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取代的作文

【篇一:不要以“二进制”取代思维方式】

前不久,人工智能“恐已具有自我意识”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若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能如人脑一般思考,机器人会不会真如电影中的一样“支配”人类?但苹果总裁库克却认为,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人会变得像机器一样思考。

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基础运算法则是二进制,即只有0或1——没有好坏,只有对错,没有善恶,只有是非。现代人的思考方式也是如此?有利的为“1”,无益的为“0”,真实的为“1”,虚假的为“0”……。人逐渐变成利己主义的纯理性思考者,其背后代表的是价值观的扭曲和认知的错乱。

康德认为,认知的顺序是从感性到知性,最终进入理性。然而在现代生活中,互联网的传播性、高效性使人们更容易达到认知的终点——理性认知。感性的认知和知性的思考被简化,人们便如计算机一样近乎于追求崇拜绝对理性。老人摔倒了,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为了人性和道义出手扶救,而是人格道义和自身利益的衡量。在这种思考的方式下,恐怕更多人选择维护自我利益。自私是人的本能,在这种思考方式下这一本能被放大了,致使了人本应具有的同情心的丧失。

只知是非对错同样也会导致价值观的盲目。一位贵妇人曾对大画家威斯娄说,“我不明好坏,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威斯娄恭敬地说:“这一点您与禽兽相同。”如二进制般单纯的思想方式也于此类似,即不知除了目的之外还应该追求什么。人之为人,贵在于明白除了理性地达到目的外,也要追求善于美。不明正确的价值观,不明善与美,也将忘记何为恶与丑。与其说人变得像机器,称之为动物或许更为贴切!

人生如此多彩,怎能将其视作机械化的程序?面对困难挑战应勇敢攀登高峰,怎能如一个算法,去解一个未知,却也必知的解?再美好的壮阔之景,将其细分等为一个个像素,用1或0代表色彩,也是多么的单调无趣!多元的思考方式使人觉察色彩的渐变,品味水墨的晕染,明白色彩不只有三原色,应如彩虹般缤纷美丽。

不要以“二进制”取代应有的思考方式,在这个时代下社会不缺“电脑”,更却“人脑”。独特、创新,也更需灵活、多角度的思考。

【篇二:20年后回到家乡】

甜甜的家乡,甜甜的梦,梦里有我向往的地方。真想远离喧嚣,去梦里走一趟。

大城市虽好,却得不到我的向往,再细想,家乡的生活才是我七彩的梦。梦里,我去河边钓鱼,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河边,一侍就是一下午。梦里,常在路边等待卖糖画的老人,舔一口,甜丝丝,冰凉凉,什么忧伤都忘了。梦里,与伙伴打闹,你追我赶,欢笑连连。转眼间,在大城市待了20年,家乡的生活,就像场梦,可又那么真实。我决定,回家看看。

坐上大巴,心里却难能平静,窃喜,终难摆脱沉重的工作,去家乡放松一下。惶恐,久未见的朋友,是否还认得我?想着想着,便到家了。下了车,迟迟迈不出脚步,始终也无法相信,眼前的摩天大厦,琼楼玉宇,真的是从前遍地青草,小桥流水的家吗?放眼望去,行人稀少,可智能设备却随处可见。

我沿着小径走,不,不是小径了,这石块光滑平整,哪能是坑坑洼洼的小径呢?刚抬头,遇见了一位身穿皮衣,看着十分干练的女人。觉得十分眼熟,十分像自己小时玩伴。但却又十分犹豫,怕认错了,直到看到,她手上的胎记,便更加确信了。欣喜,上前打招呼:“你好,小艾,我是你之前的朋友。”“哦?是吗,你好你好。”说完,她便捧着手机走了。只留下了呆滞的我,我的笑容渐失,一时失望,涌上心头。路边,只有我孤独的背影,唯有身后的影子与我相伴。

