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今天,我在电脑前看了一本叫《世界上下五千年》的读物。文中描述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个光辉灿烂的文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增长了许多知识。
大家都坐过或了解飞机吧!现在,飞机是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但你们知道飞机是谁发明的吗?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飞机是莱特兄弟发明的,在发明飞机之前,飞上一望无际的蓝天是人类的梦想,莱特兄弟圆了我们祖先的梦想。尽管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将困难克服,最后才使飞机顺利升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做什么事都需要坚持不懈。
除了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以外,还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同样影响着我们人类历史的进程。比如说伽利略,他第一个提出重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如果同时从高处下降时,速度是一样的。虽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统治了欧洲科学界一千多年,但伽利略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做什么事,多动脑,多动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假如没有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的话,我们不可能有现在的生活环境。如果没有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我们不会有高效率的动力机械;如果不是达尔文发现人类史猴子演变而来,我们到现在都可能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也许我们还在用又暗又危险的煤油灯。总之,为我们做过奉献的人太多太多,我们要感谢他们。
悠悠五千年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一篇篇充满智慧的文章,使我从故事中学到许多做事和做人的道理。让我们阅读并感受那些源远流长的世界文明吧。
【篇二: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篇一: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池雨彤
当伽利略走下斜塔后,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有几个人挤到伽利略前面,其中一个人说:“对不起,我不应该质疑你,你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另一个人:“你让我们明白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对!”伽利略的学生说:“老师,我太崇拜您了,以后我也要善于思考,做一个和您一样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十分高兴,他想:我这次的试验让大家知道,权威要尊重,但不能盲从!
【篇二: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张兆涵
伽利略一走下来的时候,旁边的人都围过来,说“你是怎么发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的,亚里士多德说这个结论的时候,已经两千年了,从来没有一个人发现这个错误,你是怎么发现的?伽利略说“只是敢于发现,敢于探索,才会有新的发现。我们也不能迷信亚里士多德,人总会有错误的”旁边的人们恍然大悟。
【篇三: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李炳瑶
伽利略走下了斜塔后,人们都围住了伽利略,有人说:“伽利略你可真了不起。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你都可以把他的错误指出来。”每一个科学家说的话,有的对,有的是错的。有人又说:“你现在才25岁就当了教授。”伽利略说:“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将来有一天你们也可以成为教授。”刚才说家里略大胆妄为的人惭愧的低了,低下头说:“对不起先生,我不该说你胆大妄为。”伽利略说:“没有关系”过了一会儿。伽利略就走了。
【篇四: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张有泉
走下斜塔后人们议论纷纷的围了上来,到处都传来了雷鸣般的激烈的掌声,他的亲人说,伽利略原来你的话是正确的,我们不应该阻拦你一个同学说伽利略你的话原来是正确的,亚力士多德的话,居然是错误的?你让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话,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错误的。
【篇五: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孙铭哲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人们纷纷地围住他,人们都在问他,其中有一个人问他:“伽利略先生。你是怎么发现这个错误的。你是做了实验吗?”伽利略严肃的回答:“是的,我反复的做了很多次试验,都证明这句话说错了,所以我才来比萨斜塔上。来公开试验,证明这句话是错。一个哲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全是对的。”
刚才那个说伽利略一定会丢尽了脸面的那个人,害羞的低下了头。然后他并向伽利略道了歉。伽利略说:“没关系!”
还有一个人说:“伽利略先生,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一开始以为你要违背人的真理,现在你证明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也有说错的时候,你真厉害!”
人们高兴地把伽利略抛到空中,再接住。人们以后像尊重亚里士多德一样尊重伽利略。
【篇六: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黄子豪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他的学生对他说老师你真历害,你这种敢于提出疑问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伽利略旁边的人对伽利略说谢谢你,你让我知道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有错误。
【篇七: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冯奥雪
当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他的学生会对他说:“老师是我们错了再怎么伟大的科学家的话也不全是对的。我们相信你,你是正确的”他的亲人会告诉他:“哦,亲爱的宝贝,是我们错了,你太勇敢了,你值得我们学习。”有的人对他说:“我们,我们不要太迷信亚里士多德,因为他说的。正确的。”那一群人把家里略为住,把伽利略抱了起来,往天上扔伽利略简直不可思议。
【篇八: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周东晓
他的亲人真诚的对他说:“伽利略我们为你感到自豪,对不起,从这件事里我们知道了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有做错的事,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怀疑你了。”他的朋友开心地对他说:“伽利略你真是好样的,我们以后要向你学习,做一个勇于提出问题,善于解答问题的人。”
【篇九: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公宇琦
伽利略走下比萨斜塔后,周围的人都过来对他说:“伽利略你真厉害!你的勇敢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误的!你太了不起了”还有人说:“伽利略本来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怀疑他,可是这却是正确的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还有人说:“伽利略对不起我们误会你了!看来亚里土多德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不都是正确的!”这时响起了雷鸣般的响声!
