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玩扑克的启示】
对于我们这些年少气盛的孩童来说,最大的追求和享受莫过于玩耍了。而对我来说,尤其喜欢打扑克,它就像一把盛火,一点就燃。
我七岁时,妈妈每天晚上都和院子里的人们玩扑克。我经常从缝里瞟上几眼,看上几下,从此便学会了打扑克,并渐渐对打扑克入迷上瘾。于是我便每天在院子里约上几个伙伴,一起玩起扑克来,起初,我出牌随随便便,心不在意,结果局局败阵,看着别的小伙伴都笑的前俯后仰,指着我说:“你直是个大笨蛋,”我被气坏了,一个人跑到一边悄悄落泪,心想:“为什么别人能赢,而我总是输?”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寻找着输的原因,并想着解决的办法,我擦干泪,又叫来伙伴们继续玩,这次我出牌不在那么随便了,每次出牌前,我都瞅瞅别人手里的牌,看看桌上下了的牌,深思熟虑地推测别人手里的牌,研究着出牌的战略战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仅赢了这场比赛,而且在以后的玩牌中,我局局获胜。伙伴们在也不敢潮笑我了。
通过玩扑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只有肯动脑筋,才能取得胜利。
【篇二:我的家乡】
提起普洱,人们不禁会竖起大拇指。普洱因茶闻名,被世界茶叶委员会授予“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称号。
普洱夏无酷暑,冬无寒冷,可谓四季如春,瓜果飘香、绿树成荫。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8。8%,被人们戏称“茶林里长出的城市”,珍奇异兽、名花异草、稀有药材、应有尽有。散落的自然村落与原始森林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自然画卷。普洱的旅游业更是蓬勃发展,正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你看,有美丽的犀牛坪国家森林公园、茶马古道遗址公园、景迈山古茶园、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梅子湖公园、万亩茶园、洗马河公园……数不胜数。
每当初春来临之际。其它城市还冰雪覆盖,而普洱早已敞开胸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或尽情地品赏茶马大道上的樱花,或陶醉在花的海洋;或漫步在山间田野感受着春的气息。盛夏时季,普洱还是个避暑的不错选择,你看那满街的凤凰花,楚楚动人、娇艳妩媚、无拘无束地开放;那压断街的酸东西,看一眼就让你掉牙;满街的食用菌,让你垂涎三尺;叫不出名的水果更是让人心花怒发。傍晚,广场上、小区旁,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弹起那心爱的三弦,围成一圈,跳上几曲“三跺脚”,一天的疲劳顿时无影无踪。秋天到了,去郊外看看属于普洱的那一片蓝天白云,品尝一下农家饭,看看那一望无边的稻子,漫无边际的香蕉,也是一种放飞心情的最佳选择。进入初冬,热情好客的普洱人便进入“杀猪饭”模式,三三俩俩地约起,抬上几件啤酒,猜上两拳,再唱上几支祝酒歌。要是你不经意间路过,热情好客的兄弟民族还会邀请您吃上几点烧烤,喝上两杯自烤酒。那一阵阵爽朗的笑声,碰杯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首完美的交响乐!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同时也唤醒了这颗西南“边陲明珠”。曾经阿瓦人民的新歌犹在耳畔,而今拉祜兄弟的吉它声又响彻在眼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地头,荒郊野外,无处不是他们的舞台。他们还把歌舞带出云南,走向世界,为人们平添了几分欢乐!
每年一届的茶叶节,汇集国内外著名的商家,学者、艺术家、诗人等,更是热闹非凡。还有双胞节、泼水节、火把节、端午百草根节、白花节等独具传统特色的节日。日趋褔裕起来的人们,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处处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
随着普洱创文申请的步伐,绿色普洱、通畅普洱、文化普洱、品牌普洱、效率普洱、幸福普洱必将烙印在人们心中。我相信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帮助下,昔日的边陲小镇更加焕发生机,一路高歌猛进。
这就是我的家乡――美丽的普洱。我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更爱这里朴实的劳动人民。
【篇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今晚,我们一家在涟水河边悠闲地散步。忽然,一首优美的曲子从三大桥那边传了过来。妈妈仔细听了听,告诉我这是一首她小时候特别爱唱的老歌,叫做《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看得出妈妈的确喜欢这首歌,因为她不时哼上几句,而且非常有耐心地向我解释歌词的意境,一时兴起,还跟我说起了童年往事。
