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私塾的作文

【篇一:路与行】

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周国平

上帝曾创风景,亟待世人观赏。人生之路漫漫,路上风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行动。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教授黄震请辞硕士导师开办高级私塾这一举动引发社会热议。这同陈丹青先生愤然罢招研究生一样,是对当下的一种抗议。教育体制弊端早已众所周知,固然也是这个时代的困惑。但能像像陈黄二位一样行动起来的又有几人?

难道,中国人已经丧失行动力了吗?

泱泱华夏,文明之邦。我们有震烁古今的四大发明,有惊艳八方的奇观伟迹,有悠久绵长的中华文明。中国人有着为世界震惊的行动力,有着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高度。

可是,现在,人们被社会所冰镇麻醉,早已冷漠麻木。污染日益加剧,举国关注却传来了沙漠也被污染的讯息;社会思考空巢问题,依旧产生了老人报警只为解闷儿的消息;食品安全备受关注,却还是愈演愈烈。仿佛空想已成常态,行动凤毛麟角。

人在如此冷漠,前景如此萧条,我们的拼搏还有何意义?

这正是我们不能苟同的。诚然,在这个浮嚣躁乱的时代里说行动力下降也无可厚非。科技日新月异,交通迅达便捷,我们的行动越来越少,可这并不能磨灭我们的努力。

高级私塾的成立,先不管它是否合理,单就他的行动来说便是值得点赞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科举传统已然根深蒂固。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进步。

过去我们只是关注,但关注并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起作用的是关注所带来的行动力及其行动带来更深层的思考。教育体制弊端几乎家喻户晓,社会热议,便有了高级私塾的身影;经典淡化,众人关注,于是国学热闪跃荧屏;政府购买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得到广泛认可。诸如此类,很多很多。

当今的中国,每天都充斥的量化与升级,人们被所谓金科玉律所羁绊,成为碌碌人流中的一员。但是,你忘了,中国太大。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意也会让人不再恐慌,在小的行动乘以十三亿也能绚出震惊世界的光。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只有我们行动起来,才能谱演中华最瑰丽的华章,才能弹响世间最壮美的绝唱。

康德在寇尼斯堡大学时曾说:“人生就是要实现一切的可能性。”的确,人生路上唯有行动才能看遍花开花落,望尽云卷云舒。“不必为了一朵花而驻足停留,因为一路上还有其它花儿为你开放。”

【篇二:慈城半檏村游记】

阳春四月好时光!在暖暖春风的吹拂下,同学们期盼已久的春游如约而至!

同学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像放出笼的小鸟,把满心的欢悦都写在了脸上!太阳公公也仿佛被同学们的好心情感染了,悄悄的伸出了脑袋,让天气变的格外晴朗。

一路上,伴随着欢歌笑语,我们抵达目的地:美丽的古镇—慈城半檏村。

在导游姐姐的带领下,穿过一排排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我们来到了此次春游的第一站—野炊!这下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对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们来说,自己生火做饭可真是个大难题啊!开始生火,首先把稻草卷起来……呃!光会说了,怎么做呢?眼看着别的组都开始飘出菜香味了,我们连火都还没点着呢!这时,洞察秋毫的朱老师走了过来,打算与我们“同甘共苦”。总算完成了艰难的生火步骤。朱老师又大显身手,给同学们做了一锅面,同学们一致肯定:嗯!能吃!

