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汪曾祺的作文

【篇一:我与书之间的故事】

我读书比较晚,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一本书已经是初一了,注定了我与书相处的时间短,可这短短的时间真的收获不到吗?

第一次看课外书,还是初一时老师推荐的,大冰的《乖,摸摸头》。虽然时间已久,但记忆犹新。起初买来只是看个热闹,读起来就被书中的生活所吸引,这本书像是一本游记,记录了旅途中的生活琐事和那些朋友之间的来来往往。初读,便被书中“老不死”的形象所吸引,大冰写的“老不死”极其有趣,描写他惨不忍睹的样子更有画面感,当时每天晚上闭上眼都会浮现出老兵的样子。

“温故而知新”,课外书也是如此。又在一个假期拿出了大冰的这本书,再读才发现书中“老不死”实则令人心酸,无论是他经历过战争的“破裂”的身体,还是他的种种悲惨的经历,就连一个微笑都让我看起来那么心酸,那么令人心疼。我亦读出了大冰与老兵之间密切的关系,一切感受都与第一次读截然不同。

进入初三,中间夹杂着《亲爱的安德烈》的柔情,《边城》的悲情以及《明朝那些事》的历史,但印象中最深的还是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曾祺的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因为读的时间最近,还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对我的口味,好似美味的甜点,入口即化,令人心情舒畅。如果说前部分写食物有些“浮夸”,那后面的写生活,就真的是接地气了。它更像是随笔或者是日记,至少是我那么觉得。看似轻松悠闲地文笔,却又充满作者的用意,这可能就是写作的最高水平吧。

和蔼的沈先生,爱花的老舍先生,造型奇特的金先生,哈哈笑的林斤澜……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几乎每个符号中都有着特殊的含义,所以即使我做了大篇大篇的批注,也不感到浪费时间。这本书,值!

我与书,相处时间虽然短,但收获到的一点也不少。

【篇二:我心中的汪曾祺】

不知为何,我个人文字风格偏属华丽一类,注重雕琢打磨,虽不太喜欢语言繁琐,但暂未能控制自己,仍有进步空间。

汪曾祺的文章我看得并不多,甚至若不是老师推荐和教材选用,我也不一定接触到他,想必定然可惜。看过汪老的文章,才猛然发现文字语言竟能那般亲切,那般自然。

在黑夜里温柔地热爱彩色,在彩色里朝拜黑白,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曾知己已再无悔,已共春风何必哀,虔诚地呼唤风。那一刻,人与天有种神秘而又真诚的交流,光才是现实世界,而树木只不过是用来反映和折射光线的间隔物。

我不曾相信这样的文字会流泻自一位和蔼老人的笔下,也许应该是哪个少女心泛滥的青年女作家,可不然,他就是汪曾祺,如此儒雅乐观、风趣幽默的人。

我懂他,人往往到极其无可奈何时,方能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他的文字如说话般平淡如水,我亦尝试过模仿他的语言,可读来却有所顾虑,或许有一定阅历后方能写出如斯文章,书写故事人生。

【篇三:自己的未来自己闯】

“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的家风中,母亲用自己的一生教会了胡适,宽恕,体谅。是家风。

“人的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泪,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秃废,就好了。”傅聪的家风中,父亲用自己的淳淳教诲,教会了傅聪面对人生挫折。是家风。

当然,我的母亲没有胡适的母亲那样严肃,我的父亲也没有傅雷那样好文笔。在我的家风中,一切都融入的空气,呼吸到肺里循环,流动,沉淀在心里。我想我的家风是有些特别的吧,就像汪曾祺的那篇“多年父子成兄弟”而我是“多年母女成知己”就像汪曾祺的爸爸一样,我的妈妈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妈妈会画画,一支铅笔描绘着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所以的线条在她的手中仿佛变得灵活起来。妈妈的画一直是我向同学们炫耀的资本。我也喜欢画画,但也只是闲来无事,随手几笔而已,有时候她会过来看看我的画,然后丢来一个不屑的眼神,再悠悠的说:“很符合你的风格。”然后留我一个人在那里抓狂。妈妈爱养一些花草,种一些果树。如果一到我家一角,你会发现我家那本就不高的房层被掩盖在一片翠绿之中,那一棵挨着一棵的桃树,在我家四周。春日,桃花红遍天空;夏日,绿荫如墨,泄进窗台;秋日,硕果累累,颇有些世外桃源的味道,还有那些花草,几乎占尽了我家小院的那块空地,各种香味混合在一起,我知道,那是妈妈的味道。