原来的小河,已是楼房错落,老人也应该在家享福了。此刻,我无所去处,不如,回我的小家看看吧!给爸妈打个电话,让他们来迎我。没过多久,就见他们向我缓缓走来,脚步矫健。精神饱满。平时,简朴的他们,竟也穿着时髦,戴着首饰。乍一看,我都认不出了。他俩儿,将我挽着,带到家门前。我刚想掏钥匙,却又被拦住了,爸妈将我带到门旁的仪器钱前,一扫描,门便开了。不知,他们早就盼着我回来,早就在仪器里,输入了我的信息。还顺带向我炫耀。

进了门,一切是那么的熟悉,且又那么陌生。熟悉一一那是我久居的地方。陌生一一屋内的陈设都变了,变得智能化了,变得缺少劳动的身影了。虽然爸妈不用那么辛苦,可是家,却差了点热情。

是的,一切都变了,机器取代了父母的操心、取代了人们的勤劳、更取代了朋友之间的情谊。一切人情都淡了,“梦”再也不是20年前的梦了。

虽然如此,可我却留恋20年前的家乡,坚守着20年前的梦,记忆里那甜甜的梦。就让这梦、一直在我心里,永远做下去吧……

【篇三:如果网络取代纸质报刊书籍】

从刻写在石头和泥板上的人类最早的书籍,到后来出现的纸莎草卷、羊皮纸等书写载体,再到纸质载体,书籍一直在发展。在现代电子技术的冲击下,网络阅读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传统的图书出版和阅读方式正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和考验。

网络会不会将传统书刊赶下历史舞台?如果网络取代了传统书刊,会如何呢?

恐怕最高兴的要算儿童、青少年群体了:动态的图书,当然比凝固的图书有趣!动动手指,就可以找到需要查找的信息或想要阅读的书籍,多方便、多快捷、多省钱啊!做不到的题,百度或者搜搜一下,就解决了;也再不必为计算发愁啦!更开心的是:只要有机会,就可以玩游戏,就可以聊天了!多爽!不开心了,还可以借助网络来发泄呢!

仁人志士就要担忧了:网络更像一把双刃剑,为我们开辟道路时,又有可能带来致命的创伤啊。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文化教化人类的历史使命带来创伤?网络言论相应自由,网络新闻与电子书籍缺乏严格监督与审核,在匿名情况下,很多人撕下平时温文尔雅的面具,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来违法犯罪。认识还不全面、性格还不成熟的孩子们面对可信度大打折扣的网络信息、面对种种不良诱惑会不会误入歧途,身心俱伤?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我们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带来创伤?脑不用要生锈,一遇到问题就向网络寻答案,缺乏自己动脑、主动探究的过程,大脑岂不是要退化?不用亲自计算了,人类的依赖力会不会越来越强;计算能力会不会越来越弱?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汉字之美带来创伤?汉字是我们的“瑰宝”。不同的书法风格蕴含着不同的美感与思想内涵:庄重中有顿挫的隶书,规矩而整齐的楷书,笔断意连的草书,圆润饱满的方正琥珀体……一旦纸质书籍报刊被取代,我们不需要再用笔书写,汉字的书法美感还怎么体现?书法美感一旦不存在,中华灿烂的文化还完整吗?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我们说真话、记真事的日记习惯带来创伤?人们想用文字来保留自己儿时童真的往事、记载自己心灵划过的轨迹、倾吐自己的酸甜苦辣都不可以了!有人或许说:不是可以用电脑,用网络来保留吗?网络?现在的黑客那么厉害,随便一个指令便可打开你的文档阅读你的密码、心情。你的“房子”里,有陌生人进进出出,你的秘密,被陌生人阅读,你难受么?你气愤么?你允许么?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读书的意境之美带来创伤?很多人喜欢读书,享受由纸香、文字的美感以及思想的光彩共同带来的心灵安宁与情感升华。这是一种对古韵的找寻,还是一种对文明的尊重。网络阅读,能做到吗?

网络取代传统书刊,会不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创伤?大家从幼儿园甚至从更早一些的家庭教育开始,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不处在电子产品的辐射之中?天天对着电子屏幕,我们的视力能不受到伤害?

不管以后科技怎么发达、网络怎么先进、多么便捷,我认为:传统的纸质报刊书籍都拥有一方舞台,绝不会被网络所取代!

