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徽商的作文

【篇一:姜堰之魂——北大街】

我的家乡姜堰,有一座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的古文化遗址——北大街。

北大街拥有古老的民居。从高处眺望,北大街的民居全是灰色的一片,里面的小巷很少有人走动,和旁边繁忙的街口相比,这些民居显得很不起眼。走到麻石铺道的巷口,有七个黑乎乎的行书大字:北大街文化街区。我闯进小巷,可刚踏入门槛,脚一滑,屁股就受罪了,“哎哟!”可真疼。可正是这一摔,我注意到了房屋的结构:这里古老的民居,不像现在的钢筋水泥构造,也不如现在的高楼大厦壮观,都是青砖黛瓦,里面用木头做骨架,典型的“三间房,五架梁”结构,很少有两层,都是一层小院套。

“祠宗氏王”,走到街区的东南角,有一座大门上方挂着牌匾的房子,牌匾上用正楷镌刻着四个蓝色大字,我随口就读了起来。爸爸哈哈大笑:“这个不读‘祠宗氏王’,应该读‘王氏宗祠’,古代人都习惯把字从右到左书写。王氏宗祠是500多年前明朝泰州的学者讲学的地方,因为学者们都姓王,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故名‘王氏宗祠’。”我听后恍然大悟。三进院落的王氏宗祠后面是黄龙士纪念馆。黄龙士纪念馆是一个下棋的好地方,黄龙士是清代棋圣,打败了天下无数围棋高手。纪念馆后面是溱湖书画院,再向后是两口有典故的古井,它们都源自于这里曾经矗立着一座寺庙……

信步来到北大街西北角,有一座二层小楼鹤立于这片古民居之中。经爸爸介绍,这里是徽商旧居,安徽商人来姜堰经营茶叶生意,因为一楼比较潮湿,建起小二楼专供茶叶“居住”。在徽商旧居的南侧,有一座古宅,门额是砖雕的“乾隆昌栈”四个灰色的楷书大字。我拿起手机百度了一下“栈”的意思:古人储存货物或供旅客住宿的房屋。我忽然明白了,这里应该是古人的商店或旅店。我闭上双眼,想像着这里古时的繁华景象……

古老的北大街又是现代的。这里有我最喜欢的美味缘旋转自助火锅,还有豪客来、必胜客、大娘水饺、麦乐KTV、书吧、酒吧、网吧、茶吧……别出心裁的设计者居然在这老宅里装起电力光纤入户样板房,房内随心所欲的自动化生活设施,让古老与现代很好地交融。走出样板房,对面是存放着各式古董的“栈”,将我的思绪又拉回到祖先生活的年代……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的北大街,蕴含着古老的文化积淀,又透露着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息,是我们姜堰人为之骄傲的精神灵魂,让我更爱这多彩的北大街。

【篇二:百年一叹】

中国商人,一个历史上庞大的群体,在逆流中勇进,在绝壁处逢生。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处世态度书写下一篇又一篇历史赞歌。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对商人的态度就很微妙,一方面要依赖他们支撑市场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而另一方面又看不惯商人满身的铜臭味,有伤于所谓的“大雅”。但是,中国商人的日益壮大,以致日后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有铜臭味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诚信、勤奋、尚儒、爱国更是值得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诚信,作为商业之本,在朴实的晋商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早在他们小时候,父辈们就告诫他们“为商,信为本,义其次,利为最次”,在平遥这座古城里,诚信之事比比皆是。例如晋商曹家,即使在战乱中要撤庄歇业之前,也要顶住巨大压力还清所有亏欠,即使这拖挎了他们家当时第四大商号——彩霞蔚,也绝不后悔。这,就是晋商的气节。他们机智而不小心眼,厚实而不排他,不愿为了眼前利益而背信弃义。如果一个商号欠另一个商号的钱,一旦无力偿还,只要去磕个头,说明困境,仗义的山西人便会挥一挥手,就此罢了。这种信义所赋予老百姓的安全感,正是晋商聚集金融业的基础,也正是山西人这种从商态度为中国争论了数千年的“义利之辩”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说起勤奋,不得不提的就是徽商。“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作为当时中国商界与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徽州人自小外出闯荡,虽是小本起家,但他们穷则思变,奋发进取,毅然四海,可谓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苦;吴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陷。即使事业出现一蹶不振,但徽商却依然百折不挠,正所谓“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不利,三贾焉。”终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徽商最终在盐、典当、茶叶等行业呼风唤雨,形成了“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鼎盛局面。他们的创业史本身就是一曲不畏艰险,勤奋勇敢的赞歌,镌刻在家乡的白砖黑瓦之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