我和妈妈像知己,没有像母女间的那种隔阂。妈妈会在我得意的时候冷不丁的泼一盆冷水,也许在我失望的时候给我一句别扭的安慰。会陪我一起放风筝,看着风筝在麦田里飞起来,会在我打游戏的时候凑过来跟我玩的不亦乐乎……仿佛没有年龄的距离,像一对一起成长的姐妹,一起玩闹,一起成长。

或许是受妈妈的影响,我的脾气很好。爱种一些花花草草,爱制一些小玩意,爱和孩子们做一些无聊的小游戏。

妈妈貌似只会陪着我玩,好像对我的事漠不关心,但也因此我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妈妈说:“我不干涉你的未来,你的未来是你自己的,你未来的路要你自己去铺平”

我想,我会记住这句话,并把它告诉我的孩子,自己的未来,自己闯!

【篇四:故乡的食物读后感】

叶落归根,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可是还有很多人一辈子漂泊在外,无法回到故乡。时光荏苒,有多少人渐行渐远,有多少往事已被淡忘,唯有舌尖上的味道,久久难忘。初夏时节,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在书中慢慢回味舌尖上的故乡。

喜欢汪曾祺的文字,源于那篇《端午的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了出来。”一个“吱”,一个“红油”,勾起了多少人的馋虫,记住了高邮鸭蛋,也被他灵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一个人如果对故乡没有深厚的感情,他无法写出鲜活生动的文字。用真心情书写文字的人,注定被读者永远欣赏。

汪曾祺行文简洁,短短几句,让人回味无穷。他博古通今,知识渊博,文字里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令人佩服。他游历四方,走遍祖国的角角落落,对美食的研究,对风土人情的了解,让人羡慕不已。阅历浅薄的人,写不出这样津津有味的美食文章。

不管走多远,不管吃过多少山珍海味,还是故乡的食物最难以忘怀,小时候吃到的就是最好的味道。《故乡的食物》分为六辑,前三辑的文章都是与食物有关的,后三辑《一枝一叶》《鸟兽虫鱼》《南北游踪》,看似与食物无关,实则不然,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汇成食物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五味人间,酸甜苦辣咸,汪曾祺由南到北,又从东到西,在各座城市,各个民族间娓娓道来,给我们讲所见所闻,文字成熟剔透,又不失幽默,告诉我们少了哪一味,都是有缺憾的人生,因此口味要宽一点,杂一些,对文化也要如此,试着去接受不同的人和事。

寻常生活,日常滋味。几道家常小菜,也在汪曾祺的笔下开出绚丽夺目的小花,怀着对食物虔诚的心,美食美味不再是海市蜃楼。故乡食物的香甜,那一声声吆喝“卖杨梅———”声音娇娇的,长锁心头。即使一棵普通的野菜,也因为怀着对生命的尊重,而赋予它高尚的品德,“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胶漆……”这份美好缘于家乡的野菜。

民以食为天,文字与食物,最美的结合。食物之美诱惑的是味觉,文字之美是一种升级,让你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浑身舒服,美味由舌尖遍布全身,心要向往的地方,必定会实现。如果文人都是如汪曾祺那样的好厨艺,相信中华美食的春天一定会锦上添花。

一枝一叶,鸟兽鱼虫,皆是缘,细心观察,都会带来无限惊喜。没有土壤,没有水分,被人遗弃的芋头也能让我们看到一点生活的勇气,感悟出人生的真谛。一个人远离故土,辛苦求生,或许这点点希冀撑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才勇敢前行。

身还在,心已远。《故乡的食物》带着一颗流浪的心,回到清清小河边,母亲的一声声呼唤,姥姥苍老的手熬煮的汤粥,张开嘴,细细品,慢慢尝。故乡,舌尖上的味道,永难忘。刘洪静

【篇五:读《人间滋味》有感】

“人活着,就得有些兴致。我不会下棋,不爱打扑克、打麻将,偶尔喝了两杯酒,一时兴起,便裁出一张宣纸随意画两笔。所画都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汪曾祺《人间滋味》

有人这样评价汪老的《人间滋味》:生活有情处,人间滋味多。

是的,看汪先生的散文,就像看到了一个出落得与众不同的人,看到了她独特的修养和容貌,油然而生爱慕之心。

翻开书页,开篇的几行小字就把我吸引了:“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孟子说,喜爱美好的东西,是本性使然。孟子的这个观点正好也印证了汪老对美食的态度——汪老对美食是颇有研究的。

