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不可失却的民俗】
记得为了建造三峡,三峡库区的人民曾进行了浩荡的搬迁,离开世代居住的那片土地,毅然踏上离开的路。同时也记得,在搬迁的时候,一个三峡的居民问过:四条腿的兽保护住了,两条腿的人呢?因为,三峡,毕竟是他们的故乡,那里有他们祖祖辈辈的记忆,有他们过惯了的生活,有他们世代流传的民俗啊。
史说,秦王曾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而安陵君主在一大一小的利益面前,却回答说: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我想,安陵君主选择守护故土的原因,也是因为那是他绝不能放弃的故乡,那里有绝不能丢失的民俗吧。
民俗,一个多么熟悉的词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各种各样的习俗,早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春节除旧迎新,迎接春天的希望;我们在清明祭祖扫墓,缅怀逝去的生命;我们在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祭奠为国而死的屈原;我们在中秋吃着月饼望月,同家人团圆……这些民俗风情,扎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生命中,变成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一种的习惯。
民俗,是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精髓,是我们所不能失去的。尊重民俗,意味着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文化;传承民俗,意味着传承文明,传承中华的辉煌。
记得某天看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击缶表演的回放,深沉而富有节奏感的缶声声声入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呐喊悠悠传来,缶面的LED灯组成巨大的汉字,在黑暗中熠熠生辉。蓦然感到一种震撼,那是一种源于文化魅力的震撼,源自古老的习俗的震撼。
所谓民俗,既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无价的文化遗产,一种我们所不能失去的宝藏。忽然想起崇洋媚外这个词,其实无论怎么去崇洋,归根究底骨子里的习俗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已被我们的生命所接受、习惯,与之融合。民俗,是一方百姓个性的体现,而正是因为它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也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民俗,却是一种辉煌灿烂而又深入人心的奇妙的东西。
【篇二:人各有志不可求同】
理想是使人奋斗的目标;理想是使人成功的基石;理想是人生的寄托,有作为的人都拥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理想是石,敲出希望之火。孔子生活在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的春秋末年。主张“仁政”,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被君主采纳,因此他周游列国,四处宣讲自己的治国理想,可惜无人赏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和学说。最终他开馆授徒,把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弟子。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孔子都没有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然而,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的理想得以实现。
理想是火,点亮希望之灯。屈原在流放后还不忘关心自己的故国和楚国的百姓,深陷困境仍想着国富民强的理想。屈原甚至肯为自己的理想而死,敢这样做的人微乎其微。屈原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一种坚守理想不与世俗妥协的精神,而最终他也在亡国后殉国。成全了他的理想。
理想是灯,照亮人生之路。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君至尧舜,此事何难”,甚至还要读遍天下的书,他想以天下为己任,要“跌宕振制而卓然有所立”。他一次一次的耿直谏言,就是在实践自己的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明写偶遇风雨,暗写人生沉浮,苏轼是表达了他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又如王充是东汉的大思想家,但他少时家境贫困。当孩子们都去捉鸟、捕蝉和爬树时,王充却在努力学习认字、写字,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尚书》。同时,他又不断修习品德。后来有幸去京师,拜班彪为师,做了官也仍旧守本分,丢了官也不怅恨不已,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名垂千古的《论衡》。
人各有志,不同理想造就不同的成功。我们都该有自己的志向,不能人云亦云。一个人出身贫贱或者富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凌云之志。
理想是路,终会引导我们走向灿烂的辉煌。
【篇三:不可删去的仪式】
仪式是死的,感情却是活的。
——题记
打开记忆的盒子,开封便成了死的仪式,动作还是一贯的做法,但盒子里的东西却是有情有义的。看着这活生生的照片,仿佛那是不可删除的仪式,而这仪式就像在昨天发生的……
两年前的那天,煦日温和,随着在初中最后一次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我们轻松地缷下战斗武器。我们正准备着下一个有意义的节目——离别前的聚会。
聚会的仪式,每个班都开始上演着,而我却迟迟也不敢踏进那依旧开着的门的西阶梯室。
“班长呢?”熟悉的喊声把我的魂唤了回来。只见前方有一个高高瘦瘦的“四眼旺仔”跳了出来。我下意识地回答着:“班主任,我在这儿,他们都到齐了?”他一边点头,一边推着我进去了。
透过玻璃窗,一张张熟悉的脸孔都挂着微笑,他们都张大着嘴巴。我看着满脸灿烂笑容的同学们,心情激动;他们与我一同走过初三拼博的时光,多少次考试失败的泪水,他们与我相互擦拭;多少次复习拼搏的汗水,他们与我一起流淌着,是的,就是他们,我亲爱的“战友”。我应该同他们一起欢呼雀跃!