妈妈回忆,她小时候的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现在,一年到头除了过年能嗑上几把瓜子花生、含上几颗两分钱一粒的水果糖外,吃不上什么零食,更很难见得到水果。有一次,偶然得到了别人送的一个石榴,可高兴坏了。红红的石榴真可爱呀!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所以她感觉又新奇又兴奋。于是,她郑重其事的把石榴洗了又洗,狠狠地一口咬了下去。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石榴里头那层黄色的皮可是苦不堪言的。我和爸爸想象着妈妈当年捧着石榴当苹果咬的狼狈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妈妈却沉默着,似乎在回味着过去的岁月。突然,她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第一次穿上新棉袄是多少岁那年吗?”我们抢着回答:“3岁?”“5岁?”妈妈苦笑着说:“11岁,1988年,湘乡刚刚撤县建市不久。还是我考上了县里的初中,家里怕我穿得太破旧,在学校被人瞧不起,花了30块钱给我买了件‘太空袄’。30块,那是我妈妈一个月的工资!在那以前,我都是穿表哥表姐穿剩下的旧棉衣。别提好看不好看,能勉强合身就不错了。而且,我穿过了,还得留给弟弟呢。这还是好的,有的人家里连旧衣裳都穿不上。苦是苦,家家户户都是这么过来的。”
听了这话,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再低头看看自己一身时尚又舒服的运动服,想想家里衣柜里挂着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童装,我有些惭愧,惭愧从前不知道俭省;又有点心疼,妈妈虽然舍得为我花钱,自己却从不注重打扮,原来是小时候苦惯了;更多的是庆幸,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了,生活改善了,我们这一代孩子算赶上了好光景。
接着,妈妈像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她在湘乡二中读初中时,只有五块钱一个星期的伙食费。那时学生都是自己带米到食堂,打菜的话蔬菜每份1毛,有点肉星的荤菜3毛。每天不到1块钱的伙食费,没钱了就得用从家里带的辣酱拌饭吃——就这辣酱,也得省着吃。天哪,真不知道老妈当年是怎么熬过来的!难怪相册里妈妈十二三岁时都还是面黄肌瘦,初中生还没有我这个小学生高,一点也不似现在“珠圆玉润”,老是叫着嚷着要减肥,却一直收效甚微,哈哈。
没心没肺地笑了好一会儿,我才突然意识到,和妈妈贫瘠的童年相比,我住着干净整洁的房子,穿着漂亮舒适的衣裳,吃着营养丰富的食物,接受着最好的教育,是多么的幸福啊!她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都能快乐地成长,奋发进取;而我想要的一应俱全,却还时有抱怨。我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热爱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呢?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学习妈妈乐观的心态,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欢笑;我还要惜取时光,奋力进取,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篇四:舌尖上的那个年代】
生活就像那母亲烹煮的菜,五味陈杂……
母亲从那个伤痕累累的年代走来。她的童年,在我看来,便是那道不尽的陈年往事。如今时光流转,回忆也被冲淡、消磨。唯独曾经一日三餐,茶米油盐的平凡味道,却深深烙在她的记忆中,磨不掉,洗不去。
那个年代,虽苦,却还能品味到其中丝丝的甜……
那时候,母亲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难以吃饱。每当这时,外公便会去泥泞的菜地中挖来几株地菜子,做一碗鲜美的野菜汤给母亲。将摘来的蔬菜清洗干净,洗去腥涩,却保留了泥土的芳香。往诺大的锅中舀上几瓢冷冽的井水,添足了柴,看火光肆意挥舞。那个年代的孩子,他们所向往的不过是被柴火点亮的平凡生活。越烧越旺的炉火,像极了心中燃起的期待。等到水开始冒泡时,便抓起大把的碧绿投入其中。随后便开始翻炒。沸水浸湿了叶,将那绿染得更深,仿佛托起人们的愿景。撒入大把的蒜末,豆豉,小火焖上几分钟。揭开锅盖,一股鲜香便升腾起来。盐巴也没加,抡起筷子便开吃。吃了个底朝天后,口中会慢慢的回甘。
这样一碗野菜汤的甜,萦绕舌尖,甘味鲜美。
那个年代,虽难,却也能偶而尝尝零嘴,感受其中的别种滋味……
那时候,母亲在炎炎烈日下劳作后,总能得到一两分钱,去街头买盐水冰棒。母亲至今还仍钟情于此。踮着脚尖,揭开泡沫箱上的棉布,从箱中取出一根棒冰,看着上面结成的丝丝缕缕的清凉丝网,凉意直冒。小心翼翼地揣在怀中,回到家后,将棒冰掰成三截,和自己的哥哥一起分享,吮上几口,酷暑的火气便一扫而净。那样的味道,母亲至今还常常念叨。曾经的日子虽苦,母亲却乐得回忆。那时生活中少有能寄托童年快乐的物件,而老冰棒却是其一,是泡在盐水中的念想。
这样一根盐水冰棒的咸,冰凉沁心,令人想念。
那个年代,虽艰,却有辣能动心忍性,让人勇敢面对险阻……
那时候,母亲每天都要步行去离家十几公里的高中,风雨兼程。母亲家境贫寒,只能带上一瓶自家做辣椒来应付午饭。学校的米大多都是发了霉的,但即使再难吃,也要吞咽下去。那火红的辣椒,拌着并不剔透的米饭,囫囵吞下一口,氤氲的热气夹杂着辛辣在喉咙中翻滚。母亲说,每当这个时候,她总会勉励自己。“咬咬牙就过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正是如此艰难的生活,练就了母亲坚毅的性格。
这样一瓶辣椒的辣,使人警醒,让人坚毅。
时代很快变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图景,随之一同渐渐消逝。那样拮据的生活,在它被人们抛弃之时,本没有什么可以惋惜的。可那个年代的遗民,却总对此念念不忘。大概回忆就是回忆,它随着人心一同保留下来。柴米油盐,酸甜苦辣,这些最平凡的,有谁能够逃得脱?那个年代的人们,包括母亲,正是把这些味道当成了生活的象征。
时代已去,人的心里总要留些什么。母亲的记忆不曾消散,它化作了唇舌上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