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梦回江南】
江南,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字眼,那里有隽秀的山,有温柔的水,有美丽的人儿……
在这宁静的夜晚,不知多少次梦见江南了,梦见达达的马蹄,沿着那古老的青石板小路,从这儿回到了那儿,而童年的记忆便一点一点浮现出来……
儿时的脚印从旷野连到了西子的湖畔,一路追逐到了那寂寞了千年的断桥。看杨柳青青,听鸟语声声,闻花香阵阵,我静静坐于石桥上,去聆听许仙与白娘子千年前留下的心声。倘若有一只小小的乌蓬船载着勤劳的江南人轻轻划过桥洞,我便高高兴兴地跑到岸边,奋力地招着小手,待到船儿到了眼前,我轻轻地上了船,随着竹篙一点,便驶向那满世界的自然。偶尔会看见岸边伫立着一位凝思的人儿,不知她在想些什么,只觉得她与周围的山水仿佛融为了一体,好美好美……
童年的记忆便这样留在了江南的那一条小路上,一方小船上,便留在了江南那美的醉人的风景中了。
记得暑假回了一趟那个小镇,还是那个悠悠荡荡的水乡,门前桥下的流水依旧潺潺地流着。我望着脚下的青石板路,它仿佛从远古向未来延伸,像是一个未曾叙完的故事,当年我也就是从这儿,沿着这条小路,一路走到了这泗水古国,意杨之乡。当初懵懂的少年如今已然长大,但改变的是年龄,变不了的是那美好的记忆。如今虽然与它隔得远了,但心中的那份情结却像蚕丝一样,紧紧连着我和它,任凭再锋利的刀也斩不断。
如今,每当我累了、倦了,便抬头望望远方,我知道远方的他们一定在拼搏,每每想到这些,我便咬咬牙,坚持。
轻轻搁下笔,窗外氤氲的水汽渐渐模糊了眼前的画面,我想,今夜怀着这样的情感,我定会在梦中回到那儿,向那对我微笑着的采莲女捎上一句:“你可好吗?”
【篇二:希望】
似水流年,沧桑的容颜,沧桑整片田野。
老辈的人总喜欢在门前屋后栽上一排排意杨,看着不断成长的杨树,即使自己年华不再,依旧像孩子般欢喜,因为那是全家的依靠。
曾经贫穷的日子里,农人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滋养他们的只有那一方土地,额外的也只有那土上的树。他们忙碌于土地,忙碌于生活,在早已苍老的年纪还在做这本不该他们做的农事,即使如此,那一排排的杨树,是农人对生活的希望,是未来的筹码,是孩子手中崭新的课本。
树木还在不断长大,每家早已将每棵树树做了分配,“这是你上学的学费”,“这是以后盖房子用的”,他们的眼神中满满的期待,似乎生活的艰难会在今夜离开,明日的太阳初升,一切都会美好。
机器的轰鸣声响彻了乡间的小路,一排排的翠绿倒下,一地的木屑,显得那么凄凉,曾经的枝繁叶茂瞬间消失了。人们的生活逐渐有了保障,杨树的意义变得那么渺小,“生活的重担”杨树似乎已经承担不了,于是他们被卖了,那么匆忙,那么廉价,可是对于生活的憧憬与希望呢?是不是也被渐渐富起来的农人卖了呢?
也许老辈的人无法想到他们曾经无比敬仰的数木,就那么倒在他们一辈子耕耘的土地上,他们的子孙会如此轻视那些杨树,高大的树木,发达的根系,也是老辈人的根哪!他们在这方土地上生根,永远在这方土地生长,接受烈日的熏烤,接受暴雨的洗礼,接受金黄穗子尊敬的敬礼。
那样的树木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希望。当冬季褪去它的雪白,树绿了田野,沉睡一季的麦子苏醒,熬过一个冬季的老者更具有了勇气去生活,农人仿佛看到了麦子丰收的场景,那是他们劳动的犒赏,是土地最美的衣裳,那么富有生机与活力,一切的显得有意义。
不知何时,机器已经离开,成片成片的意杨拔地而起,沧桑的田野又恢复了生机,人们不再担心物价的上涨,因为有了希望,因为有了期待的目光,老辈们凝望着田野,落泪了。
【篇三: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
农村也需一片蓝天
《只有一个地球》是六年级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如果人们不断地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就会破碎,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暑假里,我无意间拜读了她。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同时也为我们农村生存环境感到担忧。
我的家乡——羊寨,有着“苏北桃花源”的美誉。她坐落在入海水道的西侧,古黄河的东畔,这里民风淳朴,环境怡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安逸的家乡,家乡人,家乡的“父母官”,为了经济,为了功绩忙碌起来:一遍遍农药、化肥在田间喷洒着,一条条宽畅平坦的道路纵横着,一大片一大片意杨林栽植着,一座座被苏南地区“抛弃”的化工厂入住着……特别是在与我们只有一水(入海水道)之隔的地方还建成了规模堪称苏北最大的“化工园区”和“澳洋工业园”,于是,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在我们这里上演着。
人们啊,为了经济难道什么都可以不要了吗?现在还能找到一条清澈的沟塘、河流吗?你吃吃从入海水道捕上来的鱼虾,带着“化工”味还叫鲜嫩可口吗?入夏,如雪的意杨柳絮飘着的天空还称得上湛蓝吗?清晨、傍晚,弥漫着恶心的化工气味的空气还算清新吗?
农村需要发展,需要改变落后的面貌,但更需要一片湛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