毕业聚会上的仪式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同台唱歌了。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音律响起,我们便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们抱起班主任,一起大声地唱着,把每一个字都贯注了我们回报老师对我们的那一种爱。
我拿起了话筒,拉着班主任走上台,看着台下拭泪低泣的同学们,我含着泪说:“今天是最后一次在初中举行属于我们的聚会了,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陪我们走过来的老师,特别是我们的‘数学爸爸’和‘语文妈妈’”此刻,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同学们有序地走过去与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握手,再次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仪式吧!这仪式,多么让人回味!
我静静地走到后面,一个人看着他们。我以为,这毕业聚会必将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删除的仪式!我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似火,永不熄灭!摸着一张张旧照片,我明白,仪式是死的,但感情却是活的,它将时时在我的心里荡漾!
我感谢那不可删去的聚会仪式!因为当中蕴含着一份真挚的感情!
【篇四:给垃圾找“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在我的印象中垃圾都是废品,一无是处的。
今天妈妈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体验课。今天家里大扫除,妈妈把平时不用的东西都整理了出来准备扔掉。我自告奋勇地帮忙,一股脑儿把东西都装进了一个塑料袋,没想到妈妈看着我说:“你有没有发现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摆放着两个双胞胎垃圾箱。一个是可回收垃圾箱,另一个是不可回收垃圾箱。那你这袋垃圾扔到哪个垃圾箱呢?”噢,我这才恍然大悟!那我们把这垃圾也来分一分吧!
妈妈告诉我生活中可回收垃圾主要有:纸张、塑料、玻璃、橡胶、金属、纺织品、竹木等;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果皮、菜皮和剩菜等厨余垃圾、花草、灰土等。
我按照妈妈说的分类方法把垃圾分成了两大袋,一袋是可回收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另一袋是不可回收垃圾,基本上是废弃物了。
我和妈妈把这两袋垃圾分别扔进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箱。我随手从口袋拿出餐巾纸抽了张擦了擦手后,下意识地要扔地上的时候,马上意识到不能随便乱扔纸屑,手不由得缩了回来。这个虽然是纸类,但纸巾由于水溶性太强应该属于不可回收。然后,我果断地扔进了不可回收垃圾箱蔼可亲,在一旁的妈妈会意地笑了。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垃圾。参与环保举手之劳,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正确投放垃圾做起吧!
【篇五:人工可以有智,人类不可失心】
随着人工智能“深蓝”连克众多世界级棋手,人工智能以其精密的推理演绎,不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绝对理性让人类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但就像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所认为的那样,可怕的不是人工智能使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而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与同情心的人类,不过是冰冷麻木的机器中最劣等的一种。
计算机是物质的,它只会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作出判断,而人类的精神却具有能动性,有时人的思维甚至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拥有自己的精神领地的人,可以在其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历史上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人物,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精神助产士”苏格拉底宣扬的民主与法制精神显出当今社会文明的雏形;“至圣”孔子的仁爱思想早已渗透进国人的价值观;老子的《道德经》传至德国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这些开创性的思想,都是只会拾人牙慧、归纳总结而不会创造的人工智能所无法企及的。而若是人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领地,同样只会模仿,人类也就丧失了优越性。