结束了手忙脚乱的野炊,我们换上了古时私塾学子的服装,来到了礼堂,氛围也瞬间变得严肃。在身着古装,手拿戒尺的私塾老师的训导之下,我们学习了古人的礼仪之道,如周礼、恭立等。举行了庄严的拜师学习仪式。

还沉浸在古时的传统礼仪氛围中,我们一行人又到了手工染坊,学习古人用植物渲染的手法,做出了花形手绢。虽然印染的不是十分漂亮,但我十分珍惜它!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飞快,夕阳西下,转眼间就到了我们该返校的时间了。同学们仿佛意犹未尽,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的春游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篇三:我的私塾先生】

小时候我生活在江南,江南阴柔的雨造就了江南特有的人。江南女子大多是温婉的,但我的母亲却例外,她是江北人,二十多岁时跟着父亲来到了江南的这个小城,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却也懂得把我送进私塾,她说“读点书总是好的”。

我所居住的城不大,私塾自然不多,母亲念我冬天时手冷脚冷,就把我送去了离家最近的私塾先生那里。

那私塾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个子不太高,却瘦得有些吓人,脸上两块颧骨突出得像两座低低的小山峰,周围还布满弯曲的皱纹,似密密的小虫一般,眼窝陷得很深,好像能装下一碗水,眼珠却意外的清明,透露着锐利,瞪着人时大气儿都不敢出,第一次见时,他的形象我便不大喜欢。

六岁的我还很调皮,在先生的课上总想着溜出去逛大街,街上的东西比先生教的有趣多了,比如那个每天都在卖的糖画,却没有一次成功。尽管先生背对着我念着古文,还是会被抓个正着,他总有办法让人听话。

他念书时,我们也只有认真听了,他瞪大了双目,鼓足了一口气,脸色微微泛红地张了张嘴,两片嘴唇一张一合,架势比戏班子还要雄壮几分,字正腔圆的一篇篇文章就一股脑窜出来,这多半是《三字经》或《千字文》。其实我真正感兴趣的书,私塾里是不会教的,先生更不准我们看那些小儿画片。先生读过一趟,又让我们跟着他念,念时还一定要摇头晃脑,念完又好生让我们背,他的手在书上指指点点,生怕我们听不见似的。

先生的话,是一定要听的。他有一根半米长的竹条,打起人来发出“刷拉—刷拉”的响声,不听话的学生见他来了,都情不自禁地捂上自己的手掌心,他就是用竹条打人手心的,发出“刷拉—刷拉”的声音。

母亲让我上的是“长学”,要从正月到冬月才罢,初冬时江南不像江北的干冷,江南的冷是湿的,冻到骨子里的。但先生却一定不叫我们穿得多,总是说:“你们要学会吃苦耐劳,长大了别像些纨绔子弟,读书还像享受这般,何谈读书。”尽管我不大懂他的意思,但还得脱下夹袄去私塾读书。

又过了些日子,也差不多要散学了。母亲突然对我说,要搬去江北久住,怕是不会回来,我也不用再上先生的课,于是去向他告别。先生什么也没说,拿了几本书送给我。次日,我便随母亲离开了。

直到现在,我再没有见到江南的先生,只是那几本书,我还锁在柜子里。

【篇四:师姐】

私塾里面不能只有男孩子,便成为封建啦。都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又有古人因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不让女子多读书。而世事终究换了,毛主席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去了许多封建的立校规则,把违背人性的纪律都废除了。女子也可以读书而且现代派的私塾正是需要女性的加入。

我很开心就有这么一位师姐,姓雄,英雄的雄这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然而后来证明不是的,只不过当时我试而且非常坚信,我听到的一定是对的。这师姐,留着长发带着黑框眼镜,去看就知道是一个读书忒多的女博士型的人才。

她平常是班里面笑的最厉害的一个,同时又是背书最厉害的一个。她的严谨,她对学术的钻研,几乎让班上的每一个男同学都为之而称赞。有一次,我们背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就是冯友兰先生写的那一篇,那个时候我只能被4段,而她从头一口气从未断过的背诵完全篇。那个时候我心里发自内心地崇敬她。

有一次师傅请吃饭,酒桌上他们都在喝酒我跟师姐不喝酒,于是我们两个就坐在了教室外面。我们两个就在那儿聊天。闲聊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她还有如此可爱而鲜活的一面。

