一起,共创美丽家园,再也不闯红灯了吧!

【篇八:中国式冷漠】

繁华市区,现代化建设,高档小区。仅一门之隔,即便是住在一层楼里的住户,也从来不会交谈几句。无尽的冷漠充斥着这个小区,乃至市区。蔓延着,蔓延着,宛如一株长势迅猛的荆条紧紧拽住人们的心,抑制着所有人情感的宣泄。

电梯里,人们都低着头捣鼓着自己的事情,心无旁骛地,仿若无人。一阵电话铃声响起,这才使这些人抬了一下头,仅望了一眼那个手机响的人,便又低了下去。任何事情都引起不了这些人的注意,他们间似乎存在着捉摸不透的隔阂,将每个人都分隔得很陌生。

这便是中国式“冷漠”吗?或者仅是表象?

稍不谨慎,一簇小火苗便蹿起来,不经意地,又点燃了沙发。火势迅速蔓延着,顿时1208浓烟滚滚。这场大火吵醒了几乎整幢楼,所有的住户都来了,脸上焦急、思虑的神色,仿佛被烧的是自己家。那天虽干燥,却仍是冬天,有些竟没来及穿好上衣,便赶了下来,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不时打着喷嚏都仍愿候着1208的住户。越来越多的人接踵赶来,有些拿着水桶,有些持着棍棒,准备随时撬门。兴许是主人不在家,一些身强力壮的男子一同上前撬门。门后的火快速蹿着,随时都可能从门缝中蹦出来。滚烫的铁门烧灼着大家的心,焦急却十分无奈。

门,终于撬开了。“大家做好防范措施,不要慌乱……”物业的声音沉着冷静,听了使人莫名心安。过往的冷漠伴着一桶桶冷水泼向大火,在119来到之前,火势便可控制了。所幸这次大火没有伤及人员,仅是损失了些钱财。救完火后的大家都已衣衫不整,灰头土脸了。物业望了望刚才被灭的大火,又看了看仿佛是从煤炭堆中拉出来的人们,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不觉间,陌生的隔阂似乎渐渐消逝了,邻里间的距离,也不再遥远。

中国式“冷漠”,实是表象,而非真实。

【篇九:颠覆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中国人过马路的方法,可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大家都应该心知肚明。

“中国式过马路”这句话总结了我们中国人过马路的坏习惯:乱闯红绿灯,不走斑马线等。就是这些看似没有什么危害的习惯,却成了可以闹出人命的“马路杀手”,成了外国人嘲笑我们中国的笑柄!

一天,我在和邻居阿姨聊天时,听到一件由乱闯红灯酿成的人间悲剧。阿姨说:“李阳,你知不知道,我们门前的那条国道撞车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呀?”我满腹狐疑地问道。“别提了,那大货车司机真是不守交通规则!”“怎么个说法?”我继续追问。这时,阿姨将经过娓娓道来:“那天,我去洛社医院,车开到半路上,我发现忘了拿病历卡,便想回去,可是,还没转弯就看见一辆大卡车撞上了一辆电动车的尾部,结果,电动车翻了,大人没什么事,只是后面的小孩被撞飞了,大人去看的时候,已经头破血流了,大人特别伤心,马上送孩子去了医院,不知道抢救过来没有。这辆卡车的司机肯定玩完了,人家开车开得好好的,他却去闯红灯,真是害人害己!”“是啊!……”

这个例子,就是闯红灯造成的,一个红灯,造成了一场人间悲剧。

不能闯红灯,连一些小朋友都知道的交通规则,为什么开车的司机们不能遵守呢?一些司机为了图快,屡次闯红灯。我不知道那些司机怎么想的,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闯红灯还造成什么事?

“中国式过马路,希望再次听到这句话时,这句话能成为褒义,让我们一同捍卫交通规则。

热门推荐
1透视观己倚窗观景
2环保从家开始
3等候里的爱
4我们班上有这么一个人
5给自己一些希望
6种子与葡萄
7告别遇见
8爱唠叨的妈妈
9当圣诞遇上元旦
10青岛游记作文
11舟山海岛营——旅途中的惊喜
12有趣的游戏
13期中的数学考试
14必须跨过这道坎
15丽江古城
16表彰大会
17情系母爱
18生活随笔
19踢毽子
20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21隐藏的朋友
22
23小乔,永不失约
24我的折叠自行车
25春节的事的作文
26最不想丢下的
27我最喜欢的动画片
28胆量很重要
29名字
30写给向日葵中队的一封信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