计算机是基于大数据和普遍现象来得出结论,其本质是从众的,而人则拥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能作出不受大众趋势干扰的价值判断。而可怕的是,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易于被时代的潮流裹挟成为羊群现象的受害者,屈从舆情的大势所趋,但同时,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的参与,羊群更加壮大,就像是给计算机数据库中增添了一份样本,而以计算机方式思考的人们,就更容易向这种大多数人掌握的“真理”倾斜。前段时间发生的罗尔事件和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與情随着事态的变化不断反转,前一秒受到同情怜悯的受害者,后一秒就成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出于一种从众心理,人们“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随着己方声势的不断扩大,人的虚荣在一种“丧钟为我而鸣”的满足感中不断膨胀,人类就像计算机,选择有最多人涉足的“安全”道路,而罔顾事件的真相与善恶对错本身。长此以往,必然引起社会的黑白颠倒及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计算机是冰冷麻木的,带有纯粹的目的性和功利心。而人类是有情感的,真正立着的人,当是那些超越个人得失,为不幸者呐喊的幸运者,是精神上的贵族。而可怕的是,人们都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罔顾他人。就像之前震惊全球的“小悦悦事件”。骇人听闻的并不是一个幼小的女孩被过往车辆一次次碾过,而是周围的人竟可以如此心安理得地视而不见,淡定走过。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个吃人的社会,冷漠扼杀了一条鲜活的生命。面对他人有难当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理所应当的价值判断,却因担心被讹而踌躇不前。丧失了人之为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人类社会就真正被人工智能同质化,而变得冰冷麻木。
计算机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反思,在于一种向内自省的力量,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自省”;是“日三省吾身”、“君子慎其独也”的严格自律;是龙应台口中“最后一盏灯倏忽灭了,你在黑暗中与自己素面相对的谨慎不苟”。而当下的我们似乎已丧失了这种自省能力,社会热点事件就像娱乐八卦日日更新,红红火火热闹一阵后什么都没留下,既无可行的应对方法,又无具体的解决措施。在人们看来,他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轻如鸿毛的娱乐秀,而这恰恰是当今社会不可承受之轻。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索陷入泛娱乐化的泥沼,以一种轻亵的态度看待社会的沉痛与尖锐矛盾。也许有一天,我们自己的苦痛也会被他人娱乐。人们总在抱怨自己遭到不公被忽视,却从未向他人的诉求展示出同样的关切。就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那样,“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在《美丽新世界》里,没有沉痛反思,对自身的拷问、对变革的追求,也就不会有进步的社会,不会有更好的生活。
人工可以智,人类不可失心。帕斯卡尔说“人类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这里的思考,并不是人工智能那样机械化、程序化的思考,而是带有人类自身的价值观和同情心,有独立意志的思考。惟有如此,人类才能不被信息时代异化,坚守人之为人最可贵的人性。
【篇六:感恩之心不可无】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感恩许许多多人……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当你受伤时、哭泣时、忧郁时、难过时,你可以随时回到父母的怀抱,享受真挚的爱。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就够了。无非,父母仅要一点小小的回报——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与父母。据统计中国占百分之九十八的父母的选择无非就是这样。现在的我们还没有长大进入社会,报答父母的最好方式无非是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老师,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老师,给了我飞翔的翅膀;老师,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老师,给我放眼世界的慧眼……老师就像一支红烛,一点一点地融化我们心灵的冰川,走进我们心灵的空间,让我们远离寂寞。一支支粉笔是他们耕耘的犁头,但渐渐染白了他们的头发。三尺讲台是他们奉献的战场,在这里他们永不言败。他们桃李满门,你我也是其中的一棵。感恩老师,用优异的成绩,用可骄的成功,用你一点一滴的进步来告诉老师:“老师,我能行!”