【篇四:碎片化生活中的时间的潘多拉魔盒】

地铁上用手机浏览信息的乘客,道路上吞咽着面包的行人,微信QQ中那一条条只言片语的短信,这种种生活场景,无一不是向我们展示,碎片化的生活,已然粉墨登场。

碎片化的生活,饮食,阅读,乃至思考都仿佛被巨力拉扯一般,轰然化为碎片,杂乱无章地悬浮在生命的长河中,在这样的模式里,人们难免会变得忙忙碌碌,感到心浮气躁,终日追求成功,自以为金钱能带来满足,权利能赢得尊敬,但拥有这些之后,回过头来反省自身,又觉得怅然若失,好像又失去了许多。

人们不再有时间,去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窗外云卷云舒,更不会有人去学做“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生活,已被快节奏的碎片取代,而完整的,诗一样的生活已渐行渐远,离我们而去。

不过,我觉得对碎片化的生活,无须抵制和不接受。

即使生活碎片化,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心灵的完整,灵魂的完整,“落尽浮华,归其本根”,无论什么样的生活,一律都是二十四小时,如果积极地将碎片拾好,我们不仅不浪费时间,反而如同在海绵中挤水一般,能学到更多。我们依旧可以抽出空闲时间,关掉手机,电脑,忘记喧嚣,烦恼,“吾日三省吾身”,仔细地反思一天的作为,乃至探寻生命的意义所在。

也许,当今的社会,我们无力坚持完整的生活,但我们有权追求完整的灵魂。

碎片化的生活,其实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我曾听过一位学者的牢骚“认认真真把微信写成一篇有头有尾的文字,却被年轻一辈‘嘲笑’是,只有到你这个年纪,才会做的事”,听来不禁有些叹惋。在这个时代,原本可以聚集三五好友,说说笑笑,推杯换盏,消磨时间的小饭馆渐渐被快餐店取代;可以用一个下午悠闲地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光,被一键搜等搜索引擎取代;你再也不需像早年那样万人空巷,每天定时定点地坐在电视机前,按时收看心怡的电视节目,你可以坐在公车上,地铁上,甚至利用等人,等上菜的时间,用手机,用电脑,用IP,碎片似地看;你也无需隆重地盛装,拿出一整个晚上出席,观看一场舞剧,恭听一场交响音乐会,你可以上网,快餐似地听和看。社会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得我们拿出一整段时间都变得很奢侈。

这就是“碎片化”带来的缺点,固然值得惋惜,遗憾,不过这也说明“碎片化”是信息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它让生活变得高效而快捷,却又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有的‘“味道”,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我们既然无力阻扰,不如就充分享受它给生活带来的便利,随时随地,高效地学习,充实自己,但又不忘初心,常常停下脚步,努力地拿出一整段时间,去认认真真地阅读一本书;去安安静静地聆听一场音乐会;去有滋有味地品品茗茶;去彻彻底底地反省自己,去陶冶情操,去抚慰心灵,去感受生活,让日子过得丰富多彩,有张有驰。

古希腊传说中,宙斯让美丽的少女手捧潘多拉魔盒,放出了瘟疫,战争,独独留下了希望,我认为,“碎片化的生活”也像个魔盒,我们却不会重复这样的结局,因为我坚信,这一回,在放出浮躁,忙碌,好名,求利的同时,聪明的人们,决不会把完整的心灵留在盒底。

【篇五:漫谈思想】

如今的时代被称为了“信息时代”。大量的人工智能也随之涌出,毫无疑问,他们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会使机器人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因此对人工智能持有怀疑和畏惧或厌恶的心理。而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始终相信机器人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最直观的一个理由就是:他们没有感性思考的思想。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之所以如此风靡,是因为他们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执行命令,他们一丝不苟地按照指令行事,对事情本身没有丝毫的理解和想法。但人类却不同于此。人类之所以被称为高等动物,便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我们可以接受生来本性的爱却通过对世界的理解衍生出广博的爱。我们能够将“爱”这一复杂无比的情感细化,而动物却没有。机器人更是如此。

梁衡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愚”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人生下来都只是一张白纸,而时间和社会逐渐丰富了我们,可我们也不再如从来一般洁白了。坦白来讲,如今的社会,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赛场上,生意场上,都不曾有永恒的队友,也不曾有永恒的对手。“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错,利益也是如此。我不由得想到子圉本想将孔子推荐给王,却发现孔子优秀于自己太多因而担心他抢了自己的地位而终未引见。不由感慨若是机器人为王筛选人才便不会因为有私心而无法公正判断了吧。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担心人类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其实是正确的,就连早在春秋时期的子圉都因切身利益而跑去个人的价值观,又何况如今残酷竞争的社会呢?

