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游张谷英村的作文】
【张谷英一日游】
彭贝妮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李老师和徐老师带我们到岳阳的张谷英去游玩一天。
张谷英镇坐落于岳阳市东73公里处,那里青山环绕,风景秀丽。其独特的连体建筑形式别具一格,故有“民间故宫”之美称。张谷英家整体建筑面积约有五万一千平方米,房屋厅堂有一千七百三十二间,平面布局为丰字形,巧妙的利用横向地形,南北进深、东西走向。
走进大门,就来到了一个院子里,那院子左右两边都有池塘,导游说那是为了救火的。院子的中间有一条凸起的路,直对大门,导游对我们说,那是官道,有贵宾来了,才走官道的,今天就让你们当小VIP走官道进大门,以前大门一般是不开的,都是走的小门,一般是东进西出,大门进去就是一个接官厅,接官厅是清、康熙五十四(1715年),由十二世祖子临公修建,建筑面积275。5平方米,房屋9间,其天井,厅堂及梁架极富特色。此处是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客厅和接待室,古代客人尊称为客官、官人,所以为接官厅。
后来,我们又到了一个礼堂里,那儿装饰华丽,上面挂着张谷英家训,考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还有一些簇戒,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这些都是张谷英的家训。
参观张谷英这个“民间故宫”,让我的收获颇多,但我总学得这次了解的只是一部分,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张谷英村】
黄琥
在岳阳楼以东约七十公里处,有这样一个村落——张谷英村。
在大明朱云璋基本扫除了各路反王,把成吉思汗赶回漠北后,张谷英料到朱云璋会杀害同生共死的兄弟时。张谷英就发现了这块十分适合隐居的地方。于是,张谷英举家迁移到了现在的张谷英村。从此张谷英一族开始长达600年的隐居生活。
张谷英村不但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整体布局也名扬中外。张谷英村是“丰”字形,喻意着丰收。每栋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错落相连,井然有序。
在整体布局中,最有名的乃当大门和八骏图。
当大门位于龙形山龙头的龙口上,占地9200平方米,房屋422间,天井24个。大门上的对联“耕读继世,孝友传家”,浓缩了张谷英村的传统家风。
而八骏图位于当大门西侧上段。画图上的八匹骏马膘肥体壮,栩栩如生。但是八只骏马中有一匹戴上了马鞍,为什么呢?因为这幅画表现了张谷英一族人对自由十分向往,对官场生活的一种厌恶。
张谷英仅仅是因为历史和整体布局出名的吗?不,还有排水系统。
天井中的排水孔仅仅一个鸭蛋大小的洞,所有的生活用水都从此排出去。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和中国同济大学教授为了知道张谷英是如何600年不堵塞的,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反复研究,甚至还挖了一个排水孔,但还是没找到答案。所以张谷英的排水系统至今仍然是个谜,我们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张谷英——岳阳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岳阳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二:春来草自青】
姥爷是一个优秀的音乐老师,在他生活的大城市里也算小有名气,因此,在他退休之后上门求教的人不断,所以他也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教学。
几乎每次去拜访姥爷,都能遇到有学生来上课的情况。听着书房中传来朗朗的琴声,深厚的歌声。其中还夹杂着几缕淡淡的烟味,不禁想起当年跟姥爷学琴的经历。
幼年学琴,不若其他岁数的做某那般稳重,有条理,而多了一份急躁,缺乏耐心与急于求成。一首曲子,练了很多个小时都连不下来。难免会有些气馁小不耐烦。正当我困若之时,姥爷却面不改色,卑闲地坐在一旁。我向他投去求助的目光,他却只是示意我着弹下去。我只好继续,一遍又一遍的弹着我不熟练的那一段,好像一名矿工在不停地敲打着通往金矿的最后,却是最‘厚’的一块岩壁。当我终于将一首曲子弹下来时,他终于发话:“春来草自青,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与积累,春天终会来的。”
又不禁想起姥爷在一次午饭后不经意讲起的他的音乐之路:姥爷小时的条件很差,尽管考上的是市里最好的音乐学校,但是那学校的条件依然很差,“开放的琴房只有一两间,有时候还得几个人换着用”,姥爷说。因此,他就在平时与别人轮流用琴房,而在别人休息时,他就一个人跑到琴房去,一练就是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跑回宿舍睡上三四个小时,再红着眼跟同学们抢琴房。谈到他现在如此的成功,他笑笑说:“春来草自青,你的努力到了,你收获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一次,姥爷的学生来拜访,正赶上姥爷上街去买菜。等待时的闲谈中,这位现任大学音乐系教授的“前辈”告诉我说,当年,他来找姥爷学音乐时,连钢琴是什么都没见过。他当时的学习也不好,全指着这一条出路。他全家人都很着急,连姥姥知道了也替他着急,但唯独姥爷不着急。他不像待其他一个学生一样对待他,就是给他上课的时间长了一个小时,也经常告诫他,“春来草自青,但之所以草,在春天会青,靠的是寒冬是的拼搏与努力啊!”当他终于考上了省会里最好的音乐大学时,姥爷也只送给他了习一句话:“春来草自青”。
是啊,春来草自青。而草在春天之所以青,靠的是在漫漫寒冬的努力与拼搏啊,听了这位前辈的话,我感慨不已。
有一年春节回老家,发现窗边的一株盆栽枯了。指着花盆底下那长得都快要从排水孔中伸出来的根,姥爷说:“没事,等春天来了,这草自然会青的。”
【篇三:小雁塔】
禅意袅袅,雨珠如线,这个季节,我来到小雁塔。
小雁塔虽名“小雁”,但它一点儿也不小,十三层塔楼,需抬头仰望,只觉得高大沧桑。小雁塔在唐时是首都长安荐福寺的一部分,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昔日繁华的唐代荐福寺早已毁于战火,小雁塔却保存下来,巍然耸立一千三百多年,成为唐长安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名扬四海。
遥遥望去,小雁塔成土褐色,塔顶上有些残损、参差不齐;定睛一看,竟发现几簇小草生长在塔顶的残檐,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千古风霜洗礼,历经生命枯荣,始终生机勃勃!
