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城记忆——丽江】
都说古城里故事很多,藏在城墙轮廓或每条巷的角落。那破旧的痕迹像诉说着记忆,分寸断肠也不曾忘记。红尘轻易老,前世难作序,悲欢离合散聚,伶仃花落无语,遗世孤独是一声叹息……
——题记
青色的石板密铺而成的小道,木质雕花的门窗,灰色的砖瓦,低矮的屋檐,玉龙雪山上白雪皑皑反射着阳光照亮了整个古城,雪水融化蜿蜒而下环绕着整个古城,赐予人们来自大山深处的祝福——这是丽江,一座依山而建的古城,没有喧嚣,仿佛与世隔绝。
我仍然记得初到丽江时的情形,那是一个清冷的早晨,汽车在空荡的马路上奔驰。在初阳的照映下,雪山上仿佛镀了一层金,闪耀得人睁不开眼,还睡眼惺忪的我立马清醒了,我舍不得错过它的美。雪山离我们越来越近,我的眼睛也越瞪越大,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欣喜。刚一到达古城,我就迫不及待地跳下了车,果然没让我失望,丽江真是个世外桃源——古城还未醒来,沉浸在一片宁静祥和之中。怕惊醒这座小城,我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水车悠悠地转着,屋角边的风铃叮叮地向着,这仿佛在我梦中出现过,好像我曾经来过这儿。
丽江古城曾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驿站,几百年来,多少茶商骑着马急匆匆地从这里经过又返回,这一路的艰辛无人知晓,只有古城默默地记录着一切,青色石板路上印着马蹄,耳边响起哒哒的蹄声……突然使我想起“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啊,这座古老而又风韵犹存的古城又在等待着谁呢?几百年过去了,它见证了几代人的兴衰,多少花开花落,而他等待的人却始终未归……
纳西族这个古老而善良的民族一直陪伴着丽江古城,从未放弃过从未离开。他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里,男耕女织好不快活。每当艳阳高照时,古城便热闹起来,游人密集商贩喧闹,少数民族的热情爽朗感染着我们,穿上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唱着歌儿跳起舞……我很是羡慕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与科技,这样宁静自在的生活更加真实乐趣无穷。
数不清的故事发生在这座古城,每一块砖上印着无数人的脚印,人的一生不超过百年,古城却存在了近千年,它经历了一世又一世物是人非,看遍了一次又一次悲欢离合,或许你不记得古城的事物,但古城却永远记着你的足迹……
你怎会了解这座古城,你只看到它的悠远美丽,你只听到人声沸鼎,你却没有看到它的孤寂,没有听到它的叹息——红尘轻易老,前世难作序,遗世孤独是一声叹息……
【篇二:沥雨的文化】
五千年的沉淀,让中国这个经历风雨的酒瓶结出了一朵朵悠远的文化结晶,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方块字早已不再是交流的语言,而早成了中国人对世界的感慨。
如果不是一个中国人,我想我不会理解每一个方块般的字体是怎么凝结而成的,也不会理解他是如何成为14亿人中的通用字,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是数代中国人用深邃的智慧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创造出的最美丽的文字!
外国人不会理解中国人对于“一花一世界”的感叹,这完全取决于中国人对美好世物的赞美,那是对生命的赞叹,就像造物主对人类的透析,当中国人发出“一花一世界”那样的感慨时,就完成了对世界最透彻的领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当我看见那些用方块字拼凑起来的优美豪放的文章时,我不禁想到中华古代的一个个文化英杰,李白、陶渊明、范仲淹……,他们坚定而消瘦的背影不断向着我们的方向进军。一代代先辈的文化创新,创造了中国人上千年的文化理念,这是一个坚定而顽强的民族。为了一部部诗书礼记,我们所付出的,是那些只具有武力和残暴的民族所不能理解的。
我的脑海中所蕴藏的全是祖先们用自己生命来探索的足迹,那一章章富满内涵的儒家经典,那一首首经典沧桑的唐诗宋词。一步步在沙滩上前进的脚印,如今已经能用双手探寻深海的宝藏。我不知道这条路会走多久,但海水已轻佛我们回去的脚印,我们的路只有前行。就像俄罗斯人那样,我们将用余下的生命坚定不移的走向前方,并不断在探索中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不难想象中华古代的历代先民们是如何用那些璀璨的智慧来锻造出这些沥雨的文化,那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和最极致的奉献。
【篇三:浅谈年幼时光】
从梦中醒了,一句李太白的一句诗词依稀浮在脑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走向窗边,凭窗观晨,回想起年幼时,稚气未脱。那时是充满活力的时光,与小伙伴在村里玩闹一天,也没有一丝疲惫,只要遵循父母那句“别跑远”的叮嘱。那时是对世物最有疑问的时光,总在父亲身边提问,像极了清晨的鸟儿,叽叽喳喳,对未来有着数不尽的问题,只要有疑问,父亲总能给我解答。那时是最闲暇的时光,整日无忧亦无虑,天气凉了母亲总会拿来衣服给我穿上,肚子饿了母亲总会抬来小食,只要有母亲在总会把我照顾的很好。
可那时……是回不去的时光。