可能这也是我一直都没有料到的吧。我一直以为她是多么严肃啊,她从来都是认为我应该是很好的。我很感念她当我开始想与我年龄相仿的一个同学一起玩儿的时候,她说,不要跟他闹,自顾自的学习好。我当时真的很很想玩儿,然而我终究停了下来。

师姐仿佛是彻彻底底的好。现如今我也很少再见到她了,我还是很想她。

【篇五:凡卡续写】

“给我起来!”凡卡听到了一句充满怒意的话,眨眨眼睛,看到的是暴跳如雷的老板、老板娘还有那个小崽子嚎啕大哭的声音。凡卡连忙站起来,去摇那个可恶的摇篮。

一天过去了,爷爷没来接他;一周过去了,爷爷也没来接他回去;一个月过去了,爷爷还是没来接他会乡下……此时凡卡已经是伤痕累累、面临绝望。他忍不住了,他的耐心没有了,他想离开痛苦生存在快乐中,可是又不知道该怎样做。一天晚上,凡卡又因为昨天的辛劳而睡在了外道上。老板拿着楦头无情无义的打着他、骂着他,他忍不住了,他对老板大吼,随即跑出了门外。他跑到了一条街道上,他累了,实在是累了。他看见一个长椅,便躺在了长椅上睡着了。

第二天清晨,凡卡起来了。他现在无依无靠,他可不想回到那个牢笼里了。凡卡漫无目的地在附近走着。忽然,他听到了一种亲切的声音——郎朗的读书声。他走进了那个私塾旁边,耳朵靠在门上听那美妙的声音。他陶醉了。就在这时,门没上锁,他一拥而入。不好意思地道了歉。出了私塾,又犹豫不决地看着那扇门。以后,天天早晨,他都来偷听。终于有一天,凡卡攥着拳头,昂首挺胸地进去,对他们宣布:“我要学习,我要跟你们一块学习!”他们都盯着凡卡看。老师笑了,“我们也知道了你每天来这里,就是为了学习,我同意你学习,只不过……”她看着凡卡的破衣烂衫,凡卡也羞涩的低下了头。老师笑了笑,说:“以后,他就是我们的同学了。”老师走过去拍拍凡卡的肩:“以后我来帮助你,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凡卡高兴而又感叹的流泪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凡卡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一笔巨大的奖学金,他没有忘记爷爷,他回到乡下,接爷爷来到了莫斯科。租了一栋小房子……

他长大了,爷爷也去世了。他现在是一名作家,也有了妻子和孩子。他对孩子说了一句话:“在生活中不要绝望,如果有希望就要抓住它,如果没有希望,那么,就创造希望!”

【篇六:我和神笔马良过一天】

清晨,窗外杨柳依依,风拂过了阳台上的小花儿——

我与往常一样,坐在窗边练素描。但我画成这个样子,还怎么考级?哎,要是我能见个人,教教我怎么画好画,那就是万幸了!比如神笔马良……想着想着,我便在一道强烈的白光之下,穿梭到了古代——

这时,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的男孩出现在了我面前,他……他是马良!还拥有一支画的东西能成真的神笔!我连忙说道:“马良!我是来向你学习画画的!听说你的画艺十分‘惊人’!能教教我吗!”“嗯!没问题!”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们去找个宽敞的空地画吧!”他画了一张魔毯,魔毯从地面腾空而起,我们一跃而上,便启程了。

我们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庄停靠了下来,我便与马良讨论画什么。我说:“画一个私塾吧!好让穷苦的小孩有书读。”

“好主意!”马良转了转神笔,便腾空勾勒了起来。先画一排墙板,再画屋顶……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就在他一笔一画勾勒间,一间偌大的私塾拔地而起!跟画的一模一样!好不气派!“好了!”马良自信地说,“你看到了吗?就像我这样,放松地画,但要专注,知道自己在画什么,是不是心中所要的效果。”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想,原来画画的最高境界是可以给人快乐,帮助人,就算没有魔法,也可以创造奇迹!想不到这次的画画之旅居然变成了一场济贫之旅!何乐而不为啊!