小雁塔砖瓦整齐,调动相机的焦距,放大了仔细观察,我发现除了个别破损的土砖之外,其余的土砖都严严实实。当时的工匠该是多么严谨啊!简简单单的土砖竟被砌出如此精致的款式,砌墙的时候他们用了绣花的功夫吗?这时,我发现墙面上还有几个排水孔,感叹古人想得真周到。而排水孔沿用至今,可见建筑质量确实过硬!
小雁塔不仅仅是佛教的象征,更是丝绸之路的见证,它彰显了唐代的经济富强与文化包容。小雁塔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古都繁华的标志,熙熙攘攘的游人,带走的是惊叹,带不走的惊艳。惊叹的是小雁塔,一眼看千年,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严谨的态度、精湛的工艺……此刻,除了佩服万分,就是顶礼膜拜。惊艳了世人的小雁塔,身在闹市,却从容淡定。这就是传说中的“我自岿然不动”的大气吧。
今天的西安,越是底蕴深厚越是魅力无穷。多少人慕名而来,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回首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是其不变的血脉。昔日的长安,今天的西安,改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繁华,一代代华夏儿女前赴后继将美好传承。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西安,从此,继续出发。
【篇四:那动作,让我羞愧】
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就可以让你感到开心或者是羞愧。
以前我们家住在一个类似小四合院的院子里。几家人生活在一起,很和谐,老人们在一起回顾往事,小孩子你追我赶的玩游戏,女人家吗,则一边织毛衣,一边唠家常,男人们呢则是讨论国家大事或者工作上的事。
院子里有个女孩儿,叫李倩。今年,应该有八九岁了吧,因为那时我才九岁,她比我好像小三岁左右,刚上一年级。
一天,妈妈买了些蘑菇回来,叫我拿到院里的池子里去洗洗。我极不情愿(因为我当时正在看书,而且正看到了精彩的部分)地去了,于是我就把蘑菇往池子里一扬,开始洗起来。
蘑菇底下的那个类似短棒的东西,妈妈说不要,于是我就把那些东西扯下来,扔到了池子的另一头,那一边有一个排水孔,我以为那个蘑菇棒会从那里冲出去的,但是它们好像在反抗,硬是把排水口堵住了。我也没去把那些蘑菇棒捞起来,准备洗完蘑菇就要走的时候,李倩正好过来洗手,看到了那些蘑菇棒,又看了看我手中的蘑菇,便对我说:“姐姐,那些东西堵在那儿,就排不出水了,姐姐,我们去把它弄出来吧。”
听了这话,我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多闲功夫,要弄你自己弄,那里面那么脏,我可不想把我的手伸进去。”“可老师说,我们不能让那些东西堵在排水口上的。”我当时正在气头上,听到她这么一说,我更生气了,我说:“你那么热心你自己去弄呀,多管闲事。”
说完这句话后,我头也不回地走了。走到走廊的时候,我停了下来,偷偷地看着李倩。
只见他将两只白乎乎的小手,伸进了那又臭又脏的排水管里,将那些蘑菇棒一点一点地掏出来,神情是那么专注,蘑菇棒大部分都被掏出来了,可是有一点堵在了下面,李倩找来一根短木棒,往里一捅,蘑菇棒终于被掏出来了,排水管终于恢复正常啦。我听到她的欢呼,看着她那脏乎乎的小手,脸上火辣辣的……
那动作,让我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