汪老到过不少城市,对于他来说,每一座城市都是一种味道的标志。

他把每一道菜都和那座城的风俗文化相结合,融进自己的饮食习惯里,蕴蓄了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一叶知秋,乐山见智,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可以窥探到这个人的喜好和志趣。汪先生圆融豁达,生性随和,也许跟他的生活喜好有很大的关系吧。

都说一个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如汪曾祺所说:“一个人的口味要杂一点、宽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如此。”是的,把口味放开了,人走出去了,眼界自然也开了。

读罢全书,我尤其喜爱“四方食事,明心见性”这一篇章,其中讲中国各地有名的菜品,文字简单,很有生活气息。吃食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源自生活,发乎生活。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善于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挖掘美好,就好像寻宝一样,在爱生活的人眼里,这个世界是很有趣的。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大多讲述花草林木,四方食事以及生活百态,他的文字里永远带着一股子烟火气息,平平淡淡的。我想他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会在走过万水千山时记得:“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会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看到:“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放着。”

其实生活很简单,不过是一茶一饭过一生,不过是有一花一叶相伴而已。生活也是很好玩的,只是你愿不愿意在生活的角落寻找乐趣,或者是你有没有期盼在人生的拐角发现一份惊喜。

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把生活放在心上,流露在日子中。也许在二环路街边的一份早餐,也许在冬日里一碗一个人的热汤面,都是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可能下过雨的雾气蒙住了车窗,悄悄用手指画下的幼稚图画,或者趁没人注意一脚踩进小水坑里,眯眼看着水花四溅,这些都是生活中特殊的滋味。

人间滋味不仅是饭食的味道,更是对于生活的解读,酸甜苦辣咸绽放在舌尖,也存在于每一天的生活里。

但我想,若你怀有一颗汪曾祺一样热爱生活的心,你会觉得生活其实就是甜的。

【篇六:多年父子成兄弟】

俗话说:“多年父子成兄弟。”我起初还不信,但随着与父亲的关系日益密切,我们还真成了“兄弟之交”。

《复仇者联盟4》即将上映,不知勾起了多少青少年的心。我父亲“老当益壮”,竟在周五晚拉我去看午夜场。到电影感人之处,我父亲,这个中年男子竟如孩子一般落了泪,用手擦拭着眼睛。

电影看罢,父亲又与我一同坐在了烧烤摊前。我们点了菜。我们瞪眼望着星空,同时大快朵颐。望着父亲和我差不多高的身影,我似乎也成了个大人,可以与父亲平起平坐了。

我似乎小学就看过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此刻这念头便在我心头一闪。我心血来潮,提出“桃园结义”。父亲竟痴痴地笑着,欣然答应。于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凌乱的烧烤摊前,我与父亲庄严地握了握手。这一握对我意义重大,代表了父子成兄弟,代表了我与父亲的情感的升华。父亲敬了我一杯酒,我受宠若惊,我以饮料代酒。这一杯会成为我永不磨灭的记忆。这“酒”中有着“兄弟情谊”。

回到家已是凌晨一点多。母亲大发雷霆,将我俩教训了一顿。我与父亲相视一笑,一同跑去洗漱。母亲岂能料到,她的儿子与她的丈夫在这一晚结交成了“铁哥们”。父子成了“兄弟”,关系反而更加密切。

汪曾祺先生说过:“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作为一个儿子,也该去体谅父亲的难处,这样即使父子相隔几十岁,也能达成真正的“忘年之交”。

【篇七:我心中的汪曾祺】

读完《昆明的雨》后,意犹未尽,遂买汪老的《人间有味》一读。

再读汪老的文字,感觉有所不同。此处的他,反而少了些《昆明的雨》中的严肃,若只看文字不识其人,那么他就是一位穿行于城市角落寻找美的普通行人。但能写出如此文章的,又岂会普通?汪老用他的文字,记录了他所到之处的著名美食、当地风俗和怡人美景,善于观察的他将一切都记录下来,诸如热气腾腾的清茶、甜蜜滋润的糖水、飘落水面的叶子,别有一番风味。

汪老不似其他作家,长篇大论地讲述人生大道理,而是用生活琐事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正如他所说的“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强化对生活的信心”。他的文章总给人美好的感受,使人内心安定,正是如此,我才会这般喜爱他淡而有味的文字。