【篇十: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孟国强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人们纷纷都围了上来,到处都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他的亲人们都说:“伽利略,你太厉害了。”他的学生说:“老师,你太太太厉害了,你让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全都是对的。”
【篇十一: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佟欣楠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人们包围住了伽利略,都与伽利略说你真是太励害了连亚里士多德的错处你都找了出来,你太伟大了。对不起伽利略我们当时不应该说你背叛了人类的真理。
伽利略说每个人都有出错的那一天,尽管是你们信奉的亚里士多德也会出现有错的那一天。
【篇十二: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张庆伦
当伽利略慢慢的走下斜塔之后,下面的人都围了上去,他们争先恐后的跑了过去,用最快的速度说:“伽利略你真厉害!”:“伽利略我就知道你会成功的!”……有些人什么也没说,只用惊奇的眼神盯着他,有的人叽叽喳喳的说:“别挤我!我要看伽利略。”有的还争执了起来,伽利略慢慢地走了,但后面的掌声和热烈的声音还没停下,伽利略心里美滋滋的,因为,他纠正了一个哲学家的错误。
【篇十三: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李克霖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人群自动让出了一条路,只见一辆汽车载着许多人到了比萨斜塔前。车上的人下了车。向伽利略走去。伽利略向他们握了手之后,那两三个人说他们是政府人员。他们也知道了试验的结果。他们还说他们是政府派来。那几个政府人员后,人群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人群自动让出了,又来了一辆车。这辆车是伽利略的一位同事开来的。那位同事的车上还带了另外几个朋友,那几个朋友也是伽利略的好朋友。他们像伽利略祝贺。伽利略向他们说,要不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里有矛盾。他也就不会出这样的错误来。
【篇十四: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孙雨轩
“伽利略你的实验真的让我太不可思议了!”一位女士惊讶的说,。又一位男孩儿说:“大哥哥等我长大以以后你能教我吗?”伽利略和谐的回答:“当然可以,只要你认真学习,认真学习认真,仔细思考问题等你长大以后,我一定要教你!”最后,伽利略还说了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亚里士多德也不例!”
【篇十五: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刘浩然
周围的人会说伽利略,你太厉害了,居然都能找出亚里士多德的错处。当时我不应该说你背叛人们的真理。亚里士多德走过来跟他握握手说科学家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你敢于提出问题很勇敢,谢谢你帮我找出来的错处。伽利略说我总结出来了一句话。再厉害的人说的也会有错处。比如人们都迷信的你亚里士多德。你看你这不是也有过错吗?亚里士多德你在说之前要反复实验才可以说出事实的真相。
【篇三:真正的友谊不需要考虑利益】
我觉得真正的友谊是给对方带来快乐,为对方付出,而不是向对方索取。
亚里士多德说过:“以有用、开心或道义三种动机中的任意一种为基础,将人们联系起来的,都可以视作朋友。”亚里士多德把朋友的境界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友谊是可以获得实际收益。这样的友谊可以给对方带来财富,荣耀和地位。它的确会给人带来幸福感,但是这样的友谊基础不牢靠。一旦一方提供不了对方的需求,友谊很可能就会瓦解。
第二个层次的友谊可以让人获得愉快的感受。这种友谊虽然不能带来实际收益,但是会让感到身心愉悦。比如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弹出的琴声无人能听懂其中的含义。但是他遇到钟子期时,便被听出琴声中所描绘的是什么。从此,钟子期成为了俞伯牙的知音,这让两人都很快乐。
第三层次的友谊是双方拥有相似的美德。这种友谊是最高层次的友谊,它甚至能够拯救灵魂。比如雨果作的《悲惨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冉阿让已经快要绝望了,他偷了莫里哀主教的银具。当他被捕时,主教却说是自己送给他的。这令冉阿让无比感动,莫里哀将其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并成功改变了他的想法,让他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这样的友谊往往是最为深厚的。
从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拯救灵魂的友情持续越久、越深厚。因此,最珍贵的友谊与利益无关,与美德息息相关。
【篇四:坐下读书站起走路】
读书,当这两个字在眼前闪过时,总会想到古人,古人在我们看来是十分勤奋刻苦的,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夜读……办法多,故事多,我们能想到的办法他们用尽了,想不到的也不知用了多少。他们读书,莫过于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长见识,为了乐趣,为了充实自己。二是为了出人头地,功成名就,飞黄腾达。同样,我们读书也是这两个目的。但是,读书,只是读书,一遍又一遍地读书,像机器一样的读书就够了吗?