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但有这个心就好了。无论你做了多少事,倘若没有感恩之心,那一切的一切都将是徒劳。
【篇七:人不可貌相】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在城市常见的环卫工。
在大部分人的记忆中,环卫工人总是浑身上下十分的脏、臭,因为他们总是不停地在捡垃圾、清理垃圾桶。然而在一次旅行中,环卫工人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秋天,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到敦煌旅游。由于第二天要早晨赶路,我们就早早地睡觉了。第二天早晨四点半,我们起床了,只见天空还是漆黑一片,但远方已经微亮。道路上的树木在寒风中颤抖,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仿佛听见了寒风的咆哮,为了不影响行程计划,我们只能在车上吃早餐。在车上,我却看到这样一幕:道路上的路灯还亮着,太阳还没升起,但那些早出晚归的环卫工人已经站在了工作岗位,其中一位环卫工人身穿黄马甲,手指关节凸起,大手又黑又粗糙。只见他在寒风中用自己的双手不停地捡起地面垃圾,丢进垃圾桶,虽然他的双手在寒风中冻得通红,因为寒冷,双手和双腿也颤抖着,但他还是继续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远处有个人走过来,经过环卫工人旁边,可那个人却像被一个隐形人推了一样,故意绕开环卫工人。看到这一幕,让我久久沉思:为什么环卫工人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城市的整洁,却还会被人嫌弃呢?这件事情之后,环卫工人刷新了我对他们的印象,他们虽然外表又脏又臭,但却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城市的整洁。
真所谓人不可貌相,我们身边的人,有的看似柔弱,实则坚忍不拔;有的看似威武,实则胆小怕事;有的看似严厉,实则和蔼可亲;也有的其貌不扬,却身怀绝技……我们不能仅仅凭借外貌对一个人进行判断。
【篇八:传承家规家训】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而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事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的新春第一课便以"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为主题,里面一个个家风故事令人敬佩,感动!
赵一曼在宜昌从事地下工作,第二年的最后一天,生下儿子,取名为“宁儿”。不久,地下交通站被人告密赵一曼只好逃到上海,并忍痛把孩子交给堂哥抚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赵一曼被日本人抓走,日本人对她严刑逼供,可坚贞的赵一曼什么也没说。日寇只好将赵一曼押去刑场,在囚车里,赵一曼给宁儿写了一份家书。那饱含爱国情怀的家书也充满了对子女的爱意,赵一曼用自己的牺牲与奉献留给了孩子最后一次言传身教。
除了赵一曼家书蕴含的爱国情怀还有杨启发家庭培育的敬业家风,李元成全家恪守的诚信家道,罗必炎一家的友善家训,看完这些后,我便与父母在一起把心中的感悟以及对更完美的自己的期待写成家规,今后能一直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我的家训中有这样几个词:勤劳、孝顺、友善、忍让、舍得、守法、勤俭持家、和睦相处。我会努力做到这几点,并且我更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看了今年的第一课,我向父母保证:在学习中,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要自己完成,今日事,今日毕;每天坚持看书一小时要坚持课前认真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做好详细笔记,课后认真温习,完成各科学习任务,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以及父母交代的学习任务;写作业时不可粗心大意,字迹潦草,不可少做或故意不做,拖延。写完作业方可玩耍,除假期外不可看电视,玩电脑、在生活中,我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每天增加运动量。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珍惜幸福生活,遵从父母教导,要尽可能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可无视父母感受积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可推辞。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长辈,熟人要主动热情的打招呼,不可视而不见,避而不见,最后要待人真诚,为人谦虚,要脚踏实地,不可弄虚作假,不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父母见我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接着说:“最后一点要志存高远,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不可胸无大志,不可有丝毫懈怠,不可轻言放弃。”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我想这也是我观看后最想说的吧!