说起价值观和同情心,想到的就是屈原和卢森堡。一个拥有强烈的个人价值观,写下:“宁赴湘江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坚定地投身于汨罗江中。一个用关爱动物,关爱弱小生命的爱化为抵抗黑暗的顽强力量。她温柔却热烈的爱就如同那“玫瑰云”一般被人赞叹千古。而如今这两大思想正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利益,许多人已全然忘记了自己的价值为何;为了利益,许多人漠视动物的生命,杀戮成性。这一切都令我心寒。明明口口声声地说着不想让机器人取代自我主宰世界,却有着如同机器人般的行为。为什么会失去独立思考对和错的能力?还是说已全然不知何是对何是错?

我开始沉思,沉思着这个人心冷淡,利益至上的世界,可我又不甘,不甘这个世界就此定格,可我又迷茫……

【篇六:有回忆真好】

青春可以被取代,美丽也可以被取代,但惟有回忆,是谁都不可以代替的。

——题记

童年,就像一颗划破天宇的流星,美丽而短暂。童年的生活就像万花筒一样,五彩缤纷。每当人们回忆起童年,嘴角总会露出一丝微笑。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便已悄悄地逝去了。回首相望,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多少个美丽的季节,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于指缝间。也许,在这条漫漫的人生长路上,我们只能用一些文字,怀着一种感动,去祭奠那份早已随风远去的青涩记忆。

常常想起,那时的纯真和那无忧无虑的少年。

常常想起,那一副副既陌生又熟悉的笑脸。

常常想起,和朋友们一起挥洒笔墨、对酒狂歌的情形。

如今,这一切似乎都已随着时光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了。流年似水,岁月蹉跎,不知不觉的便遗忘了许多,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容,似乎也在岁月的风声里渐行渐远了,只留下一些记忆的痕迹,散落成一地的斑驳,再也找不回昨日的繁花似锦。不管我心中有多么的不舍,也不管我双手抓的多么牢固,最后掌握在手中的,也唯有“回忆”二字而已。

一直忘不了,那些年的欢声笑语。

一直忘不了,那些年的那群人儿。

一直忘不了,那些年的春华秋实。

后记:

绽放微笑,至少,我们还拥有——回忆。

【篇七:乘道德而浮游】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科技技术日益发展,人工智能势在必行。无论是下棋小能手Alphago,亦或是作诗气质淑女——-小冰,他们的存在都让我们放眼未来的“高端”生活。可也有不少人日日担忧着:万一有一天,人类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该何去何从?

我想,这是大可不必担心的。正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所言:“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诚然,计算机语言从根本上仅由二进制数字组成:表示肯定的1,和表示否定的0、当计算机执行程序时,它会依据程序员设定的条件进行“是”或“否”的判断,然后运行——而这也太冷酷绝对了些。试想:若是你每天都和一个只会回答“是”或“否”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不是会抑郁到万念俱灰,枯燥之致?

