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热议的作文

【篇一:路与行】

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周国平

上帝曾创风景,亟待世人观赏。人生之路漫漫,路上风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行动。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教授黄震请辞硕士导师开办高级私塾这一举动引发社会热议。这同陈丹青先生愤然罢招研究生一样,是对当下的一种抗议。教育体制弊端早已众所周知,固然也是这个时代的困惑。但能像像陈黄二位一样行动起来的又有几人?

难道,中国人已经丧失行动力了吗?

泱泱华夏,文明之邦。我们有震烁古今的四大发明,有惊艳八方的奇观伟迹,有悠久绵长的中华文明。中国人有着为世界震惊的行动力,有着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高度。

可是,现在,人们被社会所冰镇麻醉,早已冷漠麻木。污染日益加剧,举国关注却传来了沙漠也被污染的讯息;社会思考空巢问题,依旧产生了老人报警只为解闷儿的消息;食品安全备受关注,却还是愈演愈烈。仿佛空想已成常态,行动凤毛麟角。

人在如此冷漠,前景如此萧条,我们的拼搏还有何意义?

这正是我们不能苟同的。诚然,在这个浮嚣躁乱的时代里说行动力下降也无可厚非。科技日新月异,交通迅达便捷,我们的行动越来越少,可这并不能磨灭我们的努力。

高级私塾的成立,先不管它是否合理,单就他的行动来说便是值得点赞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科举传统已然根深蒂固。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进步。

过去我们只是关注,但关注并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起作用的是关注所带来的行动力及其行动带来更深层的思考。教育体制弊端几乎家喻户晓,社会热议,便有了高级私塾的身影;经典淡化,众人关注,于是国学热闪跃荧屏;政府购买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得到广泛认可。诸如此类,很多很多。

当今的中国,每天都充斥的量化与升级,人们被所谓金科玉律所羁绊,成为碌碌人流中的一员。但是,你忘了,中国太大。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意也会让人不再恐慌,在小的行动乘以十三亿也能绚出震惊世界的光。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只有我们行动起来,才能谱演中华最瑰丽的华章,才能弹响世间最壮美的绝唱。

康德在寇尼斯堡大学时曾说:“人生就是要实现一切的可能性。”的确,人生路上唯有行动才能看遍花开花落,望尽云卷云舒。“不必为了一朵花而驻足停留,因为一路上还有其它花儿为你开放。”

【篇二:春天里的那场雪】

春天!下雪?或许在大家脑海里冬天和下雪才是一对儿,雪似乎和春天塔不上任何关系,但这场雪还是背叛了冬天,与春天来了一次约会。

“外面下雪了!”一个同学一声大叫划破了教室内的宁静。“哇!真的!”同学们都涌向了走廊,就连老师也过来凑了一个热闹。

我们知足了,我们南方人想见一次雪还真难,而北方人早已经对雪熟视无睹了,没什么稀奇感。但在我们看来真的太棒了,哪怕只有一两分钟。

但转念一想,冬天没下雪那春天为什么会下雪呢?天气都慢慢变暖了,雪怎么会来啊!思考间,一些雪花受风地吹动飞进了走廊。雪,调皮地飞到了我的脸上,我兴奋极了。我伸手,将脸上的雪抹掉,又把手伸向了栏杆外。一粒雪降落在了我的手上。我缩回手,静静地看着手上晶莹剔透的雪,虽然比较小但仍旧美丽。

雪渐渐停了,风、雪和雪子来接班了。我们也退回了教室。

“奇怪了,春天怎么会下雪啊?”“是啊,是啊,冬天不下还以为没雪了呢!”“春天下雪”成了大家的热议,是啊,雪和冬天是一对啊,怎么和春天勾搭上了?“好了,同学们,继续上课。”老师开口了。

这场雪,出奇不意,成为了当日的焦点。它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给我带来了好心情。

【篇三:小小的幸福】

不久之前,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您幸福吗?”“不,我不姓福,我姓曾。”看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的对话,引起了全民热议,到底什么是幸福呢?