在人们的印象中,徽商大多是温文尔雅,变吐不凡。“贾而好儒,贾儒结合”便正是对其的评价,他们对后人的培养更是十分重视,这也正是为什么徽州状元奇多的原因之一。浓厚的学术风气影响着一代代的徽商。他们有文化,素质高,在那些叱咤在政坛上的同乡的扶持下,奠定了其长达几个世纪的繁荣的基础。

国家的没落导致了商业的衰落。很多商铺被迫破产,但就在家业不保的时候,商人们心系的却依然是国家,想乔家票号倒闭之时,特意将大量银子归还于民间,让其流通,目的就是怕那些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的银子,让我们在战时无力还击呀!“无国不成家”那些滚烫的爱国心,将会是中国商业史上最耀眼的一座丰碑。

中国商人在历史上繁荣的时间并不长。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仅留下一串未成大业的叹息。但他们带给中国的巨大财富和恒久的精神魅力又岂是一串叹息就能抹杀掉的。

【篇三:小小银行家活动】

古时候,还没有发明钱币时,人们用一些特定的物品,比如贝壳、米、兽皮、家畜、贵重金属等当成货币使用。随着时间的流逝,为了在使用上更加便利,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就出现了,而银行就是提供各种金融产品的企业。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徽商银行,去了解关于金钱的知识吧。只听徽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解道:“提到‘金钱’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大家手上应该都有少量的零用钱吧?有了钱,我们应知道哪些是必要的花费和非必要的花费。”听了她的讲解我明白了,当我们支付了购买食物、水电费、公交车票等费用后,还有剩余的话就可以去看电影或购买新的图书,如果没有,这些愿望就只能放到以后再去实现。

工作人员紧接着说:“如果钱币破损的话,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就不可以流通使用了呢?其实也不要紧,我们可以拿残币到银行兑换,只要损坏部分不超过纸币的四分之一即可全部兑换。不过,我们在使用和保管时一定要爱惜,不要在上面随意涂写乱画哦!”大家纷纷点头。

随后,工作人员向我们抛出一个小问题:“生活中,我们如何去辨别真伪币呢?”,两话音刚落位小朋友便争先恐后来解答。只见其中一名小女孩指着纸币的左下角:“对着光线,在这个位置,真钱里有一个透明的‘100’字样。”“并且,在真钱的反面会看到头像。”另一小男孩补充道。大家都涌上去看:“哇,真的,真的有哎!”

“两位小朋友说的方法都对,”工作人员上前解释,“真伪币可以用一看二摸三听四测来辨别。一看,刚刚两位同学说过了。我就来说二摸,我国制钞采用凹版印刷,用手触摸有明显凹凸感。三听,真币用手抖动或用手指弹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如果是假币,它的声音就会发闷。四测,真币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下显现明亮的桔黄色。”我恍然大悟,原来辨别真伪币有那么多种方法呀!