生活不只“是”“非”判断,还有诗和远方。这也是我们人类所与众不同之处——我们可从随时随地迸发出创意的火花;于艳阳高照之日说几句诙谐幽默的言语;在阴霭密布之际回首往昔,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我们会综合考量,不会仅因琐碎之处全盘否定掉一个人,一件事……。

一个只有“是”和“非”的世界是极端的、可怕的、悲哀的。庄子曾言,我们应“乘道德而浮游”、懂得圆通自如,灵巧应对。孔子亦曾提“中庸之道”。人可如此,可计算机却不能自卷自舒,遇曲遇直都保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只会“横冲直撞”的它们若不能在适当之时“遇弯拐角”,最终只能让你我“遍体鳞伤”。

“乘道德而浮游”,说来简单。可这种顺应自然的变化之道又有几人能学会呢?就像《庄子》中“材与不材”一文所告诉我们的:在“有材”可保身时当绽放异彩;在“无材”更恰当时应韬光养晦。顺万物变化并秉持一颗赤诚之心,才是人类生命的真谛啊!但当我们用计算机的思考方式去衡量世间万物时,我们才是被“同化”了,被取代了——而且不费一兵一卒。征服者被被征服者征服,所谓的“物物而物于物”,不过如此吧。这又是多么的可怕!

计算机的思维,机械又带些许功利,无论它被冠以“人工智能”亦或是其他的名号,都改变不了其工作原理。人是不停地在极端的两点中游走着,“乘道德而浮游”的。或许,我们只需常怀一颗不忘的初心,坦然自若地以“人”的方式看待人工智能的崛起,又何愁会被其取代呢?

【篇八:不会变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当城市的喧嚣取代了乡村的宁静,当高楼大厦取代了平实小屋,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当现代风刮过人们的心灵时,那颗赤子之心变了吗?我想一切都在改变时,赤子之心不能变。

“爱,就是保护并促进生命。”史怀哲是这样说的。别人眼中的他,是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成功巨匠,巨额的奖金,让人羡慕不已,但他却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将所有的奖金和演出所得,全部捐献给当地政府,用来盖麻风病院。他的心里没有金钱,他关心的只是那些生活困苦潦倒的人民。他用他那一颗赤子之心,拥抱了贫困落后的非洲大陆,拥抱了世界上所有需要慰藉的心灵,他为多少儿童承担了他们生活中不能承受的困苦。在金钱这一沙尘暴来袭时,史怀哲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倒,也没有被这风沙迷了双眼。他的这颗赤子之心是解救这个社会的解药啊!

点一盏明灯,沐浴在昏暗夜色中,穿梭于历史与学识的长河中,这位百岁老人说:“我要洗尽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她就是杨绛,杨先生。满头银发的她,整日不辞辛苦地钻研,将一生都献给了文学。她将所有的稿费捐出在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只为激励学生勤读书、读好书。她的那一颗赤子之心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没有被功名利禄这些迂腐的东西所沾染,她那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在这喧嚣的城市中熠熠生辉,就像那一星孤灯,明亮、纯净。

许多东西都在改变,开发区取代了大片的森林,近几年来,“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纷纷亮相,处身于潜规则洪流中的人们的赤子之心却没有改变。天津的的哥马志刚载盲人拒收钱,他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不伟大,但我赚钱比你容易点。”我想现在被倒塌的道德“多米诺牌”反向推起了。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要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它会如一缕阳光,驱散阴霾,你的人生也就会一路阳光。

【篇九:我为环保出份力】

绿色,充满活力的颜色,它本是生命最初的颜色,但是这种颜色在我们的家园中越来越少!

美好的生活有谁不向往呢?记得从前,是小鸟婉转动听的歌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喊醒,柔和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颊。清晨,来到林间散步,清凉的风拂过身旁,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风拂过绿叶,露珠就在绿叶上欢跳,一不小心就摔了下来;再来到小溪边,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欢快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这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令人向往啊!这使得人们每天都想赞美它的美,它的纯。

可是,当人们在看看现在的生活,都会觉得现在和从前截然不同,有着天壤之别,会禁不住想吐槽它的丑陋。

美好的一切离人类而去。那潺潺的溪水不知流向了何方,那欢乐无比的鱼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成了光秃秃的山丘;阳光不再柔和、清风不再清纯,水不再清澈见底,天空不再蓝如宝石,云不再洁如棉花。美好的一切都被取代了。