幸福因人而异,每个人对幸福的解读不同,获得的幸福感当然也就不同啦。请容许我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对幸福的解读,确切来说分享一下我的幸福感爆棚的瞬间:

近来全国各地都笼罩在高温橙色预警的热浪中,我每天也就是在一早一晚才想踏出家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空调屋里盖被子,左手棒冰右手瓜。空调吹的舒坦,棒冰吃的欢快,日子过得滋润的不行。许是自己造作的有些过分,我的“幸福”突然降临,快的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哎哟,不行,我肚子好疼啊……”只见在两米宽的大床上,一个过得像粽子似的人形虫在滚来滚去。没错,上面的大粽子就是我。说来惭愧,每天吃着棒冰吹着空调,就在昨天还为了几根棒冰和妹妹吵嘴,把妹妹惹哭,现在想想真是不该。正当我躺在床上为自己的恶劣事迹后悔的时候,白米粥的清香突然闯进了我的鼻孔里。“姐,你是不是不舒服呀,我刚给你熬了一点粥,你起来喝一点吧,然后我再去给你买点药,然后……”后边的话我已经听不清了,只记得当时眼泪跌出眼眶重重的砸在了手背上,所有的懊恼、焦躁、不安全部消失了,只剩下满满的感动。后来,妹妹说我变了,变得不再那么“独裁专制”,变得善解人意起来,她问我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开玩笑说莫不是鬼迷心窍了,我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告诉妹妹是因为她的一碗白粥,让我明白我一直是一个很幸福的人,我更应该好好的爱自己的家人。

看着手里的白粥,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我想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可能是别人鼓励的一句话;可能是生病时家人端来的一碗粥;甚至还有可能是和家人的一次旅行。不要总是羡慕别人过得幸福,其实你自己也过得很幸福。幸福因每个人的解读不同而不同,知足者常乐。

【篇四:汉服与传承】

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拥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近日,凭着遵循古代礼仪,上课生活都穿汉服迅速走红的同寝室女生引发了众人的热议。这究竟是一场无端的走红炒作还是汉文化的再度复兴,其后所蕴含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就事件本身而言,选择穿着怎样的服饰只要在合理范围之内便无外乎是个人的选择,为何这样的选择能够成为女大学生走红的缘由,我想,这并不只是一个巧合,类比于中国诗词大会中武亦姝的迅速蹿红,虽走红的表象看似不同,但其本质上都反映出了相同的问题,那便是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仍对汉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抱有一份执着的热忱。且,在快节奏生活之中欣赏到一抹与现代生活不同的异样风景,是合乎大众审美价值的。然而,这些漫天的热议当然不是仅仅将视线停留在是否合乎审美这样简单的层面。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士高度赞扬这样的行为,是因为认为女大学生们是传承汉文化的有力实践者;而对立之处的人们却大肆谩骂,认为是一场恶意的炒作营销。在两派截然不同的声音之中,我们又该如何判定此事,我想,这便需要剥开其炙热的外表,察其本心。

中华源远流长的汉文化,有着汉字、诗词等杰出代表,也有汉服饰,汉饮食等丰富内核。因此,汉文化的传承抑或复兴并不只是穿汉服成群出行,成为一道宣传风景那么简单。细细想来,效仿古人穿着汉服不该是复古运动,而该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求新运动。复古是文化的守旧,而复兴是文明的求新;复古是懒惰的袭用,而复兴是批判的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所传递给我们的精髓应该是“重神轻形”,从这个层面上说,延续传统,学习古礼,需要的是诚意而不只是形式,文化可以多元化,汉服全然可以作为其中的一元,但是若将此演化成一场汉服“秀”那便是“崇形弃神”,其所复兴的也只是被历史淘汰的文化鬼魅,再无意义可言了。

汉文化的火焰想要愈燃愈旺,需要我们为之添薪加柴,其依靠的方式途径多样却并不简单。我们不应把个人的选择上升至文化高度但应该以此为由,开始了解、热爱、发扬我们的汉文化,让篝火燃尽文化的糟粕,让其余热所照亮的,是我们心中的复兴之火!

【篇五:诗歌,不能被乱造】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诗人,已经很难达到古人作诗的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诗歌正在逐渐走下神坛,我们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草根诗人,他们出身平凡,用最朴实的文字写出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每一首都直击人心。

关注诗歌的人越来越多,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诗歌逐渐走下神坛,深入大家的心中,这也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在写诗的时候,要保留着对诗歌最原始的那种敬意,虽然文笔可能不一定会有前人写的那样好,但也要力求有诗歌最起码的韵调。对诗歌来讲,不管是翻译外国的诗作,还是自己创作,不能乱造。

几年前,冯唐版《飞鸟集》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因为在他的翻译之中,语言过于生活化,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粗俗的语言,这就误解了泰戈尔本来的意思,在他原本的诗句之中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创作。诗歌最基本的属性就在于它优美的语言,高雅的意境,虽然现在诗歌走下神坛,内容变得更能够反映大众内心,但是内容也不能显得过于粗俗,过于直白没有意义的语言会瓦解诗歌本身具有的一种意境和情趣。

愿现代的诗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初心,保存自己对待诗歌的虔诚态度,用心真正去创作一些有内容情趣的诗歌。