【篇八:故乡的食物读后感】

看到这书的名字,对我而言,必定索然无味。但是,像汪曾祺这样的文学家原来也写吃的东西哇?凭着这一点点的好奇,我还是翻开了书页,不一会儿便找到了答案:“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是这样。”仅凭着这一两页的文字,我就对汪曾祺这位学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写我们知道的烹大虾、烤全羊、油炸辣椒拌饭,也写凉拌元妥、油饼就蒜……引人入胜。我开始认真看这本散文集。

汪曾祺介绍食物,也穿插着介绍经历的往事、文化、名人和文学,还从许许多多小事中寻找出生活的真谛。他写老北京卖豆汁儿的摊子里咸菜不要钱,一位保定人坐下要了一碗咸菜;写自己在王二的摊子上花二十文钱买一小包炒豌豆,撒上点盐,走到家门口也就吃完了;写有人家将煮熟的大粒蚕豆用线串成佛珠给孩子挂在脖子上,一颗颗剥着吃;写映时春饭店里能干的堂倌,点菜、上菜、结账算钱,全部由他一人来管,一刻不停,头脑却清晰灵敏;写缅甸人卖饵丝,紧挨着国界线,这边递过去人民币,缅甸女孩递来饵丝……很有意思。我觉得我们也应该这样,不错过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去寻找生活中有趣的一面。

他写到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时,说自己发现了马铃薯两种不同的花香,对着马铃薯画画,到山上烤蝈蝈吃,让我感慨深刻:一个人,远离了家人和故友,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也能够乐观地生活,这样的人心胸是多么的开阔呀!他写自己坐在街边滩头的矮脚长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饼,夹一个薄脆,吃得香喷喷的。在摊头吃饭说明他当时并没有什么钱,但也能想办法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这本书中许多细节,也足足能够说明他学问钻研得很深,还博览古书。他写葵就写了一个章节。从《十五从军征》中的句子“采葵持做羹”中提问:葵怎么能做羹呢?然后找了许多书,最后才知道以前所说的葵就是现在的东建菜!他写鲤鱼时,说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和罗贯中吃鲤鱼是外行,因为最好的鲤鱼是三斤左右的,吴用要吃十四五斤的鱼,太重了不好吃了。这么厚的《水浒传》,汪曾祺老先生真是看得细致,并且敢于批判别人的不足。“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过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样,问道:‘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有些人总想把自己的一套强加于人,不独文化。比如文学,就不必要求大家都写‘主旋律’。”……从很多地方都可见,他在活中食物比别人尝得多,在写作中主题比别人新鲜;也敢于批判,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谈吐出来。

《故乡的食物》对我来说感触犹深,不仅仅了解到了许多我从没吃过的食物,让我眼界大开,也让我深刻地了解了汪曾祺这个人。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篇九:人间滋味读后感】

我一直觉得书店是个好地方,又安静又有情调,还能与各类作家的作品来个偶遇,往大了说去,还能遇到自由的精神和心向往之的远方。

在书店我就看到了这本《人间滋味》,上面画着一只我最爱的大闸蟹,一看又是汪曾祺写的,遂买之。以为汪曾祺是根据他钟爱的美食而写的回忆或者故事,结果发现他写的不仅仅是关于那些和食物有关的回忆,还从食材本身出发,谈论了地理人文和社会形态。

汪先生起初是以小说名世,写散文按他的说法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但是到了晚年,他的小说写的越来越少,散文反而成为了他的主业。他散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自由,因此作品“既有旧文人的影子,但又有一种现代的难以名状的人生体验”,并“力图把现代生活韵律古典化”。鉴于他散文独特的风格,《汪曾祺散文集》便按其内容的不同,分类分册出版了《人间滋味》《人间草木》《人间小暖》《人间有戏》等。

我所购买的这本《人间滋味》便是他所写的吃食了,许多人都写过谈吃食的文章,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唐鲁孙谈天梯鹅掌,沈宏非谈最难将息等。但要论写家常吃食,汪先生是独一无二的。天梯鹅掌、雅舍谈吃还有花蟹鲍鱼,都未免有一点贵族化了。但要说到咸菜、臭豆腐、萝卜、苋菜等,却是老百姓家常桌上必不可少的吃食了。

与其他谈吃的作家不同,汪先生谈吃食,不喜去细考它们的出处,而更关注食物本身的滋味。之前看袁枚的《随园食单》,就总觉得欠烟火气,既不能作为食单,又不能勾起食欲,因为写的更多是“吃”的理论而非实际感受。汪先生的吃,写得更平易近人更接地气,又不流于俗套,往往感到仿佛亲尝其味。大家都知道他是高邮人,连我这种平时对咸鸭蛋没有特别爱好的,看到文中所说“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还是眼馋了一把。

