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上海的味道】
自小到大,家里人一直跟我说上海话,所以当现在很多小朋友都不会说上海话的时候,我却能说出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甚至引以为豪。其实在我眼里,沪语就是一种独特的上海味道。
我能说上海话大多是受训于我外公。每天,外公都会一边烧菜一边和我说地地道道的上海话,听得久了,我也就能自然而然、声情并茂地说上海话了。
平时我喜欢吃蛋,也经常吃炖蛋,每当我看到外公把那“蜡蜡黄”“踏踏滚”的炖蛋端上饭桌时,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去品尝那“呼呼烫”的炖蛋,这时外公便会叫我“吃得慢点,不要急吼吼……”外公那简单而又幽默的话语,让我心中一阵温暖。
我之所以上海话能说得流利而又标准,也是得益于每天一家人都要把电视调到娱乐频道七点档,一起听舒悦《嘎讪胡》。起初,我觉得这个名字很滑稽,就会问外公:“为什么叫‘嘎讪胡’?”这时外公就会眉飞色
舞地告诉我:“‘嘎讪胡’么就是老多人在一起聊闲话。”我就很感兴趣地边看边听,不仅了解了许多上海街头巷尾的闹猛新闻,还不知不觉把上海话说得更标准了,居然还看上了瘾,每天不听上几句舒悦讲上海话心里就痒痒。
每当过新年,我总是要到外公家拜年,每次外公都会笑盈盈地拿出一个大红包。边递给我边说:“这可是赤刮辣新的钞票啊。”我好奇地问外公:“新钞票为什么要说成赤刮辣新?”外公便会乐呵呵地说:“赤刮辣新就是新钞票发出擦啦擦啦的声音。”我心想:多么形象多么有节奏感的上海话呀!拿着红包,心里乐滋滋的。
如今的上海海纳百川,普通话已经很普及了。说上海话的人却越来越少,特别是90后00后的孩子。作为一个上海人,我想应该把这样有魅力的上海方言传承下去。上海话是上海独有的味道,是上海人的情怀,是上海人的品味,海纳百川的上海仍需要保留这独有的味道。
【篇二:有意思的掰瓜子】
今天第二节上作文课时,汤老师拿来了一袋瓜子和一个盘子,我们一看都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
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掰瓜子,同学们才恍然大悟。接着,老师宣布了游戏规则:同学们分成两组,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看谁在一分钟内掰的瓜子数量最多,而且颗粒完好无损。最重要是要做到“动手不动口”。同学们一阵惊讶过后,便跃跃欲试,都举起了手。
第一组派可欣,第二组派舒悦上台。游戏开始了,老师一分钟倒计时:60、59、58……只见可欣不紧不慢,手往瓜子的边缘一按“啪!”,瓜子被掰开了,而舒悦呢,见可欣掰了一颗,便手忙脚乱了,把瓜子横着拿,双手使劲掰,好像想把它折成两半,可瓜子却好像和她作对似的坚不可摧。她一急又换了一颗。过了一会儿,可欣又掰了一颗。“现在开始倒数计时十秒:10、9、8……”这下,舒悦紧张了,瞧,手都发抖了。二组的同学见状急得直喊:“加油!加油!”但就算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了。时间已到了,可欣掰了三颗瓜子,而舒悦呢,一颗也没掰成。最终,我们组获得了胜利。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舒悦他们则垂头丧气。
老师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她提醒我们做事情要讲究方法,讲究方法不仅效率高,而且还能省力气。于是老师改变了游戏的策略,让我们自已来摸索掰瓜子的窍门。结果,同学们有的说他们用拳头捶开,有的是用指甲撬开,还有的是用笔戳开……
想不到掰瓜子还这么有意思。今天,我不仅在学习中得到了乐趣,而且吃到美味的瓜子,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做事情要讲究方法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