【篇六:共享的生活】

“生活可以被共享。”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当代社会对于创新二字的进一步认识。共享,正“入侵”着我们的生活。

共享单车似乎是近些年来的热议。在摩拜、OFO等品牌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为人们所熟知后,富有商业头脑的策划者们嗅到了浓郁的、可被深度挖掘及定会普及的话题可持续性。

于是,共享书店、共享汽车、共享衣柜等冠着“共享”这一看似高端的名头,把生活围得水泄不通。

这一如今已遍布城市的体系无疑是被大部分人认可的。它于人提供便利、低碳环保、减少污染、使街区井然有序,粉饰了人们的平均素质。而其实,早已有人看透它背后所消耗的巨大的人、物、财力。单车需要修理、汽车需要保养、书店须清理残缺的书页。

由此可见,“共享”不应单是借出、归还,整理这些机械的环节,更应从内心理解路边的红黄后,管理者的良苦用心。

既有硬币的正面,上帝自然会附与它另一面。民意调查工作不到位,总会有人对某一环节提供异议。

例如国外正流行的“共享衣柜”。你只要花约400元的价格便能享受每天不一样的穿搭,感受穿着名牌享受人们艳羡的目光所带来的快乐。这些衣物来源于别人闲置不用的“战利品”。

这样的“共享”引入到国内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写字楼的白领们举双手赞同,而高薪阶层却固执的不赞成。某一电台在讨论到这一话题时,两位主播也是各抒己见。在我看来,向往“精致生活”的女士人大都是有能力、有资本的,自然不会把自己一件独一无二的,放到别人手里定不会保养的衣服交出。于是这一循环便不能很好地“被实施”。原本茂密如树枝般的可应用、实施性就相应地砍了一大半。

可见,有些人的生活并不是愿意被强制共享,他们更希望置身事外,追寻自己的潮流。他们的生活理念不愿被改变,他们急切地要砍了与共享的联系。我认为,好的共享只有在全民参与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实施,深处这样一个“共享时代”,我们也不一定按照别人的方式去生活。

我们或许应在密匝的人流中做自己,在攒动的人头里感受这共享的生活。

【篇七:如此收费】

近日,四川一大学生因认领自己丢失的手机而缴纳“失物认领费”事件一经曝光,便引发热议。如此收费更使舆论界展开热议,大家所持观点褒贬不一。

如此收费从某一方面讲,应当予以理解和认可。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飞速提升,一些公民的行为却与文明进程格格不入:抢劫、碰瓷、私藏非法财物等等的不良行为日益增多,这不仅会使大家产生对彼此的怀疑,使得拾金不昧成为一种鲜见的美德,从这一方面讲,学校的做法无可厚非,通过“失物招领费”褒扬同学继而宣扬一种良好风气想必也是学校如此收费的原因之一。

但,任何事物都需要全面看待,设若学校的做法是在宣扬拾金不昧的良好风气,那么是不是同时也在怀疑同学的品行呢?物归原主本就是一件极其平常,天经地义的事,如此大费周章,不正是在低估学生的素质吗?同时如此收费可能会使失主心生不悦,对学校的作风产生怀疑。

设若学校继续推行“失物招领费”的如此制度,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为了奖励而做一些自己本就该做的事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更有可能破坏同学们彼此之间的情谊,如此收费终究弊大于利。

我们都应明白,奖励是为了弘扬美德,而弘扬美德不是为了奖励。

苏洵曾说“目有眯则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如果人人都带着怀疑的目光,不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所以面对如此收费,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孰是孰非,而应该借如此收费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否恪守为人准则,是否有明辨事理的能力。

如此收费正告诉我们,人性是不能用金钱衡量或展现的。“诚信”才是人性的一杆秤,能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而这杆秤并不是如此收费,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它一直架在人们的心中。

用你的慧眼去看待如此收费,才能抛开其表象,深入本质。

热门推荐
1我的“好厨艺”老爸
2脚扭伤之后
3一个月
4等待
5母校伴我成长
6写梅花的作文
7为眼眸画上油菜
8守职护责
9多彩的童年
10描写小乌龟的作文
11暑假结束了作文
12快乐的劳动节作文
13给幸福一个支点
14一件事给我的启示
15不一样的老妈
16二十年后回故乡
17寻找春天
18人生没有绝境——看《绝地逃亡》有感
19春节
20美丽的公园
21谈“厚积薄发”
22我是一个小书迷
23我-
24友谊地久天长
25我喜欢
26知错就改的啄木鸟
27一次深刻的教训
28一棵枯树的倾诉
29有趣的实验
30我最喜欢的人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