接下来工作人员就要带领我们开始“点钞游戏”啦!点钞也是一门学问,首先左手横执钞票,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上下夹紧钞票的左端,拇指向上移动,按住钞票侧面,将钞票压成瓦形。最后用右手拇指逐张向下捻动钞票右上角。在大家稍加练习后,工作人员宣布点钞比赛正式开始。规则为每人从一沓钞票里率先、准确数到一百张即是优胜者,只取前三名。

“预备,开始!”按照工作人员教的方法,1,2,3……我飞快地开始点钱记数。数钱的过程中还听到水老师惊讶的声音:“卖西瓜点钱法我倒见过,你这是什么,撒钱法吗?”不知哪个小朋友想出来的数钱方法,受到水老师的“点评”。当我数到89张时,前面的小马忽然喊道:“我数好了!”经过点钞机的验证,正正好好一百张。看到第一名被拿走,我立即紧随其后交去验证。“一定要对啊,一定要对啊!”我紧张地祈祷着。“好,成功,第二名。”听到这句话,我瞬间眉开眼笑。嘻嘻,在点钱这方面,我还是挺有天赋的嘛。

在学中玩,玩中学。此次活动我既获得了金融知识,也收获了乐趣,真是两全其美啊!

【篇四:文化之殇】

翻开历史,王道士笨拙地用石灰粉刷看起来暗乎乎的壁画,用铁锤砸着着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这是余秋雨笔下的敦煌之殇,令人无比痛心。我们曾指责王道士的贪恋薄利,批判他的愚昧无知。可是,如果从毁坏文化的角度看,一个小小的道士也就是在大漠风尘中加速了几面壁画的风化,也就是给灿烂的敦煌文化划下了几道伤痕罢了。今天,世人对文化的践踏,相比于王道士,真正是有过之而不及。

与王道士不同,现代人毁弃文化,手段更高明,理由更堂皇。时下,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口头上,信誓旦旦复兴文化,实际上,是在文化遗产中寻找经济的卖点,文化已经成为了经济的附属品。

现代人不是王道士,王道士只是把艺术珍品贱价出售,现在的人靠自己的想像力,从经典文化中“淘金”,不用花重资赞助黄金时段的广告,不必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只要包装袋上多出几个世人熟悉的古雅的字眼,滞销的商品就会供不应求,何乐而不为?至于那些文化,与厂家何关?与唯利是图的商贾何关?于是乎,诸葛亮成了羽扇的代言人,屈原也成了一只大粽子,陶渊明因为回归田园,亲自劳作,而被消费者争来抢去!商业利益的驱动,就像一只巨大的火球,急速燃烧,将那些脆弱的文化当作火柴,愈烧愈旺,于是,文化的精髓化作了一缕轻烟,随风飘散了。

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流血,一泓千年不息的文明之水正在被污染,我们引以为豪的深厚文化底蕴正在一点点地被稀释、消解,剩下的只有在商业劲风中风干的几个名词。

经济本是文化生长的土壤。远的不说,只要看看徽商的殷实,看看徽文化的发达,我们就能摆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徽州商人在经商之初,无疑是艰难的。从小离乡背井,出外卖艺,奋力拼搏。最后,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繁盛景象。但是,徽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遥望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们还看到了一种“文化”的东西在闪耀:“以诚待人”“以义为利”“以人为本”。徽商创造了徽文化,徽文化的崛起又为原本灰头土脸的徽州山民戴上了一顶“儒商”的帽子。

回望历史,我们的文化与经济,是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可是,今天,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把文化糟蹋到了何种地步!

美国学者解释类似文化开发时曾经说,当前中国的文化开发不仅有“过度性”,也有“浅薄性”。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吗?

历史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文化,是维持民族发展的生命线。可是,今天,传统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正在哭泣。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的世界是需要文明的。先哲的话,当给我们敲响一声穿透时空的警钟:不要让我们再重演文化之殇的悲剧了!

热门推荐
1我敬佩的一个人
2一件让我后悔的事
3汉字的精髓
4一个愉快的星期天
5清明扫墓
6爸爸,我想对您说
7特别的音乐会
8那些美好的日子
9冬去春来
10鸟儿的天空
11暑假中的一件事
12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13不速之客
14多彩的春天
15南京的秋天
16成长的故事
17珍贵的蒲扇
18那一抹鲜红
19家乡的景色
20开在心中的花儿
21滑雪的乐趣
22假期趣事——坐快艇
23感悟之美
24读《边城》有感
25碎片化的生活
26以梦为马,砥砺前行
27身边的感动
28
29踢足球
30读《如此朋友》有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