小鸟的歌声被闹钟的铃声和汽车的尾笛声取代了,每天是它们把我们吵醒;溪水被工厂排放的又臭又脏的污水污染了;森林被高楼大厦取代了;林间小道被又宽又硬的水泥路、柏油路取代了,绿色在无声无息地隐退,我讨厌这一切。这一切恶果都是因为人类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的结果。人们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疾病越来越多多,垃圾乱丢,有人踩到果皮,摔了个四脚朝天,这都是人类自作自受。所以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对“环保”百般重视,地球慷慨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资源和环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我们不应该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随意破坏它。

为了让我们人类的母亲—地球,永远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只有环保!环保!再环保!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为环保尽一份力。

【篇十:寻觅那一份人间温情】

我们洋洋洒洒一生,应在温情中出世,也应在温情中死去。——题记

近年来,人工智能仿佛成为了社会中的第三性别,有李世石与AlphGo的“相爱相杀”,再到各类仿真女机器人的“盛世美颜”。温情一词不再是人类的专属,在机器人界也激起千层浪。

科技的车轮碾过历史的尘埃,人们不住地问,“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温情一面?”“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

我一向自信地认为不会,对我而言,人工智能不过是纯理性的代数编码式思考,而人脑则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发明”,它产生情感,是温暖的存在而非机器人式冰冷。直至我看到苹果总裁库克的一席话“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式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我不禁陷于沉思。

我的自信开始瓦解。我反观于当今社会,我行走于匆匆人群之中。漠不关心,面露冷色,我寻觅不到人间温情,这一人类的专属。“苏丹红”、“三聚氰胺”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不法商贩视人命于草芥,不怀一丝责任心与职业操守;引起广大社会争议的“扶不扶”问题是人对于他人好心的一种践踏,也是人性趋利弊害的体现;更有网民们以互联网作为屏障,藏之,掩之,以网络暴力形式摧残他人身心……如此一桩桩令人寒心的社会问题反映出的便是现代人如机器一般的冷酷漠视,我们从中已丧失了那一份人间温情,那一份对于价值的合理定义,那一把内心对于道德的量尺。当人们不以己为社会人,不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不以社会急难为己之急难,处处利益至上,不顾他人,处处充满冷漠的恐怖气氛,人类社会将因这种隔绝而分崩离析,因这种冷漠而被取代之。

我怀念人间那一份温情,那一颗颗炽热跳动的心脏。那是由春秋战国流传而下的“仁、义、礼、智、信”的志趣操守;那是李疑家固贫仍好施善的奉献与助人精神;那是陶渊明不为利益所困毅然归隐的洒脱淡泊;那是甘地为和平奔走,被暗杀仍举双手施以宽容的大慈大悲。

我不信人间温情已销声匿迹,我寻觅,我更灰心一笑。每当天灾降临,救援前线那白色、橙色、绿色的士兵身影,是我们的大爱,我们的坚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再到今日的“海水稻”,他一人为养活一国人终其一生,如此奉献怎不令人倍感温暖?更有那女排健儿们的敢拼搏,匠人们“择一事,终一生”的传承精髓……人间不乏温情所在,我的那一份自信便随之渐渐恢复,然而,我知道,这还不够。唯有人人心中常怀那一份人间温情的寻觅,唯有人人皆乐于创造人间温情,我们才能将如此正能量的价值观永久流传。

至此,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呢?我想这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

正如大海孕育而生那永恒不熄的太阳,也能将其吞噬堙没终归于黑暗。温情之中,人类方能生生不息,唯有对价值观的正确把握,社会方能历久弥新。

寻觅那一份温情,勿让人性之冷漠成为太阳的坟场!

热门推荐
1学滑雪
2好奇之心需合理引导
3神奇的梦
4感谢您,妈妈
5争吵
6烟雨江南
7为了自己的梦想
8你是我的魔杖
9唠叨也是一种爱
10家乡美食之旅
11坚守梦想我心飞翔作文
12重生后的顽强之花
13我的理想
14观《忠犬八公》有感
15水瓶变身记
16我眼中的名人
17难题
18如何面对碎片化生活
19明显的疤
20山中的“老师”
21我家的“低碳生活”
22平凡中的伟大
23我是小草我有美的骄傲
24快乐旅游
25忐忑
26秋之悟
27破碎的魅力
28四季的风
29吸管里的秘密
30忘不了的她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