马良还说,以后常来做客,一起学画、一起改变世界,一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篇七:“传统文化热”中的冷思考】

最近,全国各地都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名人讲《论语》心得,历史剧热播,各种所谓“私塾”此起彼伏,大型考试中传统文化知识高频出现……

可是,这种“传统文化热”真的能够起到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吗?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条件下,部分“传统文化热”的确有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自“十年文革”以来,全国在极长一段时间内,奉行“崇洋媚外”思想,试图以西方文化填补国人的思想空白。可是,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及伦理观的不同,西方文化很快在中国“架空”,成了一句毫无实际意义的口号。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人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开始对思想层次有了更深的追求。在这种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像易中天、于丹这样的人物便应运而生。这些人的出现,让国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这一点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对普及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下的“传统文化热”,不仅不能起到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让传统文化的真面目愈加模糊。

有一次,我听周围的朋友们说,有位在“私塾”学习传统文化的同学熟读《孝经》、《大学》,已能达到倒背如流的境界。我听后好奇地问:“那他一定在古文理解方面是个一等一的人才了吧?”那位朋友笑了笑,然后说了一句我到现在都会震惊不已的话。

他说,那名同学的“私塾”老师不要求理解,只要背过就行。

这个实例就反映了当今普及传统文化的两大问题:知识化和应试化。

由于当今校外普及传统文化的渠道较少,所以普及传统文化的希望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在校学生身上。许多学校便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单方面灌输古诗文等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这样做在当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下自然不能说是不对,但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忽略了一点:传统文化不仅由知识构成,还蕴含着经过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哲理和代代相传的教诲。诸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之类,怎么可能仅仅通过书本来实现所谓的“普及”呢?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深深地植入进国民素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而不是仅仅坐在书桌前,嚷嚷几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算了事。在当今社会中“扶不扶”问题比比皆是的背景下,我们怎能仅从试题方面断定传统文化真的被普及了呢?

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只有运用合适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普及,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当真正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个人心中时,东方雄狮的怒吼将响彻云霄,东方巨龙将重新翱翔天际!

【篇八:我的校长】

作为一名初一的新生,对于学校,对于这所名校的校长,我可谓是一无所知。

我们的严校长,总是穿着一身很平常的衣服,好像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每天穿着黑色的西装,戴着领结,在校园里徘徊。他总是一副温文儒雅的样子,戴着一副眼睛,四四方方的脸,小小的眼睛,看上去就像在私塾里讲课的夫子。

校长是什么样的?每天像老虎一样吗?我的校长可不这样。虽然我只见过他几次,可每一次都让我对他有一层新的认识。

第一次见是在军训汇报的时候,我看见了他的笑。那一次,我们班在做军训汇报,当着全年级800多人的面,我看见了他的笑。嘴角微微上扬,还小声的和别的老师说着什么。我在心里想:好像校长对我们挺满意的,好像也没有那么严肃,没我想象的那么恐怖。

第二次则是在早自习。严校长来视察,因为我要去交作业,刚走到门口就碰见了严校长,我立刻起了鸡皮疙瘩,连忙退了回去。只见严校长笑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同学们快点读书。”我突然发觉,好像这位我并不熟悉的,并不了解的校长,是那样的和蔼,那样的。

这就是我的校长。

【篇九:我的中国梦】

我的家乡在江西赣南革命老区,靠近武夷山脉,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小山村。当地没有发达的工业,交通不便。建国以来,一直都是全国贫困县,直到前两年,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我的外公出生在解放前夕,三岁时,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他的母亲离家改嫁。可怜的外公成了孤儿,无依无靠,幸好有个远房亲戚收留。亲戚家也很穷,外公从小就上山砍柴,放牛,吃不饱也穿不暖。读书自然也是奢望,那时候的私塾,是有钱少爷才能上得起的。外公不放弃读书的机会。每次干完活,就站在私塾窗户外边偷听先生讲课。放学了,有些好心的小朋友会借课本给我外公看。外公持之以恒,总算学到一点知识,能读书看报,写写算算,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老家,外公抓住机会,下海经商,远赴上海、苏州,并且和上海针织二厂谈成了提供织布的梭子的生意。外公成了当地首批“万元户”,带领本地农民致富,获得了“双文明户”的称号。外公是个老党员,他经常念叨,感谢党的好政策,他才能从一个孤儿,过上这样有家有业的幸福生活。