读死书的人如同木偶人一般,拧上发条,拿起书,看一页,翻一页:看完一本,再换一本。书中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学无止境呀,于是又拿起另一本书开始读。但是学无止境呀。于是,读死书的人就完整的走完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路。
如果没有走上读书死,好吧,读死书的生活还在继续。他翻开一本古老的书卷,上面有亚里士多德的话:“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和一个是十镑重的铁球同时从空中落下,十磅重的铁球会先落地,而且速度是一磅重铁球的十倍。”“读死书”认为他是真理,并且满心欢喜地记在头脑中了:我又掌握一种新知识了!于是,他丢下它,拿起另一本书,翻开看一看,里面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个大棋盘,天空像一个大盖子,盖在‘棋盘’上,上面挂着太阳、月亮、星星”“读死书”闭上眼,想了想:嗯,是这样,天空确实离我们很远。“读死书”并不满足于这些知识,于是乎,又拿起一本书,上面这样写道:“上帝在创造世界三天后,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一个男人给他起名叫亚当,并在他熟睡的时候,取下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读死书”不由得感慨:“啊,人原来是这么出现在世界上的,真奇妙。”结果“读死书”掌握了一堆腐朽的知识。到死也没真正明白这一切。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地方,也有一个喜爱读书的人,他叫“读活书”,也看到了这三本书,不过,他是一个对一切充满了好奇的人。当他看到亚里士多德的话的时,他像伽利略一样,在楼顶做了一次实验。结果,他发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他很开心。当他看到“天方地园”时,他想去天涯海角,于是他像麦哲伦一样,历尽千辛万苦环绕地球航行一周,他发现地球是圆的。当他看到“上帝造人”时,他像知道上帝是什么样,于是他像达尔文那样,潜心研究,发现上帝是猴子——南方古猿。在“读活书”证明完这一切时,已是耄耋之年,他在离世时,是面带微笑,心装真知的。
坐下读书,读了书,请站起来走路吧,把书上的知识用在行走的路上,只有把它用于实践,才能一辩真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切不可“贵耳贱手”、“贵知贱行”,亲信一切,书上的东西总归是要用于生活实践的。陶行知先生曾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话确实不错,说的在理。人与动物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人有聪明的大脑和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的手。若是不好好的手脑结合,那不就和动物差不多了吗?读完一本好书,就充实了我们的大脑,然后用双手去实践,用双脚去生活中探索,将脑中的知识与行走结合,那么,不就是“大好佬”吗。
坐下读书,站起走路,不要让读书变成纯粹的读书,走路变成纯粹的走路。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读通万卷书,行好万里路。
【篇五:科学精神,领航未来】
1910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考察中牺牲,后来有人发现了他和两个同伴的遗体,在他的身边还有16公斤岩石样本。当时他们的帐篷离最近的补给站仅20公里,如果斯科特不携带着16公斤样本,那他和同伴就不一定会死——可他在生命与科研成果的选择中宁愿死去,也要保留这一批珍贵的样本。
斯科特身上体现出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类精神的集合。首先,科学精神中最主要的应是实干精神。为我们所熟知的大科学家大多都是实干家。黄大年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和战略科学家,心怀“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什么职务也不要,却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带领团队研究了70多个核潜艇的方案,并通过实验逐个验证,最后亲自随潜艇下潜,不以为苦,却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华章;……。以上这些案例就是科学家实干精神的完美诠释。
其次,科学精神中也有质疑精神。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就对先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当时他身边的人劝他不要做这种无意义的研究,因为当时亚里士多德是大家公认的学术权威。但伽利略却通过完整的实验和推理,向众人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正是这种质疑精神,指引我们在追寻真理的航道上不断修正方向。
最后,科学精神还应包含献身精神。著名天文学家布鲁诺,对当时在教会中所流行的地心说产生了质疑,通过观察,他发现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但他的“太阳中心说”却触犯了教皇的利益。面对教皇的迫害和威胁,布鲁诺没有屈服,最终被火烧死。哥白尼燃烧了自己,却点亮了现代天文学发展的路。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离不开无数科学先烈用身体和鲜血铺成的路。
斯科特牺牲了,但他血液里流淌的科学精神,经过百年的沉淀,反而愈久弥新。勇于实践,付诸行动;大胆思考,大胆质疑;甘心投身到科学事业,不惜奉献……在这些科学精神的指引下,无数像斯科特一样的科学家,不仅推动了科学事业的进步,更推动了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前行。愿你我一道,向这些科学家学习,为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