他写甜,“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写臭,“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写鲜,“以茶油炒,鲜嫩腴美,不可名状,或以少许腊肉同炒,更香。”写香,“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所以说,酸甜苦辣咸,最好是什么都要尝一尝,什么都要试着去接受。

汪先生不仅喜爱品味食物的滋味,也关注其背后的文化。书里提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北方人对待某种食材如何,而南方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无论是豆腐脑该咸的还是甜的,月饼里到底该不该放肉,元宵节吃的是汤圆还是元宵,番茄炒蛋要不要加糖……

我最佩服汪曾祺的便是,明知他是高邮人,通篇文章看完,却不知道他到底算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偏袒的菜系,什么食物都能侃侃而谈,就连他自认不擅长喝的茶,他都能写两三篇文章,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他所关注的食物背后的文化,应该说就是民俗文化,所以在他的吃食散文中,就蕴藏着一种醇厚的生活境界。汪先生赋予这些饮食以风致和光彩,因此他所写的食物和口味,便就包含着人生的性情与哲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食物也就蕴含了一方人的性情。在《苦瓜像瓜吗?》一篇中,他写以苦瓜自喻的“苦瓜和尚”石涛这个人物,就寄寓了一种不随流俗的孤傲之气;在《口味、口音、兴趣》中,他写一位母亲为了不吃牛肉的孩子去外地能适应生活,专门买了牛肉跟他讨教做法,写这样的饮食态度就寄寓着人的胸襟与度量。“口味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酸西辣,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我想即便是放在当下,放在那些所谓不再固步自封的年轻人身上,也是很难像汪曾祺那样去接受那么多元的事物。他在书里写到人就是要什么东西都要吃一下,什么都要尝试一下,“这就和读书一样,我想你们都明白我想说的是什么了。”

【篇十:随便】

元代画家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的跋中,讲到这幅画的创作历程时说:兴之所致,不觉布置如许。

原来这幅名动天下的山水画只不过是老先生所谓的“兴致来了,于是随便画上几笔,不知不觉就慢慢画成现在的样子。”听起来好像有些荒唐,随便几笔就能画出佳作?其实妙就妙在这“随便”二字。

当初毛泽东叫郭沫若为岳阳楼匾名题词,郭沫若这位书法大家为此挥毫无数,宣纸铺了一桌子,然后精挑细选了三张装在信封里给毛泽东寄了过去。出人意料的是,毛泽东最后采用的是其在信封上写的“岳阳楼”三字,只因这三字最为自然洒脱浑然天成。虽然书上没细说,但我自认为郭先生在这信封上写字时心中必是了无目的与功利,不挥毫不足以抒怀,才华与情怀才在不经意间尽显。

有人请教汪曾祺如何写好一篇文章,汪曾祺笑着只答二字:“随便。”后来汪曾祺在他的书里说:“别人怕是要被我搞疯了,那么多人一辈子研究写作,却被我这‘随便’就给搪塞了过去。”其实写作哪有那么多套路,平铺一张白薄纸在案,手执一管黑色或蓝色的水笔,由着心性写最真实的字,出落的文章自然不会差。

对我们而言,这种“随便”精神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学习,我们应当将排名与分数这类参考性数据看得“随便”一些,毕竟我们用明媚青春换来的不只是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更多的应该是求学途中别样的风景,只要你认真对待,这风景也必赏心悦目的随于生活。有人疲于应对作茧自缚所带来的后果,有人却懂得如何将食物“随便化”从而活得轻松。老实说,这生活中困于心、乱于情的琐事多到数也数不完,又何必放在心上?

我们需要效仿的应该是那些能够在自我了解中不断升华之人,因为他们真正参透了“随便”的奥秘。有些事当真是求不来的,倘若你刻意地追求,反而会变得更糟。既然这样,那为何不将最后沉淀下来的,用随便而又诚恳的方式表达出来呢?

热门推荐
1我烧烤,我快乐
2成长的故事
3黑夜
4日积月累
5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6妈妈,我想对您说
7孔雀鱼
8厚积方能薄发
9大自然的启示
10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
11老师不在的时候
12我的快乐之旅
13我亲爱的母亲
14糖果世界一日游
15第一次军训
16小学生作文
17我的文具袋
18面对离别我流泪了
19孙权劝学读后感
20心灵深处的回忆
21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人类
22我梦想的世界
23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24家乡的四季
25童年的好朋友
26我的座右铭
27纪昌学射续写
28动物园
29我的爸爸
30闲的艺术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