我出生在南京,从小就享受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家里住着花园洋房,出门坐地铁、公交车非常方便。金陵图书馆、江苏大剧院都在我家旁边,里面的图书和各种戏剧表演,给我业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我家门口还有好几个公园,奥体中心、绿博园、青奥公园、南京眼和滨江公园等等。放学后可以去骑车,锻炼,健身,游泳,非常快乐!家家户户的WIFI网络等随时为人们服务。我三岁开始上国际双语幼儿园,周末上舞蹈、画画和主持人等兴趣班。小学里条件也非常好。教室多媒体运用普及,学校经常举行有趣的活动,每年都到奥体中心举办运动会,十周岁举办牙牙节,六一话剧节,读书节,绳操比赛等等。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我们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是多姿多彩。

对比祖辈和我的生活,可以很明显看出我国建国70周年来,老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人生不管顺境、逆境,不管外界如何变迁,我们都要保持初心,保持拼搏精神,才能站稳脚跟,赢得一席之地。只有个人努力拼搏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篇十:论流行与永恒】

生活中,流行的往往是时尚,永恒的却是文明。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词却在现代生活的推动下走向了一起。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已不再为饱暖而担忧,取而代之的是寻求刺激,永恒就在这种氛围环境中慢慢衍生为流行。永恒与流行只在那一步之遥,流行因为有了它自身的存在价值而逐渐变为永恒,永恒只是在人们的需求中成为流行。作为90后的我们,是在流行时尚中成长,并不觉永恒是一种魅力。我们是在周杰伦的歌声中飞扬,在韩寒的小说中倘佯,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总是那么流行,那么时尚。永恒已被我们视作为逝去的古老远去的文明,已不在为我们所崇拜,所追寻。新一代的我们又怎么会理解永恒的真正含义呢?我们虽然是流行的,但我们狂妄自大,不明事理,终究不会成为永恒,永久的文明。

流行与永恒虽然只是一步之遥,但又是遥远的。流行的事物虽然只是昙花一现,表面似乎并无多大价值,但更深一层去理解,就会觉得其实它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永恒的最初发展也是流行的,只不过它与其它的流行相比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成为永恒。流行与永恒是相辅相成,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从永恒中发现流行,也可以从流行中找到永恒的影子。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

现在,全国各地又兴起一阵私塾风,私塾作为古代的教学处所,在现在,已成为了永恒的历史,但这一阵,又流行起来。其实永恒与流行并无本质区别,只在于那一步,流行可以成为永恒,永恒瞬间可以成为流行。

我们现在穿的,喝的,说不定有朝一日也会变为永恒,永恒同样是可以流行的。永恒与流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热门推荐
1总有风景,让我沉沦
2戏台之下
3钓鱼真有趣
4春天,温暖四处蔓延
5要想飞跃,按部就班来
6放风筝
7丽江古城导游词
8老师我想对你说
9伟大的父爱
10我喜欢的小动物
11我家是动物园
12游苏州树山
13童年趣事
14难忘的一节语文课
15我喜欢的小仓鼠
16难忘的一件事
17海是蓝给自己看的
18你快回来
19猜猜她是谁
20走出来真好
21天气控制器
22留在心中的那份情谊
23放学路上
24想象中的未来
25吹鸡毛比赛
26那一刻,我好后悔
27难忘的星期天
28古屋
29野炊
30动物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