正如时间像黄河的水一般,如此湍急,急促的水流,一刻不停的流进那汪洋大海,我多想让它停下,哪怕慢一点流淌,却无能为力。岁月不饶人,在父母的发间,多了几根白发,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添了几道皱纹,父亲也渐渐解答不了我的提问,容易生病的母亲,也慢慢的需要人去照顾。无忧无虑的生活已经成为幻想,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催促着我不能停下,玩闹的心思早已被成长消磨的无影无踪。
我离开窗边,走向存放照片的老箱子,拂去灰尘却不敢打开,我怕看到一张张过去的照片,我怕激起一份难忘的回忆,我怕流泪。即便年幼时没有伤心的回忆,生活总是那么的幸福,可我还是害怕这照片理成的时光轴。
鼓起勇气打开老箱子,老照片里,我那肉嘟嘟的样子,父亲健壮的身姿,母亲漂亮的脸庞,一件件早已穿不下的衣服,一个个早已翻新变迁的景点,哪怕略显尴尬的剪刀手都变得那么煽情。
看着一张张照片翻过,我笑着却也流着泪。
怎奈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间仅仅只留下了回忆。年幼时光也许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既然已经流去,就将它好好珍藏于心间。
人生短短数十载,既要不忘过去,也要不负将来,每一个时光将会被时间带走成为珍贵的回忆,趁着时候未晚,向父母敬上应敬的孝心,感谢他们的养育与陪伴,让他们的未来也能感受到我年幼时光的幸福。
【篇四:我的读书方法】
从小到大读过不少的书,看过许多文章,也喜欢过一些作家。但从不是像爱书之人那样陶醉于书中无法自拔,而只是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且对自己有意义的书,并不是说要去读很多,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奥秘,深刻理解其全部的含义。
在读过的许多书中还要数沈石溪所写的动物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了,至今都无法忘怀。最令我难忘的是《和乌鸦做邻居》它使我对沈石溪所写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感觉其实它并不比《狼王梦》差,他带给我的感受比《狼王梦》更多,让我感受到了鸟类世界的美丽动人和那高贵的品质。
乌鸦在我们眼中是一种十分令人厌恶的鸟类,是不幸的象征,民间还是如果见到乌鸦,要向脚后跟吐一口唾沫,避免不幸。最开始作者也是这样的想法,但可惜的是乌鸦有很多,不可能次次都吐,所以作者就开始习惯、开始亲近它们。还有了一段特别的故事,改变了作者对他们以往的看法和认识。自从看了它以后我改变了对作者写作的看法。他所写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全心投入的,从细微的地方深刻的分析刻画,用一分为二地观点去判断世物。让人能全面地看待世物,让我对动物的认识也更全面,其实乌鸦的群体观念很强,协作意识也很高。
文章的慢慢品味、细细研读,深深感悟,这样才能将文章读得很透彻、深入,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缺少一点都很难去感受一部好作品,所以改变自己的一些读书观念,有时能是你看到更新奇的东西,领会更深层的含义。
这就是我的读书方法。
【篇五:谦让让人美丽】
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谈美,我不由得想到了《培根随笔》里的一句话:“德因美而益彰,恶见美而愈愧”。我们不必过多在乎世物的美与丑,雅与俗,它带给我们仅仅是一种情怀,纵使表面满覆繁华,也掩不下本有的谦让,无须过多华丽的修饰,这本最平常却又最美,怀着一份谦让,秉一份真诚,世物之美皆因德而生,皆以谦让为美。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然少不了人前人后熙熙攘攘的身影。或仰视其人,或望之生叹,而或一扫而过,能随之实践的人也可屈指一数。走在繁华的街上,路边的店辅门口人影错杂,横七竖八的立在地上,也很少会有人主动站出来维持秩序,或言语一声“您先请”,这也只是生活中一个小细节,自然也代替不了那些仍然持一份谦让态度的人。公车上,经常有人会“让座”,这本就是一种谦让,即使没有回报,但人们的一句“谢谢”足可以让我们寻求到人生的价值。我们不在乎结果怎样,只享受其过程,比起那些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追寻美丽的人,他们要可悲的多。
谦让,是正视生活的一种态度。每当我们排着队做些什么时,总是会不由生出“插队”的念头,并安慰着自己说:“没关系,反正别人也那样,也不多我一个”。相信这样的念头每个人心中都出现过吧!正是如此,才形成了一种欺骗自己的方式,不能真实的面对生活,还谈什么谦让,自己不好好做,又怎能想别人谦让于你呢?
谦让让人美丽,就在于它是一种美德,一种是非善恶的体现。不因外表的好坏而肆意判断,谦让,之所以让人美丽,是因为它集中的体现了德的含义,我们谦让与人,并不是为了获取什么物质回报,更不是为了乞求别人的感激之言,而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全面使个人与精神得以升华。
谦让,实则是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友好的桥梁。秉持着一份谦让,收获着一份美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谦让让人美丽,美丽因谦让而动人。只愿将这谦让藏在树下,用美丽的落英将它覆盖,不要求它“化作春泥更护花”,仅仅希望它永远蔓延在这土地之上,为人们带去一份谦让,望所有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希望。愿人们一直谦让着……美丽着……用活力的话笔书写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