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规,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家训,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我希望我家的家规家训能实现四大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篇九:不可承受之圆满】
你知道挥鞭转吗?那是芭蕾舞里难度最高的动作,它要求舞者单腿站立,另一条腿在空中急速地划圈,带动身体的旋转,每一圈都要是完整的360度。当舞者旋转起来,舞裙会旋出一个个完美的圆周,那真是世上极致的圆满,极致的美丽。
年轻时的她是个优秀的芭蕾舞者,所追求的是极致的完美。而她“最完美”的剧照,却是一张失败的挥鞭转:她跌坐在舞台上,光与影在她身上如水边铺陈开来,她高昂着头,美丽的眼中有着悲伤与希望,那破碎的神情像是银色的礼花在空中绽放后留下的莹莹光亮。
现在,耄耋之年的她坐在摇椅上,端详着这张“完美”的剧照,思绪也飘回那个时光的罅隙:那是她最接近完美的瞬间,双臂仿佛滋生出天鹅的毛羽,在雪亮的灯光里,羽翼应和着音乐疯长,旋转挥舞,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忘我,越来越肆意,越来越美,32圈挥鞭转,她舞到了极致。然而就在接近圆满的一瞬,她跌倒了。
“咚!”那是重物落地的巨响。脚上是灼人的疼痛,她木然地跌坐在舞台上,那些为完美而做的努力像是快速回放的电影在她脑海中一一掠过,多少次趾甲盖的脱落,多少次韧带的拉伤,多少粒的止痛片,多少次的封闭针……而那些努力却在一瞬间化为齑粉飘散,只留一片虚无。
即使已经精疲力尽,她仍试着站起来,就算一次次地跌坐在原地。那么,至少不可以低头哭泣。黑天鹅能垂下的,永远不会是高贵的头颅,她能垂下的,只能是手臂,她挺直着脊梁,抬起下巴,维持着高贵与骄傲,任眼中的悲伤溢出,但不灭对站起旋转的憧憬。
大幕缓缓落下,观众仍沉浸在这悲壮的大美之中,这是怎样喷薄的激情,舞者那哀恸却坚韧的眼神,那对舞蹈深深的痴迷,那对艺术拼尽全力的诠释,那对完美的无限追求,就像一只蝉,在高歌中,被树脂包裹,凝固成晶莹剔透的橙黄琥珀,那一瞬,被定格成了永恒。
紧接着,掌声雷动;然后,是救护车的声响;再接着,她躺在病床上,捧着这张剧照,不语,只恬静地对着记者的镜头微笑。后来,她可以舞出那完整的32圈挥鞭转,却无这般雷鸣般的掌声。再后来,她已年老,不再跳得动芭蕾。每天最爱做的事就是静静欣赏这张相片,轻轻抚过那细腻的相纸,总有一种灵魂的震颤。
她已懂得欣赏这张相片的美丽。这种美,和残荷落雨的淙淙叮咚声一样,和失聪的贝多芬用灵性至极的黑白键奏出的乐章一样,和断臂的维纳斯一样,这种不圆满的美比圆满的美更美、更真实、更深刻,虽然狼狈、虽然残破,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沦,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印迹,那么沉厚、那么绰约,却那么美丽。
挥鞭转是圆满之美,而失败的挥鞭转是不可承受圆满之美的美。此美之间,美的是生命,美的是灵魂。
【篇十:人不可貌相】
周末来了。我与父母正好出去吃饭好好享受一下短暂的假期,可偏偏这时遇到了麻烦事。
浓墨似的天空。升起一弯皎洁的明月。天上的少的可怜的几颗星星,平铺在
夜空中。我正与父母在车上讨论着去哪吃饭,满心的欢喜在脸上藏不住。可这时一辆红色的车停在了路中央。本就不宽的小路这一下完全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什么情况车车怎么停在了路中间!”我不禁抱怨道。这时一个男子打开车门,走下来。他长得十分健壮,嘴里夹着一支烟。乍一看,仿佛是一个醉鬼。喝的不醒人事。他小跑前来。轻轻敲开我们的车窗,憨笑着对驾驶室里的爸爸说“大哥,实在抱歉!接个人就两三分钟,麻烦了。”那人在说话时右手上举仿佛敬礼般。父亲应允了。那个年轻人顺手拽了一下自己不整齐的外套,转身走去。顺势喊了一句听不清楚的话。看他说话时的口气却不像是个醉鬼。我本想抱怨几句,却看着他礼貌的样子怎么也说不出口。突然那个人扔下手中的烟,踩灭后又捡起来顺手装进了兜里。微笑着走向正从小区大门出来的几个身影。眼神里突然充满了和蔼,完全一改刚才的样貌。年轻人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不同的他的身旁多了很多人。他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后面跟着孩子和妇女。看上去像一个幸福的家庭!
但仔细一看,那老人实在是令人心疼。老人面呈菜色,坐在轮椅上昏昏欲睡的样子,大概是身体不好吧。那位年轻人拉开车门,俯身整理一下老人的衣服,一把将老人抱入车内,生怕有什么闪失,仔细安顿老人,确保之后才小声关闭车门。快步走到驾驶室,把汽车开走了。临走时还不禁腼腆的向我们挥挥手。
我恨不得把刚刚抱怨的话收回!与他分别后,我们继续前往饭店不同的是,我们心中早已收获了一份惊喜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